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耻感现象”探析-7页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后大学生“耻感现象”探析
耻感就是耻辱感和羞耻感,是人们自觉地求荣免辱的道德情感和价值意识,是因经历和体验到人的价值被亵渎,而在人格深处产生的一种自我谴责和自我贬低的意识[1]。
“不以为耻”体现为对耻感的迷茫、淡化、偏差乃至丧失。
90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易产生认知迷茫、情感动荡和行为偏差。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基于对510名90后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其探析如下:
一、耻感迷茫的表现
调查得知,90后大学生在掌握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方面是积极向上的,对是非善恶也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但部分人对与耻感相关的问题却显得迷茫,不少大学生对“耻”认识模糊,界定不清。
1对“艰苦朴素”的看法
如问“你是否认为辛勤劳动、踏实做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436%的人认为“并非如此”,甚至有92%的人认为“辛勤劳动并不值得提倡”,这说明90后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辛勤劳动这一传统价值观念的漠视乃至“颠覆”。
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出生在“四一二”家庭中,他们备受呵护,不能吃苦是其共性,加之市场经济背景下某些腐朽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在劳动态度上表现出“耻感迷茫”。
2对“悬梁刺股”的理解
在90后大学生中,部分人对于“刻苦学习”的“不屑”也着实令人堪忧。
在回答“你如何看待刻苦学习”时,有312%的人认为,“进了大学还那么‘玩命’,太不值得,学得好与不好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大学生在对待学习问题上的模糊认识。
在他们看来,经过高考打拼,进入大学之后学习问题似乎成为“次要问题”,不仅可以“放一放”,而且对那些刻苦、勤奋的学生也不以为然,甚至冷嘲热讽,从而步入“学习耻感”的误区。
3对帮助他人的认识
“在参加学工、社团、志愿者等工作的动机”问题上,虽然大多数学生是出于“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和“体验生活”等方面的考虑积极参加,但也有274%的学生很“率直”地认为,自己的动机是“出于功利,没那么崇高”及“混个名堂,将来找工作说不定也能派上用场”或“老外”很重视志愿者的经历,这对将来出国申请有好处,等等。
如此表白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有部分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动机不纯,认识模糊。
在其直言不讳的背后,恰恰隐含着“耻感的缺失”。
他们可以“直言功利”而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将功利性动机合理化,以至于大言不惭,其后果是令人堪忧的。
二、耻感的淡化现象
大学校园里常常能够看到一堂课结束时,书桌里面多出许多食品袋子和纸屑;上课迟到了,有的学生还大摇大摆地进了课堂,并未因此感到难为情;公共场所,经常能见到一对对情侣举止亲昵,旁若无人。
这些本来被视为“羞耻”的现象,在部分大学生的心中已经变得“无所谓”,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
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表明,耻感淡化、荣辱意识不强在这一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1认知模糊反映耻感淡化
在问到“教室里经常能看到课桌、墙上的涂鸦,对此你的感受是什么”时,有173%的学生觉得“涂鸦有趣,自己也会画”,有516%的人觉得“无所谓,不必太介意”,仅有311%的人会觉得“这种行为是羞耻的”。
虽然随意涂鸦的人只占少数,但是真正意识到随意涂鸦是一种不文明行为而感到可耻的人却只是少数。
在回答“你是如何看待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一问题时,竟有399%的人认为“有道理”,这显然是由于认知模糊导致的耻感淡化现象。
2在诚信问题上反映的耻感淡化现象
在涉及诚信的问题上,90后大学生的表现也令人担忧。
如问“上大学后,你是否有过作弊行为”时,只有498%的人回答“从不作弊”,有442%的人回答“偶尔作弊”,竟有62%的人回答“经常作弊”。
在回答“如何看待现在的学术造假和论文抄袭现象?”问题时,有406%的人会“觉得惭愧”,有243%的人认为“很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另外,竟有351%的人承认“自己曾抄袭论文”。
可见诚信在现代社会正面临严峻挑战,90后大学生的“考试诚信”问题也亟待关注。
3知、情、行不相统一反映的耻感淡化现象
因耻感认知、情感与行为的不统一导致的耻感淡化现象也很明显。
在回答“你对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现象有何看法?”时,有572%的人“为这种行为而感到羞耻”,但同时又有428%的人认为“这种行为虽然不好,但如果不影响自己安全也没什么”;在回答“如何看待自修时的‘占座现象’”问题时,有156%的人觉得“理所应当”,193%的人觉得“虽有点儿难为情,但还是会去占座位”。
在涉及“勤俭节约、艰苦
奋斗”问题时,对于“不关水龙头”、“乱倒饭菜”等行为,有547%的人“为此感到羞耻”,但同时也有453%的人“虽然感到羞耻,但自己也常常这样做”。
由此可见,在耻感的知与情、情与行、知与行等问题上的脱节是导致耻感淡化的重要诱因之一,理顺三者关系是解决耻感淡化问题的基础。
三、耻感的偏差现象
