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考前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大附中语文学考明白纸
金榜题名者:
◆总体要求:
1.审题。
仔细审题,圈划关键词,先思考再落笔。
2.卷面。
试题留有的空间应该是比较合适的,不要写得过多,东一块西一块,确保试卷整体版面匀称整洁美观,主观题每一个题目对应到相应题号作答。
落笔准确,万一写错,斜线划去,不要乱涂。
3.时间。
考场时间合理分配。
【参考:1至16题:35-40分钟;说明文阅读:10分钟;散文阅读:25分钟左右;作文:45-50分钟(可充分保证书写质量)】
4.检查。
做完务必认真检查,特别是主观题,检查是否有错字,是否还需补充。
选择题不要轻易修改,第一印象很重要,除非百分之百把握。
一、积累和运用
1.字音字形
考察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做题时要注意阅读情境语段,复习时要真正领会字词句的内涵。
(1)字音——拼音多考查读音错误的情况,较少考查拼写错误。
一般来说,生活中易用错的字音和多音字的误读考查可能性较高。
(2)字形——复习时注意一些易混淆的词语,注意领会词语的含义。
(3)做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是选正确的一项还是有误的一项。
2.成语:考查常见常用易错的成语。
以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错位、谦敬颠倒、表意矛盾、重复多余等为常见考法。
如果无法确定答案,可以用排除法来试做。
病句:考查常见六种病句类型(①语序不当②搭配不当③成分残缺或赘余④结构混乱⑤表意不明⑥不合逻辑)。
其中,连续五年济南学考都考到的病句类型是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3.语言运用
(1)题目多变,但不太难,属于应知应会范围。
可能会与文学、文化、时事相关,这点作为做题人也不必多虑。
(2)注意审题,勾画出关键词,落笔前形成大致思路。
如果有例句,就要观察准确其特点,组织语言。
(3)语言表达要求: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4)备考资料:《知识图谱》和《书山远足》。
来不及做完,可以看看这些题型和答案,混个眼熟。
4.课内文言文
(1)重点复习课下注解中的实词,特别是需要关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字词,还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有特殊用法的字词。
(2)虚词用法一般会选择没有争议的典型例句进行考查。
做题时,一旦无法确定某句中虚词的用法,那么先看本组跟它对举的例句,再用排除法进行排除。
(3)对于文言内容理解这个题,需要全面衡量,选择一个有明显错误的选项。
一般会涉及到文学常识、人物形象及人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详略安排、记叙顺序、主旨理解、语言特色、写作手法等方面。
重点复习篇目:《狼》《孙权劝学》《陋室铭》《爱莲说》《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核舟记》
《湖心亭看雪》《唐雎不辱使命》
5.诗文默写:正楷,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粘连。
字体大小适中,赏心悦目。
提醒:给下句写上句时不要紧张,把原诗完整地回顾一遍。
落笔要准确无误。
二、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鉴赏
五读:题目、作者、注释、内容、情感(意象、关键词句)
1.描绘画面题——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诗句所展现的画面/情景/意境。
答题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
(2)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景物串接成一幅画面。
(3)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内容生动形象,力求语言优美。
(4)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析炼字题——体会加点词语的妙处。
答题要点:
四步走:解词语(同义词替换/组词法)——找修辞(明确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析作用(描绘了、表现了)——写感情(表达了、抒发了)
(1)解释该字的原义(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2)展开想象和联想,把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3)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3.情感理解题——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题要点:
(1)注意诗歌的标题、注释、写作的背景
(2)联系教材中诗人或词人抒发的情感
(3)注意重点词语
4.赏析诗句题——分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找出句子本身的语言特点,找准突破口,点出运用的表现手法。
(2)结合诗歌,分析表现手法。
如,虚实结合:虚是什么?实是什么?动静结合:动是什么?静是什么?以声衬寂,声是什么?衬了什么?视听结合,看到的和听到的分别是什么?多感官,点出分别对应的感官和相应诗句的内容……
(3)概述句子描述的景象及景物特征。
(4)表达句子在全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注意事项:
1.表现手法的表述要准确;
2.各步骤之间连接词要灵活、通顺;
3.要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4.注重专业术语的使用,例如:运用……手法,渲染……氛围,烘托……心情,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表达了……情感;
5.选择题——务必仔细
出题角度一般为两大方面——内容理解和诗词赏析,下设小角度如:整体理解(内容把握不准确、内容颠倒、背景不符),景物画面(虚景实景分析不正确),字词句理解(指代错误/时空错误),意境意象,语言风格,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情感把握,人物形象等。
(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1.划分句子节奏
注意审题,看清题目要求需要划分几处,然后在翻译的基础上划分。
2.解释加点词语
注意文言文中课下注解,尤其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3.句子翻译
注意审题,关注重点词的翻译。
翻译时首先要在草稿纸上逐字逐句翻译,原文中有省略的部分请补充完整,最终连缀成句后再写在卷子上。
4.文言文中加点字意义比较的选择题
一般需要比较的加点字多是“之”“则”“以”“其”“于”“也”“而”“为”等。
关注图谱,关注常考且无争议的虚词。
5.主观题
注意审题,看清用自己的话还是用原文作答,答题要点要全面。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好语言,答出自己的观点。
注意分条(分用号或小序号)。
三、整本书阅读
备考时:
1.快餐式补读复习,关注一线人物一线情节,关注“整本书”;
2.单本名著考查深度阅读与多本名著考查比较阅读;
3.不可能回避所有区县考过的,根据已考内容对十二本名著进行分级。
22年中考《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
21年中考《骆驼祥子》
做题时:精细审题,圈关键信息,重要信息莫遗漏;填空切忌有错字;语言表述要准确、全面。
四、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选择题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及主要内容:事物(说明对象+特征);事理(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
措施等)。
从说明事物的内容入手,从中理解、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随读随标注,抓住中心句及关键词。
选择题常见考点:
1.说明文的分类: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辨析原则: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
