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发表时间:2011-06-10T11:26:09.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王春花1 褚以德2 胡文博2
[导读] 总结了近10年来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和有效的防治措施
王春花1 褚以德2 胡文博2(1青海大学医学院 810000;2青海省人民医院 810000)
【中图分类号】R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0-0137-02
【摘要】总结了近10年来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其发生原因有瘘血栓形成、原发病的影响、血液粘稠度增高、低血压及内瘘使用不当等;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有积极治疗原发病、术前正确选择血管、正确使用瘘管及健康教育等。

认为成功建立动静脉内瘘及正确使用瘘管,延长内瘘寿命,有利于提高终末期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防治
对于进行血液透析(血透)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至关重要的,现在较常用的血管通路主要有直接穿刺法、深静脉置管术和动静脉内瘘吻合术。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HD)患者的永久性血管通路,被视为HD患者的生命线[1]。

如何保持内瘘通畅及最大限度地延长内瘘的使用时间,获得足够的血流量,避免内瘘闭塞,一直是医务人员探讨的重要课题。

为此,笔者总结了近10年来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内瘘闭塞的原因
1.1瘘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慢性血管通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瘘失败的直接原因。

早期为自身血管条件差,如动脉硬化、头静脉过细,以及动静脉内瘘手术时操作粗暴、损伤血管内皮、吻合时动静脉对位不良,引起血管扭曲、痉挛,术后包扎过紧压迫血管等原因引起[2]。

晚期和血压低、血容量不足、超滤过多有关。

1.2原发病的影响: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狼疮性肾病、血管炎,均可导致周围血管病变、动脉硬化,内瘘易闭塞。

1.3血液粘稠度增高:高血脂、高龄、营养不良、短期内输血、促红素(EPO)使用,致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减慢引起内瘘闭塞或狭窄。

1.4 低血压:是血透后内瘘闭塞的主要原因。

老年尿毒症患者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较高,有报道高达78.3%[3],低血压为动静脉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4]。

透析过程中超滤量过多、低钠透析液、醋酸透析液、残留消毒剂、体外循环量过多等均可引起低血压。

低血压时吻合口的血液流速减慢,透析时为达到一定的血流量被迫反复抽动,易造成血管壁损伤。

而非透析时血流对血管压力减小,血管弹性回缩,管壁粘膜粘连,易引起内瘘断流或血栓形成[5]。

1.5 内瘘使用不当:内瘘成熟需4~8周[6],如过早使用,因静脉的血管薄,穿刺易引起血管壁损伤,撕裂或形成局部血肿,并影响内瘘的发育和成熟。

血管壁损伤,启动凝血系统,诱发血小板血栓[7],使内瘘的使用寿命缩短。

患者术后手术侧肢体缺乏功能锻炼,或术后患处包扎过紧,或在使用时于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透析后压迫时间过长等均可致内瘘闭塞。

2 防治
2.1 积极治疗原发病:降血脂,控制血糖和血压,透析时准确设置脱水参数,避免过多过快超滤,HD 时严格控制干体重,加强血透中生命体征的监护,准确掌握超滤量,防止低血压休克的发生;对降压药敏感的患者,告知其透析前不服用降压药,透析中若出现高血压时,逐步降压,适当控制超滤量以不超过体重的2%为宜,30~60min测血压1次,有效防止低血压和低血容量给内瘘带来的损害;使用EPO注意检测血细胞比容,监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对高凝者应用抗凝药物治疗。

指导患者避免高脂食物,多食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如鱼油)和单不饱和脂肪酸食物(如菜籽油),多食胡萝卜素,禁止饮酒,吸烟[8]。

2.2 术前正确选择血管:术前选择好血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包括血管位置、管径、供血情况,是否存在血管硬化或栓塞等因素。

必要时行超声检查或血管造影。

庞慧华等报道,术前超声检查动脉流量达20ml/min者术后可很快获得满意效果 [9]。

术中探查动、静脉口径有无血管壁硬化或钙化,吻合时操作轻柔,避免血管扭曲成角,尽可能结扎动、静脉分支;冬季应给手术侧腕部保温,以免血管痉挛引起血栓。

2.3 正确使用内瘘:避免过早使用内瘘:特别是糖尿病、高血压病、老年患者应建立临时血管通路以减少血管损伤。

内瘘建立后,起用时间以4-8周为宜,过早使用往往容易损伤血管壁,形成血肿,缩短内瘘寿命[10]。

提高穿刺技术:新建内瘘的使用由有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力争一次成功。

穿刺角度以40°为佳[11]。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12]行穿刺操作,即当进针角度减小时,单位面积上的压强变小,针头进入皮肤时间延长,针头进针难度大,疼痛加剧;随着进针角度增大,进入皮肤时间短,易进针且省力,但穿透血管壁的可能性亦增加。

