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优点 改正孩子缺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孩子优点改正孩子缺点
【摘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正如每个孩子都拥有优点一样,每个孩子也都具有某些方面的缺点,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我们更应该通过孩子平时的表现,发现孩子所具备的优点,为孩子创造一个能充分表现其自身特长的舞台,同时也要注意孩子一些不足之处,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情况,和家长一起找出一种适合孩子特色的解决办法,来共同帮助孩子,正确引导他们,把缺点变成优点。

【关键词】发现优点正视缺点变缺点为优点
1问题的提出
目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给予很高的厚望,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过分的宠爱孩子,导致孩子在生活上失去独立性,往往比较任性,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在宠爱孩子的同时又经常抱怨:“看人家的小朋友多听话,多有礼貌,你为什么就不爱讲话”、“看人家小朋友画的多好,你怎么画的什么也不像”“看人家小朋友多干净,你怎么就不能向人家小朋友那样呢?你看你脏兮兮的”等等。

这些父母总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尊严和面子,总不分场合的对自己的孩子或别人说着种结论性的评价。

这些父母不明白,这种只顾自己感受的做法,既不能弥补自己孩子的不足,也不可能使自己的孩子拥有别人孩子的长处,而且还极大的伤害了自己孩子的自尊心。

时间长了,这样说的次数多了,更会让孩子产生浓重的自
卑心理,从心理上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从而逐渐失去自信心,甚至和别人失去沟通,封闭了自己。

长此以往将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是孩子启蒙阶段除父母之外又一重要的引导者,我们更应该时刻关注孩子,发现他们每个人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因材施教,同孩子的父母一起在发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后,客观分析产生的原因,努力寻找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帮助孩子逐渐改正缺点。

此外,更应该看到孩子的优点、长处,并适当的表扬、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指导孩子扬长避短。

孩子的心灵都比较弱小承受能力小,当他们犯错误或有某种缺点时,我们不能像对待一个成年人那样采取较严厉批评甚至是苛刻的要求。

所以,怎样对待孩子的缺点?这是每位家长和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回答的问题。

而不同的回答决定他们对此问题所采取的态度,从而表现出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同样也产生着不同的效果。

不是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拳脚相加……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放任自流……
这些做法无疑都是错误的。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高明老师的做法。

有这样一位老师,在他人班主任的班上,开展了一个名为“把学生的缺点变为优点”的课题实验。

他所采取的方法,不是板起脸孔威严的训斥学生身上的缺点,也不是冠冕堂皇地给学生讲大道理,枯
燥无味地对孩子进行说教,而是细致地观察每一位学生,深入地和每一位学生进行谈心,这样做,辩证的分析每一个孩子,把每个孩子的优点与缺点记录在案,然后,针对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地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正视自身的缺点,克服自身的缺点,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缺点转化为优点。

①有的学生不是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吗?那就让他担任语文科代表;②有的学生组织纪律性不是很差吗?那就让他做班干部、小组干部;③有的学生不是怕累怕脏吗?那就让他担任劳动委员;④有的学生不是很孤僻自封吗?偏让她在文艺联欢活动中表演节目;总之,这位老师总能够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改正缺点,在他的班上,无论是学习上、品行上、思想上,还是心理有各种各样缺点的学生,都被积极地启发和引导,让他们向自己的缺点挑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努力把自身的缺点转变为优点。

这一教育试验所取得的成效向人们昭示:每个孩子的缺点不仅具有转化成优点的可能,而且也完全能够转化为优
点;这个转变的关键在于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家长需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的选择。

我选择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及家长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不同年龄层的孩子的家长教育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幼儿阶段,老师和家长通常采取步步引导的方法,耐心的进行
教育,不会太把愤怒的表情直接采取一定的激烈方法展现出来。

而在儿童时期则会略带责备,通过阶段对比得出研究结果。

2.2研究资料的收集。

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是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网络资料的查询,另一种方式是走访调查身边的家长及与一些孩子的父母的问卷调查,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2.2.1研究资料的分析:通过自己做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资源的查询,在一些问题的对比中,发现主要的问题所在,分析出大多数父母会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教育,及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特殊中总结出一般的规律,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2.2.2研究步骤:首先在经过多次的斟酌选定了此次研究的题目,定题后就着手准备为此研究项目做好调查准备。

第二步就是写一份调查问卷,对一些在教学过程中我曾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并以其作为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发给家长,其中问卷分选择和问答两种形式。

选择题并设三个选项以便统计结果所占比,而问答则主要是一些主观问题,如对孩子教育的看法、认识和一些好的意见。

第三在发放问卷的同时进行走访,和一些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找出他们所发现的问题所在及一些处理方法。

然后,在收回问卷的同时上网收集一些千人做过的实验,对比试验结果,根据我自己的调查问卷来总结归纳结论。

3研究结果
让每个孩子能改正缺点,健康成长,不仅是家长的愿望也是我们幼
儿教师的最大心愿。

然而,有时错误的教育观念及由此导致的有害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纠正孩子的缺点,反而促成了孩子的不健康成长。

