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方绍舟传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英雄方绍舟传略——纪念我的曾外祖父
找了一下,竟然没有抗日英雄方绍舟及其子方国华的事迹!!!
共和斗士、护国忠烈
——对辛亥革命中定远“方氏父子”的研究
吴明美、夏悦(指导教师:林桂平)
定远县炉桥镇的方姓氏族是富有又恪守儒家传统的大家庭。

在民主革命时期,这户人家曾有五人为国捐躯。

其中方绍舟、方国华父子,更是功勋卓著,名震江淮,被誉为“共和斗士”、“护国忠烈”。

方绍舟,生于1867年。

1899年,为了培养革命英才,方绍舟与张润斋在家乡炉桥镇创办储才学堂,并任校长,聘请许多革命党人前来任教,使储才学堂成为江淮地区革命党人的活动中心。

其子方国华生于1895年,受其父影响,也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

1907年,方绍舟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在江淮地区从事革命活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安徽的革命党人组织了淮上军。

不久,身为淮上军军统的方绍舟亲自指挥部队,占领了凤阳、定远、滁州、全椒、来安等县。

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以后,借口军饷困难,大量裁减了南方各省原属同盟会的军队。

方绍舟被迫离开军队,以陆军少将的军衔任江苏都督府高等顾问。

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方绍舟任安徽讨袁军第八旅高级参谋,不久改任补充旅旅长并驻防寿州。

“二次革命”失败以后,淮上讨袁军于庐阳附近被全部遣散,方绍舟被迫避往上海继续从事革命斗争。

1914年春,孙中山委任方绍舟为讨袁军皖北总司令,令其回皖再举讨袁义旗。

方返乡后秘密联络旧部数百人,于3月28日起义,攻占了定远县城,但由于缺乏外援、寡不敌众而失败。

方绍舟等人被迫流亡日本。

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方绍舟也加入,继续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

10月,他奉孙中山之命返回家乡,并密约旧部相机起兵,但此次计划因故流产。

方绍舟等再返上海避难。

1917年,孙中山组织护法运动,方绍舟受命担任东南护法军皖北总司令,其子方国华任特务团团长。

方绍舟等返回淮上途经南京时,不幸为军阀政府逮捕,被判无期徒刑。

其子方国华不顾父难冒险潜回淮上,密谋刺杀安徽督军倪嗣冲。

1919年5月,方国华准备趁倪嗣冲夫妇在蚌埠举行五十寿诞宴会时行刺倪嗣冲,但因叛徒出卖而被当场逮捕。

方国华在监狱中受尽折磨,始终坚贞不屈。

同年8月15日,方国华英勇就义于蚌埠王家茔,年仅24岁。

方绍舟在狱中五年半,适逢黎元洪再次上台特赦政治犯而重获自由。

不久,方绍舟被孙中山委任为广州大元帅府参议,在苏、皖、沪等地从事革命联络工作。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方绍舟再返安徽,任第三十三军别动队司令,亲率队伍攻占定远、凤阳。

1927年,被第三十三军军长柏文蔚委任为凤阳县县长。

1930年,又被时任安徽省主席的马福祥委任为定远县县长。

其后因年事已高去职返乡,再次捐资办学,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年逾古稀的方绍舟仍然斗志不减。

1938年1月,他组织了“凤定抗日别动队”,亲任司令。

队伍发展到3000余人。

1938年春在棋盘路战斗中首站告捷。

此后,他率领这支部队转战于淮水之滨,经历大小战斗30余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国内报纸纷纷报道方老先生的壮举。

同年秋,部队整编,方绍舟离队任省政府参议兼赈济委员会委员。

1940年,他受省政府委派,到定、凤两县办理战区赈务,在凤阳卸甲店被叛徒曹世嘉杀害,时年74岁。

方绍舟牺牲以后,国共两党分别召开追悼会,痛悼这位为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贡献了毕生心血的英勇战士。

方绍舟
方绍舟(1867~1940)名璧,定远县炉桥镇人,同盟会员。

早期参加反抗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晚年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是江淮地区著名的抗日英雄。

