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经济学说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微观分析
2、数量约束下的企业行为
生产
F X
图中的横轴为劳动,纵轴为商品, X’’
G
其中FG线为受数量约束时的企业
商品供给曲线,FH线为受数量约
H
束时的企业劳动需求曲线。因为
X’ x*s
随劳动投入的增加产量也会增加,
因此商品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同
理,当随着产量的提高需要的劳
也越来越多,所以企业劳动需求 曲线的斜率也为正。
非均衡学派认为,凯恩斯理论精髓是把非 均衡看作常态,瓦尔拉斯均衡是特例。为此, 非均衡学派为自己设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
用一个非均衡理论为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打 造一个微观基础。
二、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 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
1、帕廷金非均衡失业理论 1965年,帕廷金在他的著作《货币、利
息与价格》第十三章“非自愿失业条件下的模 型运行”中,分析了非自愿失业问题。
如果价格具有刚性,不能灵活调整,那么供给者和 需求者就只能根据他们面临的数量约束来决定需求和 供给,根据最大化原则用数量调整来取代价格调整。
一、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基本概念
6、短边、长边和短边原则: 短边指意愿交易数量最低的那边,相对应
的另一边就叫长边。超额供给时,供给就是长 边而需求是短边。
在供求不平衡时,所有处于市场短边的交 易者都能百分之百实现其需求或供给,这被称 为短边原则,只要交易是自愿而非强迫的,这 一原则总会被遵循。
二、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 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
4、马林沃德非均衡市场组合理论
马林沃德将古典失业理论、凯恩斯失业理论、抑制性通 货膨胀理论等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 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各有三种状态:
均衡、超额供给、超额需求。 两个市场的非均衡组合共有四种状况:
第一种状况:商品市场超额供给、劳动市场超额供给; 第二种状况:商品市场超额需求、劳动市场超额供给; 第三种状况:商品市场超额需求、劳动市场超额需求; 第四种状况:商品市场超额供给、劳动市场超额需求。
C’ C’’C*d
L*S 0
B D
L’ L’’ L
劳动
数量约束下的家庭行为
二、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微观分析
1、数量约束下的家庭行为 上图表现了数量约束条件下的家庭行为,即在商品市场受约
束时的劳动供给和在劳动市场受约束时的商品需求,具体 可分为这几种情况来叙述: (1)当两个市场都完全出清时,家庭能够在劳动市场实现 其意愿供给,劳动的有效供给等于意愿供给,数量为OL; 与此同时,可以在商品市场实现其意愿需求,对商品的有 效需求等于意愿需求,数量为OC;两者相交于H点; (2)当家庭在劳动市场受到数量约束即存在非自愿失业时, 有效劳动供给OL’小于意愿劳动供给OL,导致了家庭的 收入减少,从而在商品市场上对商品的有效需求减少到 OC’,小于意愿需求OC;
一、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基本概念
2、市场非出清:指追求最大利益的经济行为人既没有 能力也没有动力改变市场上存在的超额需求或超额供 给的状态。
3、意愿供求、有效供求和交易数量: 意愿需求(notional demand)指经济行为人在
一定价格下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意愿供给(notional supply)是指经济行为人在
三、非瓦尔拉斯学派的宏观分析
一、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形成
2、巴罗(Robert J.Barro,1944—— )和格 罗斯曼(Herschel I. Grossman,1939——) 美国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巴罗和格罗斯曼在 1971年的“收入和就业的一般非均衡模型” 中进一步推进了克洛尔的研究,并将所得结论 与此前一位叫帕廷金(D.Patinkin,1922— —)的以色列经济学家的类似分析结合起来, 提供了一个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认为传统的 凯恩斯宏观理论可以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 结合起来。
二、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微观分析
2、数量约束下的企业行为 (4)劳动市场的数量约束对商品生产的影响
(前面的分析未提及):当企业在劳动市场受 到数量约束即不能够购买到自己意愿的劳动数 量时,例如只能购买到OL’’的劳动量,小 于自己意愿的OL数量,生产就不会达到意愿 的水平,商品的供给就只为OX’’,而非OX。
二、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微观分析
2、数量约束下的企业行为 (2) 当企业在商品市场受到数量约束即不能按计划出售自
