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褚遂良书法--大唐三藏圣教序
圣教序褚遂良书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圣教序译文白话文
圣教序译文白话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原文: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莫能闻也;揭其宏纲,无由睹也。
译文:听说天地有形状,显著地覆盖和承载着万物;四季没有形状,默默地让寒暑来孕育万物。
所以呀,就算是很平庸愚笨的人也能看出个大概;但要明白阴阳的奥秘,贤能聪慧的人也很少能探究清楚。
不过天地包含阴阳却容易被认识,是因为有形状嘛;阴阳存在于天地间却难以搞明白,是因为它们没形状呀。
所以知道有形状显示出来就容易验证,就算是笨蛋也不会迷惑;没形状隐藏起来就难以看到,就算是聪明人也还是会迷糊。
更何况佛道推崇虚无,在幽深寂静中把握,广泛救助万物,统治十方世界,那威风神灵没有比它更高的了,那神奇力量也没有比它更低的了。
大起来能充满整个宇宙,小起来能收摄到毫厘之间。
没有生灭,经历千劫也不会陈旧;若隐若现,运作百福还长久存在于现在。
那奇妙的道凝结着玄妙,遵循它不知道它的边际;佛法的源流深沉寂静,舀取它也测不出它的源头。
所以就知道那些蠢笨的凡夫俗子,那些小小的庸俗鄙陋之人,投入到佛道的意旨趣味中,是没办法听闻的;揭示那宏大的纲要,也是没机会看到的呀。
这可是出自《大唐三藏圣教序》哦。
王羲之的圣教序介绍
王羲之的圣教序介绍王羲之的圣教序介绍《集王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行书而成。
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建。
行书。
30行,行83~88字不等。
《金石萃编》载: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文共三十行。
现藏西安碑林。
王氏书迹大都赖此以传,故为历代书家所重。
《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
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
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
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
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
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
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它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圣教序的由来《圣教序》的由来: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 ,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
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于玄奘艰苦取经的伟大精神非常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
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王羲之书法,故大家认为这篇碑文,非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足贵”,然王羲之乃晋人,不可再起而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文工作。
释怀仁原是一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人,据说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怀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全文。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完整版(无缺页)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完整版(无缺页)《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
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字帖下载(pdf格式/共60页)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此碑为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
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武骑尉朱静藏镌字。
行书,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额刻七佛像。
碑原在陕西西安弘福寺,后移西安碑林。
集王圣教序记,较雁塔褚遂良正书本晚十九年,多文王答敕、皇太子笺答、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怀仁集王羲之书,历廿五年乃成。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
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此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锋使转处莹丝可见。
王羲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确是后世学书者难以达到的境界。
我们临习此帖,先应在反复读帖的过程中去领悟王字的法度,落笔之际,则应锤炼用笔工夫,在骨力上要能够体味其“峻骨”、“峻整”,特别要细参唐摹本《兰亭》,一下笔即要有筋、骨、血、脉、肉,其点画出入之迹要合乎笔势,由用笔而生字形,也就是说,从用笔的意态取势,着眼于点画、部首以及结构部件占领的空间位置,逐个将字临像、临熟,逐渐写出王字清朗俊逸、恬静洒脱的风神来。
同时,必须明白,王羲之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他对书法技法的把握、运用已精熟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寄情山林、恬淡儒雅的秉性,使他在挥运之际从未宥于法度,或者说在追求书法天趣的过程中,其技法从未受到法度的束缚。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
摘要:
一、王羲之简介
二、圣教序背景与意义
三、王羲之圣教序译文
1.序言部分
2.主体部分
3.结尾部分
