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8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8篇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上一节复习课.(复习2)
二.综合练习。

1.复习题6。

1)出示第6题表格,仔细观察表格说说括号里的数应该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2)学生填表,集体交流。

2.复习题7.
1)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不计算来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的?
3.复习题8。

1)出示第8题图,老师说明:“今天做了多少?”不是题目的问题,而是引出“做了上衣20件,裤子32条”的`对话.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做了上衣20件,裤子32条,求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2)_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口答。

4.复习题9。

1)出示第9题,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桌子40张,椅子4把,有48人来开会。

)求什么?是几个问题?哪几个问题?(再搬几张桌子?再搬几把椅子?)
2)学生列式计算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的?
3)学生集体回答.
5.复习题10.
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老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集体算出结果,口答.三.作业布置.
小学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根据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关系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可能性的意义,用分数表示等可能性难点: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白球、黄球、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玩个比赛好吗?这里有三个盒子,盒子里都装有了6个球,老师想跟同学比赛,看谁能摸得到白球,比比谁的运气好(老师盒子里装6个白球,学生的一个装6个黄球,另一个盒子里装了3个黄球和3个白球)
师生比赛。

思考:你能猜出老师运气好的奥秘吗?
估计回答:
1、老师的盒子装的全是白球,所以一定摸到是白球。

2、一个盒子里装除了白球还有其他颜色的球,所以摸到的可能是白球。

3、还有一个盒子没有装白球,所以不可能摸到白球。

板书:可能一定不可能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事物可能发生,有的事物不可能发生。

今天我们来研究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老师让我们红队先开球吧!还是让我们黄队先开球吧!…谁先开球呢?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学生汇报
1、石头剪子布
2、转转盘
3、抛硬币
介绍:国际足球比赛一般采用抛硬币办法决定谁开球,你们认为抛硬币的方法公平吗?为什么?我们来做抛硬币实验来验证。

2、活动体验,感受过程
抛硬币游戏
游戏规则:
1、竖着把硬币放在20厘米左右的'高处让硬币自由落在桌面,每组抛20次。

2,用“正”法在草稿纸上做好记录。

3,抛完后,小组长统计本组的情况并填好记录表,组内同学共同校对。

4,活动时我们要互相合作,有秩序,保持安静。

小结:抛硬币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越接近1/2现在我们就把全班的实验结果加起来,看看是不是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越来越接近1/2。

正面朝上1/2板书:抛硬币可能性相同都是1/2反面朝上1/2四、巩固拓展放学以后,你喜欢做什么?(看动画片)你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1、(出示课件:小明喜欢看动画片《电击小子》小丽喜欢看《羊羊快乐的一年》,但只有一台电视机,该怎么办)
生:他们可以抽扑克牌解决。

生: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来解决。

生:可以掷骰子来解决。

……
师:你们的方法很好,我们再来看小明和小丽的办法好吗?
(课件:掷一枚正方体决定谁看动画片。

小正方体共有6个面,每个面上标有数字1,2,3,4,5,6。

如果朝上的数字是6,则小明看,如果朝上的数字不是6,则小丽看。


生:老师,这样不公平。

生:是呀是呀,小丽要耍赖了。

生:我给他们改游戏规则吧!改为如果朝上的数字是1,2,3则小丽去,如果朝上的数字是4,5,6则小明去。

生:这个办法对他们来说是公平的。

都是3/6=1/2师:你想的办法也很公平。

小军不看动画片,他喜欢下飞行棋,你玩过飞行棋吗?怎样玩的?掷一个正方体骰子,朝上的面数字是几,就走几步。

正方体的6个面上分别写着1,2,3,4,5,6,掷出每个数字可能性一样吗?
生:可能性都是1/6师:如果我们把这个正方体改成长方体,掷出的可能性一样吗?为什么?师:长方体的六个面不一样大,所以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不相等。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在游戏中知道了一件不确定的事情它的可能性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例如,掷硬币掷出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都是1/2,掷一个正方体的骰子,每个面掷出的可能性都一样。

小学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初步体验分类、归纳的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1)课时
1、加法
出示算式
25+836+759+243+5
50+1639+4047+5062+4
(1)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2)把他们分分类(板书)
(3)计算,抽几道说说是怎么算的?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4)练习(重点是进位加法)学生出题
2、减法
(1)明确要求
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加法的有关练习,这一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减法,减法这一部分和加法有些相似,怎样?我要把这个任务交给小朋友们自己完成,有信心完成吗?
(2)小组合作
一个填表,一个写算式,一个算答案,一个检查对错(3)展示交流
(4)练习P78T1
46-982-565-7
97-6062-4058-30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79页第1、2题
2、想一想,各种图形表示什么?
△+○+□=40△=()
△+○+□+□=46○=()
△+○+○+□=70□=()
3、P78T2
三、
四、作业课堂作业本第4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指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

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方都有什么?(练习一的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小学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1、观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2、操作验证(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馈(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4、归纳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

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三、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篇二:《8+7等于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8+7等于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

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评析:设置一个帮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

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

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

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

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

(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

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
2.电脑出示"7加几"的题目。

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

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总结
[评析: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计和判断。

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
总评:本课的教学,没有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

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

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生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下面让咱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行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疑:老师知道这组学生中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们猜猜他在这组中可能排在第几?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朋张炎赵丽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刘云同学排在第几?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都会产生影响,为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

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最中间的数据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师:那么,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按大小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按大小顺序排列
b、最中间的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3、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m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1)让学生分别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同桌之间议一议,说一说。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3、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例5
中位数24.72.89(2.89+2.90)/2=2.895
按大小顺序排列
数据个数奇数:最中间的数据数据个数偶数:最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

本人循着教材的思
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小学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类推的能力.
3.培养探索、应用的意识.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二、新授
1.研究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的关系.
(1)指导学生自学例1.出示自学提纲:
A.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B.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C.1平方分米与100平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也可看作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3)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2.推导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的关系.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可以划分成100个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即100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所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3)思考: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3.小结: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1.填空.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判断.
(1)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2)4平方米=40平方分米()
(3)50平方米和50米一样大()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1.3平方米=()平方分米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5平方米=()平方分米26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一张写字台的台面长是13分米,宽是6分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
3.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

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分米?用面积是25平方分米的水泥方砖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多少块?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认真观察、参与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小学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用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1、算式接龙。

(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题)
甲:4+2=6;乙:6+1=7;甲:7+2=9;乙:9+1=10。

或者甲:10-2=8;乙:8-3=5;甲:5-1=4;乙:4-4=0。

2、学生汇报,说说你们组的题目和想法。

邀请两个学生到讲台前表演。

讲述:第一个算式的得数正好是第二题开拓的这个数,第三体开拓的数正好是第二题的结果像这样的几道有联系的算式写出来像什么?
我们把这个游戏叫做算式接龙。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