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肝、肾”治疗慢性泄泻经验体会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病例二
患者张希, 男, 40 岁, 2010 年01 月18 日初诊。 患者反复腹泻6 年余, 外院查电子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溃 疡 性 结 肠 炎。 患 者 大 便 溏 烂 偶 有 粘 液 每 日4-5 次, 常发生于 清晨, 泻前腹痛, 每于食用面食、 生冷或饮酒后加重, 伴腹胀、 纳呆、 神疲乏力、 腰膝酸冷。 面色萎黄, 舌质暗淡、 边有齿痕、 苔白腻脉沉弱。 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兼夹食滞。 治以健脾温 肾消导化滞。 处方: 党参15g, 茯苓15g, 制附子先煎5g, 肉豆蔻 5g, 槟 榔5g, 干 姜10g, 陈 皮10g, 补 骨 脂10g, 甘 草10g, 薏苡仁 30g。 水煎服每日剂早晚分服。 服药7 天后复诊, 腹胀、 纳呆、 腰 膝酸冷症状明显减轻, 食欲改善, 腹泻次数减少, 大便仍不成 形。 予原方去槟榔、 肉豆蔻加黄芪20g, 广木香后下10g 以加强 益气升阳行气运脾。 连服10 剂后大便恢复正常, 再守方服7 剂 以巩固疗效并嘱加强饮食起居调养。 随访2 年未见复发。 治肝: 疏肝解郁, 调和肝脾, 肝脾两脏在生理上相辅相成。 肝主疏泄条达全身各脏腑的气机, 只有肝气畅达, 脾才能很好 地发挥其运化水谷精微和升清降浊的功能。 脾气健运, 气血生 化有源, 肝血充沛, 肝脏得阴血以柔润, 肝气才能得以条达。 肝 脾在生理上的密切联系, 决定了其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久病 忧思抑郁, 肝失疏泄; 或脾土虚弱, 皆导致木横乘土, 令脾胃运 化失常, 水谷清气下趋大肠而为泻。 肝郁脾虚、 肝脾不和, 是慢 性泄泻久病不愈的另一重要因素。 对于有情志不遂、 胁腹胀闷 或痛, 肠鸣腹痛, 脉细弦等表现的患者可根据痛泻要方化栽, 在健脾等治疗基础上, 加用柴胡、 白芍、 香附、 防风等, 疏肝理 气, 调和肝脾, 且柴胡还有升阳之功, 多可收到良好疗效。
190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71
·中医中药·
从“脾、肝、肾”治疗慢性泄泻经验体会
李威(江苏省沭阳县中医院消化内,江苏 沭阳)摘要: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特征的症状。 现临床上将泄泻症状持续或反复超过 2 个月者称为慢性泄泻。 中医 “久泻” 、 “大瘕泄” 、 “伏梁” 等病症西医许多消化道病变均可引起慢性泄泻其病因复杂、 病情反复、 缠绵难愈。 从 “脾、 肝、 肾” 入手辩证施治, 效果显著。 关键词: 慢性泄泻; 治脾三法; 案验 中图分类号: R249; R256.34 文献标识码: 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71.149
治以健脾升阳, 风药胜湿。 处方: 苍白术9g, 升麻9g, 柴胡9g, 羌活9g, 防风9g, 茯苓9g, 泽泻9g, 厚朴9g, 木香9g, 陈皮5g。 此 方连服15 剂, 腻苔化薄, 胃纳增加, 腹泻减至每日2-3 次。 原方 去苍术、 厚朴, 加党参9g, 生薏苡仁15g。 又连服20 剂, 大便成 形转软, 每日1-2 次, 腹痛消失, 唯感精神疲乏。 改为参苓白术 丸口服3 月余, 随访3 年腹泻未发。 治肾: 温补肾阳, 益火暖土 《素问, 六节藏象论》中言 “肾 [3] 者, 主蛰, 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 。 