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三杰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唐三杰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初唐三杰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唐初书法格局颇有意思。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在唐代面临什么样的处境吧。
早在南朝时期,齐武帝就曾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他曾评论右军书曰:`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阴”,并俗推广之。
但因其政权历时短暂,没有获得成功。
然而他却成功地完成了集王右军书《千字文》的工作,为王羲之书法的推广,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隋时羲之七世孙智永曾临司《干字文》八百余本散布江南诸寺,促进了王羲之书法的推广。
唐初太宗笃好右军之书,进一步推崇王书,使得王书蔚然成风。
史载:“唐初太宗笃好右军之书,亲为晋书传作赞。
复重金购求,锐意临摹,且揭《兰亭序》以赐贵臣,故于时,士大夫皆宗法右军。
嗜王羲之在书法上的独尊地位至此正式确立。
唐太宗的审美观与政治观直接作用于他的教育主张,他推行了两项书法教育措施:
一是建“弘文馆”,并下诏凡五品以上京官都必须学习书法。
弘文馆儿乎成为学习书法的专门学校。
二是在国子监中专设“书法博士”二人,掌管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为学生者,以文字为由,课以写字。
而弘文馆、国子监还担负着培养论试官吏的重任,由“书学博士”专门诊试,不合要求者不能做官。
由此可见,在初唐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书法的审美偏好主要是偏向于王羲之一脉的风格,凡是符合王羲之书法审美的,便是对的,是好的。
凡是不符合王羲之书法审美的,就是差的,坏的。
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三个人。
首先是欧阳询。
欧阳询的书法创作是在陈、隋、唐三代包括书法在内的南北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展开的,史书记载其学书经历及对书学的痴迷:“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
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去.其所嗜类此.”
羲之是南朝书法的宗祖,而索靖则是北朝书法的宗祖,欧阳询从王羲之入手,又倾心索靖,书法以险劲胜,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由南入北、融合南北的书法旨趣。
传为欧阳询所作的《八法诀》,在智永“永字八法”的基础上对楷书点画的书写方法作了更加细致的描述;传为欧阳询所作的《三十
六法》,在智果《心成颂》的基础上对楷书尤其是大字楷书的单字结构方法作了更加全面、细致的分析.《八法诀》和《三十六法》可能有后人附会增益的成分,但它还是可以看作隋唐之际对楷书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所以,从上述分析看,欧阳询是标准的王羲之传人,对王羲之书法的整体风貌、发展变化和风格要求都有非常详细、准确的把握,从这一点上,欧阳询无可挑剔。
其次是虞世南。
与欧阳询同时代的虞世南,则更多的是魏晋时期尚意重韵书风的
继承者。
虞世南的书法师从智永,取法二王,笔法圆融遒逸,雍容华美,他的书法理论有《笔髓论》、《书旨述》二篇文字存世。
其书学思想主要继承了晋人尚意重韵的风气,“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
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强调书法艺术的玄妙和神韵,主张学书者只有心悟于至道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在创作中,虞世南继承多于创新,书作表现出雍容肃穆的气象。
但由于过度追求魏晋潇洒飘逸之气,虞世南的书法法度规整性不如欧阳询。
在理论上的贡献,虞世南要超过欧阳询。
最能体现虞世南书法美学思想实质的是其书论《笔髓论》。
他运用比喻论及用笔规律,对真、行、草书各体的用笔分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他在建立“尚法”的基础上对用笔作了极其精到的叙述,有拂、掠、勾、截、波等不同的种类;而用笔方式则有横毫、侧管、直锋等诸多技巧。
虞世南的理论字字句句离不开尚法,他的书法理论是真正继承王羲之衣钵的理论,在这一点上可以超越欧阳询。
原出自清宫旧藏,经溥仪携带出宫,后流落东瀛,因战争原因,此件曾被火焚烧,原件尚残留火烧痕迹,曾记载于杨仁凯《国宝沉浮录》。
《积时帖》是虞世南代表作品,行兼草书,杨守敬曾评价此碑:“下笔如天马行空”。
虞世南《积时帖》
《积时帖》刻入《大观帖》、《绛帖》、《汝帖》、《东书堂帖》、《宝贤堂帖》、《聚奎堂帖》等等。
还有一种《积时帖》,历来称虞世南书,行草交体,笔致轻妙。
杨守敬评:“下笔如天马行空:”今刻人《余清斋》、《伪绛帖》等,以《余清斋》刻最精。
又因此帖未见宋人著录,而在明代突然出现,有人疑为伪托。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书家之一。
自幼跟智永和尚习书法,所谓“深得山阴真传”,就是指他深谙王羲之的笔法。
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
唐代自太宗以下,历朝皇帝都以王羲之的书体为楷模。
太宗曾“以金帛赐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
虞的书法,继承多于创造,加上虞世南博学卓识,坦诚忠直,故而深得宠幸。
太宗誓言远学王羲之,近学虞
世南,足见其影响力。
“虞体”后世评述不一,他那笔圆体方,外柔内刚,几无一点雕饰或火气,也自咸书风,而他的行草书,则几乎是王羲之行草诸帖的嫡传。
虞世南出身望族。