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十六日,方绍舟出生在炉桥镇一个仕族家庭里。

及长,聪颖好学,学业出萃。

在维新派“兴办学校,发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他在家乡与张润斋等创办了储材小学堂,并担任校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方绍舟由郑赞丞、凌蕉庵介绍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和江淮地区同盟会员杨小鹤、孙裴轩、柳汝俊、田次勋、竣同之、凌铁庵、张俊甫、魏冕斋、王龙亭等人,积极开展民主革命活动。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光复会成员、马炮营队官熊成基,趁清军于太湖秋操之际,率马、炮营新军千余人发动了安庆起义。

攻城失利,败走皖中,遭清军追击,部众离散,余部不足百人,由田激扬带领经炉桥向寿、凤一带转移。

炉桥清军千总伏兵要隘,欲捕杀熊成基等起义军首领。

方绍舟闻讯后,立即派人为田激扬带路,绕道入山,使清军的伏击计划落空,保全了这支革命队伍。

辛亥革命爆发后,紧接着江淮各县同盟会骨干在凤台涧口集召开紧急会议,密商大计。

方绍舟和张元侯作为定远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人员讨论了当时局势,决定于十一月三日发动以寿州为中心的淮上起义,然后分兵攻取省内各地,实现皖省独立,减轻武昌压力。

会后,方绍舟连夜赶到住在定远池河南大王庄的同盟会员王啸虎家,向他通报寿州会议精神,共商光复定远的行动计划。

王啸虎倾其所有,捐出稻谷千石作军饷。

为了获得枪支,方绍舟与王啸虎同往县城会见知事汪葆臣,以维护地方治安为名,要求组织乡民成立民团。

汪葆臣不知是计,准其所请,并许以毛瑟枪相助。

方绍舟回到炉桥后,加紧进行起义准备工作。

一方面组织民团,建立部队;一方面派人分赴各乡镇,通知各地志士于十一月五日晚赶到炉桥结集待命。

十一月四日晚,在寿州的同盟会成员率领团练和民军发动淮上起义。

为了发展革命形势,十一月五日各县同盟会负责人聚会寿州,讨论制定行动方案。

会议决定淮上起义军名称为淮上国民军,并成立淮上军总司令部,方绍舟等13人任军统。

会后,淮上军分兵8路,挺进江淮各地,争取全面光复安徽,方绍舟负责率第一路军,光复皖东各县。

方绍舟赶回炉桥时,定远各乡起义群众和青年学生带着大刀、长矛、棍棒等武器,已在炉桥储材学校集结。

他向大家宣布了起义计划后,即率领起义群众攻入炉桥三衙和武营。

县沈主簿和费千总因无防备,又慑于革命党的威力,只得束手请降,令部下缴械。

方绍舟对缴械的士兵,热诚相待,使他们深受感动,不少人脱去号衣,剪掉辫子,弃暗投明,参加革命。

起义军初战告捷,俘清兵百余人,缴获来福枪、毛瑟枪、土枪90余支。

十一月八日晨,方绍舟率领300多人从炉桥出发,攻打定城。

经过一天激战,清兵溃败,起义军于当日黄昏时分光复定城。

方绍舟与何少如、方海秋、陈二望、汪禹宾等人进入县衙,逐出知县,推倒公案,各界人士一致拥戴方绍舟执掌政权。

方邀社会贤达陈梦昙、吴建三等帮办文牍、会计事宜。

次日,方绍舟召开群众大会,声讨封建专制制度,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会后,许多青年(多数是学生)纷纷涌向设在曲阳小学(今实验小学)的军统司令部,要求参加淮上军。

为了扩充兵员,壮大力量,为东征作准备,方绍舟派蒋树升、吴仲仁与胞弟方衍、方缉熙等小分队前往永宁、三和、池河等地,扫除残余清兵,向群众宣传革命,进一步招募新兵。

在王啸虎的协助下,方绍舟又组织了临时司法委员会,处理刑事案件和民事纠纷,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反动豪绅的破坏活动,为东征建立稳定的后方基地。

经过短期休整、扩充,定远淮上军发展到1,000余人。

另有学生军百余人。

方绍舟将这支部队编为4个战斗营。

委魏冕斋、方芹山、李三杰、方海秋、魏子莪为参谋,蒋树升、俞虎臣、袁克宁、方衍、安定国、崔海鹏、韩子筹等8人为各营正副营长;另以学生军为
主体组成政工队,分赴各乡镇宣传革命。