四、王羲之圣教序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正文: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线条流畅、气韵生动,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圣教序是王羲之所作的一部书法经典,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是一部佛教经典。
王羲之受到佛教高僧慧远的邀请,为这部经典书写序文。
王羲之以其独特的书法技艺,将佛教的庄重、神秘与自己的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创作出了这部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杰作。
在序言部分,王羲之表达了对佛教的虔诚敬意,以及书写圣教序的初衷。
主体部分则是王羲之对佛教教义的阐述,体现了他对佛教的深刻理解。
结尾部分,王羲之祝愿佛教能够广为传播,利益众生。
王羲之圣教序的艺术价值与影响深远。
其书法风格独特,线条优美,结构
严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后世书法家纷纷学习效仿,将其作为书法创作的楷模。
骈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原文翻译赏析
骈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原文翻译赏析盖闻二仪有象〔2〕,显覆载以含生〔3〕;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4〕。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5〕;明阴洞阳〔6〕,贤哲罕穷其数〔7〕。
然而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可征〔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9〕,乘幽控寂〔10〕,宏济万品〔11〕,典御十方〔12〕。
举威灵而无上〔13〕,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14〕,细之则摄于毫厘〔15〕。
无灭无生〔16〕,历千劫而不古〔17〕;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18〕,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19〕,挹之莫测其源〔20〕。
故知蠢蠢凡愚〔21〕,区区庸鄙〔22〕,投其旨趣〔23〕,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24〕,腾汉庭而皎梦〔25〕,照东域而流慈〔26〕。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27〕,言未驰而成化〔28〕;当常现常隐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29〕,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30〕,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31〕。
于是微言广被〔32〕,拯含类于三途〔33〕;遗训遐宣〔34〕,导群生于十地〔35〕。
然而真教难仰〔36〕,莫能一其指归〔37〕;曲学易遵〔38〕,邪正于焉纷。
所以空有之论〔39〕,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40〕,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41〕,法门之领袖也〔42〕。
幼怀真敏,早悟三空之心〔43〕;长契神情〔44〕,先苞四忍之行〔45〕。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46〕;仙露明珠〔47〕,讵能方其朗润〔48〕。
故以智通无累〔49〕,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50〕,只千古而无对〔51〕。
凝心内境〔52〕,悲正法之陵迟〔53〕;栖虑玄门〔54〕,慨深文之讹谬〔55〕。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56〕;截伪续真〔57〕,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58〕,往游西域〔59〕,乘危远迈,杖策孤征〔60〕。
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的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的原文及译文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
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于玄奘艰苦取经的伟大精神非常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
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又名《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三藏取经回来以后,唐太宗李世民为其撰写的序文。
最初是由唐代的书法家褚遂良用楷书书写并刻碑,被称为《雁塔圣教序》。
后来怀仁和尚用王羲之作品里的字重新集字成篇,集成王羲之行书版本的《圣教序》,被刻于石头上,被称为《怀仁集字圣教序》或者《集字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图虽然是一幅集字作品,有一些字没有在王羲之的作品里找到,还进行了一些拼凑,但是由于怀仁和尚本身有非常深厚的书法功底,加上他做事极为认真负责,这幅作品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
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
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圣教序原文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推重。
(21)虚:空,虚空。
(22)寂: 寂寥,寂静空旷。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大唐三藏圣教序
釋文重校版中山大學鍾東1,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宗文皇帝製弘福寺沙門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
是以窺天鑑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
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
故知像顯可徵,雖愚不惑;形潛莫覩,在智猶迷。
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
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
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厘。
