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案例分析(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中村社区环境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赵雪
王丽华
胡彦清
安慧慧
金闪闪
案例背景
随着全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各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张,城中村问题成为各个城市的普遍现象。

“城中有村,村中有城;村外现代化,村内脏乱差”的城中村现象广泛出现。

由于城中村出现的问题不断激化,引起各方的重视,城中村改造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一大难题。

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和城乡结合部地区,这些地区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口相对集中,违法建设、违章建筑和私搭乱建严重,市政基础设施匮乏,房屋破旧,环境脏乱,社会管理混乱,公共安全隐患多。

二、社区环境改造实例〔以肥城市赵庄社区为例〕
城中村改造是新城街道办事处的一项重要工作,新城街道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动手早、规模大、质量高,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

其中赵庄社区是最成功的典型。

赵庄是新城街道的城区村,最大的地理优势就是紧靠学校,是典型的学区。

所以很多乡镇较远地
区的家长会选择租房陪读,外来人员较多,治安状况相对压力较大。

治安混乱是城中村普遍存在的大问题,症结就在于缺乏监管。

将社区每一个角落都置于巡防队员和摄像头的监控之下,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安全是老百姓关心的头等大事,安居才能乐业。

因此,赵庄社区把提供平安服务作为首要抓手,狠抓治安设施和队伍建设。

社区投入近300万元,在全社区安装了870多个平安眼视频监控探头,实现技防全覆盖,打造最先进的“技防村”。

同时,组建了60多人的专职巡防队伍,实行治安网格化管理、重点区域常态化监管,推行出租房等级化管理。

由于“城中村”租房炙手可热,受利益驱使,乱搭建、乱加盖等违章建筑十分普遍,多年来这些违章建筑一直存在,并没有得到有效查处,给“城中村”改造带来巨大压力。

赵庄社区沿河有一排民居,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河中,使得河水污浊不堪,河面上飘来阵阵臭味。

部分民房外的河岸上,还违章搭建了大量鸡棚。

成群的“散养鸡”在河岸草地上觅食,鸡粪等污物也直接排入河中。

赵庄社区组织人员,划网格建预警拆违建。

沿街违建店铺清空拆除。

大量村内民宅边上的违建也已拆除。

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差是城中村最被人诟病的一大顽疾,以往政府的大包大揽并不能解决社区的实际需要,哪里该整治,怎么整治,一定要由居民决定。

赵庄社区有一段长约150米的农贸市场通道,因排水不畅,下水道跑冒水是经常的事。

尽管环卫工人每天都进行清理,但效果并不理想,常年路面湿滑,行
人经过得格外小心,榕树周围也总是污水横流,居民对此意见很大。

社区提出改造排水系统的要求,按照社区出大头,小组出小头,群众筹一点的思路,共投入36万元对排水系统进行了彻底改造,对社区两棵古榕树围栏也一并进行美化提升,根除了下水道跑冒水和路面湿滑的现象,榕树下成了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环境卫生是居民非常关心的问题,但是在市、区层面,百十米的下水道、社区垃圾桶、公厕等都是一些小问题,难以纳入统一的整治计划,因此长期得不到解决。

”实行村改居物业管理模式,投入资金对垃圾桶升级;建设压缩式清洁楼和标准化公厕,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共清理卫生死角15处,清理杂物30余车,清理水沟600余米,整治占道经营380余起,营造干净整洁卫生环境,提升居民居住生活品质。

城中村人口流动快,是造成治安混乱、环境卫生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根源是医疗、教育、办事等公共服务的缺乏。

赵庄社区的做法是加强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社区成为大家“温暖的家”。

外来孩子能够在社区上学,建成一所集体公办幼儿园,可为外来人员子女提供近350个学位,有效缓解了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

建成了社区一站式标准化办事服务大厅,开展错时服务、预约服务,设立党员服务岗,为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员提供暂住申报、计生、劳动保障、就业咨询、文教、残疾人服务等便捷高效的服务;成立“流动妇女平安之家”,为妇女提供技能培训、法律维权等服务,每年免费为外来女工进行妇
科病普查普治;免费开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每年组织不少于8场次的外来人员文化活动。

三、社区环境存在问题分析
“城中村”过量的外来人口聚居,居住者犯罪率高,存在较大的安全和治安隐患,基础设施很不配套,人居环境相对较差,“城中村”的存在已经越来越影响到城区的卫生、治安等人居环境,与建设宜居城区不相适应,必须加以改造。

1、违章建筑多。

由于“城中村”租房炙手可热,受利益驱使,乱搭建、乱加盖等违章建筑十分普遍,多年来这些违章建筑一直存在,并没有得到有效查处,给“城中村”下步改造带来巨大压力。

2、治安管理难度大。

“城中村”中外来人员大多超过本地村民,成分复杂。

“城中村”警力不力,治安状况差,案件频发。

计生、环卫、市场管理等也都由村委会承担,人手、经费都成问题,一个村一年的卫生费都要几十万元,村里负担相当重。

3、大气问题。

城中村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村随着城市发展演变而来,依旧保留着农村一家一户、一院多房的居住模式和原煤起灶的方式,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土地的占用,这些村民得到了经济实惠,使原来一家一户的平房变成一家一栋小楼房,做饭和取暖还是使用燃煤小火炉或小锅炉,这些小火炉小锅炉是最原始的土产品,不但存在安全的隐患,同时污染物低空排放严重超标,众多的小烟筒形成了一个污染群体〔面源〕。

