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永久》读书笔记
《人与永久》读书笔记
《人与永久》读书笔记1
最近看了周国平的《人与永久》,感触良多,我很欣赏他的作风,这是一个人独特的风格。

这本书全是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写出来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我偏爱那些用随笔、格言、手记等散文形式写作的哲学家,我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

这里较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自然,更多的直觉和洞见。

这里没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着为了体系的需要而拉长或截短活的感觉和思想。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

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更加觉得他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

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浪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我认为人生的内容是:a+b+c+d+。

人生的结局是:0
人生的意义是:〔a+b+c+d+。

〕*0=0
这就是人生的公式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想毫无限制的延长那个加法运算,不厌其长。

也许,意义永远是不确定的。

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
我答道: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

我心中想:这么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

接着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外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总是很少的。

内倾者孤独,一旦获得朋友,往往是真的。

心与心之间的间隔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

在两个人之间,这种界限是不明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

一切费事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打破这个界限。

但是,一旦这个界限明晰可辨并且严加遵守,那么,交往的全部魅力就丧失了,从此情感退场,理智维持着秩序。

在任何两人的交往中,必有一个合适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间隔,越过这个间隔,就会引起相斥和反感。

这一点既适用于爱情,也适用于友谊。

我发现越是熟悉的人到最后,话往往是最少的。

我不明白原因出在哪里,是出在自己身上,还是对方身上也许,渐渐理解,渐渐熟悉会发现原来没有的矛盾,它就会这样悄无声息的出现,而且是没有任何预兆的。

真正的写作,即完全为自己写作。

往往是从写日记开场的。

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时,他就已经意识到并且试图克制生存的虚幻性质了。

他需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它们曾经存在确实凿证据。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不过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的习惯的人罢了。

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变相日记。

是的,我就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习惯的人,我之所以喜欢写文章,就是喜欢写日记,我喜欢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案,也许,将来回过头来看,原来过去的自己竟是那样傻。

《人与永久》读书笔记2
周老七年的随意点滴,猛然回首,竟筑成了一本《人与永久》。

里面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华美生动的词藻修饰。

有的只是看似消极,却极具质朴的东西——“只有质朴的东西才能真正打动心灵”,因为它简洁地丰富,平淡地深
化。

它只是需要我们用一颗安宁的心去细细咀嚼,并与周老对话,产生共鸣,亦或各抒己见。

书中,关于死亡、关于时间与永久、关于幸福、关于男人女人、关于态度、关于精神现象……太多存在于“人与永久”之中的关于。

其中,全然都是生活的点滴,都是我们无意或有意刻下的颜色。

看时,感慨周老思想的独特与广博,但那毕竟是别人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一直说着别人的理论和思想的博学家并非我、我们所追求和期待的。

以前中学的课本中,毕大妈眼中的幸福是:如金色的马车,从我们身旁走过,而幸福就是掠过后,我们捡起的鬃毛。

我们往往轻易与之错过。

周老眼中的幸福是:一个心思诡谲的——目光并不势利,权利能支配一切,却支配不了命运。

金钱能买来一切,却买不来幸福。

而我眼中的幸福呢?我只希望能常在云雾中还能看清自己,在短暂的本色中,多为社会做一点奉献,多为母亲增添一些笑容。

突然间,想起《大兵小将》中那质朴的民歌“一条大路哟通呀通我家…五亩良田哟种点啥……”
“人与永久”我决不苛求自己本为人的永久,但会努力让自己活得并不短暂。

《人与永久》读书笔记3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

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

——周国平
最近读了周国平写的《人与永久》,这样一本启迪人心、考虑人生的书本。

我不敢读太快,亦不愿一次读得太多,只让那些点滴言语助我进展心灵上的思索,让心灵得到净化。

在书中畅游,我感受作者给我带来的那份宁静,甚至是超然。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把自己当作尺度去衡量万物,寻求万物的意义。

可是,当他寻找自身的意义时,用什么作尺度呢?仍然用人吗?尺度与对象同一,无法衡量。

用人之外的事物吗?人又岂肯屈从他物,这本身就贬低了人的存在的意义。

意义的寻求使人陷入二律背反。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

我们有时会问自己,为什么而活?一百个人当然便会有一百种答案。

其实,我们为何要让这个有无数个谜底的谜语困扰我们呢?这与寻宝是一样的,不追究起始与结局,关键在于寻求的过程,那些令我们惊心动魄的历程,也是生命中一次最珍贵的财富。