年底,方绍舟率部东征,当部队行至东前铺时,与清军江南提督张勋的江防营遭遇,激战一昼夜,江防营营长遣骑四出侦探虚实,见各处村落都悬挂白旗,疑皆驻有淮上军人马,于是,不敢再战,率部投降。

东前铺战役后,淮上军声威大振,驻守滁州的清军不战而逃,淮上军顺利进入滁城。

此时,适逢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军长柏文蔚率部追击张勋败兵到达滁州。

依柏的意见,方将部队扩编为团,隶属三十三军,由方绍舟担任团长,取消军统称号。

后即率领全团士兵,相继攻克全椒、来安、天长、盱眙等县城。

民国元年(1912年)2月,南北和议告成,方绍舟因非军界出身,便将所率部队的三分之二拨给第一军,余部改编为第五联队,方任联队长;3月,又改编为江苏省第九师十八旅三十六团,方任团长,驻防滁州。

民国2年,方绍舟以陆军少将衔任江苏都督府高等顾问。

5月,孙中山先生在南方发动“二次革命”,举兵讨袁。

7月,安徽都督柏文蔚为安徽讨袁总司令,委任第八旅长张汇滔为前线第二支队司令,方绍舟奉命任该旅高级参谋。

不久方改任补充旅旅长,助张汇滔驻防寿县。

7月下旬,军阀倪嗣冲调集数十门大炮、千余士兵,强渡淮河攻破据守在正阳关的岳相如、陈雷部讨袁军防线,直扑寿州。

方绍舟与张汇滔等率领讨袁军与倪军在寿州城北平顶山浴血奋战。

倪嗣冲调集各路东进部队,集中火力攻打寿州,讨袁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英勇作战,前仆后继,使倪军攻城行动多次受挫。

后来,安徽讨袁失利,方绍舟等潜往上海避难。

民国3年春,孙中山在上海任命方绍舟为讨袁军皖北总司令,嘱黄兴、张汇滔在上海为皖北讨袁军筹办武器。

受命后,方绍舟即与张汇滔、李三杰、岳相如、袁家声、范鸿仙、方国华等共筹起义大计,商定3月底首先在定远、寿县、凤阳、滁州打响战斗,然后攻取蚌埠、合肥等城,把反袁武装斗争推向全省。

方绍舟在寿、凤、定、滁一带很快联络了一批淮上起义人士,组织起一支几百人的反袁队伍,并且迅速攻占了定远县城。

倪嗣冲闻讯命令其部下华石庵率领重兵,火速南下,将定城包围起来。

方绍舟指挥讨袁军抗击数倍之敌,坚守城池两天两夜。

但终因众寡悬殊,城池被倪军攻破。

百余名讨袁官兵遭倪军惨杀;方绍舟率领部分突围人员潜往上海,其家产被没收,其人被通缉。

方绍舟潜入上海不久又潜往日本。

在东京,他很快与孙中山先生取得联系。

民国3年7月,他加入了孙中山在东京组建的革命党。

10月,孙中山先生命其部分中华革命党干部渐次回国,再举革命。

方绍舟回国后,迅即回到安徽滁、定两县,密约旧部相机起兵。

但此次起义计划尚未付诸行动即因故流产,方绍舟又被迫逃往上海法租界从事秘密工作。

民国4年,倪军特工人员买通法租界在押盗匪,诬称方绍舟为其同伙,于6月14日将方逮捕,虽查无实据,但终因在寓所中找出武器,被判处3个月徒刑,期满后亦不予释放。

民国5年,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病死。

黎元洪继任大总统。

迫于全国人民的压力,训令处长唐绍仪同法领事交涉,要求释放政治犯。

方绍舟与其他30名革命党人同时得释。

民国6年7月,段祺瑞重新上台,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军政府,出兵北伐,发动护法战争。

