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
1、什么是自我意识
我是谁?
我心直口快,不是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人,我很幸运。
我从不吸毒酗酒,但我总神采奕奕。
我热爱生活,在商海中我有许多兴趣……建筑公司、油田、地产……
我对什么都感兴趣。
我常常旅游……上学和旅游很难同时进行。
人们觉得我不同寻常……非常神秘,我希望他们讲作为我的对手,因为我喜欢用行动来说话。
你会如何回答以上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也许你会提及你的容貌、爱好、你的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你在社会中的角色等等。
而心理学家将这一难以琢磨的概念称为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指人自己对自己的意识, 即主体体自我对客体的自我的意识, 其主要心理成分有: 自我认识(如自己对自己的知觉观察、思考、想像、判断、分析评价等)、自我体验(如自己对自己的接纳、肯定、喜爱、尊重的情况等)、自我控制(如自我动机、自我理想、自我监督、自我塑造、自我克制等)。
也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意识即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现状的认识,包括自己的特征、自己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给自己下达各种各样的指令,保持与自己社会角色相符合的形象等。
2、自我意识的结构
通过人们对自我意识的定义可以看出,人们关于自我一意识的看法大体相似,均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控制三个部分。
①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指主我对客我的认知和评价,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在客观的自我认知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于个人的心理生活、行为表现及协调个人在社会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协调,都具有重
大的影响作用。
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把自己看作低人一等,没有价值,那么,他就会产生自卑感,做事缺乏胜任的信心,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其结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难以保证质量。
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那么,他就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其结果往往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难以与人合作,或被他人拒绝、被群体所孤立。
可见,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和评价,对个人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并在这一基础上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这一过程是一个社会比较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对自己的价值和他人的能力及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
个体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要想与他人和睦相处,适应周围环境,完成社会化,就必须十分清楚周围的社会环境,知道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产生的社会作用。
如果个体对周围的社会环境不了解,就会无所适从,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产生焦虑。
个体在进行自我认识时,还同时要受到个体本身的需要、愿望、动机等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个体对自己身心的自我认识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当个体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一致时,个体就会有安全感,对自我评价充满信心;反之,当个体发现自我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相距甚远时,个体则会与周围人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而丧失安全感。
长此下去,就会导致个体自满或自卑,不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
②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
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
客我能否满足主我的要求,往往与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
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
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激励着个体尽可能地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荣誉和社会地位。
自信心是对自己智能与精力的坚信,使个体遇难而进,走向成功。
但是,如果自尊心和自信心把握不当,就会产生脱离集体,追求虚荣的个人英雄主义,稍有点成绩就趾高气扬,瞧不起他人,而一旦遇到点挫折,则会自卑、自贬,一蹶不振。
成功感和失败感是根据个体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期望水平面确定的,决定于个体的内部标准。
比如当个体在完成某项工作时,他人认为他未获成功,而个体可以认为自己取得了成功,或者是他人认为他已取得成功了,而个体自己却认为是失败的。
由于个体的自我期望水平要受社会的期望标准的影响,因而,决定个体成功与失败的情绪体验的内部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要与社会的共同标准相适应。
当个体体验到成功感时,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向更高的目标进取;反之,当个体体验到失败感时,则常会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闷闷不乐,甚
至放弃努力。
可见,如何恰当地处理自我体验,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等的控制,即主我对客我的制约作用。
自我控制有两个方面的表现,其一是发动作用,其二是制止作用。
人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个体强制使自己的言语器官和运动器官进行种种活动,这就是自我控制所起的发动作用。
