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悲剧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悲剧的比较
一、相同点
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密切,与宗教关系密切。
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5、主题上都追求严肃;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
二、不同点
1、不同的悲剧主人公
西方古典悲剧,其主人公一般为力量型的、进攻型的敢于斗争的男性英雄,即使是女性,也如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
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靳斯描写的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由于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
她们不是积极地抗争,而是被动地忍耐,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像窦娥这样在遭遇面前采取被动态度的悲剧人物还很多,《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剧的女主角都属于这一类。
2不同的悲剧冲突
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主动的,用行动来抗争是西方悲剧的实质。
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以复仇为主线把悲剧冲突推向高潮。
中国古典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
《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
3、不同的悲剧结局
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是冲突的白热化。
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正是这样,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悲剧往往以喜剧的形式结尾,是冲突的和解。
《窦娥冤》的结局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悲剧的这种结局是对主人公被动受苦的肯定。
4、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悲剧精神
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
”所以西方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他们的怀疑与判断的能力,对力量的崇拜是西方人选用英雄作为悲剧主角的根本原因。
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基本上出于自己的意愿,惊天动地的斗争体现了他的生命的价值,他的死是问心无愧的。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是内陆形的,“它的政治思想是稳定,它的哲学思想是中和,它不是一种进取性,而是一种保存型的文化。
”中国文化缺乏怀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盾冲突。
5、中西悲剧精神对社会产生不同的反作用
悲剧精神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长时间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西方积极斗争的悲剧精神贯穿于整个历史进程,是当今西方社会在世界上独占优势的重要原因。
敢于斗争的悲剧精神使西方在挑战面前能够主动应战。
这就加速了西方社会的新旧更替,加快了社会的发展速度,并使西方文明后来居上。
中国文化提倡忍耐,中国悲剧精神缺乏积极抗争。
所以中国人在挑战面前显得被动,其社会的发展速度受到很大的影响。
中国更早进入封建社会,却更迟摆脱封建枷锁。
中国以忍耐为主的悲剧精神长期地影响着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