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則莫測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牧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囗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
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啚,空端四八之相。
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途;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
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耶正於焉紛糺。
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
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
超六塵而迥出,候千古而無對。
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
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
是以翹心凈土,往遊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
積雪晨飛,途聞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
萬里山川,撥雲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
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周。
遊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
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菀鷲峰,瞻奇仰異。
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
探賾妙門,精窮奧業。
一乘五津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
爰自所歷之國,搃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
引慈雲於西極,註法雨於東垂。
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
濕火宅之乾焰,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大图珍藏版)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大图珍藏版)
《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重。
碑文选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评者以为”天衣无缝,胜于自运“,且勒石、镌刻皆当时高手,故此册成为历代书家学习王字的最佳范本。
刘熙载《书概》评曰:“《怀仁集圣教序》古雅有渊致。
”康有为则赞曰“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尽管有“结体无别构,偏旁多假借”之疵,但微疵不足以伤其大雅,在王氏书迹流传稀少的情况下,此册弥足珍贵。
《圣教序》欣赏。
圣教序原文和译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圣教序》与李世民和怀仁的故事
《圣教序》与李世民和怀仁的故事说起《圣教序》大家都知道与王羲之有关,但还有两人与此有关,一是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二是唐代佛门弟子怀仁。
没有这两个人,也没有作为书法精品的《圣教序》。
《怀仁集圣教序》局部作为文章的《圣教序》,全名是《大唐三藏圣教序》,是一篇由唐太宗撰写的文章。
后来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这个碑文称《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或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但大多数人都简称为《圣教序》。
《怀仁集圣教序》局部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带梵本佛典回到长安,太宗见之甚喜。
当年三月,玄奘奉命居弘福寺,并从事译经工作。
《怀仁集圣教序》局部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亲自为之撰序,这篇序言便是现在所说的《圣教序》,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
这两篇文章实际上便是怀仁和尚集字的依凭。
作为怀仁集字结果的《圣教序》石碑,实际包含三方面内容。
一是唐太宗李世民所写的文章《圣教序》,一是当时的太子李治(后来成为皇帝)作的记,还有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怀仁集圣教序》局部这里特别应该提说的便是怀仁。
怀仁是唐代佛教弟子,关于怀仁的人生经历,史载甚少,但是他萌发集王羲之字的念头,历经二十余年,搜集王羲之的真迹,组织并刻写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实际上是做了一件保存王羲之遗墨极其重大的大好事。
在文化史书法史上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件极大的功劳。
虽然历史上关于怀仁的记载真是太少太少。
《怀仁集圣教序》局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历朝历代都受到推崇,享有盛誉;他本人被称为“书圣”,足见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唐太宗特别偏爱王羲之,唐朝曾以行政力量,指令内府搜购王羲之书法作品。
《怀仁集圣教序》局部唐太宗这种偏好,对于提高王羲之的书法地位固然有些好处,但我以为,对于王羲之书法精品的流传后世,却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王羲之最得意的作品《兰亭集序》,被唐太宗用计骗到皇宫,最终埋入坟墓。
唐太宗写的圣教序楷书字帖
知识创造未来
唐太宗写的圣教序楷书字帖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他在执政期间有着卓越的
政绩,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而唐太宗所写的圣教
序楷书字帖,则是他留下来的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这份圣教序楷书字帖,是唐太宗为了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而亲自
撰写的一篇序文。
他在文中强调了尊重经典、学习知识、明礼修身的
