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分层作业
(一)【夯基达标】
1.下列我国古代著作的共同特点是
A.医学领先世界不断发展B.手工技艺精湛推陈出新
C.农业技术全面总结推广D.古代科学技术经验总结
2.明清时期某典籍记载:“甘薯,即俗名红山药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侵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可充笾实,可以酿酒,用地少而利多”。
该典籍是
A.《齐民要术》B.《大明历》C.《农书》D.《农政全书》3.不到长城非好汉。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明长城(如下图)总长万余里,她的东西起止点是()
A.东起嘉峪关,西至辽东B.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D.东起山海关,西到陇西
4.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A.李时珍《本草纲目》B.徐光启《农政全书》
C.司马迁《史记》D.宋应星《天工开物》
5.下图为太和殿,是明清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位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是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殿前设有广场,可容纳上万人朝拜庆贺。
这种建筑理念反映出
A.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的B.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C.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D.北京是由宫城、皇城、京城三大部分组成的
6.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
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B.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二、【培优促能】
1.《本草纲目》是由明代李时珍通过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群书编成的。
书中对妄图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黄连、泽泻服之可以成仙,亦做了驳斥。
这些体现了该著作
A.注重继承B.宣扬迷信C.求变创新D.科学严谨
2.如下图所反映的这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
外国学者称这部书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这部书”是
A.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B.明朝时期一部手工业生产技术专著C.明代中后期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D.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技巨著3.《农政全书》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
据此可知此书
A.侧重记载手工业的生产技术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C.吸纳了西方科技成果D.关注民生,重视救灾防灾
4.长城以北的草原文化骑马、射箭、音乐、歌舞等通过长城沿线的经贸互市传到了长城南面的许多城市,传到帝都北京以及全国许多城市,长城以南的文学作品、诗歌、戏剧、文化等也通过长城沿线的开放市场传到了长城以北。
材料表明长城是
A.单纯的军事防御工程B.区域间经济交往的障碍
C.连贯东西的重要商路D.文化交流的桥梁与见证
5.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
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A.民族矛盾尖锐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D.近代科学传入
6.(原创题)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共二十八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某学校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方案,请你参与。
材料―:
(1)图①成就最早的发明者是谁?图②中李时珍药物学著作名称?图③中明长城东西起止点各自到达哪里?
材料二见图
材料三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王的建筑体系。
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相比西方古典的石
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来讲,整体耐久性较差,保存较难。
这就使得木结构建筑的维修、翻建、重建的频率很高。
若相应的传统营造技艺消失,那么遗存至今的传统建筑,包括大量的文物建筑也终将消亡。
2009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宣讲家网》(2)根据材料三,可以认识到材料2所示古都的宫殿建筑具有哪些特点?可以得知中国的哪项文化遗产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这项文化遗产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史前时期的何种建筑?(3分)
材料四
(3)根据材料四,写出年代尺上①②处代表性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并分别举出一个对应的代表作品。
(4分)
(4)通过以上问题探究,请谈谈当代青少年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三、【核心素养】
1.【史料实证】(2022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历史真题)下图所示读书摘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注重理论创新B.注重经验总结C.注重实验分析D.全面领先世界
2.【时空观念】下图明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由唯一的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对称展开。
明北京城的这一设计突出显示了
A.商品经济的繁荣B.皇权的核心地位
C.军机处总揽朝政D.封建统治的衰落
3.【历史解释】(2022年湖南衡阳)《天工开物》中描述一种农业工具“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
”材料反映该工具主要用于
A.灌溉B.冶铁C.排涝D.播种
4.【家国情怀】(2022年内蒙古赤峰)由下表可推知
C.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突出贡献D.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全面领先世界
四、【挑战真题】
1.(2022年山东枣庄)公益书屋是城市文明的一道充丽风景,丰厚了城市的文化内涵,新华书店赠给公益书屋枣庄漫谷书屋的一批图书将要归类上架。
下列涉及农业技术类的是()
①《水经注》②《齐民要术》③《农政全书》④《天工开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2022年山东威海)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中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医学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A.华佗编写了《伤寒杂病论》B.张仲景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C.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D.李时珍编写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3.(2022年山东东营)全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建筑艺术精髓,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堪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典范的是
A.唐都长安B.明长城C.北京故宫D.布达拉宫4.(2022年四川自贡)有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宏伟工程有如下描述: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平原、戈壁中,总长万余里,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
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据此推断该工程为
A. 大运河
B. 赵州桥
C. 北京城
D. 明长城5.(2021·湖南怀化·中考真题)明代宋应星所著的一书中全面记载了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经验技术,他引用《尚书》的内容写道,“润下作咸,武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强调制盐是圣王也要重视的事,在一幅《治丝图)》中,他所绘的纺织工人戴着指套和绑腿,俨然知识分子装束。
此书是
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D.《本草纲目》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分层作业
(一)【夯基达标】
1.下列我国古代著作的共同特点是
A.医学领先世界不断发展B.手工技艺精湛推陈出新
C.农业技术全面总结推广D.古代科学技术经验总结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科技著作,《天工开物》则是明代宋应星所著的一部关于农业、手工业的综合性科技著作,《农政全书》则是明代徐光启所著的一部农学科技著作,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经验的总结性著作,D项正确;医学、手工技艺、农业技术都只是对应题干中的部分著作,排除ABC项。
