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维瓦尔第小提琴《a小调协奏曲》乐曲分析及演奏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维瓦尔第小提琴《a小调协奏曲》乐曲分析及演奏理解赵佩珺;刘静
【摘要】随着我国大众音乐品味不断提高,音乐不断发展,小提琴成为很多人的事业和爱好.简单的演奏乐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听众对音乐的期望,因此,应在分析乐曲的基础上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乐曲演奏技巧和乐曲风格的控制与处理上.维瓦尔第《小提琴a小调协奏曲》是巴罗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这首《小提琴a小调协奏曲》,多年来被多位大师演奏,通过乐曲的理论分析,包括强弱、断奏、颗粒性等演奏技巧的分析,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乐曲风格,达到演奏效果,同时也更好地了解巴罗克时期音乐的演奏特点和维瓦尔第的创作风格.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4(000)020
【总页数】2页(P83-84)
【关键词】乐曲;风格;演奏方式;维瓦尔第
【作者】赵佩珺;刘静
【作者单位】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大同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小提琴a小调协奏曲》由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创作。

他是巴罗克音乐家中的典范。

维瓦尔第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普通的乐师家里,巴罗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在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从中也不难看到威尼斯人民的热情与开朗。

从小在充满浓郁的音乐文化气氛的威尼斯长大的
维瓦尔第,秉承了威尼斯浪漫的音乐文化特点,跟着父亲在当地教堂演奏,二十二岁他非凡的音乐才华使他担任第一个职位——“神父”。

由于他们一家的头发都是红色的,“红发神父”因此而得名。

维瓦尔第虽然为教士,但却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他的音乐作品多数是世俗的。

维瓦尔第是音乐史上当之无愧的多产作曲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部作品。

其中有清唱剧、经文歌、康塔塔、五百余部协奏曲及七十余首奏鸣曲。

然而最为出名的是其创作的契约协奏曲,他将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他这一新颖形式分别将这三个乐章以速度标记为快—慢—快。

更加完善了巴罗克时期协奏曲的形式,是巴罗克时期音乐创作的一个重大突破。

因维瓦尔第生在巴罗克后期,他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于当时贵族音乐,反而带有威尼斯热情与开朗的风俗音乐。

巴罗克后期器乐达到如风似火的时期,特别是弦乐,因此维瓦尔第的器乐协奏曲被作为旗帜树立起来。

以他一举成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最为著名。

同时《小提琴a小调协奏曲》无论在创作还是演奏技巧上无疑是展现巴洛克音乐形象的一首典型力作。

巴罗克时期音乐在调式调性方面以大小调为根本,此外乐曲强弱对比明显,突出曲子的起伏;乐曲的旋律华丽、曲调形象化且象征性强,结构严谨规正,节奏很清晰明朗;旋律曲调简练。

他的作品声音明亮、结构严谨华丽、主题简洁、节奏动感、强弱分明、织体清晰明了。

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创新带动巴罗克音乐走向更崭新的领域。

《a小调协奏曲》曲式分析
《a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用小调代替了之前的“教会调式”,调式调性上在旋律和情感上都表达出a小调协奏曲的柔美温和。

同样在主题上将巴罗克时期音乐的宽广、雄伟庄严和灿烂辉煌等特点突显的完美无缺。

下面笔者对《a小调协奏曲》进行曲式分析。

呈示部(1~35):第一乐段(1~12)(谱例1)调式调性:乐曲以弱起小节合奏
开始D-t的进行,第一小节主音的持续不仅暗示着主和弦的持续进行,更紧扣音
乐所要表达的主题。

音阶下行与分解和弦相配合,通过稳定主音的方式巩固调性。

乐曲的第三小节,旋律进行为连续三次的下行二度模进模式,至第七小节前两拍结束。

第二乐段(13~24)(谱例2)在十三小节开始为主体再现部分,织体变为附点八分跳音伴随主旋律进行,十三小节独奏出现,再一次重复着合奏时的主旋律,但乐曲运用了下二度模进的手法,使乐曲经过了d小调、C大调,当回到a小调时,合奏再次奏响,主题旋律继续进行。