例如学生克服贪睡的欲望,晨起跑步早读。
而主我根据当时的情境,抑制客我的行动和言语,则为自我控制起制止作用。
例如,身患感冒的学生,在上课时强行压制自己避免咳嗽。
3、照镜实验与自我意识的产生
心理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个体自我意识的产生,最早教二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达尔文和普莱尔。
他们让婴儿照镜子,从婴儿对映像中的反应来了解婴儿是否有自我意识的产生。
20世纪70年代,阿姆斯特丹对镜子的实验做了调整,提出了更具特色的方法:不让婴儿觉察,在他们的鼻子上用胭脂点上个红点,然后让婴儿照镜子,观察他们对映像中自己的反应。
阿姆斯特丹的研究发现了自我意识发生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游戏伙伴阶段。
婴儿看到镜中自己的映像后,对着映像微笑、发生、拍打镜中映像,还会跑到镜子后面去寻找那个并不存在的人。
第二阶段---退缩阶段。
婴儿看到镜中的映像后似乎有些害怕、从镜前退缩。
第三阶段---自我意识的出现。
婴儿一看到镜中的映像就开始摸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而不去碰镜中映像中的鼻子。
我
国学者刘金华等人重复了这一实验,得出了与之相似的结论,24个月左右婴儿的自我意识有了质的飞跃。
二、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个体一生发展之中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高涨时期。
在个体进入青春期之前,曾经出现过一次自我意识的飞速发展时期,其年龄大约在1到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带代词“我”来标志的。
进入青春期之后,由于身体的飞速发育,初中生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这种生理上的变化犹如暴风骤雨一般来得突然。
由于生理上的巨大变化,使他们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与此同时,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对自我的关注由外部世界转移至自我的内心世界,使自我意识进入一个新的飞速发展时期,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他们常常悄悄内省。
“我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等一系列关于自我的问题萦绕在他们心头。
1、初中生自我评价的发展
初中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指他们对自己的认知、情绪、能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环节和突出表现。
初中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自我评价的抽象性提高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已经初步过渡到由抽象概括为主的抽象评价阶段,但是还没有完全脱离注重外部表现或行为结果的具体性评价。
(2)自我评价的原则性和批判性相继出现初中生把社会准则、道德规范开始纳入自我评价之中,也注意把自身的行为结果作为自我评价的标准之一。
(3)自我评价的独立性缓慢发展独立性是初中生自我评价能力发展之中最为缓慢的一环,他们十分重视同伴的看法和评价,并认为同伴评价最现实,由此可见,同伴的评价对初中生的自我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整个初中时期,学生刚刚把对自身的关注点从外部世界转移到内部世界,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开始维护自身的形象和自尊,追求更为完美的自我形象。
但是由于阅历和经验的限制,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很片面,还不能很客观地对自己做出评判,往往不能接纳现实中全部的自我,存在着对自己评价过高和过低的情况。
2、初中生自我体验的发展
初中生的自我体验能力是指他们对自己情绪和情感的的认知、体会和态度。
初中生自我体验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自尊感方面。
自尊感也成为自尊和自尊心,是指社会评价和初中生自我尊重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和由此引起的态度体验。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自我尊重需要,是指初中生有自信、成就和荣誉等要求;另一方面是指社会尊重需要,即他们有被人认可的需要、受人尊重以及享有威信等需要。
3、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他们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把握。
初
中生的自我控制是通过他们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的手段实现的。
初中生自我调控的动因来自于自我需要。
进入初中之后,学生都会将社会需要,如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学校的规章制度能纳入他们的自我需要之中,并慢慢变为他们真正的自我需要,并逐渐将社会需要转变为自觉的行动。
事实上这种转变,是通过初中生的自我教育得以实现的。
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可以采取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自我监督等方法,有的放矢地把社会需要转变为自我需要,最后付诸于行动。
整体而言,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还是初步的,其稳定性和持久性也不够理想。
相关研究表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稳定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都比较优良,相反,自我控制能力不稳定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则比较差。
三、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所以,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展开的,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的。
这种主管以及客观上的需求使得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获得了高度发展。
在此阶段,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包括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自我意识开始分化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自我评价的成熟、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等多个方面。