重要性,赞扬了儒家思想的伟大与卓越,对社会的进步与稳定起到了
不可估量的作用。
唐太宗所写的圣教序楷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其
楷书风格独特,字体端庄秀美,每个字都笔力雄健、结构平衡。
这种
苍劲有力、卓然不群的书写风格,体现了唐太宗的儒家思想和敬业精神,也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典范。
对于广大的书法爱好者和艺术家们来说,唐太宗所写的圣教序楷
书字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教材。
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可以深刻
领悟到唐太宗弘扬儒家思想、倡导道德规范的精神内涵,也可以通过
练习这种书法风格,不断提高自身的书写技巧和审美水平。
作为一份文化遗产,唐太宗所写的圣教序楷书字帖,承载着中国
文明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价值。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这种文化遗产,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和诠释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化和丰富内涵。
1 / 1。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译文对照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碑文译文怀仁集王《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陈列在西安碑林第二室东侧第二排南数第一的位置。
此碑螭首方座,高350厘米.宽100厦米,刻于唐高宗李治咸亨三年(公元672 年)十二月。
怀仁,唐弘福寺和尚.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王羲之的字,用选集拼凑的方法集“王”字而成,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至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48—672年),历时24年。
此碑形神兼备,书法秀劲超群,分行市白,笔意俱存,俨然是一气呵成,不愧为中国古刻名碑之妙品,难怪世人一直称它为“千王碑”。
它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它的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都是无以伦比的。
[原文] 太宗文皇帝制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 译文]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原文]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译文]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褚遂良楷书精品《大唐三藏圣教序》高清大图楷书字帖书法欣赏
褚遂良楷书精品《大唐三藏圣教序》高清大图楷书字帖书法欣
赏
褚遂良楷书精品《大唐三藏圣教序》,21行,行42字,共821字。
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建中书令臣褚遂良书。
高清书法大图42张。
《大唐三藏圣教序》与《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两石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底层,分立塔门之东、西龛各一。
东龛内为唐太宗所撰之《序》碑,书写行次从右排向左;西龛内为唐高宗还是太子时所制,书写行次从左排向右,两碑对称。
二石皆为楷书,万文韶刻,统称《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该文章所属专题:褚遂良书法。
圣教序笔法详解
圣教序笔法详解(原创实用版)目录1.圣教序的概述2.圣教序的笔法特点3.圣教序的笔法详解4.圣教序的笔法对书法的影响正文【圣教序的概述】《圣教序》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创作的一部书法艺术作品,全名为《大唐三藏圣教序》,是欧阳询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优美的文字内容,被誉为“楷中之冠”,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圣教序的笔法特点】《圣教序》的笔法独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笔画瘦劲有力:欧阳询以瘦硬笔法著称,其作品中的笔画刚劲有力,犹如钢筋铁骨,富有力度感。
2.结构紧凑稳重:欧阳询的书法结构紧凑,稳重和谐,每个字的笔画、结构都经过精心安排,呈现出一种严谨的美感。
3.笔势流畅自然:《圣教序》中的笔势流畅自然,毫无拘束,每个笔画之间的过渡都非常自然,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受。
【圣教序的笔法详解】《圣教序》的笔法详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点画:欧阳询的点画独具特色,其形状瘦长,力度强劲。
在书写时,要注意点的起笔和收笔,要有力度,同时保持流畅。
2.横画:横画是《圣教序》中的基本笔画之一,书写时要求平稳有力,与竖画形成和谐的对比。
横画的起笔和收笔要干净利落,中间部分要保持流畅。
3.竖画:竖画在《圣教序》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竖画的书写要求直挺有力,与横画相得益彰。
竖画的起笔和收笔要严谨,中间部分要保持笔势的流畅。
4.撇捺:撇捺是楷书中较为复杂的笔画,要求书写时要做到力度适中,既要表现出笔画的力度,又要保持其美感。
在书写时,要注意撇捺的过渡和收放。
5.结构:欧阳询的书法结构紧凑稳重,每个字的笔画、结构都经过精心安排。
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布局和搭配,力求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圣教序的笔法对书法的影响】《圣教序》的笔法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书法家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和传承。
通过学习《圣教序》,人们可以了解到楷书的基本笔法和结构,对于提高书法技艺具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圣教序》的笔法也影响了其他书体的发展,如行书、草书等,使得这些书体在笔法上更加丰富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六:欹正 欹正是指部分偏旁、部首或局部作
倾斜、欹侧处理,又能倾而不倒,平中
寓奇,增加字的变化和意外的奇趣.
