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题库|2022高考备考小说阅读次要人物分析提升专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霸题库|2022高考备考小说阅读次要人物分析提升专练
一、岑燮钧《琴师》
琴师
岑燮钧
我们小的时候,住在县剧团里,父亲是团里的琴师。
有一阵,父亲总是晚回来,母亲知道他是给团里一个小姑娘马玉娘拉琴后,就时不时跟父亲吵架。
有一回,她拍着巴掌骂道:你以为你是好人,好人会被撵到乡下来?父亲似乎恼羞成怒,一个反手巴掌甩了过去,母亲摸着脸,张牙舞爪地扑了上来。
从此,但凡要吃饭了,我就跑去叫父亲,我怕母亲去闹。
父亲对马玉娘很耐心,我经常听到他说道:对,对,就这样唱,唱高音时,可以用气息托着,若断若续……云派唱腔就是这样的特点,像云一样,飘若游丝……
那时,剧团青黄不接。
老演员经过“文革”的耽搁,有的荒废了,有的形象不行了,正需要年轻演员顶上去。
终于,马玉娘成了剧团的主角,可她的神态总是幽幽的。
母亲是团里烧饭的。
她不喜欢马玉娘,她喜欢李铁梅一样的,人精精神神,嗓子脆亮脆亮的。
父亲不屑地说:你知道什么。
果然。
马玉娘渐渐地红了起来。
有一天,大家都知道了,马玉娘要调到省里去,她被省团的云老师看中了。
那天,父亲倒了酒慢慢地喝着,直到我们都吃完了,他还在喝。
母亲催了几次,父亲喝道:你有完没完!
大概是半年后,有一晚,我们听到敲门声,母亲走出去,一会儿转身向里喊道:马玉娘来了!
父亲既没激动,也没热情,只是淡淡说,坐。
马玉娘说了些省团的事,父亲只是“嗯”“噢”“啊”地应着,有时点点头。
临到马玉娘要走时,他说:东西拿走!马玉娘说:只是一点点意思!父亲说:
以后,你拿东西,就别来了。
人家说这话是客气话,可是父亲却是一本正经的,弄得马玉娘很下不来台。
父亲把东西硬是拿了出去,然后关了门。
门敲了几下,然后听到马玉娘走了。
母亲看看父亲,白了他一眼。
本来,剧团刚刚有点生气。
可是,马玉娘一走,又黯淡下去了。
一个好演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后来,马玉娘托团里的一个老同事,给父亲捎来一把新的胡琴。
父亲试了一下,收下了。
马玉娘越来越红,新戏一个接着一个。
可是,父亲越来越落寞,因为剧团解散了。
父亲的最后两年是在省城度过的。
母亲殁了,他也老得很快。
他的心脏不行,把他一个人放在乡下,不放心,于是,我叫他来。
起先,他不肯,我哭着“骂”了他,他才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肯跟我了。
来的时候,他把那把胡琴带上了。
我给他打开了戏曲频道。
那时,乡下没有数字电视,戏曲频道是收不到的。
我给他说,戏曲频道里经常有马玉娘的戏。
她现在是省团的当家花旦了,还得了梅花奖。
第二晚,果然看上了马玉娘的大戏。
父亲一边看,一边给她打拍子。
我问父亲,她唱得好吗?父亲点点头,说好,比原来更好了。
她原来的嗓音里有一层翳,现在这一层翳散了,但又没完全散,就有了一种幽咽的美。
这种嗓音,比起单纯的声音来,更有回味。
戏曲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味。
这一晚,父亲的话特别多,我从来没见他讲过这么多话,还讲得很有兴致。
他以前是一个多么寡淡的人啊,一天说不了几句话。
父亲说,当初,她因为是新招的,高音上不去,差点被刷掉。
是他,力排众议,帮她另选流派,练唱三年,终于练出了一条像云致秋那样的幽咽婉转别具一格的嗓子……
我告诉他,你知道吗,玉娘姐家就在我们前面的一个小区。
我指着前面的灯光说,喏,就是那边高楼上亮灯的地方。
父亲顿了顿。
说,这么近啊……
父亲身体越来越不好,每次我提及让玉娘姐来看看他,可他总是摇摇头。
他不愿麻烦人家。
父亲平平静静地走了。
父亲去世后第三天,马玉娘摸到我家来,捧着两束花。
她是从朋友圈里看到这消息的,说真不知道老师就住在离她家这么近的地方——真是太过意不去了。
我说,父亲临终前,一直看着你的小区,可是,他就是不让我告诉你。
她的眼圈红了,说,我知道,我知道,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
她走到父亲的遗像前,献上两束花,深深地鞠了一躬。
她说,另一束花是云老师的。
然后,她转发给我一张照片,说你看看。
我第一次看到了父亲“文革”前的照片:他在给云致秋操琴……
(选自《四川文学》,2017年第12期)
1.云致秋尽管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是对刻画“父亲”这一形象起着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几次写到父亲对母亲的言行有失耐心,这流露出父亲不被理解的郁闷、无奈,也与他对年轻人耐心细致的指导形成了鲜明对比。
B.父亲一本正经地让马玉娘把东西带走,弄得她非常尴尬,原因就在于父亲对他辛苦培养的马玉娘离开县里去了省团之事一直耿耿于怀。
C.县剧团曾因马玉娘走红而初显生机,又终因马玉娘离开而黯淡直至解散,这其中既与个体因素有一定的关联,也与社会因素息息相关。
D.小说中父亲在谈及马玉娘的演唱时,话语顿时变得多了起来,可谓头头是道,颇有兴致,足见其对马玉娘的关注、厚爱、自豪、期望。
3.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点?
