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趣味性的小策略研究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趣味性的小策略研究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提高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趣味性的小策略,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一、研究背景
众所周知,听觉是知识的大门,孩子们呱呱落地来到人间,就进入了声音的世界,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纯洁的心灵,我们应把美的音乐献给孩子们,我们应该运用美的音乐去塑造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让一切美的音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开花。
音乐欣赏对丰富儿童的想象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孩子从小多听、多想、不仅能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而且更能促进他们发展创造思维,而音乐的想象对大脑来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音乐能抒发人的感情,能调节人情感,使人痛而不哭,忧而不伤,喜而不狂,音乐对人有着伟大而神奇的力量。
二、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的重新定位
以前我们的小学音乐教学只重视音乐知识、表演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唱几首歌,懂得一些乐理知识,掌握音乐的某一节奏,学会一些舞蹈的表演技能,这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当今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中,做到这些显然不够,我认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欣赏
教学应该被放到重要地位。因为,我们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国民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小学音乐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修养,是整体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学手段是通过音乐欣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让更多的学生懂得欣赏美妙的音乐,在音乐生活中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信仰。小学的音乐教学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专业音乐院校着重培养艺术创造者,小学的音乐教育应着重培养艺术欣赏者。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不应该是第一位的,应改变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欣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三、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的特点
毫无疑问,每个孩子都有一对聪颖的耳朵,而培养孩子具有一对音乐的耳朵,就要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培养孩子的听觉记忆,发展孩子的听觉想象,让孩子从小学会听,多想,多思维,多创造。低年级孩子的生活从幼儿时的游戏为主的活动,逐渐进入到儿童时期的以学习为主的活动中来。开始了学习生活,他们的角色转换起了变化。他们都知道他们是来学本领的,孩子在这个阶段有利于音乐能力的早期教育与开发,教育成效比较显著,具备了一定的学习音乐的能力和条件,但这个阶段还是儿童期,所以他们还具好奇,好模仿,好运动的特点,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音乐时既不宜过量的歌唱,也不宜过度的活动,适量的听赏不仅使音乐课动静交替,也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事实上,儿童的听觉能力与视觉能力非常强,他们
都可以唱,但这决不是学会的,而是听会的,这说明了孩子的耳朵比眼睛更易动情,所以,以听领先正可以发挥这阶段孩子的心理优势。
四、提高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趣味性的策略
事实证明,“听”不仅是智力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过程,听赏可以通过外部的听觉训练达到内心情感的变化,而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持久,他们的注意力常常与兴趣紧密联系,他们喜欢热烈欢快,形象鲜明,结构简单,比较规律的短小的音乐作品,因此应考虑给孩子选择趣味强的音乐作品,在教学方法方面,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愉悦式欣赏
我在每节课上课前安排二、三分钟进行短时间的音乐欣赏,有时是律动曲,有时是休闲式欣赏,课前欣赏曲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同时又经常更换欣赏曲,使孩子们始终有新鲜感,而且选择不同节拍的乐曲,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养成“听”的习惯。
2、情境式欣赏
这种欣赏是将学生置身于与音乐有关的场景中,使学生仿佛处于音乐作品所塑造的环境中。比如在欣赏《过新年》时,为了提升欣赏趣味性,我在课前精心装扮了教室。上课时,只见教室里彩带飘扬,圣诞树上挂着小灯笼、小动物等小礼物,洋溢着浓浓的过新年的气氛。此时,学生们聆听着欢快的音乐,感受着教室的布置情景和音乐,完全沉浸在过新年的情境之中。
3、导入式欣赏
欣赏中的诱导十分重要,这是指导学生有意感知,聆听音乐的重
要前提,根据不同乐曲应该有不同的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倾听音乐的好奇心,产生求知欲望,聆听的兴趣。我采取的导入法有以下几点:一是儿歌、故事导入,通过语言描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了解欣赏曲目的主要内容。如:欣赏《小白菜》时,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个失去亲娘而受人虐待,孤苦伶仃的女孩,悲伤痛苦的心情。
二是画面导入,运用图画或幻灯片,让孩子通过视觉看到画面上的情景,以了解欣赏乐曲的主题。如:欣赏《过新年》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过年时的场景,出示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图片,展现大家喜洋洋,热热闹闹庆新年的场景。我的语言和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听着喜气洋洋的音乐,学生的情绪直接高涨起来了。
三是乐曲主旋律导入,即在律动舞蹈中先熟悉乐曲的音乐形象以及主旋律,然后再进行欣赏。如欣赏《娃哈哈》时,我让学生在律动中先感受新疆舞曲的情绪及节奏,然后再欣赏,让几个学生听音乐跳新疆舞进教室,再提问:刚才进教室时的乐曲,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有了初步感情认识后,再听音乐,告诉他们乐曲的名字、作者等。
4、介绍听的方法
每堂欣赏课中,都应重视引导学生投入参与“听”的过程。低年级的孩子抽象思维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兴趣容易转移,所以要以单一型的欣赏为主,如:听出乐曲情绪或曲节奏、乐曲速度,以及乐曲中哪里重复,乐曲表现什么内容等,一遍欣赏只能提一至两个要求,
使孩子能集中注意力去聆听。如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时,提问这首曲子是什么乐器演奏?哪段音乐表现牧童去放牧?哪段音乐表现牧童在玩耍?哪段音乐表现牧童放牧完回家了?在听时,师生保持安静讲解要画龙点睛,恰到好处。不可从关至尾讲解,画蛇添足。
5、介绍动的方法
欣赏必须由感而动,动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创造,所以每次“听”的时候都要给孩子创造“动”的机会,这里的“动”包含了动口、动脑、动手、动脚,所有身体器官都可参与,而最重要的是动情,这是孩子从感知音乐到理解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不同的乐曲引导学生不同的动。如:欣赏《骑兵进行曲》时让学生模仿骑马的动作,用嘴模马蹄声。如:欣赏《四小天鹅》时可以模仿小天鹅跳一跳,自编节奏谱跟着乐曲拍一拍。如欣赏《鸭子伴嘴》时让学生用嘴巴、舞板即兴模仿鸭子呱呱叫声,逗一逗,玩一玩,也可以用画图和文字题,看看学生是否理解了音乐。
事实证明,儿童的智力、技能的形成最初依托于外部的动作,音乐教育是在动态中进行的,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强弱有序的力度,缓急交错的速度,以及不同的情感交换都能激起儿童形体动作的反应,使儿童动起来,孩子听到音乐,听觉在动;唱奏音乐时,视觉,听觉,思维形体等综合在动;做动作时身体在动,即兴创造时思维在动,总之动态的音乐协调着儿童身体的动,身体的动又影响着孩子智力和技能的发展,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音乐感觉,使儿童的情感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