方绍舟受命担任东南护法军皖北总司令,途经南京下关时,被军阀政府捕获,经党内诸同志函电营救,幸免于难,但被判处无期徒刑送往江宁分监。

民国11年,孙中山在上海派众议员方潜到南京慰问方绍舟,并派方潜赴北平邀约国民党议员陈策、常藩侯、王龙亭、凌蕉庵等13人联名呈请黎元洪特赦。

民国12年元旦,赦令下达江苏,方绍舟结束了长达5年半的铁窗生活,恢复了自由。

民国13年,方绍舟加入了中国国民党,任广州大元帅府参议,在苏、皖、平、沪间从事联络工作。

民国15年,方绍舟回安徽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别动队司令,率领民团和红枪会于农历8月15日攻占定城。

随后又助第十军攻克凤阳。

次年,方被三十三军柏文蔚军长委任
为凤阳县县长。

民国19年,又由当时皖省主席马福祥委为定远县县长(未到任)。

其后,因年高去职归田,在家捐资办学,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方绍舟已年逾古稀。

但报国志高,杀敌心切,他以卫国保乡为己任,组织了一支以红枪会为主体的农民抗日队伍,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民国27年1月1日,驻守蚌埠的第五战区三十一军军长刘士毅任命方绍舟为凤、定抗日别动队司令。

皖北沦陷后,方亲率家乡弟子数千人与日寇血战于淮水之滨,大小战役数十次。

据方在《芦沟桥事变之役》一文中回忆,从民国27年2月下旬到6月初的3个月时间内,规模较大的激战就有8次之多。

他每战都亲临指挥,身先士卒,部下无不深为感动,奋勇杀敌。

民国27年正月,定远被日寇占领,方绍舟家中所有男丁皆随军征战,女眷未及逃出,于农历正月初五在凤阳县武店山马村遭日寇掳掠。

弟媳唐氏、儿媳汪氏为保全气节,免遭凌辱,携5岁曾孙女投水自尽。

此一可歌可泣的事迹,当时全国各大报纸都有报道。

国民政府以“坤维正气”四字匾额赠其弟媳,以“义烈流芳”四字匾额增其儿媳,以资褒扬。

民国29年春,方绍舟受省政府委托,回定、凤两县办理战区赈济工作(时方任省府参议兼省赈济会委员),不料凤阳县抗日游击大队长曹世嘉与凤阳伪军头子叶茂才暗中勾结,想以谋害方作为向日军献媚取宠、邀功请赏的见面礼。

在探明方的行踪后,曹世嘉以共产党游击大队长的身份为掩护,以“拜访”为借口,于农历4月15日傍晚率领40多名武装人员进入方绍舟住地小营庄。

因曹的叛徒面目尚未暴露,方毫无戒备,被曹诱骗到卸甲店附近的麦田里开枪杀害。

方绍舟的牺牲,使定、凤两县抗日军民深感震惊和悲痛,国共两党分别开了追悼会,沉痛悼念这位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抗日英雄。

方绍舟一生致力革命,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和护法运动、北伐和抗日战争中,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民主、进步、爱国的立场上,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全家有5人为国家和民族献出宝贵的生命。