4、污水问题
由于没有统一的下水管网〔市政设施〕城中村的村民仍保持着农村习俗,饮食、洗菜生活废水顺手院子一泼,加之现在有小锅炉洗澡、采暖等污水不加任何处理大量直接排放,不仅污染了地表水,也是地下水污染超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5、绿化问题
城中村虽划入城市区,但绿化管理体制还是保持原有不变,因此城中村缺乏城市的园林绿化统一的管理和设计。

房屋建设长期处于无序、低水平、初级阶段、各自规划的状态,房屋密度太大,形成“一线天”、“握手楼”、“贴面楼”等,远远达不到30%的住宅区绿化要求。

从改善城市小气候和生态环境来看,绿化对湿度、气流的影响,对维持CO2和O2的平衡,对水体与土壤净化以及植物的吸毒抗污、除尘杀菌功能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规定的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下限为1.5m2/人,绿地率不低于30%,旧城社区人均绿地面积和绿地率都远远不达标。

旧城社区建设初期没有绿地规划的概念,社区的绿化形式单调而同一,景观效果与现代新型商品住宅相去甚远。

四、如何进行社区环境整治
1、前期进行充分的民意调查
社区整治是市政府的城市管理目标,如何服务于群众,真正为民办实事,需要搜集民意,以之为基础确定社区改造工程的范
围和具体内容,以居民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改善居民生活居住环境。

由于社区的群众较多,如何满足各方面的需求,需要街道办事处的配合与合作,统一居民意见,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征询群众意见,如先由街道召开工程征询会,向群众介绍该社区整治的内容,由群众代表当场提出意见。

根据群众意见,进行全楼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公示,采用群众的社区由群众决定的原则,防止冲突的产生。

2、注重社区文脉延续、增进社区交流
社区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地区文化的表达、民俗的延续,应当作为社区景观营造的重要元素;应该注重丰富社区的人与人、人与社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交流,激发社区的生命力,增加公共活动交流空间,方便社区人际交往,打造社区文化景观。

各社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增设社区的文体设施、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壮大社区文体活动队伍,做好社区文化骨干的新老交替的衔接工作,使社区文化多样化、健康化,增进社区交流,丰富社区生活。

结合原有绿地空间,进行改造设计,利用植物科学合理配置,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

增加开场的绿地空间,增加绿地使用率。

3、对客观存在实体,即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
社区作为一个有机生命整体,建筑为筋骨,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交通流线、基础设施网络、公共设施等是社区的脉络,缺一不可。

硬化社区道路,改造过于简陋的公共休闲设施,增加其使用率。

设置单体移动公厕或动力型移动厕所。

在人流量较大,
建筑厕所成本较高地段,增设单体移动公厕或动力型移动厕所。

健身、购物等生活活动是人与人交流的人气手段,通过设置活动场所,增进社区居民交流,同时解决菜农随处摆摊等问题。

4、完善社区治安管理工作
在完善社区硬件配套设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旧城社区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将精细化管理延伸到社区,对开放式社区实行物业服务推广,各社区可根据自身特点推出相应的物管模式,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社区与社会组织合作,加强社区巡逻队伍建设。

逐步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建设,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

加大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普及社区居民的安全知识,使社区居民正确了解自身在社区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推动和谐文明社区建设。

5、加强生态节能
生态节能与低碳技术是未来发展趋势,将绿色技术引进社区既能节约能源与建设成本,又能普及节能理念和相关知识。

选择优质管材并科学施工,减少跑、冒、滴、漏。

优化污水管道设计,在保证排水通畅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管道埋深。

排水尽可能采用重力流排放,减少动力排污。

将节水灌溉与雨水收集系统引入社区。

将安全照明与景观照明结合太阳能收集一同引入社区,灯具以节能型为主,以节约电能,智能控制灯具的工作电压,使其保持在一个最低工作电压,既保证到达国家规定的照明度也可到达节能的目的。

在深夜交通量很小的时间段应控制工作电压在一个
较低的范围内,工作功率可略低于规定最低工作功率。

圾箱分类回收、环保理念逐步推广成为生活常态。

五、深度扩展〔关于城中村社区建设〕
城中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浩大、复杂、覆盖面广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

普遍面临筹资难、配套难、管理难、兑现难等问题,并且关系到实现“变农村为城市、变农民为市民”两个历史性转变。

首先,政府必须提出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规划。

城中村布局混乱、建筑物凌乱、基础设施不配套、违章建筑多要使城中村真正和城市融为一体形成建设总体思路和制定发展规划非常重要。

规划工作应与社区建设的发展与行政区划、行政体制、社会发展目标等紧密结合起来,使社区建设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在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要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促使城乡职能一体化与空间一体化的结合要改变过去城乡分割的规划建设思想和重城轻乡的倾向。

按城乡协调、城乡结合的原则把城中村纳入统一的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做到城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其次,政府是社区法制建设的倡导者和实施者。

政府应该尽快撤消或修订计划体制下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
的有关制度、法规、条例和政策,制定统一协调、互相配合的标准性文件,形成能够制约和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把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将社区建设规划纳入制度体系,化解制约社区建设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从
而将政府对社区建设的规划、组织、协调等宏观管理内容和监督、约束、标准等微观管理法律化和制度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