著名老中医朱良春治疗痹证肿胀的用药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老中医朱良春治疗痹证肿胀的用药经验
《内经》曰:“湿胜则肿”,说明湿为关节肿胀形成之主因。
凡见关节肿胀者定有湿邪,其肿势与湿邪之轻重则往往是相应的。
故治当祛湿消肿,如肿势不消,湿邪内停而生痰,粘着不去,致气血不畅,痰凝、血瘀胶结而附着于骨,则可导致关节畸形。
对此,临床有“伤科治肿,重在化瘀;痹证治肿,重在祛湿”。
而朱老则主张二法同时并用,俾使其相得益彰,提高疗效。
在肿胀早期,朱老常用二妙散加防己、泽泻、泽兰、土茯苓等。
中期则在祛湿方中用化痰软坚的半夏、南星、白芥子和消瘀剔邪的全蝎、水蛭、地鳖虫、乌梢蛇等。
此外,朱老还善用七叶莲,认为其长于祛风除湿,活血行气,消肿止痛,并有壮筋骨之效。
后期则加刘寄奴、苏木、山慈姑等擅消骨肿之品。
著名老中医朱良春治疗痹证僵直拘挛的用药经验
僵直、拘挛乃痹病晚期之象征,不仅疼痛加剧,而且功能严重障碍,生活多不能自理。
对此,朱老称之为“顽痹”。
治疗上强调应着重整体调治,细辨其阴阳、气血、虚实、寒热之偏颇,而施以相应之方药。
凡毒热之邪与痰浊、瘀血混杂胶结致关节红肿僵直,难以屈伸,久久不已者,朱老常在清热解毒的同时,加用豁痰破瘀、虫蚁搜剔之品,如山羊角、地龙、蜂房、蜣螂虫、水蛭、山慈姑等,以清热止痛,缓解僵挛。
肢节拘挛较甚者,加蕲蛇、山甲、僵蚕等品。
属风湿痹痛而关节拘挛者,加重宽筋藤用量至30~45g。
偏寒湿者,重用川乌、草乌、桂枝、附子、鹿角片等。
此外,朱老还认为青风藤、海风藤善于通行经络,疏利关节,有舒筋通络之功,与鸡血藤、忍冬藤等同用,不仅养血通络,且能舒挛缓痛,亦为临床治疗僵直拘挛的常用良药。
伴见肌肉萎缩者,重用生黄芪、生白术、熟地黄、蜂房、石楠藤,并用蕲蛇粉(每次3g,每日2次)。
著名老中医朱良春治疗痹证疼痛的用药经验
疼痛是痹证的主要症状之一,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风痛、寒痛、湿痛、热痛、瘀痛等。
此五者各有侧重,但往往证型混杂,难以截然分开。
1 风痛其疼痛呈游走性,走注无定所。
即《内经》所谓的“行痹”。
对此,祛风通络以治其痛,是为正治。
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朱老常常选用独活、海风藤及蕲蛇等药。
其经验是轻者用独活20~30g或海风藤30~45g;重者用蕲蛇,散剂(效佳)2g,入煎剂则8~10g。
因为独活功能“治诸风,百节痛风,无问新久者”(《名医别录》),“为风痹痿软诸大证不可少之药”(《本草正义》)。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确有镇痛、抗炎、镇静、催眠的作用。
但阴虚血燥者应慎用,或配伍以养阴生津之品,如生地、石斛等,以缓其燥。
蕲蛇透骨搜风之力最强,乃“截风要药”,不仅能“通关透节,泄湿驱风”(《玉楸药解》),而且“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本草纲目》)。
现代医药理研究证明,其不仅具有祛风镇痛、促进营养神经的磷脂产生的功能,对拘挛、抽搐、麻木等症有缓解和改善作用;还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使抗原、抗体关系发生改变,防止组织细胞进一步受损,促使病情稳定,提高疗效。
2 寒痛指因寒邪内阻而致之疼痛,即《内经》所谓的“寒痹”。
具有受寒加剧,得温则舒的特点。
治宜温经散寒而止痛。
川乌、草乌、附子、细辛等药大辛大热,善于温经散寒,通痹解凝,为常用之品,但因川乌、草乌、附子均含乌头碱,有大毒,故一般炮制后用,生者应酌减其量,并先煎1小时以上,以减其毒。
