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参考文献学习资料 (15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一单元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细目一目赤肿痛
(一)辨证要点
目赤肿痛常与外感风热、时疫热毒之邪,或肝胆火盛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目,十二经脉中除手阳明大肠经外,其余五条阳经皆直接联系眼睛,足厥阴肝经与手少阴心经也联系目系,故目赤肿痛的发生与上述七条经脉有关,但与肝胆两经关系最为密切。
各种外邪或肝胆之火,循经上扰,热毒蕴结目窍,均可导致目赤肿痛的发生。
目赤肿痛以实证为主。
(二)目赤肿痛的治法
疏风散热,消肿止痛。
以近部取穴及手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三)目赤肿痛的处方
主穴睛明太阳风池合谷太冲
配穴外感风热配少商、外关;肝胆火盛配行间、侠溪。
方义取局部穴睛明、太阳宣泄患部郁热以消肿;目为肝之窍,阳明、厥阴等经脉均循行至目系,故取合谷调阳明经气以疏泄风热,太冲、风池分属于肝胆两经,上下相应,可导肝胆之火下行。
何故阳睛风冲(目)。
(合谷,太阳,睛明,风池,太冲)
(四)目赤肿痛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泻法,太阳、少商点刺出血。
2.其他治疗
(1)挑刺法在两肩胛间寻找阳性反应点,或在大椎两旁0.5寸处选点挑刺。
本法适用于急性结膜炎。
(2)耳针法取眼、神门、肝,毫针刺或用压丸法。
亦可在耳尖或耳背静脉点刺出血。
治疗肝胆火盛型目赤痛,除主穴外,应加用
A.行间、光明
B.太冲、丘墟
C.侠溪、行间
D.大敦、足临泣
E.侠溪、太冲
『正确答案』C
细目二耳鸣耳聋
(一)辨证要点
本病常与肝胆火旺、外感风邪和肾精亏耗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耳。
肾开窍于耳,少阳经入耳中,故本病与肝胆、肾关系密切。
火热或精亏致耳部脉络不通或失于濡养均可导致耳鸣、耳聋的发生。
耳鸣、耳聋多为虚证,也有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1.实证
主症:暴病耳聋,或耳中觉胀,耳鸣如潮,鸣声隆隆不断,按之不减。
兼耳闷胀,畏寒,发热,舌红,苔薄,脉浮数者为外感风邪;兼头胀,面赤,咽干,脉弦者为肝胆火盛;兼耳内憋气感明显,胸闷痰多,苔黄腻,脉弦滑者为痰火郁结。
2.虚证
主症:久病耳聋,耳鸣如蝉,时作时止,劳累则加剧,按之鸣声减弱。
兼头晕,遗精,带下,腰膝酸软,脉虚细者为肾精亏损;兼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便溏,脉细弱者为脾胃虚弱。
(二)耳鸣耳聋的治法:
1.实证疏风泻火,通络开窍。
取局部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2.虚证补肾养窍。
取局部穴及足少阴经穴为主。
(三)耳鸣耳聋的处方
1.实证
主穴听会翳风中渚侠溪
配穴外感风邪配外关、合谷;肝胆火盛配行间、丘墟;痰火郁结配丰隆、阴陵泉。
方义手足少阳经脉均绕行于耳之前后并入耳中,听会属足少阳经,翳风属手少阳经,两穴又均居耳部,可疏导少阳经气,主治耳疾;循经远取侠溪、中渚,通上达下,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
侠医中渚听(开)会,(耳实在聋)
2.虚证
主穴听宫翳风太溪肾俞
配穴脾胃虚弱配气海、足三里。
方义太溪、肾俞能补肾填精,上荣耳窍;听宫为手太阳经与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气通耳内,具有聪耳启闭之功,为治耳疾要穴;配手少阳经局部的翳风穴,可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
(耳虚),听医太甚
听翳太肾
(四)耳鸣耳聋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听会、听宫、翳风的针感宜向耳底或耳周传导为佳,余穴常规针刺,虚证可加灸。
2.其他治疗
(1)头针法取颞后线,毫针刺,间歇运针,留针20分钟。
(2)耳针法取肾、肝、胆、内耳、皮质下、神门,毫针刺,或压丸法。
(3)穴位注射法取翳风、完骨、肾俞、阳陵泉等穴,选用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0.5~1ml。
患者,男,43岁。
两耳轰鸣,按之不减,听力减退,兼见烦躁易怒,咽干,便秘,脉弦。
治疗应首选:
A.手、足太阴经穴
B.手、足少阴经穴
C.手、足少阳经穴
D.手阳明经穴
E.足太阳经穴
『正确答案』C
细目三牙痛
(一)辨证要点
牙痛常与外感风热、胃肠积热或肾气亏虚等因素有关,并因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发作或加重。
病位在齿,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手、足阳明经分别入下齿、上齿,故本病与胃、肾关系密切。
外邪与内热等因素均可伤及龈肉,灼烁脉络,发为牙痛。
(二)牙痛的治法
祛风泻火,通络止痛。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三)牙痛的处方
主穴合谷颊车下关
配穴风火牙痛配外关、风池;胃火牙痛配内庭、二间;虚火牙痛配太溪、行间。
方义手阳明经分入上下齿,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可清阳明之热,为治疗牙痛之要穴;颊车、下关属局部取穴,疏泄足阳明经气,消肿止痛。
