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内容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 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 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 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课文内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 是我所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 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 命而选取大义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人皆有
贤
论证 比 证
者能勿丧
比喻 论证
所欲莫甚于生
反面 所恶莫甚于死
本
舍 生 取
正面
行道之人
嗟来之食
心
乞人
义 (
对论
举例论 比 证 证
宫室之美
论 点
反面 万钟之禄 妻妾之奉
)
所识穷乏者得我
论证方法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 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运用道理论证,从正面有力地论证义比生更珍贵。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wéi)之 所恶莫甚于死者 (wù) 箪 dān 羹gēng 蹴 cù 妾qiè
好词好句
A 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胜过。) B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C 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好词好句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探究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 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 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 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 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 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课文内容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走路的 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 给他,乞丐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课后讨论
课后讨论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 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 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 “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壹 读文章,知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贰 品语言,悟主旨,熟读成诵。
義
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这个字就是“义”,你看这个字的写法, 上面是一个“羊”字,下面是一个“我”字,甲骨文中的“羊”表 示祭牲,“我”是兵器,又表示仪仗。合而会意,“义”的本义就 是指杀牲祭祀的礼仪或仪式,引申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如: 正义;义不容辞。那怎样才算是公正合宜的举动呢?怎样的表现才 算是“义”呢?下面我们就走进《鱼我所欲也》,一起来寻找答案。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 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非独—皆有—勿丧(递进)
一箪、一豆—行道之人,乞人—弗受 —决定生命—义存在 万钟——王侯贵族——受 ——决定宫室——义丧失
3.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 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 作用?
所欲甚于生
鱼熊
正面
掌
道 理 对 论 所恶甚于死
运用道理论证,从正面有力地论证义比 生更珍贵。
好词好句
A
所欲/有甚于生者。
B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D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E
是/亦不可以已乎。
课文内容Biblioteka 课文内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 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这些对称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文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
章 运 用
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
对 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运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 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运用比喻论证,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 取义的论点。
课文导读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属 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 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 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 无有不下。”还说:“之心,仁也; 之心, 义也; 之心,礼也; 之心,智也。仁义 礼智,非由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 也。”
课文导读
乡为身死而不受
2.翻译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文章铺陈排比,论证
壹 了什么观点呢?是怎
样论证的?
叁
结合文章,举例谈一 谈你怎样理解“义”。
课文导读
课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 的。《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 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 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 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 满,说理深刻透彻。
课后讨论
文章的写作特色?
A 逻辑严密。 B 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 C 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课后讨论
本文阐明了: 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 “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作者对比了两种人生 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 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 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研读课文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 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鱼、熊掌
舍鱼取熊掌
提出 论点
所欲
生、义
舍生取义
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 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死——有甚于死——有所不避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
正面 舍生取义 反面 舍义取生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 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 刻舍生取义。
品味语言 1.对称句
相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相也近。
比
、
比
喻
、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排 比 等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 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
修 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
辞 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手
法
排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贰
文章的论证语言给 你最深的感受是什 么?请举例试背。
肆
结合实际,举例谈一谈 你又是怎样理解“义”。
观点:舍生而取义 论证过程:用“舍鱼而取熊掌”这个比喻论证,由此及彼, 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然后通过生和义、死和不义、 用假设的方式和事实作对比;最后举出“不食嗟来之食”这 个事例,并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 义的精神。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2.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 的论证方法。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 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对比了两种人生 观,赞扬了那些重义 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 见利忘义的人。告诫 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 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 的。
小结:所有合乎道德、符合道义、具有不怕牺牲精神的行为都 是“义”,而“舍生”可以说是达到了“义”的最高境界!如: 郭明义、杨善洲等。
《富贵不能淫》 《孟子·公孙丑》
所鱼
欲我 也
CON
课文导读 A D D 好词好句 A D D 课文内容 A D D 课文讨论 A D D
课文导读
课文导读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 战国时期的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 ,字 ,邹(今山 东邹县)人。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 习。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 大师,被称为“亚圣”。
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
1.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 “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 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把“道德” 、“正义” 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 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 的诱惑,不去做 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 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主旨探究
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观点是一致的,请 结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世仁人志士的影响。
在面临生死考验时,在利益面前,要经受住考验,要舍生取义,要有 羞恶廉耻之心,不要丧失了人的天性,本心。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 不为所动,慷慨就义;谭嗣同在变法维新失败后,不肯逃亡为革命抛头颅洒热 血;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也不肯泄露党的机密,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 些民族英雄正是从孔孟的学说里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才为民族、为祖国、 为人民而舍生取义的。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用词浅显,但是表达的道理却很 深刻。 2.运用大量排偶句,使文章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用比喻的论证方式,使说理形象生动,容易被人接受, 富有文学性。
示例一: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元朝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 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 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示例二:苏轼屡屡遭贬,但满心所系仍是民生疾苦,不仅修建“苏堤”,而且多 次为民请命。 示例三:陶渊明宁可辞官退隐山林,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
读准字音 读好停顿
wù
死亦我所恶
bì
故患有所不辟也
dān
一箪食
gēng
一豆羹
cù
蹴尔而与之
yú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xiàng
乡为身死而不受
wèi
wéi
为宫室之美为之
1.借助注释,自读自译 ,圈出疑难。 2.小组讨论,标划疑难,代表发言。
1.解释红色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蹴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课文赏析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 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 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 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 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3.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
2.我们中学生的“义”和“不 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 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 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 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 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 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 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