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原理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原理讲稿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早在1956年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由国务院组织制定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十二年规划”(1956-1967年),其中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自然辩证法规划草案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一个部分,该草案说:“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是存在着这样一门科学,正像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一门历史唯物主义一样。

这门学科,我们暂定为‘自然辩证法’,因为它是直接继承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进行过的研究。

”这就是把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置于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具有桥梁性质。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组织了三次自然辩证法教材的编写,出版了三个版本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教材:第一版,由孙小礼教授主持编写《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1979年);第二版,由吴延涪教授等召集编写的《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1991年);第三版,由黄顺基教授担任主编的《自然辩证法概论》(2004年)。

通过这三本教材对自然辩证法的界定,从中能够发现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第一版《自然辩证法讲义》教材中,自然辩证法是这样定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第二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定义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第三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对自然辩证法的定义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


从上述三本典型的教材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定义来看,我国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更加深入,并把“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定义,也展示出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际上,第一版教材的“绪言”已经明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不但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自然科学,分析自然科学中的各种哲学问题,而且还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自然科学的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

他们在这些方面写下了许多札记、论文和著作,为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这个“新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经典性”定义,同时提得更为明确,它必将对于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三版教材对自然辩证法事业和学科的重新定位,明确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更符合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和学术发展的实际、更有利于自然辩证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定义,从而必将促进自然辩证法在新世纪“重振雄风”(于光远语)。

这也充分说明,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自然辩证法本身也必须与时俱进,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2)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一般规律
首先,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的世界观时,从一开始就认为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对这两方面的历史的哲学概括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门学科即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辩证法虽然与自然科学一样所面对和讨论的都是“自然”,但有两点原则上的区别:其一,在各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自然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殊的领域,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整体的自然或自然的整个领域,它将自然当作一个整体而从其总的方面来考察;其二,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被给定的、现成的,它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自明的,无需对它提出追究,“自然”已不在追问之列,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自然”本身,对于被给定的自然物,需要对它进行追问,正如形而上学追问“存在”那样,追思本真的“自然”,追问“自然”的根据或始基。

自然辩证法必须“透过”现象而达到实在,必须凭借人的理性以理论思维的方式“超越”呈现于感官的现象界去寻找答案。

而这两方面正是自然辩证法之所以为哲学的本质所在。

其次,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

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

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3)自然辩证法是哲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源于自然科学但高于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当代自然辩证法还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领域,即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部”,而对这个“结合部”的研究又是紧紧地围绕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的。

自然辩证法只有研究科学与自然、人文、社会这三者的结合,才有可能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事实上,自然辩证法作为联系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的桥梁,它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作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和在人类社会中展开与发展的过程,它又反映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交叉。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辩证法带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范围很广的学科,可以称之为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也正由于自然辩证法涉及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等许多学科领域,因而开展这项研究工作,需要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等多重知识结构,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合作联盟,才能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4)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新兴的迅速发展的科学,它是精致科学知识和历史科学知识研究的统一
(5)自然辩证法与西方多学科研究相联系——科技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

2、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与学科演进
(1)历史渊源
历史渊远流长
A、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至今仍然影响中医理论;阴阳二气之说与对立统一学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B、西方古希腊有着丰富的自然哲学思想,从泰勒斯的“水”,毕达哥拉斯的“数”,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等都对西方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不衰。

《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就是突出的例证。

C、中世纪虽然说,中世纪神学占统治地位,但在理论上仍然有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哲学思想上唯名论、唯实论是其重要的哲学成就。

罗吉尔·培根(Roger·Bacon,1210-1292)提倡实验方法。

他分析了四种错误的原因,权威崇拜、习惯、偏见和对知识的自负。

后来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系统地分析了四种偶像错误的原因。

威廉·奥卡姆(William·Occam)提出著名的“剃刀理论”、邓斯·司各特的唯名论,唯实论等。

D、文艺复兴时期,观察实验方法的兴起,但得益于文艺复兴的成就,因为后者解除了人们探讨自然的精神枷锁。

是人文造就了科学,而不是科学造就了人文。

比如,自然主义在科学兴起时起到了重要作用,自然主义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思想。

自然主义体现了不信宗教的古代学术思想哥白尼学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十八世纪科学的发展得益于三种因素:自然主义、现世主义、理性主义,这三者合起来共同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宽容精神:学术自治、学术平等和学术自由。

另一精神就是启蒙运动,促进了理性主义、批判精神,伏尔太、卢梭、布丰、霍尔巴赫、孟德斯鳩等。

(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及其意义
恩格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主要是黑格尔的思想。