何故下车——(牙痛)
(四)牙痛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
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刺,合谷持续行针1~2分钟。
虚火牙痛者,太溪可用补法。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取口、颌、牙、神门、胃、肾,每次选用3~5穴,毫针中等强度刺激,或用压丸法。
(2)穴位敷贴法将大蒜捣烂,于睡前贴敷双侧阳溪穴,至发泡后取下,用于龋齿疼痛。
患者,女,31岁。
右侧牙痛3天,龈肿,痛剧,伴口臭,口渴,大便3日未行,舌苔黄,脉洪。
治疗除取颊车、下关穴外,还应加:
A.内庭、二间
B.太溪、行间
C.中渚、养老
D.合谷、内庭
E.太冲、曲池
『正确答案』A
治疗肾虚(虚火阴虚)型牙痛,除取主穴外,还应加:
A.外关、风池
B.太溪、行间
C.太溪、外关
D.太冲、曲池
E.太冲、阳溪
『正确答案』B
细目四咽喉肿痛
(一)辨证要点
咽喉肿痛的发生常与外感风热、饮食不节和体虚劳累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咽喉,咽通于胃,喉为肺系,肾经上循喉咙,结于廉泉,故本病与肺、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
外感风热熏灼肺系,或肺胃二经郁热上壅,或肾阴亏耗,虚火上炎,均可导致咽喉肿痛的发生。
基本病机是火热或虚火上灼咽喉。
主症咽喉部红肿疼痛、吞咽不适。
兼发热,汗出,头痛,咳嗽,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者为外感风热;兼吞咽困难,高热,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者为肺胃热盛;兼咽干微肿,疼痛以午后或入夜尤甚,或咽部异物感,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阴虚火旺。
(二)咽喉肿痛的治法:
1.实证清热利咽,消肿止痛。
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2.虚证滋阴降火,利咽止痛。
取足少阴经穴为主。
(三)咽喉肿痛的处方:
1.实证
主穴少商合谷尺泽关冲
配穴外感风热配风池、外关;肺胃热盛配内庭、鱼际。
方义少商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点刺出血,可清泻肺热,为治疗实证咽喉肿痛的要穴;合谷疏泄阳明郁热;尺泽为手太阴经合穴,以泻肺经实热;关冲为手少阳三焦经的井穴,点刺出血,可清泻三焦之火,消肿利咽。
(因实)何故斥责关绍商。
(咽实)合谷尺泽关少商。
2.虚证
主穴太溪照海列缺鱼际
方义太溪为肾经原穴,有滋阴降火作用;照海亦属肾经,又通阴跷脉,列缺属手太阴肺经,通任脉,二穴相配,为八脉交会组穴,擅治咽喉疾患;鱼际为手太阴经的荥穴,可清肺热、利咽喉。
(因)缺(虚光)照海,鱼太稀。
(咽)缺(虚)照海,鱼太溪。
(四)咽喉肿痛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实证用泻法,少商、关冲点刺出血;虚证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列缺、照海行针时可配合做吞咽动作。
2.其他治疗
(1)三棱针法取少商、商阳、耳背静脉,点刺出血。
(2)皮肤针法取合谷、大椎、后颈部、颌下、耳垂下方。
中度或重度刺激。
(3)耳针法取咽喉、心、扁桃体、耳尖等。
毫针刺,或用压丸法。
治疗实热症咽喉肿痛应选用
A.大椎、身柱(温灸)、风门、合谷
B.少商、尺泽、合谷、关冲
C.太溪、照海、鱼际
D.命门、肾俞、太溪、照海、涌泉
E.十宣、鱼际、解溪
『正确答案』B
细目五近视
(一)辨证要点
近视常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用眼不当,或劳心伤神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目,与心、肝、肾关系密切。
肝开窍于目,足厥阴肝经上目系,手少阴心经系目系。
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目络瘀阻,或目失所养均可导致近视的发生。
本病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视近清晰,视远模糊,视力减退。
兼见眼易疲劳,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头晕心悸,纳呆便溏,舌淡,脉细者为心脾两虚;兼见目干涩,耳鸣腰酸,舌红,少苔,脉细者为肝肾不足。
(二)近视的治法:
调气活血,养肝明目。
以局部选穴为主,辅以远部选穴。
(三)近视的处方
主穴睛明承泣风池光明
配穴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不足配肝俞、肾俞、太溪、太冲。
方义近取睛明、承泣,可疏通眼部经气,活血通络明目;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内与眼络相连,光明为足少阳经之络穴,与肝相通,两穴相配可疏调眼络,养肝明目。
(四)近视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主穴宜平补平泻,配穴均用补法,可加灸。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取眼周穴、风池,轻度或中度叩刺,至皮肤潮红为度。
(2)耳针法取眼、肝、肾、心、脾、神门,每次选用2~3穴,毫针刺或用压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