事理说明文:旨在揭示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
2.说明对象的判断:事物性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以短语“介绍
了……的……(对象+内容)”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总括句和总结句。
3.考察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
列图表、引用等。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5.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6.内容理解常见错因: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以偏概全、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混淆时态
临行密密缝3
说明文主观题常见考点:
1.首段及标题的作用:
①内容上,写了什么?
点明说明对象,并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只有说明对象),引出下文所说明的内容。
②表达上,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吸引读者的原因举例: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富有情致。
·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
·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
·引用热门话题,社会热点,贴近生活。
2.整体感知类:原文意识+就近原则+作答分条。
3.说明方法: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重点关注前三个):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具体真实)
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具体准确)③作
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⑤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
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作引用/引资料: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
4.说明文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
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
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
对策:不能删。
因为“…”表示……,删掉后就变成了…,与文意不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
果加点的词语或短语被判断出有拟人或比喻的作用,则要考虑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说明文语言和说明方法的题,都要注意:可借助原文原话。
五、记叙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
◆整体关注点:
1.看分值。
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答题的一个重要暗示。
2.看重要的词、句。
作者在行文中往往运用了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句,或在行文结构上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语句,或反
复出现的,或在抒发情感时、描写景物时使用一些带有明显情感基调、景物特点的语句,记叙事件时的一
些时间词等。
阅读文本时要圈划出这些词句。
3.寻找答案的技巧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型的设置,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即依据原文出题,哪怕是一些能力性极强,要求
考生发挥想象答题的题型,也不可能脱离原文而单独出题。
且这四个题往往是按照行文顺序,围绕本文的
中心主旨来出的。
读文章时思考“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一般对应着四个题。
4.选
用合理的句式,注重答题规范。
·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点:
静心潜入文本,读懂文章是阅读做题的第一步。
文章内涵中心的把握一般抓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
(开头但更多的在结尾),抓住散落在文中的那些带感情色彩的词句,有序的整合这些带感情色彩的词语,将其串联,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表达,获得的往往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标题的作用
1.解题思路
①揣摩标题含义:先看标题的本义再思考深层含义
②分析标题作用:表明写作对象、体现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线索、揭示情感主旨。
③最后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2.标题作用
【解题指导】解答此类试题,
1.梳理故事情节,概括出全文内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寻找特殊性:
①观察题目中有没有采用修辞方法,起到了何种作用。
②判断题目是否在文章中有线索作用,是否有多重含义等。
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品词赏句赏析题
1.品味词语:
首先要准确选择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其次要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点明其词义,特别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最后分析词的作用,明确这个词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找准词+分析词的本义及语境义+词的作用
【解题指导】
(1)先联系词语本义,并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判断该词语有没有运用修辞和人物描写方法等);(2)
分析这个词语写出了什么;
(3)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即表现力、表达效果。
如,动词:这个词语准确描写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答题规范】“××”一词原指……,这里指……,(运用了……修辞/……描写方法/巧用动词等),写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或物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
赏析句子的切入点:
①抓住富有生动性的词语
②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③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细节、侧面)以及写作手法(景物描写、动静描写、虚实描写,远景近景等)
④从句式切入(感叹、倒装、反问、祈使、排比、反复)
⑤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切入(褒义、贬义、褒义贬用、贬义褒用)
⑥从内容方面分析
四个答题点:
①怎样写的(修辞、写作手法)②写出了什么(结合具体语句);③写得怎样;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给你怎样的感受
这些内容你可能会用到:
1.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增强文章气势,增强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2.一般描写及其作用