从三国到唐代,馀姚虞氏家族出了许多名士。
有三国时吴国经学家虞翻(164-223),东晋天文学家虞喜(281-356)。
还有几位著名的书法家,如南朝宋泰和年间书法家虞稣,他著有《论书表》传世,论古今妙迹,正行草书,纸色标轴,真伪卷数,无不毕备,又曾奉明帝诏与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等编次二王法书。
再一个是虞世基(?-618),兼善草隶,曾经在陈朝、隋朝做过官,他就是虞世南的胞兄。
虞氏家族中声名最著的要数寞世南。
他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
祖父虞检,为南朝梁始兴王的咨议。
父亲虞荔,为南朝陈太子中庶子。
叔父虞寄,任陈朝中书侍郎:寞世南从小就过继给叔父为子,因而取字伯施。
世南生性沉静,笃志勤学。
少年时与胞兄世基同受业于吴郡顾野王(519-581),有十余年。
顾野王字希冯,南朝陈书法家,学卓识、坦诚忠直。
常在政务之暇,同丁也谈论学问,共观经史。
世南容貌儒雅,而志性刚烈。
每当谈论到古代帝王为政的得失时,常存规劝讽喻之义。
太宗常常对侍臣说:“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
朕用嘉焉。
”
唐高祖李渊死后,李世民下诏为父亲建造陵墓,以汉高祖刘邦墓长陵为模式,极其隆厚,劳民伤财。
虞世南两次上疏谏阻,认为立国不久应当节用安民,主张“薄葬”。
公卿百官又奏请遵照高祖遗诏办事,务从节俭。
在虞世南和群臣的劝谏下,陵墓的规模大有减省。
唐太宗爱好打猎,虞世南也上疏屡次劝阻。
有一次,唐太宗写了一首宫体诗,叫群臣应和=虞世南怕这种“体非雅正”的诗流传开去,天下风靡,影响不好,拒绝作应制诗。
凡此种种,都可看出虞世南刚直忠贞的品性。
太宗常称虞世南有“五绝”,就是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有一于此,是为名臣”,“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
对他评价极高。
贞观十二年(638)虞世南致仕(退休),官衔为银青光禄大
夫、弘文馆学士。
这年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唐太宗下诏陪葬昭陵,追赠礼部尚书,赐谥“文懿”。
并下手诏给魏王泰说:“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五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又把自己写的一首诗命起居郎褚遂良在虞世南灵前诵读焚化。
君臣情谊之深厚无过于此—了。
虞世南编有《北堂书钞》一百二十三卷,著《虞世南集》三十卷。
王书传人唐太宗李世民倡导“书圣”王蓑之的书风。
他亲自为《晋书》撰?三蓑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又命萧翼从山阴僧辩才处赚得《兰亭序》真迹,令人摹制多本,赐给群臣,甚至死后还把《兰亭序》的原件殉葬昭陵。
书学为唐代国学之一,取士也讲究书法。
唐代书学之盛可谓亘古未有:
虞世南少年时曾向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甚得王书神髓。
为了学习书法,他曾把自己关在楼上,业成方才下楼。
写过的废笔足足装满了一大瓮。
他白天练完字,在入睡前还用手指划着肚皮或床单,琢磨字的气势结体。
日子长久,被单也划穿了。
通过刻苦学习,虞世南成了王氏笔法的嫡传宗师。
唐张怀瓘《书断》评虞世南说:“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
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
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臭味羊(欣)、薄(绍之),不亦宜乎!是则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也。
”“伯施隶、行书人妙。
然欧(阳询)之与虞,可谓智均力敌……论其成体,则虞所不逮。
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选,罕有失辞。
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当时虞世南的声望便在欧阳询之上。
他的书法圆融遒逸,外柔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冠剑不可犯之势。
用笔沉粹、典丽,以风骨遒劲著称书史。
他创立的“虞体”流派,刚柔并济,方圆互用:人们称颂“虞体”,“得右军之美韵,而失其俊迈”。
刘熙载《书概》说:“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
”所谓得“右军之美韵”,是说得于王氏嫡传;所谓“失其俊迈”,是说他并非纯属“王书”一体,而是自立门户,独创新格。
与欧阳询“险劲”一路并称“欧虞”。
与褚
遂良、薛稷一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纵观书法吏,从汉末钟(繇)、张(芝)开楷则草法之先,到晋末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立,经南北朝隋朝到唐初四大家出,使楷法臻于完备极致。
所以多以“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唐人用法谨严”称之。
中国书法艺术就技法层面而言,其核心是笔法。
书史载唐太宗曾向虞世南学习书法,但因为“戈”脚写不好,写“戬”字,把“戈”旁留着没写,叫虞世南给补上。
而后,他把这张字拿去给魏徵看,魏徵说:“现在看皇上书作,只有'戬’字的“戈”法最像虞世南。
”唐太宗赞叹魏徵鉴赏力之高,也深感学虞字“戈”法之不易。
他的“戈’’法,波捺都特别长,长撇有轻重提按的变化。
虞世南和欧阳询都主持书学(唐代六门国学之一),在笔法传授上有着特殊的贡献。
虞世南传授笔法给他外甥陆柬之。
陆柬之有《文子赋》、《兰亭诗》墨迹传世,有婉雅之趣。
可见虞世南之流韵。
陆柬之子彦远,传其家法,时称小陆。
陆彦远又传给他的外甥张旭。
张旭所传楷书《郎官石柱记》颇有虞体风采。
褚遂良曾向虞世南请教:“某书何如(智)永师?”虞世南答道:“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官岂能若此者?”
