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秘传之脐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秘传之脐诊
脐诊是通过诊察脐形、脐⼒、脐间动⽓及压痛程度等⽅⾯来判断⼈体虚实,辨析冲⽓上逆之微甚,疾病之轻重及吉凶。
脐诊临床当与腹诊同步进⾏,是⽤“体质辨证”的重要⼿段。
⼀、脐诊原理
脐位于⼤腹中央,居⼀⾝之中。
朝·《东医宝鉴》谓:“脐者齐也,⾝之半,正谓脐中也。
”即是⼈体上下左右交会之中⼼。
脐⼜名神阙,是⼈体⽣命之根本。
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谓:“⼈⾝有脐,犹天之有北⾠也…… ,是神⽓之⽳,为保⽣之根……。
脐通五脏,真神往来之门也,故⽈神阙”。
汪宏《望诊遵经》谓:“脐也,⼈之命蒂也”。
或谓胎中之息在脐,道家之息在脐……盖不知母⽓通于⼉⿐,母⾎通于⼉脐矣”。
说明脐是系⼈⾝⾎脉之蒂,为精、神、⽓⾎往来之要冲,与五脏、冲任关系密切,故脐是⼈体⽣⽓之源,五脏六腑之本,⼗⼆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此为脐的⽣理意义。
因此,脐诊对探查⼈体⽣命的根本有密切的关系。
脐间动⽓,是指藏于两肾之间的元阳之⽓,它是⼈体⽣命活动的根本,⼜有防御病邪侵袭⼈体的功能。
脐间动⽓常出现在脐中及其上下左右。
下出丹⽥,为冲、任脉循⾏之地;上连系中脘、虚⾥,其表现为筑筑然动。
吴坤安说:“动⽓筑然动于当脐或上下左右,甚则连及虚⾥⼼胁,⽽浑浑然振动,此⽓⾎⼤亏,以致肾⽓不纳,⿎动于下⽽作也”。
⼆、脐诊诊法
脐诊属腹诊范畴,诊脐之要必须包括望、闻、问、切四法。
⼩⼉脐之变异的病理意义与成⼈相同,故⼩⼉脐诊法,与成⼈脐诊⼀并阐述。
望脐形:
脐⼤深者多寿,脐⼩浅者多夭;妇⼈脐深,⼦多体强,脐浅平者,⼦少;体弱、腹胀⽽脐突者,应注意有腹⽔;如脐下陷,则属⽓⾎亏虚;病⼈脐翻出者死,⽔肿脐肿突出者死;积聚肿胀,脐不凸者可治,脐凸者不可治,微在于脏腑⾎脉之间,甚则舍于脏腑⾎脉之外也。
⼩⼉多啼⽽脐凸者⽓逆于内。
近年⽇⼈和国⼈对脐形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指出,脐形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基本规律是:⼀、圆形,肚脐圆圆的,下半部丰厚⽽朝上者,是男⼦健康的标志,表⽰⾎压正常,肝肠胃等脏腑健康,精⼒充沛。
⼆、满⽉形,⼥性的脐形如满⽉,下腹丰满⽽有弹性,说明⾝体健康,卵巢机能良好。
三、向上形,肚脐向上延长⼏乎成三⾓形者,多数⼈胃、胆、胰脏功能不佳。
四、向下形,肚脐向下延长的,表现内脏可能有下垂或患便秘及慢性胃肠病,⼥性可能有妇科疾病。