可以说,在高中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在矛盾中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①主观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矛盾;高中生的主观自我,是指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社会自我则是指他人对自己的的认识和评价。
②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的矛盾;高中生的现实自我,是指他们现在的真实自我的形象;理想自我则是指自己所期望的未来的自我形象。
高中生对发展与未来充满了期望和憧憬,他们比任何时候都频繁地考虑未来,理想自我相对发展较快,一般都超过了现实自我发展的水平,在高中生阶段,对自己要求越严格,抱负水平越高的同学,他们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越突出。
1、高中生自我评价的发展
个体自我评价的能力,在高中时期开始成熟。
到了高中阶段,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验的更加更富,高中生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自我评价的能力变得主动、全面、日益深刻。
突出表现为他们不仅能分析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心理状态,还能经常对自己的整个心理面貌进行估量,能认识到自己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然而,在高中生的自我评价中,过低或者过高评价自己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有的高中生盲目地认为自己比周围同学都强,显得高傲而自负,眼高而手低;还有一些高中生不免显得妄自菲薄,认为自己能力低,事事不如人,做事缺乏自信心。
这都是高中生阶段自我评价不够完善的表现。
另外,在高中生的自我评价之中,还存在一种有利化倾向。
也就是说,他们总是趋向于对自己有利的评价。
例如在评价自己的成绩时,总是否认外部因素,过分强调自己的内部归因;但是评价自己的失败或过失时,总是过分地强调外部的因素,对失败进行外归因。
但是在
对待别人的成功时,有恰恰相反,将他人的成就归因于有利的外部条件,而将他人的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例如他人的能力问题能方面。
2、高中生自我体验的发展
高中生的自我体验的发展,首先体现在自尊感方面。
高中生的自尊感是一种尊重自己的人格,不容他人歧视和侮辱,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自我态度。
自尊心是高中生自我意识中最敏感,最不容他人侵犯的部分。
高中生在校园生活中往往喜欢争强好胜,愿意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同伴的夸赞,即使这种夸赞和认可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也会通过自欺欺人的方式来满足这种自尊心。
其次,高中生自我体验能力的发展,还包括自卑感方面。
自卑感是他们不相信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自我体验。
由于高中生自我知觉的发展,他们非常关心自己,急切地期望自己能够超过同伴,但是因为能力尚且不够,他们往往不能实现这一梦幻般的理想,这时候,就会有许多高中生产生了自卑感。
有研究发现,能力较强的和能力较弱的个体往往不太容易产生自卑感,反而是那些处于中间水平的高中生往往出现自卑心理。
有自卑感的高中生,往往有很强烈的防卫心理,通常表现为伪装、回避、转嫁、自暴自弃等特点。
3、高中生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
高中生的自我调控正由不成熟、日益成熟和稳定发展。
首先,高中生的自我调控能力由自发性到自觉性发展。
高中时期,学生的知识经验不断增多,他们在执行计划前,一般都要经过周密的思考,预计行为的后果,规划行为的方式。
由此可见,高中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明显
提高。
其次,高中生的自我调控能力由外部控制外主向内部控制为主发展。
高中生对自己行为的支配来自外部的要求越来越少,发自内心的内部要求则越来越多。
学校老师和家庭家长对学生的外部要求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内部要求,并逐渐能克服困难,努力实现既定的目标。
四、大学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年龄从十七八岁到二十三四岁,正处于青年中期,他们在生理、心理、情感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性的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感受力的提高等。
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向身体内部,开始发现自己的内部世界,并迫切要求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和理解方式。
因此,我们说,大学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
1、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
由于各类知识的积累、生活经历的扩大和理智的成熟,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明显增强,评价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关于自我评价的需要也逐渐增强。
大学生拓展了自由空间、交际面和活动空间,急于在新的环境里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种认知和评价不仅仅是仪表外貌,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品德、人生价值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自我认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
但是,由于大学生理解事物的肤浅性和片面性,大学生群体自我评价也十分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
大学生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评价自我时缺乏必要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对自我的理解和判断流
于表面,易出现自我否定、自卑或自负、盲目自大。
2、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
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为大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提供了条件。
他们的自我体验敏感、丰富而深刻。
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强度大,具有敏感性、丰富性、深刻性等特点。
随着自我认识的发展,大学生开始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与权威,对他人的言行与态度十分敏感,对涉及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理想及异性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更易引起强烈的自我情绪体验。