酝酿于19世纪40年代,国内学者认为,这项工作得到马克思的高度支持和认可,是他们二人的共同理想。

实际上,主要是恩格斯的功绩。

1873年,恩格斯着手准备,1876年恩格斯写成《反杜林论》一书,1878年7月,恩格斯继续撰写《自然辩证法》,直到1895年恩格斯去逝,也未能完成。

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既是在自然科学发展基础上产生的,也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事实材料和实验手段,从而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在19世纪的全面进展,开创了科学的文化世纪。

在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一些主要部门相继由经验领域进入理论领域,即由搜集材料阶段进入到整理材料阶段,由分门别类研究进入到研究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由研究单个事实进入到研究过程变化,由研究力学的因果关系进入到研究各种运动形式的特殊本质。

19世纪涌现的各门自然科学重大理论成果,特别是天文学领域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地质学领域赖尔的渐变论,物理学领域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理论,化学领域的原子论和元素周期律,生物学领域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一次又一次地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揭示出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客观辩证法。

与此同时,德国古典哲学的最著名代表人物黑格尔从其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批判了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和经验主义倾向。

正是19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两个方面出现的重大进展,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和阐述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提供了重要基础,推动了自然辩证法的产生。

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提出的,但马克思的主要精力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方面,因此,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创立主要是由恩格斯完成的。

1858年7月14日,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说他正在进行关于生理学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发现19世纪3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处处显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

信中提到了细胞理论的建立、能量转化的发现、胚胎发育显示的生物进化等科学研究最新成果。

这封信被认为是记载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第一个历史文献。

1873年5月30日,恩格斯致信马克思:“今天早晨躺在床上,我脑子里出现了下面这些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

”信中提出:“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运动着的物质,物体。

物体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各种物体的形式和种类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认识”。

“自然科学只有在物体的相互关系中,在物体的运动中观察物体,才能认识物体。

对运动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就是对物体的认识。

”这封信反映了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全面构思,也是他准备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起点。

在这封信的基础上,恩格斯写了《自然辩证法》全书的第一篇札记《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从1873年5月到1876年5月的3年里,恩格斯全力投入探索自然辩证法的工作,写出了94篇札记,包括1875—1876年间写成的《导言》。

《导言》一文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全书的精髓,它生动地总结了近代科学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自然观的变化和发展,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本性,正确地指出“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

1876年5月,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李卜克内西的请求,恩格斯暂时放下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而去写作《反杜林论》。

直到1878年8月,才又继续进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写出了若干篇论文和70多篇札记。

就在恩格斯准备尽快结束《自然辩证法》全书写作之际,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去世了,恩格斯不得不再一次中断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而去整理出版《资本论》。

这一次的中断最后遗憾地成为终结,直到1895年8月5日逝世,恩格斯都没有能够重新回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中来。

现在我们读到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是由181篇论文、札记和片断组成的手稿。

尽管恩格斯没有能够最终正式完成《自然辩证法》的著作,但是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实际地建立起来了。

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通过对自然科学特别是19世纪自然科学最新发展成果的哲学概括,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以及辩证法规律和若干范畴;通过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总结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批判了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论述了科学认识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恩格斯还根据唯物辩证法,
对自然科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科学的预见,例如关于原子可分、生命本质、各门学科的交叉点上必然产生新的边缘学科等,都得到了后来科学发展事实的有力佐证。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手稿在1925年以德文原文和俄文译文对照的形式在前苏联第一次正式出版。

接着,《自然辩证法》日文版(1929年)、中文版(1929年)、英文版(1939年)等多种文字的版本也相继问世,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辩证发展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了。

其意义是,在自然观上,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的直观性质,吸取了黑格尔整体联系的思想,同时也吸收了当时生物学中的有机论的观点,以能量概念为核心看清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的联系,再一点就是把科学置于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看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

(3)传播和发展
A、传播
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以德、俄两种文字首次在苏联出版,1929年,日文版、中文版相继问世,1939年,英文版问世。

1932年,日本学术界在“唯物论研究会”内专门设立自然科学研究会,30年代起,美、英法等国的科学家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发表了若干论著。

列宁的《哲学笔记》《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我国的情况,1953年,于光远和李四光酝酿成立自然辩证法研究会,1956年,在我国进行第一次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长期规划,第一次建立专门的研究组织——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组。

第一次出版专门的研究刋物——《自然辩证法通迅》。

1958年,艾思奇、陆平,于光远等倡议在中央党校创办了第一个自然辩证法研究班。

1960年,于光远和李昌在哈尔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

1962年,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所联合招收了第一批四年制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于光远为导师。