五、偏右形,偏右的肚脐,很可能患肝炎或⼗⼆指肠溃疡。
六、偏左形,肚脐偏左者,多为肠胃功能不好,应注意消化道疾患。
七、浅⼩形,肚脐浅⼩者体弱,内分泌不⼤正常,常感乏⼒。
脓从脐出,疮绕脐⽣,肠痈之候也。
视脐⾊:
脐中出现蓝⾊瘀⾎,应注意急腹中有出⾎症。
⼩⼉撮⼝脐⿊者,⽓绝于中也;怀孕之外证,脐⾊当红⿊;脐风之死候,脐部当青硬。
闻⽓味:
脐部疮疡溃脓,⽓味腐臭者多为湿热证,⽓味不浓者,则可能为虚寒证。
问诊:
问脐部疼痛、寒热、动悸及病史等。
按脐:
按脐之法同腹诊常法,令患者仰卧,两腿伸直,两⼿置于⾝体两侧,以使脐动脉处于⾃然伸展状态。
医者站于病者体侧,以⼿指掌按切脐部。
近代苏南名医朱莘农⽒脐诊,⼀如切脉之举、按、推、寻,作轻重浅深之按切,以体会脐动脉之动势。
其认为,⼀般⽽⾔,脐诊,在部位上,分当脐及脐上、下、左、右;于⽓势上,分缓与急、粗与细、深藏与浮露等征象。
按脐及四周、上下调和⽆痞块者为常⼈。
如脐周软坚不⼀,似树枝装在布袋⾥,⾼低不平,虽暂时尚未患病,却不久即会发病。
常⼈腹部平软,腹肌弹⼒充沛。
阴寒内盛或寒凝不化者多见脐腹板窒,喜按摩⽽舒适;凡脐腹板窒⽽脐跳者,是为阳⽓虚,阴寒盛。
腹中柔软⽽脐跳者,则重在于虚,往往阴精亦伤。
正常的脐动是动⽽和缓有⼒,深藏不露,且常⼈每⽆所觉察。
病理之脐动,寒盛者脐跳细弦或拘紧⽽急,部位多在脐下,按之较深;肾虚者脐跳细弱短促或粗⼤⽆⼒,部位多在当脐或脐上;冲逆阳浮者脐跳则按之躁急,浮露不藏,则上冲⽽⾄脘。
辨有真神否:
脐以深⼤⽽坚固,左右上下推之不动,轮廓约束者为真神安全,有⼤病就可治,但暴病⾮⽐例。
脐按之有⼒,其动⽓应⼿和缓有⼒者,内有神⽓之守;若按之⽽⽓不应⼿者,其守失常也。
辨有病否:
若按之有⼒者⽆病,按之⽆⼒如指⼊⾹灰中者,为⽆治。
上腹软弱⽆⼒,脐部有⼒⽽充实者,为精⽓充实之候。
诊动⽓:
《厘正按摩要术》⽈诊肾间之动⽓者,密排右三指,或左三指,以按脐间,和缓有⼒,⼀息⼆⾄,绕脐充实者,肾⽓充也。
⼀息五六⾄,属热,⼿下虚冷,其动沉微者,命门不⾜也;⼿下热燥不润,其动细数,上中脘者,阴虚⽓冲也。
按之分散,⼀息⼀⾄者,为原⽓虚败之候。
按之不动,⽽指如⼊灰中者,为冲任空竭之候。
脐,居⼈体中部,谓齐分⼈体上下故名。
脐为⼀⾝之中枢,故⼜名天枢。
脐为任脉要⽳,名⽈“神阙”,神者,神⽓也,阙为宫殿之寓,神阙即⾔脐为神⽓出⼊之通道。
脐居⼤腹中央,内通五脏,外达四旁,且前贯任脉,后应督经,脐⼜位处中州根系于肾、命门,故为⼈⾝重要枢纽。
脐与全⾝脏腑经络密切相关,脏腑经络疾患可反映于脐,故通过脐诊可测知⼈体脏腑经络的盛衰状况,故脐⼜称为腹眼。
⼀、脐通五脏,为真神往来之门户
脐位于腹正中央,为冲脉之所系,元⽓归藏之根,故有五脏六腑之本的说法。
脐,齐也,正如《东医宝鉴》所⾔:“脐者,齐也,⾝之本,正谓脐中也”故脐实可谓⼈体上下,左右交会之枢纽。