【答案】
1.①云致秋看中并培养了马玉娘,说明父亲同样慧眼识才,有培养之功。
②对云致秋的唱腔(云派唱腔)特点了如指掌,说明父亲也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③云致秋献花祭奠父亲,反映出她对父亲的敬重,从侧面衬托父亲的优秀品质。
④父亲“文革”前曾为云致秋操琴,烘托父亲琴艺精湛。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B【解析】“耿耿于怀”理解有误,父亲此举意在表明自己对马玉娘的培养只是因为爱惜人才,不图回报,体现了父亲无私的品格。
3.①热爱戏曲,专注艺术。
②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③沉默寡淡,为人低调。
④内心孤独,隐忍压抑。
二、墨白《寻找》
寻找
墨白
星期天的上午,楼下来了一个卖煤的,我就站在阳台上往下喊,哎,卖煤的。
卖煤的是位老人。
老人抬头看看,把煤车停在路边,伸手擦了一把汗,他喘了一口气说,下来吧,下来看看。
妻子说,多少钱一块儿呀?
卖煤的说,下来看看,相中了再说价。
于是我就和妻子一道儿下去看煤。
煤不赖,煤块饱满而光滑,煤块上一点一点的焦煤在阳光下映射着太阳的光芒。
妻子说,多少钱一块儿?
卖煤的老人说,人家啥价咱啥价,还是一毛二。
妻子说,好烧吗?
老人说,不好烧不要钱。
我说,说实话好不好烧?
卖煤的老人脸就红了,他咽了一口唾沫说,我活到这把年纪没给谁说过瞎话,我每拉一车煤都要先在煤场试一块儿,不好烧我就不拉。
老人消瘦的脸上满是皱纹,皱纹里积满了灰尘,看上去他的脸似乎从
来都没有洗干净过。
妻子看他这样,就说,不是不信你,上一次买的煤就不好烧,可卖煤的偏说他的煤好烧。
老人说,人跟人不一样。
妻子说,那是那是,看你也不会骗人,俺怕万一不好烧,再从五楼上搬下来不容易。
这样吧,老人说,要是不放心,就先给我一半的钱,要是不好烧,还是我的煤。
就这样讲定了。
可卸煤的时候又有了问题,老人说,咱说到明处,搬到五楼一块儿给我加一分钱。
我说加就加吧,一车煤搬到五楼也不容易。
我安排妻子给老人倒上茶水,放上烟,而后就去书房忙我的,我在赶写一份材料。
我在书房不断地听到老人的脚步声进屋来,那脚步很重,踏、踏、踏……同时伴着粗重的喘息,就有些坐不住了。
等老人又一次搬煤上来的时候,我就走出来。
我看到那些煤块被老人码在一个方板上,齐齐的一排贴在他的胸口上,由一楼搬到五楼,老人的腰都弯了,大滴大滴的汗珠从老人的脸上流下来。
论年龄,他能做我的父辈,我怎能忍心看着他这样一趟一趟地搬下去?等他走后,我就对妻子说,我去帮他搬吧。
妻子说,你帮他算老几,你去搬咋给他算钱?你去搬说不定他还不高兴。
想想妻子说的也是,我就回到书房继续写材料。
等老人卸完煤,妻子就先给他一半的钱。
老人说,先给个整数吧,给五十,余下的过两天我再来。
妻子说,讲好的先给一半嘛,要是不好烧我咋办?