“知荣明耻”是中华民族荣辱观的集中表达,《孟子·尽心上》中有过“人不可以无耻”的论断。
作为道德的基础,积极适度的耻感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
1由不恰当认知导致的耻感偏差
一些本不构成“耻辱”的因素却因为固有的认知定式、不合理的自我评价等导致部分90后大学生低人一等的认知偏差。
如在涉及“生活方式差异”问题上,有387%的学生“因为习惯问题在同学面前觉得难为情”,有198%的人“因为乡言土语而不自在”,有265%的同学“因为服饰不时尚而觉得没面子”。
涉及此类问题的学生较多来自农村,因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由强烈自尊导致自卑,进而产生耻感认知的偏差,有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情况。
研究表明特困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四个因子上的发生率均在10%以上,而非特困生在所有因子上的发生率均低于10%。
另外,特困生在人际敏感、焦虑、躯体化三个因子上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特困生[2]。
由此可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不恰当的耻感认知,容易引发大学生一系列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而那些贫困生和特困生尤其值得关注。
2由过度敏感导致的耻感偏差
一些本来强度不大、影响不深的问题常常因为当事人的过度敏感而放大了问题的强度,以致形成耻感偏差。
在回答“你是否曾因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或体态不够好看而感到自卑”时,有328%的大学生有时感到自卑,其中142%的人感到很自卑。
在回答“你是否因为家境不好(物质、精神等)而感到自卑”时,有206%的人感到很自卑。
由于部分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不利处境过于敏感,使问题的性质发生变异,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耻感偏差。
Lewis的研究表明,经历羞耻事件时,个体更多针对自我进行评价,而对自我整体的消极看法,也可能导致相同情形下低自尊者更易感到羞耻[3]。
因此,矫正耻感偏差的关键是消除对不利处境的过度敏感。
3由价值扭曲导致的耻感偏差
某些价值问题的迷茫和扭曲也是导致耻感偏差的因素之一,如在回答“如何看待集体荣誉感”时,有749%的90后大学生认为“应关心自己所在集体的荣誉”,有176%的人认为“不关心自己所在集体的荣誉”,有75%的人则认为“许多荣誉是虚伪的,自己不屑一顾”。
由此可见,对集体荣誉感的扭曲,导致部分90后大学生不关心集体,甚至将集体荣誉感视为一种“耻感”,进而由“耻感偏差”导致“行为偏差”。
四、关于耻感教育的思考
90后大学生的迷茫、淡化、偏差等耻感现象发人深省,对“耻感教育”的诉求也刻不容缓。
从90后大学生的生存境遇来看,耻感教育可以遵循以下路径展开。
1识耻
许多90后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对“耻”的认识不够健全,以至出现对耻“不以为耻”的现象。
从衣食住行到人际交往,从自尊、自强到理想、情操,人生的各个层面都少不了“识耻”问题,尽管大学生有较强的理性思维,但识耻教育应从感性做起,从生活细节做起,在“识耻”基础上逐步走向行为高尚。
2辨耻
这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由价值多元引发的“荣耻甄别”已成为必然。
传统社会的荣辱观界限分明,清晰易辨,现代社会“荣”与“耻”之间则有许多“灰色地带”,鱼龙混杂的社会现象给涉世未深的90后大学生带来许多需要甄别的难题。
辨耻教育的关键在于以社会主流价值为导向,指导他们在“耻”的问题上厘清正误,明辨是非,防微杜渐。
3明耻
两千多年前,管子把“礼义廉耻”作为一个国家立国的根基。
“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明耻”由此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识耻和辨耻的基础上,能全面理解“荣”与“耻”,进而有正确的行动,这是“明耻”的根本。
4拒耻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充满形形色色的诱惑,而许多诱惑是以丧失廉耻为代价的。
由于90后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识耻、辨耻和明耻等方面能力欠缺,“拒耻”能力也显得薄弱。
所以拒耻教育的关键是进行抗拒诱惑的道德意志训练,在明耻的基础上有所为亦有所不为,直至形成知荣明耻的
“动力定型”。
5树耻
所谓“树耻”,就是从避免耻感、树立自尊的体验中学会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自觉完善自己的人格。
道德成长经历有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90后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尚未完善,更需要树耻教育。
树耻教育的关键是帮助他们形成内在自觉,在心中树立一种“耻感标尺”,时时处处以心中的标尺检验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道德自觉。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常自认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都合情合理,有这样平常心态,将会战胜很多困难。
2、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有好脾气和仁义广结好缘,多结识良友,那是积蓄无形资产。
很多成功就是来源于无形资产。
3、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固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