1962年,《自然辩证法通迅》译载了日本学者坂田昌一讲基本粒子是不可分的文章。

文革后,1977年,在全国自然划会上,于光远受邓小平同志委托,再次把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规划列入其中。

1977年11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筹委会在北京成立,1981年10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正式成立,于光远任理事长,周培源、钱三强、李昌、钱学森出任副理事长,同时《自然辩证法通迅》恢复出刋,与此同时新出刋《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国学者研究的特点是,1,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2,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重视社会实践,4,重视科学方法论研究,5,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重视交流与合作。

B、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现代发展
进入20世纪以后,以物理学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和两大理论(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革命,开创了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自然科学的研究从以宏观低速运动为对象,向上下两个层次拓展:一方面向着宇观太空高速运动层次;另一方面向着微观原子内部结构层次,涌现了宇宙学、粒子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一系列新兴基础学科,向人类展现了全新的自然图景和科学图景。

自然界各种不同物质运动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内在统一的客观规律,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依存规律被不断地揭示出来。

同时,现代科学革命带动了现代技术革命,进而又引起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最终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并带来人类物质生活、社会关系、精神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极其深刻的变化。

这一方面为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另一方面也大大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基础和研究内容,使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在现代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其中,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这里重点介绍科学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哲学学科,它主要研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具体而言,科学哲学要探讨科学的性质,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科学发现与科学证明的逻辑,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提出、检验和评价,科学理论的结构、解释和更替,科学发现的模式,科学思维的形式、要素和特点。

同时,在进行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哲学也不绝对排斥考察科学的社会本质,不绝对排斥对科学的本体论研究。

一般认为,科学哲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形成后,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1922年,石里克担任了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归纳科学的哲学”讲座教授,1926年卡尔纳普也成为维也纳大学的哲学教授。

以他们两人为首,形成了科学哲学的维也纳学派(始称石里克小组)。

维也纳学派建立起逻辑经验主义(前期也叫逻辑实证主义)的“标准”科学哲学,其基本特征是同时强调经验和逻辑。

逻辑经验主义主张,只有可能得到经验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一串空洞的、无意义的语词排列。

因此,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划界标准就是可证实性原则。

哲学的变革、改造,就是要坚决“拒斥形而上学”,使哲学像经验科学一样精确。

哲学的任务,就是运用逻辑(主要是数理逻辑)的方法,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揭示其经验性。

除此之外,哲学就再没有别的任务了。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逻辑经验主义虽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但一直被奉为标准的科学哲学,占据着科学哲学的统治地位。

50年代以后,这种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以波普尔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也称证伪主义)取代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正统地位。

波普尔以分界问题和归纳问题作为其理论体系的主要支柱。

在分界问题上,他提出可证伪原则以取代逻辑经验主义的可证实原则。

他认为,任何科学理论必定能推演出有可能在经验中受到检验或反驳的结论,并且终将被证伪,被更好的理论所取代。

永远正确、不可反驳不是理论的优点,却是伪科学的特征。

在归纳问题上,波普尔认为归纳既不能发现知识也不能证明知识。

从单称观察陈述中不能得出全称的理论命题,从已知的观察中不能推出未知的事件。

因而他提出猜测和反驳的方法,即通过试错法提出各种尝试性假说,并进行理性批判和经验检验,从而选择出暂时具有较高逼真度的理论。

批判理性主义以证伪取代证实,但证伪的基础依然是经验,运用的方法也主要是逻辑分析,因而在本质上还是属于逻辑主义的类型。

对逻辑主义传统进行彻底变革的,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

历史主义者考察科学的视角与逻辑主义者很不相同,他们主张从科学史提供的史料出发研究科学,也就是以历史取向取代逻辑取向,以发展态度取代静止态度。

他们认为,科学知识是一种历史的产品,科学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的事业,社会的事业。

科学是集团的产物,只有科学共同体才是科学知识的生产者和批准者。

范式作为科学共同体共有的信念体系,其提出、接受和变更,不是靠逻辑的论证,也不是靠经验的证实或证伪,而是由于科学共同体的“格式塔转换”“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意为组织结构或整体。

1912年,创始于德国的欧美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心理学(即完形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和整体性。

格式塔转换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是指认知主体发生的心物同形的组织结构整体性转换。