人是追求完美的。

很多时候,我们抱怨,我们哭泣,我们不明白为何寻完美而不可得。

然而,古人有云:“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这世上又有谁是十全十美的呢?追求完美并没有错,然,将自己封闭在一个自己创造的空间里,不断地与痛苦挣扎,才真的很可悲。

完美与痛苦并存。

痛苦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

这样一来,痛苦消失了,完美也失去了。

人也追求幸福。

周国平说:“幸福的和不幸的人呵,仔细想想,这世上有谁是真正幸福的,又有谁是绝对不幸的?”幸福和痛苦,不过都是我们心里的两面而已。

逝去的岁月,幸福也好,痛苦也罢,它们最终都会成为一卷羊皮纸,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枷锁中。

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被风干。

所以,快乐也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打理好自己的心绪,让自己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幸福和痛苦的地位本是平等的,只是我们硬是要将两者区分开来而已。

我们一味地追捧幸福,却同时又在问,“什么是幸福?”我认为,幸福是因人而异的。

然而真正的幸福是由痛苦中破茧而出的。

有古诗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人就是在痛苦中反复历练,最终才苦尽甘来。

人类有许多美妙的感情。

周国平说:“给人带来最大快乐的是人,给人带来最大痛苦的也是人;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
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


人类的生命与自然相连接。

人心之复杂,是进化的最高产物。

却偶尔,在青山绿水抑或小小的绿叶绿芽面前,恢复了最原始的纯洁与淡然。

“生命”是个美丽的词。

然而它的美却在我们日益繁琐的生活中被掩盖住了。

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来体验生命的美妙,感受这个世界的人情世故。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

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生命无声地流逝,没有波澜壮阔,没有水波不兴,甚至看不到一点波纹。

却只有在面前狂风大作,掀起万丈狂澜之时,我们才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我们才懂得要去珍惜生命,完善人生。

《人与永久》读书笔记4
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谁敢说自己已经贯穿一切歧路和绝境,因此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寻找了?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

困惑是我的老实,寻找是我的英勇。

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理解的。

可以没有爱情,但假如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假如没有对理解的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假如没有等待,哪里还有人生?
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来的死亡。

但是,人们都似乎忘了这一点而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

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在神话时代,神替人解释一切,安排一切。

神话衰落,哲学兴起,人要自己来解释和安排一切了,他几乎在踌躇满志的同时发现了自己力不从心。

面对动物或动物般生活着的芸芸众生,觉悟的智慧感觉到一种神性的快乐。

面对宇宙,它却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缺乏造成的痛苦。

人失去了神,自己却并不能成为一个神,或者用爱默生的话说,只是一个破败中的神。

西来者人一再强调,智慧不是知识,不是博学。

再博学的人,他所拥有的也只是对于有限和暂时事物的知识,而智慧确是要把握无限和永久。

由于人本身的局限,这个目的永远不可能真正到达。

尽管人的智慧有其局限,爱智慧却并不因此就属于徒劳。

智慧的果实似乎是否认性的:理论上——“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理论上——“我需要我一无所需”。

然而,到达了这个境界,在谦虚和淡泊的哲人胸中,智慧的痛苦和快乐业已消融为了一种和谐的宁静了。

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尔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的相遇总是千载一瞬,分别确实万劫不复。

说到底,谁和谁不同是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沦落人?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经习惯了和你所爱的人的相处,仿佛日子会这样无限的延续下去。

突然有一天,你心头一惊想,起光阴在飞快流逝。

正无可挽回的把你、你所爱的人以及你们共同拥有的一切带走。

于是,你心中升起一种柔情,想要保护你的爱人免遭光阴的劫掠。

你还深化感到,平凡生活中这些最简单的幸福也是多么珍贵,有着稍纵即逝的惊人的美……
就像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的一口水井,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以创始人的口吻宣说陈词滥调,以创造家的身份公布道听途说。

假如男人和女人之间不再信任和关心彼此的灵魂,肉体徒然亲近,灵魂终是生疏,他们就真正成了大地上无家可归的孤魂了。

假如亚当和夏娃互相不再有真情甚至不再指望真情,他们才是真正被逐出了伊甸园。

许多东西,当我们没有它们也能对付时,我们才发现它们原来是多么不必要的东西。

我们过去一直使用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它们。

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倘假设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贫寒,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为了虚荣,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老实。