脐⼜属任脉之神阙⽳,神阙,神⽓之⽳,真神往来之门户,正如《厘正按摩要术》所说:“脐通五脏,真神往来之门户也,故⽈神阙”⼜⽈:“是神⽓之⽳,保⽣之根”所谓神阙为神⽓守舍之处,故《诊病奇侅》⽈:“夫脐之凹也,是神⽓之⽳,为保⽣之根。
环中幽静、轮廓平整,徐徐按之有⼒,其⽓应⼿,内有神⽓之守也;若软柔如纊,按之其⽓不应者,其守失常也;突出⽽凸,⽓势在外,其守不固,⾄于弱如泥者,其命必不运,何得永保天年乎。
”
⼆、脐为元⽓之所系,⽽关于肾
脐的⽣理意义还在于脐为⽣⽓之源,因脐关乎于肾,连及于命门,所谓前有神阙,后有肾、命,共为⽣⽓之所系。
故《难经·六⼗六难》⽈:“脐下肾间动⽓者,⼈之⽣命也,⼗⼆经之根本也,故名⽈原”。
肾间动⽓指两肾之间所藏的⽣⽓,亦即元⽓。
《诊病奇侅》说:“脐者,元⽓之所系,⼗⼆经之根本”及“脐下丹⽥,真⽓之所聚”真⽓乃先天真⼀炁⽓,丹⽥⼜称下⽓海,位于脐下,⼈⽣元⽓源于命门,肾,藏于脐、丹⽥下⽓海之中,系之于脐,故张景岳说:“命门者,下丹⽥,精⽓出⼊之处”及“先天真⼀炁藏于此”“⼀点真灵之⽓聚于脐下”以上皆说明了脐与源之于肾、命门,藏之于丹⽥下⽓海中的元⽓的密切关系。
三、脐贯任、督,通达⼗⼆经脉
脐,任脉贯⾏于中,督脉⽓应于后,任、督⼜各为阴经之海及阳经之海,总统诸经、故神阙(脐)能通应阴阳、内连⼈体诸经百脉。
脐⼜为冲脉循⾏之域,冲乃经脉之海,且任、督、冲⼀源⽽三岐,三脉经⽓相通,皆达于脐,可见脐与冲、任、督的关系甚为密切。
脐⼜与⼈体⼗⼆经络攸关,脐,地处⼈体中枢,为经络通⾏之枢要,许多经络皆贯脐或挟脐⽽⾏,如⼿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阳明胃经,“其直者,下挟脐”。
其他,⼿阳明⼤肠经,⾜太阴脾经,⼿少阴⼼经,⾜少阴肾经,⾜厥阴肝经,⼿厥阴⼼包经,阴蹻、阴维脉等经络的循⾏亦皆近脐。
此外,奇经⼋脉纵横串于⼗⼆经之间,具有横溢蓄经的作⽤,可见脐内联于全⾝经脉,通过各种经⽓的循⾏,交通于五脏六腑,旁达四旁,前主中州,后应肾、命门,实为⼈体⽓⾎相贯的⼀⼤枢纽。
以上说明脐与⼈体脏腑密切相关,故脐是窥视⼈体内脏状况的重要部位。
脐诊法就是按切脐部的动脉,探查其动态变化,以了解“肾间动⽓”的⼀种⽅法。
适⽤于重症外感
热病(夹阴伤寒)及复杂的内伤病辨证等⽅⾯。
其主要表现为当脐筑动,简称脐跃,亦称脐旁动⽓。
脐诊诊法令患者仰卧,⼿⾜平伸,敞露脘腹。
医者以⼿掌⼼平按患者当脐,作轻、重、浅、深的切按,注意辨析脐跃动态的⼤⼩、缓急、深藏、浮现等。
按切时应上下左右移动,上及于脘,下及脐下三⼨。
脐诊原理祖国医学认为,当脐属肾,脐下三⼨为丹⽥,是元⽓归藏之根。
冲脉起于胞中,挟脐上⾏,⾄胸中⽽散,为⼗⼆经脉之海,根于肾,⾪于阳明。
沈⾦鳌谓:“肾间动⽓,即下丹⽥,为脏腑经络之根本,呼吸之门户,三焦之源头,名⽈⼤海,贮其精⾎”。
据此可知,脐诊法既可诊察冲脉动态,⼜可探知肾及其他脏腑经络之变化。
故下元虚损,冲阳浮逆,或阴寒上僭等病变,脐跃即可产⽣变象。