己生产的商品时,有效的商品供给小于意愿商品供给,此 时商品市场表现为超额供给,那么企业的选择之一就是减 少雇佣的劳动数量,比方说在商品市场上的有效供给为 OX时,劳动需求从OL减少到OL’,以实现商品供求的 相等,这时就产生非自愿失业LL’; (3)企业在商品市场受到数量约束时,也可以不减少劳动 需求,即不减少工人或工作时间,仍雇佣OL的劳动量, 而将生产的多余产品XX’作为自己的库存,这样也可以 实现商品市场的供求平衡;
W C f ( L* • P )
此处的L*为受数量约束——即企业愿雇佣多少工人的约束—— 时的劳动供给,它小于不受数量约束的意愿劳动供给L。
二、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
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
3、巴罗和格罗斯曼关于家庭的微观分析
与前两者不同,巴罗和格罗斯曼则站在家庭的角 度分析了商品市场的超额需求对劳动市场及家庭储蓄 的影响。
二、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微观分析
前面一节所叙述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分别 是从家庭和企业角度来分析在一个市场受到数 量约束时各自在另一个市场的表现,通过对家 庭和企业各自行为的分析,来建立非瓦尔拉斯 均衡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
二、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微观分析
1、数量约束下的家庭行为
消费
H C
图中的横轴为劳动,纵轴为消费, 其中HB线为受数量约束时的家庭 商品需求曲线,HD线为受数量约 束时的家庭劳动供给曲线。因为 随劳动供给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 因此商品需求曲线斜率为正;同 理,当消费增加时家庭会有更大 的动力来提供更多的劳动,所以 家庭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也为正。
一定价格下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 意愿需求和意愿供给都是交易行为发生之前每个经济行 为人向市场发出的一种信息,是他们交易意愿的表示。
一、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基本概念
交易数量是指经济行为人实际的成交量,是实现 了的购买量或销售量,此时供求就分别称为有效需求 (effective demand)和有效供给(effective supply)。可见,意愿供求是交易前的主观意图,交 易数量是交易后的事实,有效供求就等于交易数量。 4.数量约束和配额机制:
第二节 非瓦尔拉斯均衡 学派的理论体系
一、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基本概念
1、非瓦尔拉斯均衡(non-walrasian equilibrium), 又称非均衡(disequilibrium)或数量调整均衡
(quantitative rationing equilibrium):
它所指的不是失衡,而是一种广义的均衡。 具体说,它不是一般均衡理论中所称的所有市 场都达到均衡状态,而是指不管市场处于什么 状态,只要这些状态通过各种变量数值的调整, 总向某一点收敛,而在这一点时经济不再变动。
L*d
0
L’’ L’ L
劳动
数量约束下的企业行为
二、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微观分析
2、数量约束下的企业行为 上图表现了在数量约束下的企业行为,即商品市场存在
数量约束时的劳动需求(指企业需要多少劳动,要受 企业能在商品市场上卖掉多少商品的约束)和在劳动 市场存在数量约束时的商品供给(指企业能生产出多 少商品要受雇佣多少劳动的约束)情况。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来阐述: (1) 市场完全出清时,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需求 在劳动市场上购买OL的劳动,也可以按照意愿供给 来销售OX的商品,两者会合于F点,两个市场都达到 均衡状态;
发展主要表现在贝纳西的工作上。 让—帕斯卡尔·贝纳西是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
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享有国际声誉的经 济学家,从70年代开始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非 瓦尔拉斯均衡理论的论文,并著有《市场非均 衡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非均衡理论》、 《宏观经济学:非瓦尔拉斯分析方法导论》等 著作。
二、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 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
1965年克洛尔发表“凯恩斯的反革命”一文指出, 在凯恩斯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消费函数和瓦尔拉斯 一般均衡理论在逻辑上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表现 在:凯恩斯讲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而一般均衡理论中, 消费者在消费中唯一要考虑的是商品的价格。
克洛尔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凯恩斯消费函数这样的理论与标准的微观理论如何 才能做到协调一致。