名人是写下了名著或立下了别的卓越功绩因此青史留名的人,判断的权利在历史;明星那么是在公众面前频频露面因此为公众所熟悉的人,判断的权利在公众。

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亚里士多德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才能,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才能,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才能。

反过来说,不
善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一个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既不太聪明,也不太傻。

这种介于聪明和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仁者更仁,暴者更暴,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苦难可以激发活力,也可以扼杀活力;可以磨练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这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

佛的智慧把爱当作痛苦的根加以弃绝,扼杀生命的意志;人的智慧应把痛苦当作爱的必然结果加以承受,化为生命的财富。

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化。

面对严肃的浅薄,深化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

对于一颗傲慢的心来说,莫大的屈辱不是遭人嫉妒,而是嫉妒别人,因为这种情绪向他暴露了一个他最不愿成认的事实:他自卑了。

沉默的原因有所不同:因为不让说而不说,那是顺从或者愤懑;因为不敢说而不说,那是畏怯或者怨恨;因为不便说而不说,那是礼貌或者虚伪;因为不该说而不说,那是审慎或者
世故;因为不必说而不说,那是默契或者隔膜;因为不屑说而不说,那是骄傲或者超脱。

月亏了能再盈,花谢了能再开。

可是,人别了,能否再见却未可知。

开谢盈亏,花月照旧,几度离合,人却老了。

人生之所以最苦别离,就因为别离最使人感受到人生无常。

忘掉你曾经拥有的一切,忘掉你所遭受的损失,就当你是赤裸裸的刚来到这个世界,你对自己说:“让我从头开场吧!”你不是坐在废墟上哭泣,而是拍拍屁股,朝前走去,来到一块空地,动手重建。

你甚至不是重建那失去的东西,因为那样你还惦记着你的损失,你仍然把你的心留在了废墟上。

你要带着你的心一起朝前走,你虽破产却仍是一个创业者,你虽失恋却仍是一个初恋者,真正把你此刻孑然一身所站立的地方当作了你人生的起点。

偶尔真诚一下,进入了真诚角色的人,最容易被自己的真诚感动。

成熟了,却不世故,仍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仍然一颗平常心。

我对任何出众的才华无法不持欣赏的态度,哪怕它是在我的敌人身上。

谎话重复十遍未必成为真理,真理重复十遍就肯定成为废话。

谁老了,世界,还是我?
白昼不会消失,因为它藏在夜的心里。

一个成熟的人是不会去刻意寻求外在的奖赏的,因为成心做作的奖赏对人有时是一种愚弄。

目光如水,但比水更清澈透明;
目光如海,但比海更宽广无极。

仿佛他眼内的世界,要比眼外的世界深邃得多,幽远得多。

《人与永久》读书笔记5
《人与永久》,是周国平随手写下的点滴生活考虑,但令我万没有想到,文字的巧妙排列组合竟然浸透出如此令人叹服的人生哲理。

“人是唯一可以追问自身存在具有什么意义的生物,这就是人的伟大之处,但也正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对自己的存在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

”人寻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其实可贵的并不在意义本身,而是在于寻求的过程!生或死,爱或孤独,自然或生命,真实以及美,等等,这些都是是人们对永久的探究。

读完了这本书,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和不一样的考虑,尤其是书中对幸福与痛苦的讲解,使我不断的考虑不断玩味。

我喜欢那些用随笔散文等形式写作的作家,仿佛徜徉在哲学的天地里。

他们的文章里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感情和自然感悟,有更多的直觉以及洞见。

作者的伟大在于他的朴实。

看了《人与永久》后,更觉得他的朴实是我所向往追求的,谁都会喜欢这种朴实无华的感觉的。

一直渴望恬静而平和的生活,不需要太多欢笑,同样也不要有太多痛苦;一直害怕遇到困难阻碍,害怕跌宕起伏,狂风大起的海面将我整个吞没。

看了《人与永久》才明白过来,人生最可悲的,不是失去什么,是生命力居然如此乏弱!
周国平先生通过平淡的表达,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看法及两者的关系。