《内经》云:“冲脉为病,逆⽓⾥急。
”⼜云:“寒⽓客⽽脉不通,脉不通⽽⽓因之,故喘动应⼿矣”。
吴坤安云:“动⽓筑筑就动于脐旁上下左右,甚⽽连及虚⾥⼼胁⽽浑然振动,此⽓⾎⼤亏,以致肾⽓不纳,⿎动于下⽽作也”,均资证明。
脐居⼈体正中,内通五脏外达四旁,腹内脏器疾患皆可外露于脐,故脐⼜称为腹眼。
此外,⼝、脐、肛为⼈体上中下三要窍,乃候脾胃之要地……所以奇珍在诊断⾥⾯也属于很重要的⼀个⽅向。
⼀、相脐轮
正常脐轮为圆形或椭圆形,轮⼝丰满,⾊泽红润,边缘滑利⽽富于弹性,象征脏腑精⽓充⾜,⽣机旺盛。
如脐轮薄,脐⼝不圆,⾊泽不正,按之枯涩为脏腑精⽓不充,禀赋素薄。
此外,应注意脐的轮廓是否清楚,⼤⼩是否得当,和腹的⼤⼩是否相应,深浅是否相宜。
⼀般⽽⾔,脐直径2.0厘⽶称为⼤圆脐,1~2厘⽶为中等脐,⼩于1厘⽶称⼩脐。
⼆、相脐壁
脐壁亦称脐廓,正常,脐壁厚实,⾊泽明润,脐宇宽宏,如脐壁薄,⾊泽枯晦,脐廓窄缩则属异常。
⼀般⽽⾔,脐廓深度⼤于1.5厘⽶为深脐,⼩于1厘⽶为浅脐,过深或太浅之脐廓均为异常,故《诊病奇侅》⽈:“脐⼤容李者为寿相,浅⼤者亦为寿相”。
然脐宇虽⼩,只要坚固牢实者亦⾮夭貌。
总之,脐之⼤⼩得宜,脐部坚牢厚实者提⽰肾⽓实,反之,脐廓软薄萎缩,脐宇⼩浅者肾⽓虚,故据脐廓的刚盈柔松可判断疾病的虚实,体质的强弱。
三、相脐底
正常,脐底光滑红润,脐之根蒂居中,牢实挺拔,推之不移,象征元⽓充盛。
反之,若根蒂应⼿虚软,⾊泽枯夭,或苍⽩露青筋,甚⾄呈晦滞⾊者,皆属异常脐底,若见脐与⾁相离者则为元⽓败脱之兆。
四、脐相寿夭的意义
脐为元⽓之候,故对预测寿夭有⼀定的意义,若脐深、脐环圆整、轮廓宽宇、肌⾁厚实、⾊泽明润、按之有⼒,应⼿如有根蒂之脐,为神⽓内守、元⽓充盛之相,主寿。
反之,如脐浅、脐环不圆,轮薄廓狭,脐⾁薄虚⾊泽不华,按之虚软如泥者为⽆根蒂之脐,为神⽓不充、元⽓虚弱之夭相,故《诊病奇侅》⽈:“⼈之寿夭,相脐可知也”甚是。
最近⽂献报道称⽇本⼀位医⽣根据临床经验发现,从肚脐的形状,可判断⼈的健康状况。
如圆形,下半部丰厚⽽朝上,表⽰正常男⼦;满⽉形,多为正常⼥⼦;向上形即肚脐向上延长⼏乎成三⾓形,多有胃、胆囊、胰腺疾患;向下型与上述相反,表明患有胃下垂,胆囊等疾患;偏右型易患肝炎及⼗⼆指肠溃疡病;偏左型多见肠胃不佳;浅⼩型多见激素分泌不正常,经常感全⾝⽆⼒等现象。
五、脐动⽓预报意义
悸动⽓包括脐周悸与脐周动⽓,脐周悸包括脐上悸、脐中悸及脐下悸,其特点为⾃觉悸动,多提⽰脏虚、⽔饮及挟瘀。
脐周动⽓包括脐上动⽓,脐中动⽓及脐下动⽓,特点为他觉触动,为脏虚、冲⽓上逆、⽔⽓的标志。
脐周悸病轻,脐周动⽓则较重,脐周动⽓可由脐周悸发展⽽来。
⼆者互为病理转化关系。
⼀般来说,脐中动⽓是不能触动的,如能触到其跳动亦是较柔和的,⼀息⼤约5~6次,如7~8次以上则属凶相。
1.脐上悸、动先兆意义
