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第19课__辛亥革命(原卷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辛亥革命
一、单选题
1.(2020·全国高考真题)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

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

”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2.(2017·上海高考真题)“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

”此政府公报应发布于()
A.洋务运动前后B.百日维新期间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以后3.(2016·全国高考真题)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4.(2013·全国高考真题)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
D.太平洋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
5.(2008·上海高考真题)
右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
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
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
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干
6.(2020·衡水市第十四中学高二期末)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刊文介绍了成汤灭夏莱,武王灭商封,周公、召公实行十四年共和制的故事,指出周召共和“仿佛和西洋人所说的贵族共和政体相同”,并把它描绘成一个“国内太平,家家富足,人人有道”“中国空前绝后的太平世界”陈独秀此举意在()
A.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对专制
B.高举科学大旗批判传统文化
C.提倡文学革命大力推广白话文
D.强调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危机
7.(2019·山东淄川中学高考模拟)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

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

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D.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8.(2020·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二月考)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

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
B.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
C.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
D.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9.(2020·安徽淮南�高三二模)1907年5月,光复会首领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失败被杀; 1908年10月,熊成基带安徽新军一部分突破安庆,举行起义,结果失败。

他们的行动表明长江一带的新军()
A.成为同盟会依靠的革命武装B.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C.不满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D.深感民族危机加深的严重10.(2020·四川仁寿一中高三其他)甲午战争以前,容闳就曾立志:“予虽贫,自由所固有。

他日竞学,无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


甲午战争以后,无数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报国志向。

蒋梦麟就曾以“中国人得到幸福和温饱”作为学业选择的出发点。

这表明()
A.个人选择和国家命运相结合B.革命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C.民族工业发展促进思想觉醒D.洋务运动推动西学东渐的发展11.(2018·海南琼海�高三一模)革命家章太炎在慈禧七十大寿时作诗讽刺她“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

”这里与“割东三省”有直接关系的战争是:()
A.日俄战争
B.甲午战争
C.抗日战争
D.美西战争
12.(2014·上海黄浦�高三二模)革命党人陈天华曾经说过:“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

”这一言论其实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民主共和D.民贵君轻13.(2020·宁夏兴庆�银川一中高三三模)据《浙江近代史》记载:1911年前后,金融风潮席卷全国,杭州的票号全部覆灭,钱庄倒了一大片,只有浙江兴业银行侥幸渡过了难关。

出现上述风潮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实行没收民族资本的政策B.社会动荡影响民众对经济的信心C.西方制造业资金实力十分雄厚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萧条时期14.(2019·福建城厢�莆田一中高三期中)下图为英国画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报道,标题为“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

”该报道表明()
A.英媒正确判断了革命的形势
B.清政府和革命军实力悬殊
C.辛亥革命得到英国政府支持
D.英媒同情清帝的坎坷命运
15.(2020·山东泰安�高三二模)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

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

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使群众普遍认同了民主共和制度B.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C.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D.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16.(2020·河南高三月考)在中国近代学制中,1904~1922年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这种变化()
A.体现了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
B.印证了民国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C.说明新文化运动加速了思想解放
D.反映出平民人格与精神塑造被重视
17.(2020·和平�天津一中高二期末)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据此可知,清帝退位()
A.宣告了清末新政的结束B.推动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D.导致了革命果实被窃取18.(2020·宁夏中卫�高三三模)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孙中山割辫表明了坚持改良主义的立场
B.黎元洪割辫体现了其人坚持革命的倾向
C.袁世凯割辫反映了民主科学已深入人心
D .三人割辫折射了近代民主革命成为潮流
19.(2020·山西晋城�高三一模)1912年元旦,发表在上海《申报》的《新祝词》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

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

”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
A .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追求
B .维护了社会道德的底线
C .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
D .转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20.(2020·鸡西市第一中学校高二月考)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其独裁野心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但在该法中又明确规定了“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

这从侧面反映了( )
A .袁世凯被迫实行民主政治
B .袁世凯为其专制统治寻找历史依据
C .民主政治已成为历史潮流
D .启蒙思想是袁世凯统治的理论基础
21.(2020·山东泰安�高三其他)下面是台湾和内地学者针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提出的不同观点。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两岸学者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还未达成共识
B .研究者的不同立场决定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C .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地学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
D .内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更具权威性
二、材料分析题
22.(2020·全国高考真题)(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表2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

三、论述题
23.(2020·山东宁阳县二中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没有宪政就没有民主。

”宪政是西方政治传统的精髓,是当今世界政治文明的标志。

英法美德四国现代宪政的确立过程及其立宪道路、模式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我国宪法学家李步云认为:“宪政是国家根据一部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的宪法进行治理,以实现最广泛的人权为目的的一种政治制度。

”中国的“立宪”工作,源于清末,然而只是昙花一现。

孙中山先生曾说:“有文宪法,是美国最好;无文宪法,是英国最好。

英(国)是不能学的,美(国)是不必学的。

”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时,宋
教仁一再要求采用责任内阁制,但南京临时政府未予理睬,采取了总统制。

此后颁布的《临时约法》却又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摘编自谢居福《中华民国宪政史研究》结合材料与中外历史的相关事实,围绕“宪政设想与实践”。

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给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定的一个具体的论题,阐述须有具体的史实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