方国华
方国华(1895~1919)字慕彬,号希林,定远县炉桥镇人。

幼攻儒术,长习海军,受其父方绍舟的教育和影响,投身革命。

民国3年(1914年),他参加了由张汇滔、方绍舟等领导的讨袁运动,与军阀倪嗣冲部展开了殊死斗争。

民国6年7月,他任东南护法军皖北司令部特务团团长。

面对倪嗣冲的倒行逆施,恨之入骨,常有“倪嗣冲不除,则民无宁日”之感慨。

他和革命党人张汇滔等,经常往来于蚌埠、凤阳等地,追踪倪嗣冲,窥其行止,伺机除之。

民国8年5月,适逢倪嗣冲夫妇同祝50岁,在将军府大肆宴请各省督军代表、文武官员、商界显贵。

方国华侦悉这一消息后,认为机不可失,遂下深入虎穴,誓与倪嗣冲这个祸国殃民的民族败类同归于尽的决心。

并用重金从将军府一位叫倪洪江的吏员手中买了一份“请柬”(一说出入证)。

倪嗣冲夫妇寿诞之日,将军府前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荷枪实弹,戒备森严。

各路官僚幕客,手持请柬鱼贯而入。

此时,方国华贴身系着手榴弹,背后突然窜出几个彪形大汉,将其紧紧抱住。

国华猝不及防,当场被捕。

原来,方国华早先在炉桥结识了一个姓秦的朋友,两人相处甚洽。

国华为争取秦的支持和帮助,曾与他商量过杀倪嗣冲的事。

谁知这个人面兽心的家伙,为邀功请赏,竟向倪贼告密,以致国华事败被捕。

方国华被捕后,倪嗣冲亲自审问,先是假惺惺地说:“我知道你是方绍舟的儿子,一向知书达礼。

我料你此行决非本意,只要你将指使的人说出来,我就放你。

你年轻又是独子,我不杀你,一则保全了你的性命;二则亦可叫你父亲了解我,以释前嫌宿怨……。

”话音未了,方国华怒目圆睁,大声斥骂道:“倪嗣冲,你身为人形,实为豺狼,屠杀人民,
扼杀革命,恶贯满盈,罄竹难书!我之所为,意在为国除奸,为民除害,既被你擒,杀剐由你,我义无反顾!”倪嗣冲又以高官厚禄相诱:“你不要意气用事,你受人利用误入歧途,情有可原,只要你迷途知返,我必委以重任。

”又说:“只要你反戈一击,我愿与南京方面周旋,争取你父早日出狱,这岂不尽了你一番孝道?”方国华冷笑怒斥道:“你对国不忠,对民不义,对党人背信,礼义廉耻,丧失殆尽,有何面目奢谈‘孝道’?”倪嗣冲恼羞成怒,奸笑道:“就此被杀,屈否?”方国华慷慨回答:“我亦屈,亦不屈。

我屈的是逆贼未除,壮志未酬! 不屈的是就义成仁,虽死犹生,无愧于天下!”。

方国华在狱中受尽折磨,始终坚贞不屈。

他作辞赠难友道:“天地养我,父母育我,师友教我,我之谓我,计似佐我。

吾青年而流血,志在为国!”他在就义前还高呼:“中华革命党万岁!”。

北伐功竣,为表彰方国华烈士为争取民主、自由和光明而英勇捐躯的崇高精神,在葛玉斋、曾孟越、张文龙等 40人的发起下,国民党蚌埠党、政、军、农、商、学各界人士,于民国17(1928年)8月9日下午2 时,在蚌埠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

追悼大会由方绍舟主持,在主席台就座并致悼词的有柏文蔚、袁子金、岳相如等以及蚌埠党、政、军等各界代表和烈士家属代表。

方国华烈士的巨幅遗像悬挂在主席台中央,台上台下放满了各界人士、革命团体送的挽联、挽帐、鲜花、花圈和祭文。

8月10日,方国华烈士棺木移往柳营安葬。

墓前立一石碑,上镌:“方烈士国华之墓”。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先驱、同盟会会员,方绍舟老先生于皖省率众举义失败后,流亡上海转道日本,追随孙中山先生继续进行革命工作。

其最小的幼女方珠华,我的外婆,滞留上海,为解其父后虑,她年仅14岁就进厂做工谋生,过着自食其力、极其清贫的生活。

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外婆的父、叔、兄、嫂等5位家人先后献身,可谓“一门英烈”。

其英勇事迹“可歌可泣”,当时,全国各大新闻媒体曾竞相报道,有史为鉴。

外婆历经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动荡岁月,一生饱经风霜,历尽坎坷。

但她信念坚定、生性坚强,任凭风吹浪打,从不向艰难困苦屈服,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

外婆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赤忱待人、热心公益。

其先进的工作经验,曾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经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生产者。

外婆更是一生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只讲奉献,不求回报。

即使在困难时期,仍然倾其全力资助亲友。

漫漫岁月,外婆含辛茹苦扶养的五个子女,如今都已过上了小康生活。

她还幸福地见到了曾孙女、曾外孙女和曾外孙。

可谓四世同堂、儿孙绕膝,老有所乐。

外婆出身书香门第,待人处物奉行“不求无过于人,但求无愧于心”。

她平时关心时事新闻,每日坚持读报学习,力求与时俱进。

外婆慈悲为怀,笃信“善行天下”,广结善缘。

于2001年皈依佛门,法名“悟华”。

2008年5月27日中午12时35分,安祥地仙往极乐世界,享年96岁。

方绍舟
方绍舟(1867~1940)名璧,定远县炉桥镇人,同盟会员。

早期参加反抗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晚年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是江淮地区著名的抗日英雄。