脐上悸为病⼈⾃觉脐上筑动,多属⼼肝不宁,常出现于神经⽐较敏感的⼥性,病情较轻,每于情绪激动时出现,常与失眠,梦多等症兼见,此类⼈多性情急躁、敏感多疑,素禀体质纤弱。
脐上动⽓为医⽣可以触知的动⽓,提⽰肾虚不潜,冲⽓凌⼼,常出现于肾阳虚患者,若脐上动悸连及⼼下,甚⾄波及虚⾥则为⼼肾两虚宗⽓⽆根的重证信号。
证见⾯⽩头晕,⼼悸怔忡、畏寒肢冷、脉沉、⾆质青、苔⽩等,故前⼈叹⽈:脐之动,实为君⽕之应,意竟在此。
动⽓在脐上,若见颧⾚烦躁,⼜为下焦阴寒浮阳上越的真寒格阳症标志。
2.脐中悸、动先兆意义
脐中悸即当脐悸,为中虚之征兆,盖脐主中州,脐有动悸则⽰脾⽓不⾜,胃⽆虚冷等病变,证见神疲乏⼒,⾷少纳呆,⾯⾊萎黄,⾆苔⽩润胖嫩,脉细弱⽆⼒,脐中悸常有中⽓下陷致内脏下垂等证,临床上胃下垂患者确常有脐中悸症状。
脐中动⽓为脐中悸的较重情况,为脾肾两虚、肾病及脾病理。
由于命门⽕衰,不能温煦中⼟,因此,脐中动⽓除提⽰脏寒之外,还有中虚⼟不制⽔,冲⽓凌⼼之势,较脐中悸更为严重。
证见脐中筑动、⾯⽩畏寒、腰冷肢凉、腹鸣便溏、⾷少⼼悸、⾆苔的⾆质青体胖嫩、脉沉细等症。
3.脐下悸、动先兆意义
脐下悸提⽰肾虚不能制⽔,⽔停下焦的⽔饮病和肾虚冲⽓不潜的病候,如《伤寒论》五苓散证:“假令瘦⼈脐下悸、吐涎沫⽽癫眩,此⽔也,五苓散主之。
”⼜如苓桂术⽢汤证:“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草汤”即是。
动⽓在脐下多为不良预兆,提⽰肾阳式微、命⽕不⾜。
脐下动⽓预后最差,因脐下为肾间动⽓所在,肾间动⽓者,《难经》六⼗六难说:“脐下肾间动⽓者,⼈之⽣命也,⼗⼆经之根本也,故名⽈原”。
肾间动⽓⼜名原⽓,导源于命门、肾,藏之于丹⽥,系于脐下。
正常,肾间动⽓内守不动,如脐下筑筑悸动则表⽰藏⽓内虚、真⽓失守,乃⼤凶之兆。
证见⾯⾊ ⽩,精神虚惫,脐下筑筑悸动,畏寒腰冷,丹⽥发凉,⼼悸⽓促、⾆质青,体胖有齿痕,脉沉弱,尺部尤⽆⼒。
4.脐左右动、悸先兆意义
脐左右动悸,临床上所见不多,主要与肝胆有关,盖肝⽓⾏于左,胆经侧⾏于脐旁,故肝虚胆不宁则动悸于脐之左右。
此外,肝⽓不舒,⽓郁于左,亦可出现脐左动悸、常与七情有关,多见于妇⼥更年期,为逍遥散的适应证,证见神情忧郁寡欢。
总之,脐动悸多预兆脏虚,尤为肾⽓不⾜。
其中,脐上动悸往往为⼼肾疾患的信号,⽽脐中动悸则多预报脾肾异常,脐下动悸为⼼肾虚的信号,脐旁动悸则考虑肝胆疾患,故脐动悸与脏腑疾病有着重要的预报意义。
六、脐温先兆意义
脐温是预报内脏寒温的温度表,脐居于中,故脐与脐周温度的变化更能集中反映内脏的寒温。
1.脐温过⾼ 脐当⼤腹中央,内应脾胃,如脐温过⾼则可提⽰⼤⼩肠积热,或阳明府实蕴热,或⼼经积热流于⼩肠,如同时并见脐部发汗,有⼩疮疖,则有脐痈之虞。
2.脐温过低 脐上冷多预兆⼼肺阳虚,常并见⼼悸⽓短、浮肿⽆⼒等症,脐周发凉⼜提⽰脾胃虚冷、中州⽕候,脐下寒为命门⽕衰,肾阳不⾜的信号。
七、脐部⾊诊
脐部⾊诊,主要观察脐部⾊泽的变化来判断机体内脏的病理变化。