朱老常以川、草乌配以桂枝、细辛、独活等温燥之品应用,认为川乌温经定痛作用强,草乌治疗痹痛的功效著,故凡寒邪较轻而体质弱者用制川乌,较重者用生川乌,重症川、草乌并用。
其用量则根据病人对乌头碱的耐受反应程度,逐步增加。
一般成人每日量由3~5g开始,逐步加至10~15g。
对于急性类风湿关节炎痛甚者,朱老常用许叔微《本事方》中的麝香丸治疗,常获迅速止痛之效。
该方由草乌、地龙、黑豆、麝香等药物组成,研末泛丸如绿豆大,每次7~14粒,每日1~2次,黄酒送服,多在3~5日内痛止肿消。
慢性顽固性者,坚持服用,亦可获效。
3 湿痛肢体有重着之感,肌肤麻木。
由于湿性重浊,故《内经》称之为“着痹”。
治当健脾化湿,参用温阳之品。
湿去络通,其痛自已。
对此,朱老常用生白术45g、苍术15g、薏苡仁30g、制附子15g。
或用钻地风、千年健各30g,祛风渗湿,疏通经脉,以止疼痛。
4 热痛多见于痹证急性发作期,或邪郁已久而化热者,其关节红肿热痛,得凉稍舒,伴见发热、口干、苔黄、脉数等一派热象。
朱老常用白虎加桂枝汤为主随证加减,热盛者加寒水石、黄芩、龙胆草;湿重者加苍术、蚕砂;痛甚者加乳香、没药、玄胡索、六轴子等。
其中六轴子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的种子,苦温,有剧毒,善于祛风止痛,散瘀消肿,对于风寒湿痹、历节疼痛、跌打损伤、痈疽疔毒有显著效果。
不仅能散瘀消肿,尤长于定痛。
对于风寒湿痹之痛剧者,朱老常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此药以定痛,颇为应手。
但此品有剧毒,用量宜慎,煎剂成人每日用1.5~3g,加入丸、散剂每日约0.3~0.6g(小儿用成人量的1/3),体弱者忌服。
对于关节灼热肿痛的,朱老常在上述方中加用寒水石,以求速效。
寒水石辛咸而寒,入肾走血,历代认为功擅清热降火,利窍,消肿,主治时行热病、积热烦渴、吐泻、水肿、尿闭、齿衄、烫伤等症。
今移治于热痹而每获良效,且用后其抗“o”、血沉均趋下降,乃其善于清泄络中邪热之功也。
对于常规用药收效不著者,上方加用羚羊角粉0.6g,或用山羊角或水牛角30g分2次吞,常奏捷效。
对于关节红肿热痛不解者,朱老常用犀黄丸或加用知母20g、寒水石30g,因其不仅能清络热,并善止痛。
倘同时外用芙黄散(生大黄、芙蓉叶各等分研细末),以冷茶汁调如糊状,取纱布涂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或用鲜凤仙花茎叶(透骨草)捣烂外敷亦佳,可以增加消肿止痛之效,缩短疗程。
5 瘀痛久痛多瘀,凡顽痹久治乏效,关节肿痛,功能障碍,缠绵不愈者,多是病邪与瘀血凝聚经隧,胶结难解,即叶天士所云“络瘀则痛”是也。
对此,朱老认为常规用药,恒难奏效。
必须选用透骨搜络、涤痰化瘀之品,
始可搜剔深入经隧骨骱之痰瘀,以蠲肿痛。
而首选药品则以蜈蚣、全蝎、水蛭、僵蚕、地鳖虫、天南星、白芥子等最为合拍。
其中除虫类药之殊效外,天南星之功,甚值一提。
生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制则毒减,能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专走经络,善止骨痛,对各种骨关节疼痛,具有佳效。
《神农本草经》谓之“治筋痿拘缓”,《开宝本草》谓之“除麻痹”,均已明示。
就类风湿性关节炎来说,其基本病变是滑膜炎,在体液免疫异常方面,滑膜组织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及肥大细胞等集聚;类风湿因子无论是igm、igg、iga,都大多在关节内部产生,这些病理变化,似与痰瘀深结经隧骨骱之机理相吻合,前贤指出南星专止骨痛,是很有深意的。
其用量制南星可用15~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