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设计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模态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设计探究
基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多模态理论下的英语教学理论研究,本文试图在多模态的视角下,旨在分析探讨学习者口语学习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多模态理论对口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启发,以及多模态口语教学带来的社会影响。
一、引言
由于深受语言环境影响,加之目前口语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习者需求,导致学习者自我效能感低,使得英语口语的学习一直成为广大英语学习者的获得纯正语音的瓶颈。
随着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語课程教学要求》理念的不断深入,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言教学课堂,众多学者开始改变单一的口语教学方式,走向多种模态和符号相结合以帮助学习者提升口语输出能力的的教学途径。
二、多模态教学的理论研究基础
最早对多模态的研究由20 世纪90 年代西方学者R. Barthes开始,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
多模态话语是指人们运用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以语言、声音、图像、动作等符号资源为媒介进行交际的现象。
因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单纯依靠语言进行英语口语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为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我国不少学者也对多模态理论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
如顾曰国探讨了多模态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张德禄对多模态话语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的实践进行了探索。
也有不少研究者对多模态视野下的英语五项技能的教学及其优势进行细化探讨,并试图构建其教学模式,如曾庆敏等。
然而对于多模态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提及甚少,本文将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口语学习者学习需求和特点并据此提出多模态化的口语教学设计和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三、学习者英语口语学习需求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从高到低依次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且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要。
而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态和所期望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是其进行学习的动力来源,对他们持续开展学习活动至关重要。
由于学习者个体间的差异而导致了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
大学英语学习者在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后,已具备基本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但大多仍缺乏熟练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主要有两种学习需要,一是外部学习需求,即为完成学业任务、达到口语课程教学标准和通过英语
等级考试等。
此类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足,学习自主性不高,时常处于消积学习状态。
二是内部学习需求,即学习者不仅仅满足于学业的完成,更多的是为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熟练地与英语母语者进行交际,不断提升口语以达到自然的水平。
而在实际口语课堂中,大部分学习者只停留于外部学习需求,也未对自身学习需求作深刻分析,他们的口语学习难以获得质的发展。
因此在口语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习者内部学习需求,提高其口语学习效能感以保持学习者孜孜以求的学习进取心,并不断增强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从而维持和促使其口语交际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多模态理论对口语课堂设计的启发
多模态口语教学须依据口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多种模态符号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对学习者口语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因而多模态对英语口语教学设计将有如下启发:
(一)多种模态互相配合进行教学,提高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
在进行口语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利用课堂中的多种符号资源,如图像、声音、视频等,并借助教师的手势,表情等非语言符号,从而帮助学习者丰富理解语言信息的媒介,进而提高其多模态识读能力,使得学习者口语交际能力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大学英语口语课中“Sports”单元的运动项目介绍中,对于部分难猜词义的词汇,如bungee,taekwondo,yoga等,老师可以利用口型发音(因其语音与汉语发音有相似之处),并配合PPT图片、表演相应的动作来启发学生思考这一运动项目名称。
在以口语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同时,通过这种涵盖动作、声音、图片的多种模态符号的教学方式,从多个角度提高了学生对单词的解读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和记忆单词,其教学效果远大于直接教授单词读音和意思。
(二)创设真实口语情境,启发学生口语交际欲望
真实的口语情境,能让学生在熟悉的交际氛围中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激发了学生的交际欲望。
实际中的口语教学模式是给出话题--学生讨论--代表发言,但它往往缺乏真实的语境,学习者锻炼口语的机会屈指可数,口语交际能力难以获得实质性提升。
而在多模态口语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多种模态的口语教学,让学生接触语音语调纯正的口语,并采用大量真实丰富的图片、视频,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直观感受,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其口语输出能力的效果。
笔者仍采用上例中关于“Sports”的话题,学生对日常中运动项目较熟悉,因此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之间针对某一个场景开展对话如“playing basketball/ping-pong,skateboarding,rock climbing…”,多样化的运动项目表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启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因此,创设与日常生活中相似的教学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学生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一)以说促听、以听促说,听说教学相结合
教师在选择多种模态符号进行口语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将口语和听力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当我们开展学习活动时,不会仅设计单一的课型任务,而往往会采用听说、读写等结合在一起而进行课堂教学,从而使教学设计灵活多变,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所以多模态化的口语教学可如下设计:先让学生听并看一段《阿甘正传》中阿甘打乒乓球的视频材料,此视频需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删去或增加教学内容,即教师对重要的单词语句删去,要求学生补充完整,并加上学生需掌握的相关教学内容。
学习者通过观察视频内人物、动作、观众举止等背景资料且认真电影人物的对话并记录下来,最后让学生角色扮演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这不仅能间接训练学生听力,更能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完成了语言知识从输入-内化-输出的完整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此外,通过观看这一电影视频也能增加学生对乒乓球知识的相关了解,如中美的乒乓外交等,扩展了学习者知识面,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励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因此在进行口语教学时,教师把听说两种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得学习者听说能力得到深化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欲望。
在这种多模态化的口语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态度得以改善,口语教学的质量有所保障,最终可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多模态视角下的口语教学对于增强学习者自信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习者的跨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广为学者接受和采纳。
教师在开展口语教学活动时,需考虑到学习者口语学习特征,设计合乎其学习需求的教学设计,并选择适当的模态、符号以相互配合,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多模态口语教学使得英语口语课堂生动且学习者学习自主性提高,并且随着多模态理论在我国口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它对今后大学英语口语教材的编写、口语测试与评价都将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多模态化的口语教学需培养具有模态素养的口语教师,以及如何协调模态间的关系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这是值得研究者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多模态视角下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重构研究”阶段性成果(YY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