通过调查,我总结出了如下的结果。

3.1不打不成才(25﹪)。

父母有指出缺点并帮助孩子改正的义务,却绝无随意惩处孩子的权利,而且这种有点带有暴力色彩的处罚方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实质上,大多数孩子被打骂后,都有一种屈辱甚至反抗的心理,他们产生的只能是要求发泄、要求解脱、要求逃避的愿望。

校园暴力时间的增多,学生自杀事件、出走事件的增多,孩子的撒谎行为等都与这种无休止的无节制的家庭暴力里有关。

3.2一味批评、指责(42﹪)。

一味批评和指责的方法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是一些教师的习惯。

他们不善于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更不懂用怎样正确的方法来教育学生无论是孩子的偶然过失还是常犯的错误,通通给予指责、批评,而恰恰就是这种一味的指责的教育方法,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是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促使孩子学习走下坡路,学习成绩下降。

所以这种抱着一味批评和指责,企图用这种压力迫使孩子改正缺点、错误的想法肯定是错误的。

这种做法,往往使孩子越来越没有信心,结果使情况越来越糟。

3.3一味顺从,坐视不理(23﹪)。

这种做法只能会让孩子的缺点继续恶化。

以上列举几个常见错误观念,由此可让我们更加注意自己的想法及教学方式。

4研究与讨论
每个孩子都有缺点和优点,家长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多一些优点,少一些缺点。

用打骂、嘲笑、讽刺等高压政策对待孩子的缺点,迫使他改正,并非是良好的家教方式,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即使孩子一时改正了,由于不是出于自愿和觉悟,往往也维持不了多久,最后将缺点变为屡犯不改的顽固毛病。

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想办法把孩子的缺点转化为优点,变“废”为“宝”。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孩子的缺点也是一样,只要把好的方面放大出来,优势战胜劣势,缺点自然就变成优点了。

那么,怎样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呢?家长们不妨试试下面几招:
4.1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孩子缺点的恶劣程度进行引导。

比如,大多数孩子都有撒谎的毛病,犯了错误故意隐瞒,让家长或老师搞不清事实真相,但如果辩证地分析,在孩子撒谎的背后,也有可以转化的优势。

孩子做错了事情对老师或家长撒谎,至少能说明两点:一是害怕老师家长批评,想自己悄悄改正;二是孩子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可能根据家长的看法是犯错,但他自己并不觉得。

在某种程度上说,善于撒谎的孩子有头脑,有思想,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和处理事情的能力。

根据这个优势,教师就要根据孩子的撒谎频率和事情的严重程度,对孩子进行引导。

例如,孩子不小心把玩具摔破了,却对老师说是小猫碰的,这时老师可以假装对小猫
说:“猫猫,玩具是你摔破的吗?你不承认?这样的小事情没有必要对我们撒谎,玩具打破了再买一个就行了,撒谎可不是好习惯哦。

”孩子会根据老师或家长对小猫的态度知道自己是否得到了原谅,以及日后改正的方法,这不正是成长的步骤吗?
4.2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就是针对孩子缺点的类型,以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

如果孩子仅是无心之失,老师大可宽容一些,不要动辄上纲上线;如果孩子犯的是行为习惯上的错误,老师应主要以指导改正为主;但如果孩子犯的是思想品质上的错误,老师则须重点教育,加深印象,教给他为人处世的正确原则。

无论孩子缺点的“症”是什么,老师采用的“药”都应该朝积极的方向走,让孩子明白,不仅仅是因为一次错误就遭到批评,而是隐藏在错误背后的不良习惯和品质需要立即改正。

当孩子理解了老师的用意后,便会自觉以正确的做法要求自己,那么这些大大小小的缺点就会变成“过去式”,最终转变为值得夸赞的优点。

4.3见缝插针。

见缝插针就是随时把握有利时机,让孩子懂得改正缺点。

这种教育方式也是机会教育的一种,但需注意拿捏分寸,不要给孩子造成“永远都在说教”、“揪住缺点不放”的印象。

比如在让小孩子到大家面前表演时,面对那么多双眼睛,大部分孩子都希望表现得乖巧可爱,放大优点,掩饰缺点。

老师不妨抓住孩子这个心理,帮助他改正一些顽固老毛病。

如果孩子平时粗鲁无礼、蛮横霸道,家长应该提醒他见到老师或同学要主动问好;如果孩子在
吃饭时挑三拣四,不妨教育他,不挑食才能长得高高壮壮,不能浪费饭菜。

每个人都有缺点,都会犯错误,孩子也一样,老师以及家长应该采取宽容主动的态度,让孩子认识到缺点中的优点,把它放大出来。

那么,孩子就变得可爱了!
参考文献
1马敬福.帮助孩子改正缺点的三条妙计.孩子.2007911)2晨曦.把孩子的缺点变成优点
3燕赵.正视孩子优缺点.都市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