老人①________地说,好烧,真的好烧,我这么大年纪,骗你不是人。
我说,就先给五十吧。
妻子白我一眼,但最后还是先给了他五十元。
那煤果然好烧,妻子很高兴,说,这老头的煤真好烧。
过了两天,到中午做饭的时候,上面那块煤怎么也不起火。
妻子就生气了,这个老头,骗人,这样的煤咋烧?正说着,有人敲门,开门一看,竟是那
老头,显然,他是来拿钱的。
妻子劈头就说,你这老头咋骗人?你弄的是啥煤?老人的脸刷地一下就灰了,声音也发颤,他②________地说,咋了?不好烧?我那煤好烧呀。
妻子生气地说,好不好烧你自己过来看吧。
老人就过来看煤,看着炉子上瞎红瞎红的煤块,老人③________地说,不一定哪一块,正赶上煤底了。
妻子说,咋恁正好,正好赶上煤底了?
老人就不言语,慌忙从屋里退出来,到门口他说,再烧烧看,真的,不一定哪一块,赶上煤底了。
老人立在门前,好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他低着头④________地说,再烧两天看,要是再不好烧,我就拉走。
老人说完就松松地下楼了。
又烧了几天,果然让老人说中了,不好烧的就那么一块,妻子也渐渐地高兴起来。
妻子说,那老头一看就不会骗人。
过几天妻子又说,他也该来拿钱了。
可是从那天起,我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那位老人。
起初我总认为他会来,就对妻子说,会来的,他拉一车煤才赚几个钱?我们就一直等,一直等到那一车煤都烧完了,一直等到冬季来临,老人也没有出现。
这样一件小事倒成了我的心病,老人搬煤的样子老在我的面前晃动,使我不能平静。
我对妻子说,老人挣俩钱不容易,可他咋不来拿钱呢?
妻子说,他不来我有啥办法?
停了一会儿我又说,要不我去找找看吧。
妻子说,这么多人,你去哪儿找?
我说,人多,打煤的煤场总有数的吧?
妻子说,那你去吧,把钱给他咱也心净了。
在冬季来临的时候,我骑着车子在我所居住的这座北方小城的大街小巷去寻找那位卖煤的老人。
可是我找遍了所有的打煤球的煤场,问了许许多多卖煤的人,也没有找到那位老人。
他到哪儿去了呢?回他农村老家了吗?那几张十元钱的钞票都快被我捏出汗来了,可是,我始终没有找到那位面容消瘦的老人,那位实在忠厚的老人,在这个嘈杂的城市里消失了。
1996年
1.小说中“妻子”这一形象有何作用?(4分)
2.在文中横线处填上表现老人心理的词语(限两个字)。
(4分)
①②③④
3.赏析小说的对话艺术。
(6分)
4.小说设置了一个在煤场寻找老人而不得的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个结尾的理解。
(6分)
答案
1.①衬托主要人物形象。
妻子对卖煤老人的不信任,衬托出了老人的重信尚义、一诺千金。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
由于妻子的不信任,才有了后面老人再次来家里要钱和“我”为了付给老人剩下的煤钱,而去找老人的情节。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从“自身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从“情节作用”考虑,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主题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1)由句子“妻子看他这样,就说,不是不信你,上一次买的煤就不好烧,可卖煤的偏说他的煤好烧。
老人说,人跟人不一样。
妻子说,那是那是,看你也不会骗人,俺怕万一不好烧,再从五楼上搬下来不容易。
这样吧,老人说,要是不放心,就先给我一半的钱,要是不好烧,还是我的煤”可知,妻子对卖煤老人的不信任,衬托出老人的重信尚义、一诺千金。
(2)由句子“等老人卸完煤,妻子就先给他一半的钱。
老人说,先给个整数吧,给五十,余下的过两天我再来”可知,由于妻子的不信任,才有了后面老人再次来家里要钱和“我”为了付给老人剩下的煤钱而去找老人的情节,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①自信②惊讶③自责④内疚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分析人物心理一定要结
合具体的句子,有的还要结合上下文以及全文内容,看人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有什么样的表情、反应等。
根据这些揣摩出人物的情感有哪些方面,最后用通顺的语句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即可。
①处,由老人说的话“好烧,真的好烧,我这么大年纪,骗你不是人”可知,老人此时挺自信的,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自信”。
②处,由句子“咋了?不好烧?我那煤好烧呀”可知,连用两个问句,说明老人此时很惊讶,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惊讶”。
③处,由句子“看着炉子上瞎红瞎红的煤块”和“不一定哪一块,正赶上煤底了”可知,老人看见炉子上的煤不好烧,是在为自己没有在煤场选好煤的结果而感到自责,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自责”。
