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单元环境与发展第1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结合实例,认识和比较不同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正
确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地理
实践力)
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
式及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综合思维)
1.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哪几种?如
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
发展有何影响?
3.城市交通布局有哪些种类?对区域发
展有何影响?
4.如何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5.扬州兴盛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一、运输方式与区域发展
1.交通运输的作用:是联系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纽带,并为区域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2.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等。
3.新特点
(1)运输工具:大型化、高速化、专业化。
(2)货物运输方式综合化。
4.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运输方式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延伸方向。
(2)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加强了区际联系,推动了区域发展,而区域发展也促进了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
(3)运输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增强了客货运输的选择性,扩大了地区影响力,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名师点拨]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各有优缺点,在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往往要考虑时间、物品性质、重量、运输距离和价格等因素。
将运输方式与对应的聚落形态连线。
提示:
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
1.交通布局的分类:联系不同城市之间的外部交通布局以及城市内部交通布局。
2.科学合理的外部交通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改善区域发展条件。
(2)增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
(3)提升区域社会经济活力。
(4)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
3.城市内部交通布局
(1)作用:是维持城市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2)城市路网:是在一定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条件下为满足城市交通运输需求而建设的。
(3)缓解城市问题的措施
①发展公共交通。
②合理规划停车场。
③明确道路分工。
④加大道路建设。
⑤错开出行高峰。
⑥减少出行距离。
[图表点拨] 1.教材第91页图418,该图展示出城市立体交通的构成,包括城市空间中地面、地下和高架交通。
由城市立体交通构成的运输网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材第91页图419,该示意图为教材文字内容的补充,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一些措施。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城市外部交通是维持城市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 ) 2.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要优先加大道路建设。
( ) 3.大力发展私家车能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
( )
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扩大路网规模是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唯一途径。
( ) 提示:1.×城市内部交通是维持城市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2.×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便缓解交通拥堵,节约能源,降低污染,改善城市环境。
3.×大力发展私家车会加剧交通拥堵,降低城市交通运输效率。
4.×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除了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外,还有发展公共交通、错开出行高峰,以及建立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平台等。
三、案例:交通变化与扬州城市发展
1.古代扬州:繁华都市
(1)春秋时期,吴国为北上伐齐运输粮草而开凿“邗沟”,将长江与淮河贯通。
这是京杭大运河最早的河段。
(2)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作为漕运通道,沿岸城市商业繁荣,扬州以其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成为南北水运中心。
(3)明清时期,扬州凭借水陆交通区位优势,形成全国最大的海盐集散地及商业繁荣的世界级大都市。
2.近代扬州:逐渐衰落
(1)19世纪初,海运兴起,扬州交通地位大不如前。
(2)20世纪初,海运完全取代运河漕运以及津浦铁路建成通车,扬州地位一落千丈。
3.今日扬州:重新焕发活力
(1)大运河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推动了扬州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进入21世纪,建成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2)“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相互连通,扬州与苏南地区的联系更加便捷。
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北京与张家口近百年来交通运输的变化示意图。
问题1 (区域认知)近百年来北京至张家口之间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注意从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线、网等角度分析。
比较1905年交通示意图和现代交通示意图可知,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很大,出现了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交通线增多,交通运输网越来越密集。
问题2 (综合思维)该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区域兴衰有何影响。
提示:由现代交通示意图可知,古驿站已成遗址,说明古驿站衰落。
由古今两副图的对比可知,部分城市(张家口、崇礼)等级提升。
1.扩大地区影响力
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增强了客货运输的选择性,扩大了地区影响力,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区域间联系速度加快→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扩大城市的辐射范围→促进都市连绵带的形成
2.影响聚落分布与形态
不同历史时期,运输方式不同,对聚落的分布也有不同的影响,如图所示:
[名师点拨]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
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管道
项目
运量大→小
运量大、损耗小、运速最慢较快较慢最快
平稳安全、易管理运价低→高
灵活性差居中最好较好最差
连续性最差好居中差最好
成本投资少投资大、占地广居中投资大投资大
1.下面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影响下形成的。
据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形成最早的城市形态是( )
A.①B.②
C.③D.④
(2)下列有关上述四幅图所处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B.②是高速公路时期
C.③是汽车时期D.④是步行—马车时期
(1)A (2)B[①图城市布局紧凑,是步行-马车时期的城市形态;②图形成城市群,是高速公路时期的城市形态;③图是火车-电车时期,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扩展而形成的星状城市形态;④图为多层次星状城市形态,是汽车时期形成的。
]
交通布局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始凿于元朝,明清两代运河繁荣时期,济宁成为全国漕河管理中心,被称为“运河之都”。
但由于黄河改道,造成河道淤积等原因,如今只有山东济宁以南的河段可以通航。
问题1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明清时期,济宁市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明清时期,大运河是全国主要的航运通道,沿线人流、物流集中,济宁依靠大运河漕运而兴盛。
问题2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明清以后,济宁市曾一度衰落,在全国的地位也明显下降,这是为什么?