《圣教序》碑石与拓片的对照
“集王”一格,首推
《圣教序》。其碑字由怀仁
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
时25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
重。碑文选自王王羲之各帖,
如知、趣、或、群、然、林、
怀、将、风、朗、是、崇、
额隶书,文楷书。碑文内容包括唐太宗
李世民为玄奘法师翻译的佛经所作的序和
太子李治为其父的序所作的序记两部分。 在序中李世民对玄奘西域取经及翻译出的 佛经给予高度的评价;李治在序记中对其父 的圣教序又进行了歌颂。
碑题"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并序",碑文 三十四行,满行七十三字,楷书。碑额处龛一佛二菩萨像 ,下题楷书"故大德因法师碑"。李俨撰文,欧阳通书,常长 寿、范素刻。碑螭首龟趺,通高三百一十二厘米,宽一百 零三厘米,厚二十七厘米。唐龙朔三年(663)刻。此碑原 立于长安怀德坊慧日寺,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结构四:争让 争让是指偏旁、部首之间根据笔画
的长短、多寡而作位置的挪让,使相互
之间揖让有礼、顾盼有情,增添整个字 团结和气的氛围。
如“谢”字:左右互为争让
结构五:参差 参差是指偏旁、部首组合时不作整
齐排列,而是左右或上下略加错位,以
避免呆板,增添灵动、生气,使整个字 在险绝中求得平衡。
如“微”字:左中右参差。“微”字由 左中右三部分组成,但三部分并不排在 同一水平线上,而是做明显错位:中间 最高,左旁其次,右边最低,形成左中 右参差,化呆板、平庸为灵动、神奇
参唐摹本《兰亭》,一下笔即要有筋、骨、血、脉、肉,其点画出入
之迹要合乎笔势,由用笔而生字形,也就是说,从用笔的意态取势,
着眼于点画、部首以及结构部件占领的空间位置,逐个将字临像、临
熟,逐渐写出王字清朗俊逸、恬静洒脱的风神来。
其次,“若断还连,如斜反正”,灵动变化的篇章构成,也是王羲之
书法的重要特征。集字而成的《圣教序》,其章法布势已作了很大的
莱州市博物馆 林光旭
《圣教序》简介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
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
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 序》。 又称“大唐三藏圣教之序”,唐龙朔 三年 (663) 刻。李世民、李治撰文 , 褚遂良
书写。螭首方座 , 座四周浮雕力士像。高
414厘米,宽117厘米,文19行,行58字。
寺。曾集摹王羲之行书字迹成《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刻中此
为独创。北宋周越《古今法书苑》载:“文皇制《圣教序》,
时都城诸释委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真
迹,咸萃其中。” 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称:“《圣教 序》怀仁所集右军书, 位置天然,草法秩理,可谓异才。”
《圣教序》的结构特点
六大结构特点
结构一:疏密 疏密是指根据笔画的多寡安排
空间,笔画多处使其更密,笔画少
处使其更疏,以疏衬密,以密衬疏 ,使疏密形成强烈对比,造成“宽 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生动效果。
如“怀”字:左疏右密
结构二:收放 收放是指根据偏旁、部首形态的差 异,而在大小、宽窄、长短上作夸张处
理,造成部首之间大收大放的强烈对比
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 通高350、宽108、厚28厘米。碑文30行,行83至88 字不等。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
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
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
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此
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
锋使转处莹丝可见。
《圣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 刚健含婀娜”的韵致,确是后世学书者难以达到的境界。我们临习此 帖,先应在反复读帖的过程中去领悟王字的法度,落笔之际,则应锤
炼用笔工夫,在骨力上要能够体味其“峻骨”、“峻整”,特别要细
幽、托、为、揽、时、集等
字皆取自《兰亭序》。
更多图片信息……
名家临《圣教序》
赵 孟 頫
王 铎
沈 尹 默
陈 忠康
刘
京 闻
谢谢大家!
调节,但终因不是一气写成的,故此间稍有缺憾,即某些字势连贯不 够,行气不足。对此,我们可多多注意上下笔势的连贯,并参考如 《兰亭序》、《丧乱帖》、《快雪时晴帖》等王字法帖,从中感悟、 体味王书谋篇布局的要妙,就自然能窥得王字的真谛,进而把握王字 整体风格。
怀仁,唐代书法家。僧人。住长安(今陕西西安)弘福
唐代初期,由于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朝
野上下都以王羲之书法为学习样本,初唐四家欧、虞、
禇、薛都是学王羲之而形成各自风格的。 由于社会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难见到,沙门怀 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 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
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增加生动多变的趣味。
如“陵”字:左收右放
结构三:向背 向背常指左右两部分(或作为主笔
的两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左右相向
者,两主笔(部首)拱向外侧,结体显 得饱满;左右相背者,两主笔(部首) 拱向内侧,结体显得瘦劲。
如“国”字:笔势相向。“国”字左右 竖笔略向外拱,造成笔势上的相向,使 整个字显得雍容、饱满、浑厚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