故选D项。
2.明清时期某典籍记载:“甘薯,即俗名红山药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侵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可充笾实,可以酿酒,用地少而利多”。
该典籍是
A.《齐民要术》B.《大明历》C.《农书》D.《农政全书》
【答案】D
【解析】明朝时期原产美洲的甘薯传入中国,《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D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农书,排除A项;《大明历》是研究历法的典籍,排除B项;《农书》是元朝时出现的农业著作,排除C项。
故选D项。
3.不到长城非好汉。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明长城(如下图)总长万余里,她的东西起止点是()
A.东起嘉峪关,西至辽东B.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D.东起山海关,西到陇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防御蒙古骑兵南下,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长城。
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B项正确;“东起嘉峪关,西至辽东”、“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和“东起山海关,西到陇西”均不是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排除A、C、D项。
故选B项。
4.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A.李时珍《本草纲目》B.徐光启《农政全书》
C.司马迁《史记》D.宋应星《天工开物》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D项正确;李时珍《本草纲目》是本草著作,中医典籍,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排除B项;司马迁《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C项。
故选D项。
5.下图为太和殿,是明清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位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是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殿前设有广场,可容纳上万人朝拜庆贺。
这种建筑理念反映出
A.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的B.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C.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D.北京是由宫城、皇城、京城三大部分组成的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故宫的设计贯穿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而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
故选B
6.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
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B.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答案】B
【解析】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反映了通俗文学蓬勃发展,这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B正确;唐宋元明清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的演变,主要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不是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A排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不符合题意,C排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不符合题意,D排除。
故选B。
二、【培优促能】
1.《本草纲目》是由明代李时珍通过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群书编成的。
书中对妄图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黄连、泽泻服之可以成仙,亦做了驳斥。
这些体现了该著作
A.注重继承B.宣扬迷信C.求变创新D.科学严谨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明代李时珍通过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群书编成的。
书中对妄图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黄连、泽泻服之可以成仙,亦做了驳斥”反映了李时珍通过考古,论证以前医学界的错误,对迷信长生不老、成仙进行了驳斥,提倡科学严谨。
D正确;继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排除;“对妄图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黄连、泽泻服之可以成仙,亦做了驳斥”,B排除;“《本草纲目》是通过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群书编成的”没体现著作的求变创新,C排除;故选D。
2.如下图所反映的这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
外国学者称这部书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这部书”是
A.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B.明朝时期一部手工业生产技术专著
C.明代中后期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D.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技巨著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外国学者称这部书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图片“宋先生著天工开物”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
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3.《农政全书》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
据此可知此书
A.侧重记载手工业的生产技术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C.吸纳了西方科技成果D.关注民生,重视救灾防灾
【答案】D
【解析】根据“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可知,《农政全书》关注民生,重视救灾、防灾。
D正确。
《农政全书》是农业著作,并没有侧重记载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A错误;材料突出的是救灾防灾理念,并没有涉及到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内容,B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吸纳西方科技成果。
C错误。
综上故选D。
4.长城以北的草原文化骑马、射箭、音乐、歌舞等通过长城沿线的经贸互市传到了长城南面的许多城市,传到帝都北京以及全国许多城市,长城以南的文学作品、诗歌、戏剧、文化等也通过长城沿线的开放市场传到了长城以北。
材料表明长城是
A.单纯的军事防御工程B.区域间经济交往的障碍
C.连贯东西的重要商路D.文化交流的桥梁与见证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长城以北的草原文化骑马、射箭、音乐、歌舞等通过长城沿线的经贸互市传到了长城南面的许多城市,传到帝都北京以及全国许多城市,长城以南的文学作品、诗歌、戏剧、文化等也通过长城沿线的开放市场传到了长城以北”可知长城推动了少数民族和汉族间文化的交流,可以作为历史上文化交流的桥梁与见证,D项正确;题干表明长城并不
是单纯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承载了文化交流的使命,排除A项;题干不是反映长城阻碍区域间经济交往,而是反映出长城推动了区域间经济文化往来,排除B项;连贯东西的重要商路是丝绸之路,题干反映的是长城推动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
故选D项。
5.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
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A.民族矛盾尖锐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D.近代科学传入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为了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起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6.(原创题)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共二十八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某学校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方案,请你参与。
材料―:
(1)图①成就最早的发明者是谁?图②中李时珍药物学著作名称?图③中明长城东西起止点各自到达哪里?