另外,虽然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有了深层次的发展,但内心闭锁与情绪波动的现象还比较容易发生。
大学生由于独立欲望与自尊心比较强,爱面子,所以不愿向别人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会有意无意地掩盖自己的缺点。
这种闭锁心理妨碍新的友谊关系的建立,易产生莫明的孤独感,造成心理压力。
若其心理困扰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便可能导致心理障碍。
大学生自我体验还会随着情绪的波动表现出波动性,如情绪好的时候自我肯定多一些,充满了自信,一旦情绪低落,自我否定就多些,容易产生自卑、内疚。
3、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发展
大学生自我调控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自我设计的愿望也十分强烈,但是却容易陷入误区。
首先,大学生的自我控制愿望强烈。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与独立性显著增强,自我控制的水平显著提高,大学生自我控制的愿望十分强烈,力图摆脱社会传统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也能够自觉地根据社会的要求来调节、改变自己
不切实际的目标和动机,能够在较高水平上驾驭自我。
另外,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力仍然存在不足。
大学生自我控制水平不高,不善于及时、迅速地调整自我追求目标和行为,也不善于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行动,其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现象就是不善于控制自我的结果。
从自我调控的自觉性方面来讲,大学生在大一时期适应了角色的转变、新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之后,便进入了一个角色定位的稳定时期,此时,他们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批评都有所提高,自我调控的自觉性也有所增强。
从自我调控的主动性方面讲,随着独立感的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控也更主动,他们能主动掌握自己的内心变化,规划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未来道路上,已经摆脱了父母和老师的安排,他们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独立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从自我调控的社会性方面来讲,随着大学生自我调控主动性的提高,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从事自己感兴趣职业。
但是如今择业现实的严峻性迫使他们将自我的天平由主观向客观倾斜,他们不得不按照社会的意愿和要求去调整自己的自我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五、青少年后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少年后期多指大学毕业后职业化和社会化的时期,该时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稳定成熟。
该时期,青少年开始要求独立处理自己的恋爱婚姻,经济开支,工作、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和方式。
他们已经能够很好地认识社会,并能够对一些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看
法和观点,具备了较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较完善的社会经验,不论是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还是自我调控能力,均有了很好的发展。
1、青少年晚期自我评价的成熟
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到了此阶段已经开始成熟,通常表现为能够独立地进行评价,能够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评价动机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他们常常对自己的整个心理面貌进行评价,不仅分析自己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还会从道德上、政治上分析自己。
由于自我评价的成熟,青少年对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行为感到问心无愧,从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对自己认为是不正确的行为感到不安,而克制,能够“慎独”改正。
2、青少年晚期自我体验的发展
随着自我评价从自我的外层深入到自我的内层,青少年后期的个体自我体验也日渐深刻。
该时期的自我体验更多地与自己的道德品质、自我存在的价值、社会贡献联系在一起了。
工作上是否有建树,事业上是否有发展,创造才能是否充分发挥,自己的努力是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一系列问题所引起的自我体验在这一群体身上表现的尤为强烈和深刻。
3、青少年晚期自我控制的发展
在青少年的前一个阶段,个体的自我控制已经得到十分完善的发展,并基本趋于稳定。
个体发展到社会化职业化时期时,已经经过了一系列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该时期的个体已经掌握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法律系统,对社会的要求已经适应,并开始运用知识、
经验、技能和道德规范解决社会生活的新挑战,例如工作、婚姻、养育子女和处理家庭关系等。
该时期是青年更好地发挥潜能去解决各种问题,取得工作及其人生各个方面的成绩承担和履行各种社会职责和义务,从而对社会达到新的适应,最终取得自我的发展,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版,1995。
愈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David R.Shaffer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佘双好:《毕生发展与教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劳伦斯·斯腾伯格,《青春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戴维·迈尔斯著,张智勇译:《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崔光成:《发展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重庆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