(2)多角度描写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侧结合)的方法,既从正面描写了……又从侧面描写了……正侧结合,使写作对象的形象(特点)更加突出(丰满)。
<2>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①静态描写,描写静态下人或物的形貌、大小、颜色……
②动态描写,描写人物的动作与动态变化,如动作、声音、变化过程……
动态描写的作用:运用动态描写,描写了,使充满动感、形象生动。
③以动写静:运用以动写静的方法,赋予静态的对象以动态,生动地刻画了……
④运用静态描写与生动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从静态的角度描写,又从动态的角度描写,使的特点更加
形象突出,动静结合,富有情趣。
<3>多角度
①多感官描写,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进行多角度描写,使描写更加立体,细腻、生动地刻画了……
②从色形味三方面描写了花的特点,使描写更加生动,突出、表达了……
<4>实写和虚写
①实写就是写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人、事、景物,虚写就是写想象中的,还未出现的人、事、景物。
②虚写的作用:作者运用虚写的方法,通过想象,描写了……,生动地表达了……③虚实
结合的作用: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既实写了……又虚写了……更好地表达了……3.人物描写的方
法及其作用
(1)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分析(重点看前三)
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②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在于展示
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在于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
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在于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
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
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⑥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
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侧面描写的性质分类:
①正衬: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类似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烘云托月月更明。
如写风,常常通过写树的
情态变化来表现风的特征;写月,往往以描写水光荡漾的生动景象来反映月色的皎洁;表欢乐喜悦的思想感情用美好的、充满绚丽色彩的景物来衬托;表现悲哀忧愁的思想感情用萧杀凄迷的景物来衬托。
②反衬:即从反面衬托,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以丑衬美美更美。
4.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1)景物描写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侧面烘托人物心情;④暗示人物性格; ⑤奠定感情基调;
⑥为下文作铺垫;⑦推动情节的发展;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⑨文章线索;⑩诗意的景物描写,增强文章美感,营造特定的氛围。
加强文章感染力;(11)暗示社会背景
①对环境描写的分析首先概括景物的特点;
②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作者感情态度、人物性格及心情、作品情节、文章感情基调、文章结构等方面具体去分析。
③就某一具体的自然环境描写来讲,它的作用往往不是单一的。
有时候具有几方面的作用,要点要全。
5.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句子理解题
【解题指导】
通常情况下,所理解的句子大多是“抒情句”或者“哲理句”,要从三个维度来思考,第一是回答“是什么”,就是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内容(抓关键词,解释表层义);第二是要回答“为什么”,就是作者为什么会说这句话(结合主旨,揭示深层义);第三是看结构(根据句子位置判定)。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1.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2.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1>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2>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3.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4.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L、预示性作用。
★写作手法
【解题指导】这类题直接考察文章写作方法的作用,设题宽泛,可以选择的角度多。
在答题时要尽量选择文章中运用最典型的写作方法,并且要注意题干中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用实例具体分析方法的作用。
在答题时结合相应的文字内容,既要表述方法的具体体现,又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常见的构思、写作手法:对比、烘托(衬托)、插叙、倒叙、伏笔、铺垫、欲扬先抑、巧设悬念、线索、以小见大、前后照应、托物言志(即象征)、情景交融。
本文采用了……的写作手法,作者通过……(具体阐释写作方法),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附【常用的构思、写作方法及作用】
(1)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作用:运用这种手法,能够突出被表现人物(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典型例文:《紫藤萝
瀑布》;《植树的牧羊人》。
(2)衬托:以次要的人或物质衬托首要的人或物质,突出首要的人或物质的特点、性格、思惟、感情等。
对比与衬托不同。
对比的对立双方没有主次之分。
而衬托双方有主次之分,它是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3)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使文章有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避
免平铺直叙,使文章跌宕起伏,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
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而深化主题。
使文章内容充实,人物形象丰满,深化主旨,结构波澜起伏。
(4)欲扬先抑: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欲抑先扬与此相反。
作用: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动人效果。
典型例文:《阿长与山海经》(5)前后照应: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作用: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结构更紧凑,中心表达更鲜明。
更好地引起读者思考、回味,留下深刻印象。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7)线索:a.人物线索b.物品线索 c.事件线索d.时间线索 e.情感线索。
文章以……线索,把文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