⼀般脐部的⾊泽改变,多提⽰内脏寒热的变化。
1.脐⾊⽩ 脐⾊ ⽩⽆光泽,反映肺⽓虚、⼼阳不⾜、⾎虚,临证可见⽓促⼼悸、头晕乏⼒、虚浮⾷少,唇甲苍⽩,⾆质淡、苔⽩,脉细⽆⼒,常与脐下陷、腹凉并见。
2.脐⾊⾚ 脐⾊红⾚,甚⾄有疮疖,表⽰⼼⽕重,热毒内蕴,或⼼⽕下移⼩肠,热积腹中外应于脾,或腑⽓不通,阳明热毒内蕴、毒溢于脐,可与⼝渴⾯⾚、⾆质红、苔黄⼲、便结⼼烦等全⾝症状并见。
3.脐⾊⿊ 脐⾊⿊为肾阳式微、命⽕败绝的凶讯,亦为暴病将卒的恶⾮和久病⽣机将绝之征,临症险恶,常与急促息微,神识昏迷等危象并见。
4.脐⾊黄 脐⾊发黄,并有油性分泌物渗出,发痒,为湿热蕴积脾胃或肝胆湿热之兆,常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肥⽢酒⾁内⽣湿热所致。
证见⾝热起伏或⽆热,脘痞满闷,呕恶纳呆,⼤便不爽,⼩便短⾚,⾆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5.脐⾊青 脐⾊发青或青蓝,为内有寒积,⽔饮或风寒内伏中州,常与腹⽪寒冷、拘急板滞并见。
常有腹痛隐隐,喜按就温,肠鸣泄泻,四肢⽋温、⼝淡⾷少、多涎,⼩便清长,⾆苔⽩润、脉迟或紧,此外,痛证亦可出现脐⾊发青。
6.脐⾊紫 脐⾊发紫,⾊泽晦枯,或见瘀斑为内有瘀积之象。
腹腔癥积和盆腔肿瘤尤可反应于脐,重者可见脐腹肤肌甲错、⼲燥如鱼鳞,腹内可触及包块,腹⽪拘急拒按,全⾝可见⼝⼲夜热、善忘,⾯⾊黎⿊。
⼋、脐形态与脐位主病
正常⼈脐位于⼈体正中,脐环圆整,轮廓宽余,肌⾁厚实,脐深,⾊泽明润,按之有⼒。
应⼿如有根蒂之脐,为神⽓内守,元⽓充盛,说明⾝体健康⽆病。
若脐的形态和脐的位置发⽣改变,则提⽰⼈体内脏可能发⽣疾病。
因此,观察脐的变化对诊断疾病有重要意义。
脐形态主病
1. 圆形肚脐
肚脐圆圆,下半部丰厚⽽朝上,这是男性中最好的⼀种。
这种肚脐表明⾎压正常,肝、肠和胃等内脏都健康,⽽且此类⼈精⼒充沛。
2. 满⽉形肚脐
脐如满⽉般丰满调和,下腹有弹性,这种脐表明⼥性⾝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
3. 浅⼩形肚脐
肚脐眼⼜浅⼜⼩,具有这样肚脐者,不论男⼥,⾝体都较虚弱,内分泌功能不正常,经常感到浑⾝乏⼒。
⽓功出偏差和精神障碍者,常见这种肚脐。
4. 海蛇形肚脐
因静脉扩张使肚脐周围如海蛇缠绕⼀般,这种肚脐是肝硬变等肝脏疾病常见的征兆。
5. 凸出形肚脐
肚脐外突为⽔肿的凶兆,提⽰严重⽔肿。
脐外突凸⼜为喘胀的险候,预兆肺、肾之⽓将绝。
此外还可见卵巢囊肿。
6. 陷凹形肚脐
脐陷于⼤腹,是脾肾⼤虚之凶兆,多见于久泄,元⽓将脱及暴吐之后。
此外,脐突然下陷为正虚邪闭的凶兆,多见于⼩⼉瘟疫染⾝,毒邪内逼之证,病情险恶,预后不良。
当腹内发⽣炎症变化时,如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肚脐可向内凹陷。
