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国学第6课《乐殊贵贱》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乐殊贵贱(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日积月累”——《八佾舞于庭》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佾”的含义,知道“八佾”、“六佾”、“四佾”的区别。
2.理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意思。
3.初步感知古代具有严格等级的礼乐制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佾”的含义,知道“八佾”、“六佾”、“四佾”的区别。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古代具有严格等级的礼乐制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截取古装剧中宫女跳舞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
2.从这段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简单说一说。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3.过渡:同学们,在古代,跳舞的人数是有规定的。
64人的舞乐队被称作八佾。
边说边板书:八佾。
范读,齐读。
4.关于“八佾”还有一个故事呢。
板书完整:八佾舞于庭。
范读,齐读。
二、学习新知
1.了解“诸侯”、“大夫”等官名。
2.认识主人公孔子。
你对他有什么了解?(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小结补充,让学生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有个基本了解,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
)
3.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第一自然段。
4.提出问题:孔子知道大夫在家里使用了“八佾”后,心情怎么样?(愤怒)
5激励朗读,谁能够愤怒地读一读孔子说的话?
6.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意思。
7.指名学生交流,引导结合生活实际说理解。
教师小结句意。
8.提出质疑:孔子为什么如此生气?
9.学生自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0.结合“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理解“深恶痛绝”。
11.四人小组讨论:孔子为什么如此生气?
12.组织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
13.学生自学第二自然段,回答:
(1)佾指的是什么?包括哪几种?
(2)“八佾”、“六佾”、“四佾”的区别是什么?
三、小结回顾
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课外补充古代舞乐的其他知识。
第6课:乐殊贵贱(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千字文》选段:《乐殊贵贱》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要注意“睦”“傅”“箴”“恻”“沛”等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3.能够说出一些日常生活的基本道理,如家庭和睦、夫妻和谐、尊敬师长、友爱兄弟、朋友要互相促进等等,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这些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流利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一些日常生活的基本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提出问题:假设你是一个古代的儿童,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同时配一个小动画,展现的是一个古代儿童的形象。
2.音频范读课文,向学生说明,这些文字讲述的就是古代儿童要做到的规范。
二、学习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跟着音频朗读。
在读到以下语句时停住,重新再读一遍。
如“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仁慈隐恻,造次弗离”等等。
2.自读课文两遍。
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顺句子。
遇到难读的就多读几遍。
3开火车读课文,相机指读正音,指导读顺课文。
4.再读课文。
出示要求:借助课文中的解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在不理解的字词旁边打上问号。
5.学习第一部分。
从“乐殊贵贱”到“切磨箴规”。
(1)了解“乐殊贵贱,礼别尊卑。
”复习“八佾舞于庭”的故事。
(2)了解“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指出古人提倡夫妇要和睦相处,互相支持。
(3)了解“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指出要求学生在学校要认真接受老师的教导,在家里要体会母亲的辛苦,减轻母亲的辛劳。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说说为什么要认真听老师的教导,妈妈的辛苦体现在哪里,我如何帮妈妈减轻负担。
此环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4)了解“诸姑伯叔,犹子比儿。
”指出对待叔伯姑舅及其子女要友好,向对待自己的父母和亲兄弟姐妹一样。
(5)了解“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指出古人交友,看重朋友之间要相互提醒和鼓励,从而相互提高。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说说自己与朋友之间相互帮助、提醒和鼓励的故事。
三、小结回顾
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小结。
第6课:乐殊贵贱(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千字文》选段、“神奇汉字”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感知“比”的汉字演变,积累含“比”的词语成语。
3.进一步理解朋友之间要相互提醒和鼓励,从而相互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知汉字“比”的演变过程,积累含“比”的词语成语。
教学难点: 理解朋友之间要相互提醒和鼓励,从而相互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小结。
二、学习新知
1.自读课文。
借助课文中的解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2.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跟读。
自读。
齐读。
3.学习第二部分。
从“乐殊贵贱”到“切磨箴规”。
(1)反复诵读,教师指出:这几句话都是告诉人们,要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品质,有了好的品质,就会有好的回报。
(2)说说你觉得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道德修养。
(3)教师小结。
4.巩固朗读,达到效果。
分组对读,交替朗读,比赛朗读等等。
5.复习“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6.教师小结。
7.提问:你喜欢和怎样的人交朋友?你和你的朋友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8.小结: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人们倾向于找在某些方面与我们有相似之处的人做朋友。
比如说,有共同的爱好,家住得近,座位临近等等。
9.出示两个人的图片。
看,两个朋友并列站在一起,你想到哪个字?
10.出示“比”字演变的过程图,引导学生对照着图弄明白字的由来。
11.解释:比的本来意思是并列、并排,由来又指靠近、比较。
12.补充含“比”的词语和成语。
三、小结回顾
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教师小结。
第6课:乐殊贵贱(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诗歌赏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查一查”
二、教学目标:
1.熟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知道“程门立雪”这个成语的故事及意思。
3.感知古代人们尊敬老师、友爱朋友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记古诗和成语。
教学难点: 感知古代人们尊敬老师、友爱朋友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神奇汉字“比”的古今义。
2.过渡:古代人交朋友,看重朋友之间的相互提醒和鼓励。
诗仙李白就是一个友爱朋友的人。
3.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引出古诗。
二、诵读诗歌
1.自读诗歌。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跟读。
自读。
齐读。
3.你理解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不明白?
4.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5.总结句意,再读古诗。
自读,赛读,齐读。
6.围绕主题,提炼情感。
试背,互背,齐背。
三、学习成语
1.过渡:在学校里,对待同学要团结友爱,那么,对待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3.过渡:关于尊敬老师还有一个故事呢。
教师讲述故事。
4.四人小组讨论:你觉得这两个学生怎么样?为什么?
5.组织交流,教师总结。
6.提问:你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引出“程门立雪”。
7.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8.教师小结成语的本意和喻意。
9.你还知道哪些尊敬老师的故事吗?和大家分享。
10.教师小结。
四、小结回顾
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鼓励充分表达。
2.教师小结。
3.布置作业:收集尊敬老师的故事,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