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棒孢叶斑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egetables2020.6图文识病
试谈棒抱叶斑病
本期特邀嘉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12396”新农村服务热线植保专家李明远研究员。
棒抱叶斑病是一大类植物病害。
最早于1906年欧洲即有为害黄瓜的报道,1936年在橡胶树上发现,造成落叶病,1957年曾在美国佛罗里达于黄瓜上有过报道山。
棒抱叶斑病的致病菌在我国1937年即有报道,发生在江苏的肛豆上⑷,之后报道的寄主越来越多,有辣椒、黄瓜、西瓜、甜瓜、丝瓜、冬瓜、南瓜、金丝瓜、番木瓜、番茄、茄子、四棱豆、扁豆、大豆、莲藕及棉花、龍麻、芝麻等,有报道称其可为害530种植物。
该病在我国分布也比较广,包括广东、台湾、广西、湖南、四川、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吉林、辽宁、甘肃、北京等地区。
在北京,笔者是1983年7月在房山区南尚乐的黄瓜上发现的⑶。
由于为害不重,没有引起重视。
自1994年开始,该病在辽宁瓦房店、海城地区大发生,1998年在河南发生严重,2008年山东寿光6666.7hm2(10万亩)发病,2008年河北青县5333.3hm2(8万亩)发病,2009年甘肃白银地区发生较重,2011年辽宁北镇地区损失严重,在东北三省保护地发生面积有3.3万hm2(50万亩)以上。
每茬损失超过千万元,已成为北方地区保护地重要病害。
但该病在北京发生的并不普遍,笔者仅在2010年和2015年在北京市大兴区和通州区看到,且仅部分温室发生严重⑷。
鉴于棒胞叶斑病为害的寄主和地域较广,对这种病有很多的叫法,如:黄瓜棒抱靶斑病(英文名:corynespora target leaf spot)、黄瓜褐斑病、番茄褐色轮纹病、菜豆褐色轮斑病、茄子黑枯病、紫苏斑点病、橡胶落叶病等。
危害症状
棒鞄叶斑病造成的危害,以叶斑为主,此外还可为害茎及果实,但在不同寄主、不同条件下的表现不同,如低温时在黄瓜、西瓜上初发阶段为水浸状小点(封底图1),后病斑变干,形成灰白至淡褐色的斑点;在菌量大时,在叶片上会大量聚集,直径多为1~2mm的小型斑(封底图2、图3);严重时小型斑互相融合,引起叶片枯死(封底图4)。
在气温较高时,也会形成直径10mm以上的大型病斑(封三图5),这种大型病斑一般呈多角形至不整齐形,有时也受叶脉的限制,有的还可见同心轮纹;有时病斑上生出黑色的霉状物,即为该病的病原菌,由于该病原菌的鞄子梗及抱子较大,往往用低倍的解剖镜即可看到病斑上的霉层;在黄瓜上形成的大型病斑常和黄瓜霜霉病、炭疽病类似,较容易误诊。
该病在番茄上多形成不整齐形的褐斑,一般大斑(直径10mm)与小斑(直径1~2mm)混生(封三图6)。
在茄子上也常见到小斑与大斑2种类型,小斑型为黑色小点(封三图7),而大斑多为圆形,褐色,有不明显的轮纹(封三图8),直径在10mm以上。
该病还可侵染茄子的茎,造成茎略缢缩,使病部变褐,并生出黑霉(封三图9),严重时茎斑上部植株枯死。
在莊豆的叶片上病斑红褐色,大小不等,多近圆形,大斑型有轮纹;在茎上病斑菱形(封三图10)。
-81-
侨鶴【图文识病Vegetables2020.6
危害病原
^^.Corynespora cassiicola(B.et C.)Wei.,异名:C.melonis(Cooke)Guss.,一般称多主棒抱,也有称为山扁豆生捧孑包,属于丝抱目(Hyphomycetales)、棒抱属(Corynespora)。
菌丝体无色至淡褐色,分枝,有隔膜。
分生孑包子梗一般单生,少数是几根丛生,单生时从菌丝上垂直生出;有时有子座,但不发达;鞄子梗基部稍膨大,不分枝,梗有1~7个横隔膜,靠近基部的隔膜有时缢缩明显,饱子梗一般较为粗大,一般可作为该菌的特征,在解剖镜下即可识别。
孑包梗成熟时为棕褐色,抱梗和鞄子连接处有无色的连接体,连结体比孑包梗及砲子均细。
较嫩的分生胞子为浅橄榄褐色,后转为褐色,分生鞄子倒梨形、棍棒形、钝圆柱形等。
有的基部或中部略粗大,顶部尖或略尖,分生鞄子有1~24个隔膜(有人称其为假隔膜,封三图11、图12),在不同的资料中大小差异较大(表1)O
表1不同资料来源记载的棒抱叶斑病菌抱子梗及分生抱子大小的比较
寄主分生抱子梗/(P m x p m)分生抱子/(|j m x p m)资料来源
缸豆(110.0-850.0)x(4.00-11.00)(40.00-220.00)X(9.00-22.00)现代蔬菜病虫原色图谱⑼莊豆(57.5〜330.0)x(5.50〜10.00)(20.00-175.00)X(&00-17.50)北京蔬菜病情志日
黄瓜(100.0-650.0)x(3.00〜&00)(50.00-350.00)X(9.00-17.00)现代蔬菜病虫原色图谱⑼黄瓜(90.0-320.0)x(5.75-12.00)(35.00〜145.00)X(12.00-20.00)北京蔬菜病情志日
茄子(200.0〜400.0)x(6.00-8.00)(60.00-960.00)X(3.75-7.50)现代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番茄(84.0-345.0)x(6.60-8.63)(3&65-140.00)X(15.80~18.13)一个植物医生的断病手迹向
发生规律
棒鞄叶斑病菌以菌丝、厚垣鞄子、分生抱子在土壤、种子或保护地中的越冬蔬菜上越冬。
在病残上可存活2年。
种子带菌时,在种子表面可存活8个月以上,在种皮内潜伏的菌丝的存活时间更长。
靠风、雨和农事操作传播。
侵入途径以叶两面气孔为主,也可直接侵入。
新叶及老叶较抗病,中部叶较敏感。
