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如何紧扣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紧扣课程标准
新课标的颁布实施顺应了新时期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终身学习日渐成为语文教学的新课题、新目标。新课标曾经被解读成了各种各样的新的课堂形式,多媒体课件、满堂提问、小组讨论等一时大受推崇。但这些形式的创新并未抓住课标的核心,新课标学习不能只注重教学模式、技巧的模仿,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深入思考、对照与探究。
一、根据学生兴趣,调整教学内容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标语文教学的关键正是在于教师能够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做到课堂启发诱导性强,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萌生出创造的设想。
老师可以学田忌赛马,尝试对讲课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以期获得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看问题都存在一个角度的问题,同一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单纯站在老师角度备课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可以尝试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打破固守的讲课顺序,结合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将每篇课文所要讲的知识点按重要程度编好序号,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重新编排形式及讲授顺序,尤其要考虑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自主参与中得到锻炼,掌握更多的东西。另外,对所讲课文的重难点要有足够的了解,这也是每名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有此作为基础,老师就可以在头脑中对授课情形反复进行预演,并逐渐调整至最满意的状态,灵活地掌控课堂。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学
找准角色定位,明确各自职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结论教学’,即结论传递、结论推导、结论印证,换个角度看也就是学习过程的缺失。这是语文教学低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将课文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解决找出的疑点,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向教师积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的转变,努力构建起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不为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层次浅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做到在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有效地传授语文知识,强化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忽视学进行机
械操作、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盲目给出过于宽松、模棱两可的评价。
课堂本就是学生的,没有他们的参与,一味听老师站在讲台上说,却又要求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极不合理的教学安排。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点自由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提纲挈领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课堂上老师要做的不是满堂讲解,挤占学生思考的时间,而是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是“强加”而是“点拨”、“引导”。只有做到“蹲下来”教学,才能把课堂真正的放还给学生。
三、凸显德育重要性,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素养”是新课标极为重视的一个方面。它凸显了语文教学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之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它要求“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睿智机敏、博学仁爱的人格魅力,并能将其思想、精神、灵魂以及人生感悟、知识架构、文学理念等等浑然天成地融入到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中,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性格、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不在少数,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这些品格,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创新意识,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日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学识修养。总之,语文教师应该是以语文为载体的学生的人生导师。
四、感悟美的世界,启发对美的感知
与人文情怀相呼应,语文课同样为我们打开一扇欣赏世界之美的窗。语文课的讲授应该能让学生品味到文学作品描写刻画的内容美,还应该启发学生感悟到文章强调突出的内蕴美。
相较于其他课程,语文课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语文老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语文知识,还要带领大家从文学作品中分析情节,品评人物,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学会生活变得尤为重要。语文课在形成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同时,也应该形成学生对美的认知,在语文课本中发现美,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发现美,并且能够将美诉诸笔端,诉诸他人,学会感受美,学会享受生活。
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课上讲解时要能呈现出作品的“美”,让学生在头脑中对美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如引导学生感受朱自清的《春》所散发出的绿意盎然的生机与活力,品味《荷塘月色》里对月光和荷塘的细腻描写,在头脑中想象出作者描绘的美景,逐步练就对大自然之美敏感的眼睛。教师不仅要能发现美,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就不同主题的“美”(自然美景、人性之美等)进行创作。平时应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坚持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感受美。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
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而且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还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
组织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一方面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另一方面可以专门就文学作品展开阅读感想讨论,引导学生想象作品中的自然美景,感受作品中散发出的书卷气、人性美,并尝试着模仿写作,内化语文课堂和课外阅读的美为自己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