脐位主病
1、肚脐上移
肚脐向上延长⼏乎成三⾓形,为⽓逆、⽓滞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上逆,或肝⽓升发太过,或肝⽓郁滞之象。
常以郁怒为诱因,多与胀满、呕吐并见。
此外,内有症瘕、积聚亦可牵提致脐上移。
临床常提⽰,不论男⼥,肚脐上移多为胃、胆囊和胰脏有病。
2. 肚脐下移
脐位下移,为肾虚、中⽓不⾜表现,多兼见腹壁松弛虚软,常提⽰内脏下垂。
证见少⽓⽆⼒,动则息促,头晕眼花,腹部坠胀,脉虚⽆⼒,⾆淡苔⽩等中⽓下陷证,提⽰有胃下垂、肝肾下垂及脱肛、⼦宫脱出等。
3. 肚脐偏右
肚脐偏向右侧为⽓虚,可见于⾼⾎压、左侧肢体偏瘫。
此外,肚脐偏右尚提⽰,易患肝炎、⼗⼆指肠溃疡等疾病。
4.肚脐偏左
为⾎虚,见于⾼⾎压、右侧肢体偏瘫。
此外,肚脐偏左提⽰,肠胃不佳、便秘、⼤肠粘连等症。
九、脐先兆在急证,危证中的意义
脐位于腹之前缘,诊腹时脐⾸当其冲,⼜具外露特点,故具有⼀定的诊断优势。
脐⼜有丰富的⾎脉经络,是经⽓贯注交汇的中⼼,故诊腹紧急时可独取于脐。
脐诊在急症、危证中有⼀定的独特诊断意义,如呕吐泻泄出现⼤脐下陷为元⽓暴虚之兆;⽔肿脐突为肿证危候;久病肾虚、脐⾊现⿊为肾⽓将绝、命⽕欲息之危象。
⼜如脐上动悸维系虚⾥为⼼阳虚、宗⽓外泄的征象,预后⼤多不良。
⼜脐下动⽓伴怔忡、⼼悸⼜提⽰肾虚失制冲⽓上逆,元阳败竭。
另外,脐萎缩枯润⼜为精⽓亏损⽣机渐尽之象,脐突然发凉为寒⽓内袭中州之兆……。
⾜见脐对急证、危证具有重要的预诊意义。
不同形状的肚脐代表了什么?
你知道吗?我们每个⼈的肚脐都不⼀样。
有的很⼤,有的很⼩,有的很圆,有的很瘪,有的很深,有的很浅.....你可能会说⼈还有⾼矮胖瘦呢,肚脐不⼀样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其实,肚脐不⼀样还真有好奇怪的,因为你的肚脐⾥藏着你⾝体的⼤秘密!
《诊病奇侅》中说:脐⼤容李者,寿相也。
说肚脐⼤能容进⼀个李⼦是长寿之相......
那⼜⼩有憋的肚脐是不是就不好呢?
其实肚脐⼜叫神阙⽳。
是连接胎⼉和母体的营养枢纽。
当我们在母体中,营养供给充⾜就会粗⼤⼀点,当我们在母体接收的营养少就会浅瘪⼀点。
⽽那些成横条、竖条的肚脐⼀般代表肠胃失调,横条的偏向便秘,竖条的偏向腹泻。
横脐
竖脐
还有的⼈的肚脐长的有点偏,要么偏左,要么偏右,中医讲左⽓右⾎,偏左的肚脐多反映⽓虚或者阳虚,这种⼈常常会怕冷,⼿脚冰凉,乏⼒没精神,⾷欲不佳,腹胀。
肚脐偏左
肚脐偏右,多反映⾎虚或阴虚,这种⼈常失眠多梦,⾝体酸痛,燥热等。
肚脐偏右
另外,肚脐的温度也代表了⾝体的病症。
如果发红发热,多代表内热便秘痔疮⼀类,但是如果肚脐周围发凉就代表阳虚,内寒多有腹泻,或者痛经,免疫⼒低下。
肚脐能尝药味治病
你知道吗?肚脐能尝药味治病!
