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诗句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塘湖春行》诗句翻译
《钱塘湖春行》诗句翻译
导语:《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钱塘湖春行》诗句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刚同河堤平行,云气低低地萦绕在水上。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朝阳下温暖的树,也不知谁家有刚从南方回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着新巢。

纷繁的春花渐渐要迷住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可总是不满足,绿杨浓阴下的白沙堤赏析
此诗当作于长庆三年(823)春。

于上年年底到达杭州,大约有许多公务急需交接处理,加上西湖的冬景毕竟稍逊其它季节的景致,所以白居易没有留下游赏之作。

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年的春天来临,大自然才刚刚吐露出些许春的消息,白居易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

值得玩味的是诗人的笔法。

无论是交待观赏的立足点,还是总体描绘湖上景象,他都不是呆板地描叙。

写位置,他忽北忽西;写景致,他忽高忽低。

左右变幻,上下呼应,跌宕多姿,隐约透露出诗人既兴奋又闲暇、既深情又从容的观赏心态,并为全诗定下了轻松活泼的情感基调。

鉴赏
提到西湖,人们会联想到苏轼曾经有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
浓抹总相宜”这样一个巧妙的比喻。

但这“淡妆”或“浓抹”的“西子”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他在一首短短的绝句里,只可能提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从“水光”和“山色”,“晴”和“雨”作一个对照的启示,让熟悉西湖的人自己去领会。

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里却描绘出一个刚刚披上了春天的外衣的西湖;读了以后,真的仿佛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淡妆西施的面影,使我们更加感到苏轼的比喻的意味无穷了。

全诗通篇到底,顺序写来,引人入胜。

风格是如此的坦易纡徐,语言是这样平易畅达,理解起来,似乎是毫无困难的。

但是再仔细体会一下吧,则这里面可能有很多的东西为我们所忽略,在我们面前轻轻地滑了过去。

首先应该弄清它的结构。

这诗写西湖先从孤山写起,因为“湖中独立一孤山”(见《舆地纪胜》),是一个非常特出的标志; “孤山寺北贾亭西”,自然指的是西湖。

由于有了第一句的叙述,第二句就有了着落,这“水面”不可能是别的水面了。

这诗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四句写春到湖边,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后面四句,则以“白沙堤”为中心,专写湖东的景色。

前面四句,先点明环境背景,然后描写;后面四句,先描写,然后再点明环境背景。

这样就使得中间四句,都是景物描写,看不出一点转换的痕迹。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把全篇的结构,织成一幅完整无缝的天衣。

章法之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常常有一种似断非断,似乎不相联系而又相联系的“草蛇灰线”的笔法,在这诗里,可以找到例证。

“乱花”“浅草”二句,写的也是一般春景,为什么说,它只应该属之于后面两句而不能属之于前面呢?这因为“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和“绿杨阴里白沙堤”是有联系的。

春天来,西湖的四周哪儿不是象绿毯般的草地?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却是游人来往频繁的大路,“杨柳风微春试马”(借用吴伟业《永和宫词》诗中的句子。

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妓女都是这样。

白居易另有一首《代买薪女赠诸妓》有“一种钱塘江上女,着红骑马是何人”二句可证。

)不是经常看到的景象吗?当诗人“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时候,脚踏着这
柔软的草地,他想,该用怎样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它呢?最现成的莫过于“没马蹄”(指草的深度可以陷没马蹄)了。

由此可见它不仅和环境背景有密切关联,而且和诗人当时的思想活动也有联系。

这些地方,笔意细致入微,但却又自然而不着迹象。

如果我们稍微粗心大意一点,就会把它放过去的。

更重要的是:在这首诗里,诗人处处扣紧了季节时令的`特征,把早春的湖上风光描绘得恰到好处。

秋冬水落,春天水涨,“初平”是说刚刚与湖岸相平。

在湖光天色的混连中,天上舒卷着重重叠叠的春云,显得和湖面距离很近。

“水面初平云脚低”这句勾勒出一个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春的意态也描绘出来了。

诗人的用笔,是极有分寸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

原来这还是初春的季节啊!这样,“早莺”的“早”,在意思上也就贯到了下句的“燕子”。

正因为是“早莺”,所以要抢向阳的“暖树”; 正因为是“早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的时候,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惊喜与怀疑。

方东树评这诗说是“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

”(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 这话是深深能窥见个中三味的。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篇写景句中贯串成为一条线索,把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苏小小。

但是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句里,诗人同时也给我们透漏出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