每个十六分音符节奏的强拍成一条波浪式的线条推动了整个乐曲乐句的发展。

第三乐段(25~35)25小节处主旋律变奏开始,织体主旋律变为附点加八分继续进行到呈示部结束。

乐曲到了第二十八小节,模进再一次连续出现直至三十一小节结束。

到了三十二小节,乐曲以e小调开始,预
示着主旋律的开始,主音的结束,为展开部的开始做了完美铺垫。

整个呈示部节奏与力度强弱上在主部节奏紧凑,并夹杂着乐队的配合,力度上以强音演奏,由前面可以看到乐曲的音乐主题是伴着具有标注性的典型节奏出现的音符与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构成的。

后八分音符与连续的前八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的呈现组成的音乐主题作为领导力。

整个呈示部充分有力地展现了乐曲所要表达的欢快和热情,独特的旋律与欢快的节奏让人感到既雄伟壮观又令人紧张不已旋律的开始,织体变为附点八分跳音伴随主旋的气氛,体现了巴罗克时期的音乐风格。

谱例1
谱例2
展开部(36~57):第一乐段(35~45)(谱例3)调式调性:同样的旋律,由原来的a小调转化成现在的G大调演奏,这个主题的性格经过了e小调、a小调
的转调,并用力模进、重复的写作手法,演奏展现了大调与小调截然不同的音乐性格。

节奏与力度强弱上展开部转调后再次奏着主题旋律来展开,节奏再一次紧促起来,强奏音伴着主旋律的音响将人们带到了安然的状态,又从安然的状态中惊醒,
不断的强调(重音)激发了人内心的悲怆。

以主旋律开始的展开部,织体为分解和弦的八分跳音和柱式和弦八度跳音的伴奏旋律穿插进行。

第二乐段(46~57)到52小节伴着大提琴低沉的旋律,节奏渐渐慢下来,音也随之突弱,使听者从突然
爆发的激烈情绪安静了下来,内心的激烈悲愤得到了宣泄。

在展开部主题不断出现的同时伴有其它乐器的暗流,喋喋不休的感觉。

使听者从突然爆发的激烈情绪安静了下来,内心的激烈悲愤得到了宣泄。

织体:以主旋律开始的展开部,织体为分解和弦的八分跳音和柱式和弦八度跳音的伴奏旋律穿插进行,主旋律十六分跑动,织体出现复调,到55小节处,织体恢复为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的穿插进行,直到展开部结束。

(谱例4)
谱例3
谱例4
再现部(58~80):第一乐段(58~70)调式调性上:乐曲继续展开部中的主调a小调主题旋律再次出现,预示着再现部的开始。

快速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线条,与合奏中主持续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再现部中表现出与呈示部截然不同的风格。

乐曲继续着合奏的“静”与独奏的“动”相互交融。

第二乐段(71~80)
乐曲的最后,作为乐曲的点睛之笔,运用原主题材料,使乐曲前后呼应,而且结束句中渐慢的出现,在最后主音落下时,结束于延音的演奏。

再现部不仅表现了作曲家的热情,并且让听者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给听者以足够的时间去平复激动的心情。

织体上与呈示部的织体相同,织体以柱式和弦八度跳音完成了此曲。

该首作品的情感丰富,利用调式转换的方式为听者生动鲜明的表达出了形象而深刻的艺术美感。

作品中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创作原则:情绪的稳定性、律动的统一性、节奏的不变性。

通过对此研究分析使我更加适度成熟的把握乐曲的演奏技巧,更加深刻的理解该乐曲的风格。

并通过《a小调协奏曲》专辑观摩学到在演奏时对弓段的合理利用,同样也学到了如何演奏断奏、突强突弱、颗粒性的演奏技巧,并
结合自我演奏的经验对该首乐曲进一步去理解与演奏。

以上关于自我见解有所不足,望大家指点与评价。


【相关文献】
[1] 夏楠.古典音乐欣赏50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6.
[2] 刘民横.实用小提琴演奏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157-162.
[3]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135.
[4] 蒋雄达.小提琴大师笔下的辉煌旋律(1)歌坛先祖—维瓦尔第[M].华乐出版社,2004:29-31.
赵佩珺,女,出生于1984年,山西大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