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怎么形成的溶洞的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洞怎么形成的溶洞的地貌
溶洞的形成是⽯灰岩地区地下⽔长期溶蚀的结果,具体形成溶洞的条件有哪些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溶洞怎么形成的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溶洞形成的原因
岩溶作⽤所形成的空洞的通称。
CaCO3碳酸钙有这样⼀种性质:当它遇到溶有CO2的⽔时就会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Ca(HCO3)2]
CaCO3+CO2+H2O=Ca(HCO3)2 溶有碳酸氢钙的⽔如果受热或遇压强突然变⼩时溶在⽔中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
同时放出⼆氧化碳。
Ca(HCO3)2 =CaCO3↓+CO2↑+H2O 在⾃然界中不断发⽣上述反应于是就形成了溶洞中的各种景观。
如闻名于世的桂林溶洞、北京⽯花洞,它们就是由于⽔和⼆氧化碳的缓慢侵蚀⽽创造出来的杰作。
溶有碳酸氢钙的⽔,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分的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氧化碳溶解度减⼩⽽析出碳酸钙的沉淀。
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笋等。
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分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幔、⽯花。
洞顶的钟乳⽯与地⾯的⽯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柱。
在⾃然界,溶有⼆氧化碳的⾬⽔,会使⽯灰⽯构成的岩层部分溶解,使碳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
CaCO3+CO2+H2O=Ca(HCO3)2
当受热或压强突然减⼩时溶解的碳酸氢钙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淀
Ca(HCO3)2=CaCO3↓+CO2↑+H2O
⼤⾃然经过长期和多次的重复上述反应。
从⽽形成各种奇特壮观的溶洞,如桂林的七星岩、芦笛岩、肇庆的七星岩、宜春的⽵⼭洞等。
在溶洞⾥,有千姿百态的钟乳和⽯笋,它们是由碳酸氢钙分解后⼜沉积出来的碳酸钙形成的。
天然河⽔或井⽔中,常常含有碳酸氢钙、碳酸氢镁、硫酸钙、硫酸镁等杂质,如果含量较⼤,则这种⽔叫做硬⽔。
硬⽔不宜作⼯业⽤⽔,因它在锅炉中受热分解会形成锅垢,造成导热不良,浪费燃料,甚⾄酿成事故。
硬⽔也不宜饮⽤,如长期饮⽤,会患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
⽤硬⽔洗涤⾐物,洗涤效果差。
岩溶指可溶性岩⽯,特别是碳酸盐类岩⽯(如⽯灰岩、⽯膏等),受含有⼆氧化碳的流⽔溶蚀,有时并加以沉积作⽤⽽形成的地貌。
往往呈奇特形状,有洞⽳、⽯芽、⽯沟、⽯林、溶洞、地下河也有峭壁。
此种地貌地区,往往奇峰林⽴。
我国⼴西、云南、贵州等地有这种地貌。
著名的桂林⼭⽔所呈现的奇峰异洞就是这样形成的。
旧称喀斯特,源于前南斯拉夫的⼀个地名。
地表⽔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有着重要的侵蚀作⽤,既包括⽔动⼒作⽤下的碎屑物搬运,⼜包括⽔对岩⽯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
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的结果。
在⽔流作⽤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的冰蚀悬⾕、⽓势磅礴的⼤峡⾕。
“滴⽔穿⽯”也是⽔的化学侵蚀作⽤的写照。
溶洞的地貌特征
洞⾥宽的地⽅像⼴场,窄的地⽅像长廊,⾼的地⽅有30m⾼,整个洞平⾯上迂回曲折,垂向上可分出三层。
⾬季,整个洞内都有流⽔,成为地下河流在坡折处河⽔跌落,形成瀑布;旱季,局部地区有⽔,成地下湖泊,可能还有积⽔很深的潭,不妨称之为⽆底潭。
世界上最⼤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脉的猛犸洞,位于肯塔基州境内,洞深64km,所有的岔洞连起来的总长度达250km。
溶洞的主要分类
按其发育演化,岩溶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沿灰岩内的节理⾯或裂隙⾯等发⽣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灰岩被溶沟分开成⽯柱或⽯笋.
2)地表⽔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洞。
3)从落⽔洞下落的地下⽔到含⽔层后发⽣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的形成地表发⽣塌陷,塌陷的深度⼤⾯积⼩,称坍陷漏⽃,深度⼩⾯积⼤则称陷塘。
5)地下⽔的溶蚀与塌陷作⽤长期相结合地作⽤,形成坡⽴⾕和天⽣桥。
6)地⾯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和⽯林,地下⽔的溶蚀作⽤在旧⽇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
云南路南的⽯林是上述第⼀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的⾃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传说⽽变得格外旖旎。
桂林的象⿐⼭,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在⼴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镜”或“仙⼥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