褚又问:“何如欧阳询?”虞答:“闻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官岂能若此?”褚叹息说:“既然,某何更留意于此!”虞答:“若使手和笔调,遇合作者,固可贵尚。
”冯班《钝吟书要》说:“若死学柳(公权)书,其病亦正同耳。
悟得柳公学古处,二王、欧、虞、褚、薛打做一团方好也:” 可知柳公权也曾学习过虞书。
宋代蔡襄行书也学虞世南。
宋高宗赵构书学智永,兼习虞世南。
上海博物馆藏《赵构真草千字文》墨迹就是临虞世南的。
赵构自跋认为虞书《千字文》是在唐太宗时,所以“民”字、“渊”字都缺笔以避讳二但据近人陈垣《史讳举例》,认为唐代书法缺笔以避讳的,最早见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
上海博物馆藏《元揭傒斯临智永千字文》墨迹,揭侯斯没有自识临自何本。
从风格上看,很有可能是临虞世南所书的《千字文》。
最后我们谈谈褚遂良,先从一个故事开始。
有一次,唐太宗征得一卷古人墨宝,便请褚遂良看看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笔。
褚遂良看了一会儿,便说“这是王羲之的赝品。
”唐太宗
听了颇为惊奇,怕司褚遂良是怎么看出来的。
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这卷书法拿起来,透过阳光看。
褚遂良则用手指着“小”字和“波”字,对着唐太宗说“这个小字的点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层比外层更黑的墨痕。
王羲之的书法笔走龙蛇,超妙入神,不应该有这样的败笔。
”唐太宗听了,打从心眼里佩服褚遂良的眼力。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褚遂良对王羲之书法是非常了解的。
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搜并称初唐四大书家。
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
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
《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他所写的《雁塔圣教序》,最有自家之法。
在此碑中,他把虞、欧法融为一体,旨波势自然。
从气韵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笔,结字,圆润瘦劲之处却是褚法。
因此,褚遂良的书法虽然看起来和王羲之的书体颇为相异,但是在内在气质和法度精神上还是很接近的。
但是,他在初唐四家里属于晚辈!他父亲褚亮和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同事,皆为“十八学士”之一,使得褚遂良在书法上有机会得到二人指点。
最早他学的是二王,尤其能临摹一手隽永《兰亭序》,楷书则在欧阳询与虞世南一并指导下,最后打通行意楷法,呈现己貌,出类拔萃。
如今看到的褚遂良传世墨迹《倪宽赞》、《阴符经》,碑刻《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房玄龄碑》等都看出来其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二者更显舒展洒脱隽秀。
继承书法传统而能创出自己的风格,
《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
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宋代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
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
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
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李宗瀚则评价褚遂良说:“遒丽处似虞,
端劲处似欧,而运以分隶遗法。
”
褚遂良的出位,多得了谏臣魏征的推荐。
李世民酷爱书法,尤其是二王书法,其时,他正广求王羲之故帖,争献王羲之手迹的人很多,但虞世南唐初秘书监、大书法家)去世,献书真假难辨。
唐太宗叹道:“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秘书监魏徵知道褚遂良博览文史,又工隶书楷书,就把他推荐给唐太宗。
唐太宗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把褚遂良召来,并任命为侍书。
而褚遂良也不负所望,经他辨别的二王书法无一错漏。
褚遂良的楷书作品有前后两种不同的风格。
前期的《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书体大致相同,均用方笔,起势露锋,钩等笔画的收笔直出未回锋,笔画提按不张扬,既保持了欧、虞的书体特色,又内敛而不张扬,给人一种不显山露水的淡然从容。
欧、虞两人书法,保留隋朝书风较多,所以,在学习在运笔风格上,褚遂良吸取了虞世南楷书的宽绰典雅,四平八稳的结体特点和欧阳询楷书锋利刚劲,干脆利索的运笔特点。
同时,又将他们瘦长的字形用汉碑隶书的体势和运笔方法进行了压缩。
所以,这种选择性的吸收创新、化为己用,显露出他已经将二者的指导融会一体,开始具备个人特点。
《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则是其晚期的作品,两个作品一个峻峭严谨,一个空灵洒脱,在用笔上由以骨力取胜的平直的二分笔转向以筋力取胜的一、二分笔兼用,不死板遵循欧体的刚正规矩,笔画起伏多姿,跌宕有致,曲笔兼用,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