穿刺点离内瘘口至少5~6cm[13],静脉端尽量避开主干,寻找侧支穿刺,穿刺时要稳、准、快。

有计划的使用内瘘,2个穿刺点之间应相距8~10cm,穿刺首选绳梯法,其次纽扣法,切忌定点法,减少皮肤及血管壁瘢痕[14];透析后的压迫时间以不出血即可,加压力度以不渗血及能扪及震颤和听到血管杂音为宜。

若发生血肿,马上在穿刺点压迫止血,并用冰袋冷敷,24h后热敷,并涂擦喜疗妥消肿。

若发现内瘘血管震颤减弱、杂音降低或血红蛋白升高过快,及时对患者加强抗凝治疗。

早期血栓行成,48h内用尿激酶溶栓[15],还可服用阿司匹林、潘生丁,能有效减少血栓的发生[16]。

由于血栓多发生在距内瘘口5cm内的血管[17],还可外科取栓,此方法是解决内瘘闭塞的可靠方法,早期血栓(24h内)可用气囊导管取血栓再通术,对血栓已经纤维化致血管完全闭塞无法在用上述方法取栓者,可在栓塞上方重新做瘘。

2. 4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保护内瘘的注意事项:注意睡眠的姿势,不压迫内瘘肢体;禁止负重;禁止用内瘘侧的静脉采血、测血压、给药或补充液体;加强内瘘使用前手部锻炼,鼓励患者做内瘘侧手及手臂运动,告知患者认真进行捏球运动,以促进内瘘成熟,血流量变大。

3 小结
在肾移植尚未普及的今天,血液透析成为挽救终末期肾功能患者生命的主要方法,血液通路也就成为了患者的生命线,建立和维持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重要条件。

动静脉内瘘是指临近动静脉通过外科手术吻合起来的血流通路,最早由美国学者Bresia和Cimino创造,故又称为Bresia-Cimino血管瘘或Cimino血管瘘。

由于动静脉内瘘创伤小、使用时间长、感人率低,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安全的血管通路[18]。

患者长期使用导管透析,将导致通路相关的并发症增多(如感染、血栓形成、中心静脉狭窄等),血流速较低,影响透析的充分性,并且影响置管后的同侧肢体建立长
期血管通路,最终增加患者的疾病发生率及死亡率。

在需要透析前几个月就应开始详细计划,能大大提高自体动静脉造瘘的成功率。

成功建立动静脉内瘘后,对内瘘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存率。

内瘘血管并发症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可由自身生理因素造成,可由血管疤痕形成,血管渐渐地变细,血流不畅,最后闭塞。

也可由护士操作不当引起。

精心护理和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医源性感染。

透析结束后,适当的压力和时间压迫是保护好内瘘、延长使用寿命的前提条件。

适当的抗凝治疗是预防内瘘发生阻塞最有效安全的方法[18]。

其次是透析过程中, 必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特别是血压。

定期调整患者的干体重, 避免超滤后体重低于干体重, 减少透析中的不良反应。

另外, 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1]谢遵华,沈清瑞,朱兰英.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动脉端顺穿效果的观察[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1,17(3):184.
[2]王玉柱.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 5(2):213-215.
[3]胡海棠,赵新萍,张敏等.105例老年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临床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03,2(6):348.
[4]薛骏,李铭新,陆福明等.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主要病因的分析[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9,26(4):301-302.
[5]陈蜂敏,王霞,顾琛等.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血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11(22):2105-2106.
[6]梅长林.实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86.
[7]L EIKOVIS J , PLOW E F , TOPOL E J . Platelet glyco2 protein Ⅱb/ Ⅲa recepto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J ] .N Engl J Med ,1995 ,332 (1) :553.
[8]王大华,胡少红.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7, 22(21):28-29.
[9]庞慧华,钱家麒,张庆怡等.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功的影响因素[J].中华肾脏病杂志, 1995,15(5):298-301.
[10]于宗周.现代血液净化治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36.
[11]黄玲,陆世颖,李家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穿刺技术的改良[J].医学文献,2004,23(3):268.
[12]王华英. 动静脉内瘘进针角度探讨[J]. 护理学杂志 ,2000 ,15 (7) :425.
[13]郑露,张磊.老年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中国血液净化, 2004,3(12):649-651.
[14]包丽媛,王荣.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28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221.
[15]叶朝阳,陈静.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J].中国血液净化,2003,2(9):476-478.
[16]樊晓智,李红月,刘宇,等.自体动静脉内瘘阻塞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血液净化,2004,3(7):394-396.
[17]张文贤,张训.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8,14(1):51.
[18]沙田柱,季大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及其并发症[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7,2(1):68.
[19]樊晓智,李月红,刘宇等.自体动静脉内瘘阻塞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血液净化, 2004, 3 (6) : 319-3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