数量约束指经济行为人在交易中受到对方(需求者 的对方是供给者,供给者的对方是需求者)实际所有 的商品数量或其他非价格数量(如收入水平等)的制 约的这种状况。
数量约束也称为数量配额。
一、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基本概念
配额机制:若价格固定,虽然供求之间不相等,但此 时也总存在一种联系不相等的需求或供给和交易数量 的市场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就称为配额机制。即配额 机制是一种解决供求不相等问题并使之能产生一个实 际成交量的办法和制度。 5、价格调整和数量调整: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中,供 求不相等时,价格就会变化来对供求进行调整,如供 不应求时价格就升高、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下降,从而 使供求趋向一致,这就是价格调整。
一、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形成
4、马林沃德(E.Malinvaud,1923——) 马林沃德沿着巴罗和格罗斯曼研究的思路,
更明确地考察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各种非均 衡状况的组合,将古典失业理论、凯恩斯失业 理论、抑制性通货膨胀理论等纳入到一个统一 的分析框架中。
一、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形成
5、贝纳西(J.P.Benassy,1948——) 20世纪70年代之后,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的
一、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形成
3、荣霍夫德(A. Leijonhufvud,1933——) 瑞典经济学家荣霍夫德是克洛尔的学生。
1968年出版博士学位论文《论凯恩斯学派经 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提出《通论》的本质 就是“非均衡性”;并进一步认为,即使价格 是灵活变动的,在短期内数量调整的速度也要 快于价格调整。
传统的新古典理论认为,
真实工资过高是导致非自愿失业的原因。
帕廷金则认为
劳动市场上的非自愿失业来源于商品市场上 的非均衡现象。
二、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 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
2、克洛尔的双重决策规则 克洛尔双重决策规则的贡献在于将瓦尔拉斯
一般均衡分析的消费理论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纳人了一个共同的分析框架。
二、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微观分析
(3)当家庭在商品市场上受到了数量约束,即 能实现的有效需求为OC’’小于意愿需求OC 时,家庭的选择之一就是减少在劳动市场的供 给量,将劳动供给减少到OL’’ ;
(4) 当家庭在商品市场的意愿需求不能得到满 足时,虽然不减少劳动供给,即继续提供OL 的劳动,但将多余的LL’’劳动所带来的却 不能在商品市场消费出去的货币储蓄起来。
第一节 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 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一、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形成
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是在凯恩斯宏观经济 理论需要一个微观基础而现有的微观价格理论 基础本身又有缺陷的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 产生的。
一、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形成
一、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形成
1、克洛尔(R. W. Clower,1926——) 非均衡理论的先驱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克洛尔。
当各市场处于完全出清状态时,商品市场的 意愿需求等于有效需求,家庭在进行购买和消 费时,唯一的考虑因素就是价格,因此他们的 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C f (P)
二、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 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
2、克洛尔的双重决策规则
当劳动市场存在数量约束时,家庭在进行消 费决策时就要考虑有效劳动供给问题,即他们 的消费决定于其劳动收人,而劳动收入又可以 表示为真实工资与有效劳动供给数量的乘积, 其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当家庭在商品市场上的购买受到数量约束时,即 当他们持有的货币不能够买到自己意愿的购买量时, 实现了的有效需求就小于他们的意愿需求,这种情况 也意味着价格是固定的,因为若价格可以灵活调整, 超额需求的力量就会迫使价格上升,需求会减少,使 市场实现均衡——但现在非均衡的存在,表示价格受 到了管制而不能自由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