④处,由句子“老人立在门前,好像做了错事的孩子”可知,用“做错事”来形容老人,说明老人此时心里很内疚,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内疚”。
3.①语言朴实。
没有豪言,没有壮语,没有光亮与时尚,正是用这看似寻常的言行举止,诠释着人生的真善美。
②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妻子与老人的对话,塑造了老人朴实、厚道、重信尚义的形象,彰显了平凡中的崇高和卑微中的善良。
③情节的转折。
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写老人和妻子的对话,以老人卖煤要钱为主;结尾部分主要写“我”跟妻子的对话,以“我”找老人付煤钱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艺术的能力。
对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赏析,可以从如下角度切入:①关注语言的形象性,从字词表意的角度赏析;②关注语言的生动性,从修辞使用的角度赏析;③关注语言的色彩性,从色彩搭配的角度赏析;④关注语言的多变性,从句式安排的角度赏析;⑤关注语言的技巧性,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⑥关注语言的抒情性,从情感表达的角度赏析。
解答本题可从对话的语言特点、对话如何塑造人物、对话与情节的关系三方面考虑。
(1)“卖煤的说,下来看看,相中了再说价”“卖煤的老人说,人家啥价咱啥价,还是一毛二”“卖煤的老人脸就红了,他咽了一口唾沫说,我活到这把年纪没给谁说过瞎话,我每拉一车煤都要先在煤场试一块儿,不好烧我就不拉”,平实的语言,平实的人物,没有豪言,没有壮语,没有感天动地,没有光亮与时尚,但句句发自肺腑。
行动
源自内心,正是他们用这看似寻常的言行举止,诠释着人生的真善美,书写着人间的大爱大德。
(2)“老人就不言语,慌忙从屋里退出来,到门口他说,再烧烧看,真的,不一定哪一块,赶上煤底了。
……老人说完就松松地下楼了”一段描写,真实地表现了老人的朴实、厚道。
(3)“正说着,有人敲门,开门一看,竟是那老头,显然,他是来拿钱的。
妻子劈头就说,你这老头咋骗人?你弄的是啥煤?”“又烧了几天,果然让老人说中了,不好烧的就那么一块,妻子也渐渐地高兴起来。
妻子说,那老头一看就不会骗人。
过几天妻子又说,他也该来拿钱了”,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写老人和妻子的对话,以老人卖煤要钱为主;“……那几张十元钱的钞票都快被我捏出汗来了,可是,我始终没有找到那位面容消瘦的老人,那位实在忠厚的老人,在这个嘈杂的城市里消失了”,结尾部分主要写“我”跟妻子的对话,以“我”找老人付煤钱为主。
体现了情节的转折。
4.①主题方面,虽然没有找到老人,却找到了信义,找到了真善美,深化了主题。
②人物方面,体现出老人的重信尚义、一诺千金,既然承诺了煤不好烧就不要钱,所以就不会再找到他。
③艺术效果方面,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简单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
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
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
由“那几张十元钱的钞票都快被我捏出汗来了,可是,我始终没有找到那位面容消瘦的老人,那位实在忠厚的老人,在这个嘈杂的城市里消失了”可知,老人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既然承诺了煤不好烧就不要钱,所以就不会再找到他。
由句子“妻子说,那你去吧,把钱给他咱也心净了。
在冬季来临的时候,我骑着车子在我所居住的这座北方小城的大街小巷去寻找那位卖煤的老人”可以看出,妻子和“我”在老人诚实守信的精神感召下,决心把钱给老人,信守他们的
承诺,表现出了善良的一面,深化了主旨。
“我始终没有找到那位面容消瘦的老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三、申平《老枪》
老枪
申平
靠山乡派出所的何所长,带领所里的全部人马,全副式装,分乘两辆警车直扑后山。
他们封锁道路,搜索前进,如临大敌。
事情的确很严重:据紧急报告,山里有人在持枪打猎。
在禁枪禁猎的今天,居然有人持枪狩猎,这简直就是对法制社会的公然挑战。
还好,循着枪声,他们很快就发现了那个猎人,迅速围捕,很快将他捉拿归案。
现在,那个“猎人”正被反铐双手蹲在地上。
看样子他也就二十岁出头儿,一张脸上充满稚气和无辜。
他前面的桌子上,摆着一支长长的老式步枪,还有几发已不多见的黄铜子弹。
30多岁的何所长上网查了一下,这才知道这种步枪是“七点六二式”,是一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步枪,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被广泛使用。
“说吧,你这枪是从哪儿来的?”
“这枪是我老太爷的。
”
“你老太爷是谁?”