虽然只是几段文字,但却足以撼动我的心灵,让我不禁对自己以前的人消费生种种考虑。

人渴望平淡,不是真正喜欢这种显得有些无聊的生活,不是排挤轰轰烈烈的人生。

相反,正是因为人们向往精彩纷呈的人生,从而产生了惧怕得不到,害怕要为此付出宏大代价的想法,那有为何不承受平淡呢?至少这样做不会有所谓的失败。

书里说道:“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承受不住大喜大悲,是害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将会承受更多的坎坷和磨难。

所以,我屈从于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碍面前。

是的,我讨厌失败,我害怕阻碍。

于是我甘愿让生活化为一汪平静的湖水。

但我并没有注意到“生命”这个美丽的词所
潜藏的美被就此掩盖了,我们活着,不就是为了时时刻刻体验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种丰富的生命之美。

欢乐和痛苦才是我们应具备的表情。

然而,这样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时候,我们倒像是无生命的机械一样活着,没有表情,被一个个宏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覆盖着。

我们总生活在眼前,忘记了永久和无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壮和美丽。


生命这个词,一定有无数的人追寻过,但它却一直覆盖着一张神秘的面纱。

不同的人对生命的认识便会为他绘制出了一张张不同的脸谱。

而此刻展如今眼前的一张脸正在告诉你:“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

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颖的、活泼的生命之时,我确实认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摘自原书〕”
无论我的人生是否平淡,无论我的前方是否困难险阻,都去欣然承受。

我一定会努力去感受——生命力那种存在的充实与快乐!
《人与永久》读书笔记6
自从读过周国平先生的,我就爱上他的文章了,觉得他的文章里流露着浓浓的人文和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


《人与永久》就表达而来周国平先生对人和自然生态的关系来着手,用了关心的角度看问题。

提醒着人们要保护珍惜自然。

《人与永久》一书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考虑的人的头脑里。

当人们为了生活繁忙,忘记了考虑,作者却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出来,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考虑: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久等26个话题。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久》,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浸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

下面我将我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最喜欢句子摘录出来跟大家分享,也跟大家谈谈我对这些句子的感想。

周国平先生是个爱考虑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样从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

“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化。

面对严肃的浅薄,深化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

幽默是智慧的表情,它教不会,学不了。

有一本杂志声称它能教人幽默,从而轻松地生活。

我不曾见过比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

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它要求与生活保持一个间隔,暂时以局外人的目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

毋宁说,人这时成了一个神,他通过对人生缺陷的戏侮而暂时摆脱了这缺陷。

那种毫无幽默感的人,常常把隐蔽的挖苦听作夸奖,又把好心
的玩笑听作辱骂。

”我们喜欢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欢笑。

那些幽默的人似乎天生具有一种才能能给人带去欢乐,我们在羡慕那些幽默的人的同时却忘了原来不苟言笑的我们也有这种才能。

正如周国平先生说的那样幽默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只要我们对生活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我们会惊奇的发现生活回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幽默而已。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

心境却迥异。

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

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仍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无所适从,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

”在大都市的繁华中生活久了,感觉自己曾经澄澈的心都变得浑浊了,偶尔回归一下大自然,给自己的心放个假,到个恬静的地方清洗一下内心的浊气也不错,或者就只是静静地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放空一下头脑,什么也不想,试着去感受一下那忘我的怡然!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声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根本生存,本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

假如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

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这些身外之物。

人能活着的时间就那么几十年,能享受的身外之物也就这么多,可是享受不等于幸福,我们在苦苦追寻这些身外之物的
时候为什么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身边的幸福呢?为什么不驻足欣赏一下路两旁的美景呢?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成认现实中存在幸福。

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

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幸福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信那么有不信那么无”相信有幸福的人他会用心去感受生活,去热爱生活,去从生活中找幸福;不相信幸福的人他只会抱怨生活,排挤生活,在生活颓废自己。

我没有周国平先生那样的智慧,但我还是会学着去感悟生活,考虑人生。

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

《人与永久》读书笔记7
一直渴望恬淡而平静的生活,不需要欢笑,同样也不会有痛苦;一直害怕遇到障碍,害怕礁岩崛起,狂风大作的海面将我吞没。

读了周国平的《人与永久》才突然明白,人生最可悲的,便是生命力的乏弱!周国平通过他的小散文小情绪,阐述了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理解、看法以及两者的互相关系。

虽然只是短小的几段文字,却足以震撼我的心灵,使我不禁对以前的自己产生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