从而,社会学和心理学被历史主义者引进了科学哲学领域。

科学哲学的理论和学说丰富多彩,但其发展的基本轨迹是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

逻辑主义着重于科学理论的逻辑分析,追求科学语言的清晰和准确。

批判理性
主义可以视为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的过渡,他们主要是用新的视角和方法对科学进行逻辑的分析,力图对逻辑主义进行“理性重建”。

历史主义是把焦点聚集在对科
学的社会和历史考察上,认为只有逻辑的考察不能准确地理解科学。

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哲学家认识到,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各有片面性,正探索一条把逻辑方法
和历史方法综合起来的道路。

同时,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也在发生变化,它从原先过于强调科学的本质和含义的精神方面转向人类更广泛关心的问题,那就是:科学、技术和道德价值,科学的社会意义、科学和宗教以及科学的局限性等方面。

3、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学科功能
(1)弘扬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分析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

(2)认识科学力量——科学革命推动了文明转型,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

(3)注入新的人文关怀,建构新的人类精神。

A、人类精神危机——引起人类精神危机的几大原因
①新的消费文化对人类传统精神的改变,如大众消费、个性消费、象征性消费;
②传媒技术与大众文化对人类传统精神的冲击;
③快速交通技术与通信技术对人类传统精神理念的冲击;
④科技的高风险后果与生活的不确定性对人类传统文化的冲击;
⑤世界的高度物质化与消费之上对人类传统理念的冲击;⑥终极追求的迷茫动摇了人类的传统文化信仰。

B、建构新的人文精神
①后现代思潮对科学技术的反思与批判:对大理论、大哲学、大思想进行怀疑,对知识背后的权力结构进行批判,对人类精神进行反思,形成现代科学技术与人
文精神的对立文化,引起人文精神再建。

②中国的反科学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追随西方后现代思潮,向形而上学回归,反权威主义的自由追求,强调民族文化传统,启发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正在形成
中国新的时代文化,引发文化建构方向的争论。

③科学(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可检验性)、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的争论,以科学为中心的新文化形态。

④文化建构新方向,正在形成的新文化支撑点。

消除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虚假对立,寻找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平衡,寻找功利主义和终极价值的平衡,寻找
科学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平衡。

4、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
(1)自然观——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机械自然观、辩证自然观、大爆炸自然观,非线性自然观、科学发展观。

自然观——看待和理解自然现象的方式,这种方式决定着人们怎样处理自己从观察和其他渠道获得的材料。

自然观的不同科学家们对科学理论的创立与理解也不同。

爱因斯坦拒绝接受玻尔的量子理论,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爱因斯坦坚持认为,上帝不玩骰子。

这实际上就是拒绝承认自然现象中存在概率问题,爱因斯坦只
相信认识决定论。

再一个例子是,毕达哥拉斯说,数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唯物主义说,这是唯心论,数怎么能是事物的本质呢?现在看来,毕达哥拉斯这个命题并非
错误,我们今天,利用数字成像技术已经实现了数字通迅、数字扫描等等。

在自然观方面,系统科学与系统观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观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2)科学技术方法论——哲学层次上的方法论、科学技术的一般方法论、具体科学中的方法论
科学究竟是什么?我们对于这一问题实际上并不是十分清楚。

美国科学哲学家M.W.瓦托夫斯基认为,“科学从事实验;作出发现;进行测量和观察;它建立起解
释事物的方式和原因的各种理论;发明出技术和工具;提出建议和安排;它作出假设并进行检验;它提出种种有关自然界的问题并对它们作出回答;它进行猜测、反驳、证实和否证;它将真理与谬误相区分,将明智与愚蠢相区分;它告诉你如何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如何做你想要做的事情。


在归纳主义者看来,科学知识是已经证明了的知识。

科学理论是严格地从用观察和实验得来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

科学是客观的。

科学知识是可靠的知识。

方法论,思想方法不同其理论思维也不同,比如曼德勃罗的分形几何学就是一个例子。

理论创新,常常与新方法新思想相联系。

还有一个例子是毕加索的立体绘画思想,平面很难展示另一面——看不见的那一面。

科学哲学,西方科学哲学的思想一直是科学研究和科学思想的主题。

波普尔、劳丹、费耶阿本德、奎因等等。

康德的思想对科学界有巨大的影响。

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从实践的观点、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沿着科学哲学的规范方向与实证方向,深入地阐明了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形成、检验与发展等问题。

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从实践的观点,从技术与科学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上,深入地阐明了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技术的社会建构,特别是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

(3)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技术的社会功能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阐明科学技术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阐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及其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批判地吸收国内外不同学派与此相关的论述。

5、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热点问题
(1)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