棒鞄叶斑病菌喜温,菌丝在5〜40°C均可生长,以25-30C最适;分生抱子在10-40C均能萌发,以15-35C最适,15-35°C温度下鞄子均可萌发,最适25〜30菌丝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8〜30C,产胞的最适温度为30°C,病菌的致死温度为55-C(持续10min)。
孑包子萌发需90%以上的相对湿度,但在水中萌发最高。
在适合的温度下病害的潜育期为5~7d o 不同来源的病菌对温度的敏感性略有差异。
因此,棒抱叶斑病属于喜湿病害。
棒抱叶斑病菌适合的pH值为4~12(5~7最适);黑暗有利菌丝生长,适当的光照有利于产抱,不同菌株对碳源的要求差异不显著;该菌还是一个高度变异的种群,种内存在复杂的致病力分化。
来源于茄子的病原菌可分为3个类型,A1:对茄子、黄瓜、番茄弱致病力;A2:对番茄无致病力,对茄子、黄瓜有强致病力;A3:对黄瓜、番茄无致病力,对茄子有强致病力。
来源于黄瓜的病原菌,B1:对茄子、番茄、黄瓜致病力强;B2:对黄瓜致病力强,对番茄、茄子致病力弱。
来源于番茄的病原菌,C:对黄瓜致病力弱,对番茄、茄子致病力强。
环境条件对病害的发生影响较大。
一般种植密度过大、氮肥偏高、整枝打杈不及时、排水不良等均有利于发病。
增施磷肥有助于缓解高氮肥的负面影响。
此外,天气及温室的湿度管理对病
-82-
Vegetables2020.6图丈识病ill 害的影响也比较大,如连阴天、大水漫灌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对于捧抱叶斑病的防治,提倡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并重的综合措施。
◎采用抗病品种
目前,国内在黄瓜上已有人关注抗病品种的筛选,筛选出了部分抗黄瓜棒鞄叶斑病的品种,如花青大吊瓜、津优38号、美奥2号、绿隆星四号、春秋银秀、津优305号等©铁但是,我国对该病的抗病育种工作起步较晚,加之病菌极易发生变异,致使选育出的抗病品种持效期短、病害控制不稳定,加上病菌为害的寄主较多,靠抗病品种来抵御此病仍任重而道远。
◎合理论作
一般应和非寄主的蔬菜轮作2~3年。
◎种子消毒
一般采用温汤浸种,即砧木及接穗的种子均使用55-60°C的热水浸15min。
◎清除病残
除发病初清除病叶外,在生长过程中不断清除发病严重的叶片,罢园后将病残株销毁。
◎棚室消毒
即在罢园后、定植前,使用硫磺(667n?用量5kg)发烟熏棚消毒。
◎覆盖地膜
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溉,以降低棚室内的相对湿度。
还有的介绍于棚内增加红色光线,可诱导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
◎合理施肥
避免氮肥过剩,增施磷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避免盲目地将氮、钾肥同施。
「药剂防治]
发病初即应当用药保护。
可使用的保护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5%百菌清烟剂250g、40%代森猛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发病后应多使用专性或治疗药剂,如:25%咪酰胺乳油1000倍液、25%喀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32.5%喀菌酯•苯瞇甲环坐悬浮剂1000倍液、52.5%恶哇菌酮.霜晾1500倍液(抑快净,兼防霜霉病)或40%喀霉胺悬浮剂2000倍液、50%喘酰菌胺水分散剂2000倍液、35%氟菌戊醴醇悬浮剂2500倍液、43%氟菌•厉菌醋悬浮剂1000倍液、6&75%恶酮链锌水分散粒剂。
有机农业可使用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春雷霉素液剂600倍液等。
经验表明,对此病的防治要早。
有报道,当感染率高于3%,即不能有效地防治。
又鉴于病菌易产生抗药性,要轮换使用治疗性的农药,尽量做到每茬蔬菜使用同种农药的次数在3次以内。
参考文献
[1]SHERF A F,MACNAB A A.Vegetable diseases and
their control(second edition)[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86:352.
⑵戴芳澜.中国真菌总汇[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934.
[3]李明远,李固本,裘季燕.北京蔬菜病情志[M].北京:北京
科技出版社,1987:59-60.
[4]李明远.一个植物医生的断病手迹[M].北京:林业出版
社,201&76-7&184-186.
[5]吕佩珂,苏慧兰,高振江,等.现代蔬菜病虫原色图谱【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8:176-17&
[6]蓝国兵,何自福,罗方芳,等.广东黄瓜棒抱叶斑病(褐斑
病)的发生及品种抗病性鉴定【J].中国蔬菜,2012(11):
30-31.
[7]李亚莉,侯栋,岳宏忠,等.黄瓜棒抱叶斑病种质筛选及
抗性分布频率分析[J]冲国农学通报,2016,32(4):191-
195.
[8]高苇,王勇,张春祥.不同黄瓜品种对黄瓜棒抱叶斑病的
抗性鉴定[J].北方园艺,2016(11):110-112®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