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十六日,方绍舟出生在炉桥镇一个仕族家庭里。

及长,聪颖好学,学业出萃。

在维新派“兴办学校,发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他在家乡与张润斋等创办了储材小学堂,并担任校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方绍舟由郑赞丞、凌蕉庵介绍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和江淮地区同盟会员杨小鹤、孙裴轩、柳汝俊、田次勋、竣同之、凌铁庵、张俊甫、魏冕斋、王龙亭等人,积极开展民主革命活动。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光复会成员、马炮营队官熊成基,趁清军于太湖秋操之际,率马、炮营新军千余人发动了安庆起义。

攻城失利,败走皖中,遭清军追击,部众离散,余部不足百人,由田激扬带领经炉桥向寿、凤一带转移。

炉桥清军千总伏兵要隘,欲捕杀熊成基等起义军首领。

方绍舟闻讯后,立即派人为田激扬带路,绕道入山,使清军的伏击计划落空,保全了这支革命队伍。

辛亥革命爆发后,紧接着江淮各县同盟会骨干在凤台涧口集召开紧急会议,密商大计。

方绍舟和张元侯作为定远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人员讨论了当时局势,决定于十一月三日发动以寿州为中心的淮上起义,然后分兵攻取省内各地,实现皖省独立,减轻武昌压力。

会后,方绍舟连夜赶到住在定远池河南大王庄的同盟会员王啸虎家,向他通报寿州会议精神,共商光复定远的行动计划。

王啸虎倾其所有,捐出稻谷千石作军饷。

为了获得枪支,方绍舟与王啸虎同往县城会见知事汪葆臣,以维护地方治安为名,要求组织乡民成立民团。

汪葆臣不知是计,准其所请,并许以毛瑟枪相助。

方绍舟回到炉桥后,加紧进行起义准备工作。

一方面组织民团,建立部队;一方面派人分赴各乡镇,通知各地志士于十一月五日晚赶到炉桥结集待命。

十一月四日晚,在寿州的同盟会成员率领团练和民军发动淮上起义。

为了发展革命形势,十一月五日各县同盟会负责人聚会寿州,讨论制定行动方案。

会议决定淮上起义军名称为淮上国民军,并成立淮上军总司令部,方绍舟等13人任军统。

会后,淮上军分兵8路,挺进江淮各地,争取全面光复安徽,方绍舟负责率第一路军,光复皖东各县。

方绍舟赶回炉桥时,定远各乡起义群众和青年学生带着大刀、长矛、棍棒等武器,已在炉桥储材学校集结。

他向大家宣布了起义计划后,即率领起义群众攻入炉桥三衙和武营。

县沈主簿和费千总因无防备,又慑于革命党的威力,只得束手请降,令部下缴械。

方绍舟对缴械的士兵,热诚相待,使他们深受感动,不少人脱去号衣,剪掉辫子,弃暗投明,参加革命。

起义军初战告捷,俘清兵百余人,缴获来福枪、毛瑟枪、土枪90余支。

十一月八日晨,方绍舟率领300多人从炉桥出发,攻打定城。

经过一天激战,清兵溃败,起义军于当日黄昏时分光复定城。

方绍舟与何少如、方海秋、陈二望、汪禹宾等人进入县衙,逐出知县,推倒公案,各界人士一致拥戴方绍舟执掌政权。

方邀社会贤达陈梦昙、吴建三等帮办文牍、会计事宜。

次日,方绍舟召开群众大会,声讨封建专制制度,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会后,许多青年(多数是学生)纷纷涌向设在曲阳小学(今实验小学)的军统司令部,要求参加淮上军。

为了扩充兵员,壮大力量,为东征作准备,方绍舟派蒋树升、吴仲仁与胞弟方衍、方缉熙等小分队前往永宁、三和、池河等地,扫除残余清兵,向群众宣传革命,进一步招募新兵。

在王啸虎的协助下,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