那小子说出一个的名字,竟把何所长吓了一跳:这个人,是这一带远近驰名的老英雄。
他不但在解放战争中立过战功,退伍后又带领民兵捉拿过美蒋特务,轰动一时。
老英雄活到103岁,前不久刚刚去世。
他的葬礼异常隆重,县乡领导都出席了,何所长也去了。
嗯,对了,当时好像的确见过这个小子。
何所长上前给他打开了手铐,让他坐下,然后又问:“这枪是怎么到你手上的?”
“是我自己找出来的。
我老太爷藏枪的地方可隐蔽了,一般人不知道……”
“你老太爷手里有枪,我们怎么不掌握?他的枪是从哪儿来的?”
“这个……我说不清楚,我只是拿出来玩儿玩儿……你去问我太爷
他们嘛。
”
事关重大,何所长立即向上级做了汇报,随后带人来到港口村,调查枪案。
他们先找到了老英雄的儿子,也就是那个小子的太爷。
这人也已经快90岁了,背也驼了,眼也花了,耳也聋了,说话也表达不清了,他比比划划说了半天,何所长才大概弄清,这杆枪是老英雄当年从北京拿回来的。
看来,这枪来头还不小。
何所长他们立即又去找老英雄的孙子。
这人也已经60多岁了,是个退休公务员。
他说的倒是非常清楚:这杆枪是1953年,老英雄到北京参加群英会时,周总理亲手颁授给他的,另外还有100发子弹。
他小的时候,看见爷爷整天背着这杆枪,威风凛凛地进进出出。
后来爷爷老了,枪就挂在家里的墙上,几乎一天一擦。
再到后来,他外出读书,参加工作,偶尔回来,枪已经不见了。
这可能和那时候收缴枪支有关。
但是爷爷这枪不同,是国家领导人领发的奖品,据说也是办了持枪证的。
但是枪去了哪里,他也没有问过。
最后他说:“你们去问下我哥的儿子吧,我爷爷不能动的这些年,都是他在伺候,他或许知道情况。
”
于是何所长又去找老英雄的重孙子。
这人近五十岁,正是那个“猎人”的父亲。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已经知道儿子因为持枪打猎被抓了,又见何所长他们来找他,就显得很慌张。
何所长赶紧安慰他说:“你不要害怕,我们只是调查了解情况。
我就想问你,那杆枪你见过吗?”
“我……见过,是太爷擦枪的时候。
可是太爷后来把枪放到哪里,我真的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太爷不能动的时候,曾经让我帮他擦枪。
我不喜欢摆弄枪啊炮的,就没干,我就让我儿子帮他擦。
后来他老糊涂了,仍然老是念叨:“我的枪,我的枪。
”
事情到此已经很清楚了:那个二十岁的小青年,那个生瓜蛋子,倒成了枪的最后知情者,甚至是传承人了。
如果不是他不知深浅,把枪拿出来去打猎,可能这杆枪就永远不会面世了。
何所长让人把小青年和枪一起带回村里来,让他指认藏枪地点。
他轻车熟路,带着他们来到老太爷故居的后屋,轻启一面夹皮墙,里面竟然现出一间庄严的小屋来。
只见墙上端端正正贴着毛主席、周总理的画像,画像两边是一副对联: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画像和对联下面,就是一个枪架,把那杆枪放上去,严丝合缝。
旁边,还有子弹带、式装带等一些“配套设施”。
何所长用手机把这一切都拍了下来,暂时放了小青年,让他随时听候处置,然后他带了枪和子弹带等返回了派出所。
他要给上级写一个详细报告,既要讲清楚枪的来龙去脉,还准备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从村到乡再到县,所有人都统统失忆,根本就忘记了这杆老枪的存在。
(选自《北方文学》2020年第7期)
1.调查枪的来历时,安排了众多人物,这样安排有何妙处?(4分)
2.小说开篇描写围捕猎人的情节有什么作用?(4分)
3.赏析画波浪线部分的描写效果。
(6分)
4.探究作者在结尾处设置“何所长准备提出一个问题”的意图。
(6分)
【答案】
1.①设置重重障碍,使用“延迟法”,突出“老枪”来历的光荣。
【情节反复】
②丰富小说故事情节,为最后何所长还想提出的问题“忘记了这杆老枪的存在”作了铺垫。
③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结构艺术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这篇小说结构的特点,即“延迟”,可以从手法、情节、读者感受等方面分析。
【考点补充】加上“主题角度”。
2.①小说开篇描写围捕猎人的场景,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
【情节角度】
②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读者角度】,也为后文“老枪”的出现作了铺垫【情节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