提示:大运河河道淤塞,运河运输能力下降;京沪铁路建成。
1.城市外部交通布局对城镇的影响
2.城市内部交通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商业网点的分布一般是遵循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但更多是遵循交通最优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图示如下:
2.京杭运河的开凿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使德州段的运河、码头也更加繁荣。
20世纪70年代末京杭运河德州段因水源枯竭断航,德州航运局因此而解散。
读德州市位置图,回答(1)~(2)题。
(1)德州段运河前期景象繁荣,后来却发展速度缓慢,其主要原因是( )
A.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B.商人大量外迁
C.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
D.人口增长速度变慢,市场需求减少
(2)下列关于交通条件对德州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德州空间形态南北扩展,京杭运河成为德州唯一发展轴
B.京沪铁路的修建不会影响德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C.德州可以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D.京沪铁路的兴建可能引起德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C (2)D[第(1)题,本题考查了交通布局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大运河淤塞和水源枯竭,加上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德州商业贸易逐渐衰落,发展速度明显变慢。
第(2)题,交通条件对德州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德州的发展轴是由运河、铁路、公路、河流共同构成的;京杭运河的开凿带动了德州的发展,故德州不能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铁路和京杭运河的变化对德州城市空间形态都起着重要作用。
]
课堂小结课堂速记
1.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
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等。
结合各种交通运输
方式的优缺点,根据时间、物品性质、重量、
运输距离和价格等因素进行交通运输方式的
选择。
2.运输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加强了区际联系,
推动了区域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客货运输的
选择性,扩大了地区影响力,推动了区域社
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交通布局一般可分为联系不同城市之间的
外部交通布局以及城市内部交通布局。
科学
合理的外部交通布局,有利于改善区域发展
条件,增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区域
社会经济活力,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
城市内部交通是维持城市高效运行和健康发
展的基础。
4.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不仅要合理规划道路、
扩大路网规模,还要加强交通管理。
5.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扬州成为南北水运
中心,随着海运兴起,黄河改道,京杭运河
的淤积,使扬州交通地位衰落。
题组1 交通运输方式与区域发展
下图中a、b、c、d表示运量、运费、运速和气象因素的相关性,①②③④表示航空、水路、铁路和公路四种交通运输方式,图中箭头方向表示增大。
受气象因素影响最大且相等的是空运和水运;运量最大的是水运,最小且相等的是空运和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运速大于公路运输。
据此回答1~2题。
1.从山东往北京运送蔬菜的运输方式以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活动节奏的加快而得到快速发展的运输方式分别是( )
A.①②B.③②
C.③①D.①④
2.我国众多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依赖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①B.②
C.③D.④
1.B 2.D[第1题,根据“受气象因素影响最大且相等的是空运和水运”可知,d 表示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根据“运量最大的是水运,最小且相等的是空运和公路运输”可知,b表示运量。
综上可知,②表示空运,③表示公路运输,④表示水运,①表示铁路运输。
又根据“铁路运输运速大于公路运输”可知,c表示运速,a表示运费。
由于蔬菜不宜反复装卸,故从山东往北京运送蔬菜的运输方式应采用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的速度快、运费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活动节奏的加快而得到快速发展。
第2题,我国众多的出口加工型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数量大、附加值低,运输方式多为水运。
]
题组2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西成高铁设计速度250千米/时,途经我国秦岭,为世界首条穿越险峻山脉的高速铁路,于2017年12月6日正式开通运营。
读图,回答3~4题。
3.西成高铁开通运营最先影响成都的( )
A.辐射范围B.城市环境
C.功能分区D.行政区划
4.西成高铁的开通运营将( )
A.加快四川天然气开发B.加快四川农产品的外运
C.促进西安市人口回迁D.带动沿线旅游业发展
3.A 4.D[第3题,高铁开通运营使沿线城市在区域中的影响力增强,城市的辐射范围增大。
第4题,西成高铁为客运专线,对天然气开发与农产品运输没有影响;西安市人口回迁与高铁开通无关;高铁开通带来的大量客流会促进沿线旅游业发展。
] 题组3 交通变化与扬州城市发展
古扬州城因大运河而兴,又因大运河而衰。
21世纪随着宁启铁路、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贯通,扬州再次崛起。
读图,完成5~6题。
5.扬州由盛转衰的原因是( )
A.洪水淹没了原来的扬州
B.环境污染严重
C.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D.人类的过度开垦使其环境恶化
6.扬州目前的变化特征是( )
A.仍沿京杭运河扩展
B.城市形态变化缓慢
C.形成了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D.城市扩展方向较单一
5.C 6.C[第5题,“古扬州城因大运河而兴,又因大运河而衰”,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河道通畅,运输繁忙,沿岸城市也随之繁荣;河道淤塞,运输荒废,沿岸城市也衰落,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导致了扬州由盛转衰。
第6题,图中显示,城市的规划发展方向既有南北方向又有东西方向,与大运河的延伸方向不完全一致。
受新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城市形态变化明显。
“21世纪随着宁启铁路、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贯通,扬州再次崛起。
”如此一来,便形成了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城市扩展方向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发展,发展方向不单一。
]
教材P85问题
提示:(1)交通运输是联系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纽带,并为区域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2)运输方式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延伸方向。
(3)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加强了区际联系,推动了区域发展。
(4)科学合理的外部交通布局,有利于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增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区域社会经济活力,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
(5)城市内部交通是维持城市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教材P88~89活动
1.提示:
交通工具的变化
城市空间形态
步行—马车
时期交通工具不发达,以人力、畜力和风力为主要动力,城市居民几乎都集中在城区内
火车—电车
时期交通的发展,城市居民可在较大范围内选择居住地,城市和郊区沿主要交通干线扩展
汽车时期私人小汽车使人们出行更方便,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
综合立体交通时期地铁和高架路桥等的发展,使城市空间由平面向立体化方向发展,城市间联系加强,出现城市群
教材P92活动
1.提示:代表性城市有郑州、石家庄、哈尔滨、长春、蚌埠、株洲等。
这些城市共同之处都是处在铁路枢纽的位置。
2.提示:如:株洲市形成初期,仅在湘江岸边平原、低地交通便利的地区分散布局,
规模小,亦不能称之为城镇。
后来随着京广线在该地域穿过,使城镇沿京广线分布,但规模较小且分散,特别是1949年前更是如此,后随着湘黔线、浙赣线的兴建,株洲市成为铁路枢纽,带动了株洲城市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教材P94~95活动
提示:参照教材P85问题答案即可。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