肾阳虚衰, 封藏失职, 火不 生土, 脾失温煦, 水湿不化, 二便失司, 可致大便滑脱不禁。 肾 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根本, 泄泻不止, 脾阳久虚势必损及肾 阳, 即所谓 “久病及肾” 。 慢性泄泻者如出现五更腹痛肠鸣作 泻, 完谷不化、 形寒肢冷、 腰膝酸软等肾阳虚衰的症状, 应健 脾温肾并重, 加用补骨脂、 熟附子、 肉桂等补火助阳之品。 此 外, 肾阳可温煦脾阳, 故即使患者尚未出现肾虚之候, 仍可适 当加用附子、 肉桂以温补肾阳, 既能防止疾病传变, 又有温化 水湿之功、 益火补土之妙, 能事半功倍。
0 引言
1 治脾
本人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 凡慢性泄泻者, 除大便溏 薄, 久 泻 不 止 外, 多 伴 有 腹 胀 纳 少, 体 倦 面 黄, 舌 淡 苔 白, 脉 缓弱等脾气虚弱之症, 甚或出现腹痛绵绵, 喜温喜按, 四肢不 温, 舌质淡胖, 脉沉无力等脾阳虚衰的表现。 结合肖振球教授 临床经验总结, 故本人认为: 泄泻皆因饮食物在人体内传化 失常所致。 六腑的传化功能受五脏推动与调节, 其中脾脏的 作用最关键。 脾主运化, 脾气推动胃的 “腐熟” , 小肠的 “受盛 化物” 、 “泌别清浊” ; 脾主升清, 与六腑之通降协调平衡, 使六 腑泻而有度。 脾气健运则粪便成形, 排泄规律。 脾气虚损则运 化无力, 气机升降失常, 引起泄泻。 而慢性泄泻, 病情缠绵, 大 便长期水谷并下、 清浊不分, 脾失温养, 久之必虚。 久泻、 脾虚 二者互为因果成泄泻难愈之缘由。 正如 《景岳全书》 所言 “泄 [2] 。 因此, 久泻之治, 重在治脾。 治脾 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 常用三法, 即健脾、 运脾、 醒脾。 其因有三: 首先, 久泻脾虚, 故 当健脾固本; 其二, 脾气亏虚推动无力, 湿、 食内阻, 情志抑郁 皆可使气机阻滞, 当理气运脾; 再者, 脾喜燥恶湿, 湿邪最易 困遏脾阳, 当化湿以醒睥。 三法之用如下: 健脾, 以补益为主, 但不可纯用甘温峻补之剂, 以防虚不受补而生胀满之证, 又 或助湿留邪。 常用药物有: 党参、 黄芪、 山药、 茯苓、 薏苡仁、 白 术、 干姜等。 其中党参既能补脾润肺, 健运中气, 又非峻补之 药, 虚人易受; 黄芪炒用不但健脾益气, 还可升阳举陷; 山药 补气养阴, 还兼涩性, 可防温燥药之伤阴; 茯苓、 薏苡仁淡能 渗利, 甘能补益, 两得其宜; 白术健脾益气, 燥湿利水; 干姜长 于温中散寒、 健运脾阳, 以上诸药临证加减运用则健脾之力 强, 又能温运脾阳, 升举固脱, 对水湿之邪能燥、 能渗、 能利, 补而不滞, 固本不留邪。 运脾, 以理气消滞为主, 药用陈皮、 木 香、 厚朴、 枳实, 可理气消积止痛, 健脾燥湿利水, 脾运得复还 有利于补益药物的吸收, 加强健脾温肾之效。 醒脾, 以芳香化 湿为主, 用苍术、 草豆蔻、 砂仁、 佩兰等, 以解脾之困。 三法之 中, 应以健脾为主, 运脾、 醒脾为助。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特征的症状 [1]。 现临 床上将泄泻症状持续或反复超过2 个月者称为慢性泄泻。 中 医 “久泻” 、 “大瘕泄” 、 “伏梁” 等病症西医许多消化道病变均 可引起慢性泄泻其病因复杂、 病情反复、 缠绵难愈。 经过参考 大量文献古籍及总结各位名老中医多年临床经验, 结合大量 临床病例, 辨证施治从 “脾、 肝、 肾”入手, 取得不错的疗效, 现将本人感悟所得及一些临床病案与各位同道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