材料二见图
材料三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王的建筑体系。
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相比西方古典的石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来讲,整体耐久性较差,保存较难。
这就使得木结构建筑的维修、翻建、重建的频率很高。
若相应的传统营造技艺消失,那么遗存至今的传统建筑,包括大量的文物建筑也终将消亡。
2009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宣讲家网》(2)根据材料三,可以认识到材料2所示古都的宫殿建筑具有哪些特点?可以得知中国的哪项文化遗产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这项文化遗产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史前时期的何种建筑?(3分)
材料四
(3)根据材料四,写出年代尺上①②处代表性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并分别举出一个对应的代表作品。
(4分)
(4)通过以上问题探究,请谈谈当代青少年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1)毕昇;《本草纲目》;东起鸭绿江边,西到嘉峪关。
(2)木结构框架为主;整体耐久性较差,保存较难;维修、翻建、重建的频率很高。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
(3)①元曲②小说;昆曲;京剧;元曲:《窦娥冤》;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昆曲:《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地继承的同时,融入时代特征,加以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①成就最早的发明者是毕昇,他是北宋的发明家,在印刷实践中,毕昇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图②中李时珍药物学著作名称是《本草纲目》,这是一部十分著名的医药学著作。
图③中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到嘉峪关;被称为世界的八大奇迹。
(2)依据材料“木结构框架为主”可得出木结构框架为主;依据材料“整体耐久性较差,保存较难。
这就使得木结构建筑的维修、翻建、重建的频率很高。
”可得出整体耐久性较差,保存较难以及维修、翻建、重建的频率很高。
依据材料二“2009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
”可得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属于早期的木质建筑。
(3)年代尺上①1279--1368年属于元朝,②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840年是清朝时期爆发了鸦片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代表性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是元曲,明清时期,代表性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是小说、昆曲、京剧等。
如。
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明清时期的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昆曲是《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4)通过以上问题探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代青少年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地继承的同时,融入时代特征,加以创新。
三、【核心素养】
1.【史料实证】(2022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历史真题)下图所示读书摘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注重理论创新B.注重经验总结C.注重实验分析D.全面领先世界
【答案】B
【详解】根据“总结了”、“全面总结了”等信息可知《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都注重对古代科技的总结,由此体现的特点是注重经验总结,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注重经验总结,而非注重理论创新、实验分析和全面领先世界,排除ACD项。
故选B项。
2.【时空观念】下图明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由唯一的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对称展开。
明北京城的这一设计突出显示了
A.商品经济的繁荣B.皇权的核心地位
C.军机处总揽朝政D.封建统治的衰落
【答案】B
【解析】明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由唯一的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对称展开,宫城即皇宫,因此这一设计突出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即其皇权的核心地位,B项正确;这一设计显然与商品经济的繁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军机处设立于清朝雍正年间,排除C项;题干中的这一设计显示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并不是反映封建统治的衰弱,排除D项。
故选B 项。
3.【历史解释】(2022年湖南衡阳)《天工开物》中描述一种农业工具“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
”材料反映该工具主要用于
A.灌溉B.冶铁C.排涝D.播种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的描述“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
”可知材料反映的农业工具主要用于排涝,不适合灌溉。
故C符合题意,排除A;冶铁属于手工业,排除B;材料描述的农业工具的主要用途是排涝,不是播种,排除D。
故选C。
4.【家国情怀】(2022年内蒙古赤峰)由下表可推知
C.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突出贡献D.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全面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根据“领先世界近千年”、“世界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等信息可知,中国的这些科技成就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和贡献,C项正确;南北朝时期还没有出现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国家的支持,排除B项;“全面领先”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
故选C项。
四、【挑战真题】
1.(2022年山东枣庄)公益书屋是城市文明的一道充丽风景,丰厚了城市的文化内涵,新华书店赠给公益书屋枣庄漫谷书屋的一批图书将要归类上架。
下列涉及农业技术类的是()
①《水经注》②《齐民要术》③《农政全书》④《天工开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朝时农学家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是总结性农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②③④符合题意。
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地理性著作,①错误。
C项正确;ABD项不符题意,排除。
故选C项。
2.(2022年山东威海)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中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医学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A.华佗编写了《伤寒杂病论》B.张仲景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C.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D.李时珍编写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答案】D
【详解】明朝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这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D项正确;张仲景编写了《伤寒杂病论》,排除A项;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排除B项;《天工开物》不是医学成就,排除C项。
故选D项。
3.(2022年山东东营)全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建筑艺术精髓,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堪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典范的是
A.唐都长安B.明长城C.北京故宫D.布达拉宫
【答案】C
【解析】北京故宫作为明清两朝皇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它全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建筑艺术精髓,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堪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典范,C项正确;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