如果你把⼤蒜捣成泥敷在肚脐⾥,⽤艾草条艾烤,⼗分钟以后,你的嘴巴⾥⾯就会出现明显的蒜味,如果把百部的根,放在脐上⽤酒和糯⽶饭盖上,嘴⾥就会出现酒⽓。
这听上去似乎很神奇,但恰恰说明了我们的肚脐不但能诊病,还能吃药治病。
药物可以通过肚脐被⼈体吸收,肚脐的渗透⼒极强。
那么我们也可以利⽤肚脐来保健。
下⾯推荐⼤家⼏个肚脐保健的⼩妙招,⾮常灵,有需要的朋
友可以试⼀试。
去肝⽕
陈⽪青⽪磨成粉⽔调,贴敷肚脐,每⽇睡前贴,起床揭掉。
降⾎压
吴茱萸磨成粉,⽤陈醋调和贴敷肚脐,膏药固定,睡前贴,早起揭掉,七次为⼀个疗程。
健脾祛湿
佩兰20克,⽩芷、苍术各15克,独活、⼴⽊⾹各10克,花椒、艾叶各5克,桂枝15克。
上药研磨成粉,⽤温⽔调和贴敷肚脐。
活⾎化瘀
当归30克,川芎15克,细⾟、三棱、莪术各10克,乳⾹、没药、丁⾹各5克,冰⽚3克。
⼩⼉夜啼
⿊丑50克,研为细末,以⽶汤调成糊状,于每晚⼊睡前1⼩时贴敷肚脐。
⼩⼉遗尿
五倍⼦、茯神各等量,共研细末,以⽶汤调成糊状。
每晚睡前2⼩时取药糊适量贴敷肚脐,早晨去掉。
呃逆
选⽤橘⽪、半夏、杮蒂、丁⾹等,研成细末后⽤⽣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脐孔,连⽤2―7天。
寒症胃痛
可选⽤胡椒、⼲姜、⾹附等,⽤黄酒调成糊状,连⽤2―7天。
脾胃虚寒
胡椒,⼲姜,⾹附,⽩芷各等分,磨成粉蜂蜜调和,贴敷肚脐,早餐后贴敷,晚餐前去掉。
⽉经不调
取当归9克,⾁桂、⽩芍、红花、⼲姜、川芎各6克,⿅茸3克,共研为细末,贮瓶备⽤,敷贴时取上药适量,加醋调成糊状,敷于脐中,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两天换药⼀次,10次为⼀疗程。
本法可适⽤于⽉经提前、推后或先后不定期者。
神阙隔姜灸
把姜⽚上穿刺数孔,覆盖于脐上,点燃艾炷在姜⽚中啄灸,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度。
每次灸15~20分钟,隔⽇1次,每⽉灸10次,冬⾄开始灸最好。
此法对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诸症有预防作⽤。
以下⼈群不适合脐疗
有严重⼼⾎管疾病、体质特别虚弱者,处在怀孕期、哺乳期的⼥性,以及过敏性⽪肤者,特别是腹部⽪肤有炎症、破损、溃烂者不适合脐疗。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有⽆药物过敏史,避免在⽤药时引起过敏。
另外,要特别注意保暖,治疗不要在室外进⾏,或者让脐部对准风⼝。
保持室内温暖,适当覆盖⾐被。
尤其是腹泻、感冒、体质虚弱的患者,以及⽼⼈和⼩⼉更要注意保暖。
如果在操作中遇到需要局部加热,⽐如艾灸,此时要特别留意⽪肤的颜⾊改变和表⾯温度,避免温度过⾼造成烫伤。
给⼩⼉施灸时尤其要当⼼,⼩⼉⽪肤娇嫩,在治疗过程中也很难长时间保持⼀个姿势,所以更容易烫伤,需要倍加⼩⼼。
⼀旦有过敏现象,⽴刻停药。
轻者可⾃⾏消退,如发⽣⽪肤⽔泡者,⽤消毒针挑破,外搽紫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