给整幅作品带来一种生动和轻盈感,却又不失厚重!连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都曾请教褚遂良用笔,书法上传说的“颜筋柳骨”中的颜筋,就是颜真卿在褚遂良的书法中吸取的养分,继而发扬光大,吸收成为颜体的书风。
可以说,褚遂良在初唐四家里最具进取精神,他书法上吸纳发扬了欧阳询和虞世南的书法精华自成一体,且刚柔并济,清朗秀劲,英俊潇洒,力和美、骨与韵“趋”于一体,"真正开启'唐楷'门户,堪称隋唐楷书过度的桥梁",最终推动了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
褚遂良的褚体,对唐代乃至后世书法的延续和创新提供了借鉴。
所以说,他是书法承隋启唐的关键性人物。
褚体一出,天下竞相学仿,成为一时风尚。
直到武周极盛时期,虽然褚遂良人已经去世世,官爵也被剥夺,但其在书法上的名望依旧不减,并以其刚直率真的人品和遒道飘逸的书品被后人传颂,褚遂良的唐之"广大教化主"的地位也被越来越多人肯定。
著名书法评论家张怀“瓘”认为:“铅华绰约,欧虞谢之。
”就是说,褚遂良是青出蓝而胜于蓝。
时至今日,很多书法班和书法大师都学法欧阳询,但是有谁可以从欧体中走出来?学出来?惟褚遂良而已!
所以这三位伟大的书法家都是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是二王书法的传人,他们不仅在书法理论上、书法实践上深刻继承了王羲之书法的长处,而且还还继承了二王书法的内在精神,即优雅、美丽、大方的审美范式。
初唐三杰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唐代初期,从皇室贵族到民间都对书法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擅长书者很多。
唐太宗、唐高宗及武则天在书法上都有相当高的造诣,并对当时的书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代表初唐书法最高成就者当推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他们在书法史上号称“初唐三杰”
九成宫醴泉铭
化度寺碑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唐代书法家,曾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等职。
欧阳询相貌虽很丑陋,但聪明绝顶,读书能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
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及北齐三公郎中刘珉,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自成一体,人称“欧体”。
欧阳询为初唐四家之一,颇受人们推崇,人们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故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欧阳询楷书结体严
谨,笔势开张,笔法穿插挪让极有法度。
后世从他的楷书笔法中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和方法,称之为“欧阳结体三十六法”。
传世著名的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皇甫诞碑》《温彦博碑》等。
行书墨迹有《张翰》《卜商》《梦奠》等贴。
编有《艺文类聚》100 卷。
皇甫诞碑
温彦博碑
虞世南活跃于陈、隋年间,且都做过官,入唐时已上年纪,唐太宗让他当了“参军”。
贞观七年封为永兴县子,又一年晋封为县公,故后人也称虞永兴。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即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
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内刚,继承了二王的传统,为唐太宗、李世民所赏识,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
他的楷书笔圆体方,外柔内刚,无雕饰气。
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
他的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温润圆秀,遒多姿姿,为唐代楷书之经典。
孔子庙堂碑
孟法师碑
同州藏圣教序碑
禇遂良,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时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
史载此人博涉文史,尤工书法。
其书初学王羲之父子,后又兼学虞世南、欧阳询等,博采众长。
其书法特点是:正书丰艳,自成一家,行草婉畅多姿,变化多端。
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颜真卿亦受其影响。
《唐人书评》称褚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也这样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玛,窈窕合度传。
世碑刻有《同州藏圣教序碑》《伊阕佛龛记》《孟法师碑》等。
但是,要说超越王羲之,那是不可能的。
历代学习王羲之的艺术家,都是从王羲之书法上汲取了深厚的营养,但是他们只学习了王羲之书法的一方面,而决无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很少有人超越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