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借鉴】中国行政史.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行政史一
1.从总体上讲,传统中国治国之道的核心是()A
A.以德治国
B.以法治国
C.以理治国
D.以仁治国
2.西周时期,掌管籍田和农业生产的政务官是()C
A.司寇
B.司空C,司徒D.司马
3.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带有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是()
A.王国
B.侨郡县
C.安抚州
D.左郡县
4.隋唐时,九寺中主管外交事务的是()D
A.太仆寺
B.大理寺
C.光禄寺
D.鸿胪寺
5.唐初依汉朝管理西域都护之例,为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管理各归附少数民族而设立的行政机构是()B
A.路
B.都护府C,左部县D,羁糜府州
6.五代时期各政权中枢机构中掌握军政两方面决策大权,和皇帝共同决策,变拥有军务方面执行权的机构()D
A.三司使
B.中书门下
C.尚书省D枢密院
8.宋朝主持一路军务的机构是()B
A.提点刑狱司
B.经略安抚司
C.提举常平司
D.转运使司
9.辽朝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是()B
A.南面官制
B.北面官制
C.勃计烈制
D.三省制度
10.元朝中央总量政务的部门是()B
A.枢密院
B.宣政院
C.通政院
D.中书省
11.明正统初年,因皇帝年幼,太黄太后委全权于内阁,由专职间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为()B
A.批红
B.票拟
C.奉召
D.制留
12.明朝中央政府最主要的职能部门是()B
A.司礼部
B.六部
C.五军都督府
D.大理寺
13.清朝的回避制度规定,处理某省业务的机构中不能有本省籍的官员,这种回避方式称为()A
A.职务回避
B.亲族回避
C.地区回避
D.血缘回避
14.根据南京国民政府1937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由国名党中政会选任的是()A
A.委任官
B.特任官
C.荐任官
D.简任官
15.解放战争时期,各大解放区人民政府的行政决策机关是()C
16.南京临时政府与传统封建王朝相比,在行政监督方面最大的区别是创建了()A
A.议会监督制
B.司法院制
C.分权制衡制
D.检察院制
17.北洋军阀政府的最高审判机关是()C
A.平政院
B.肃政厅
C.大理院
D.总检察厅
18.根据官员职务性质的任用方式的不同,南京国民政府将所有官员分为()C
A.特任官和委任官
B.简任官和荐任官
C.政务官和事务官
D.文官和武官
19.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是()B
A.国名党中政会
B.行政院
C.立法院
D.考试院
20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体制的最大变化是为适应抗战和巩固统治的需要而设立()A
A.国防最高委员会
B.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C.国名党中央政治会议
D.国民大会、
21.国名政府在“行宪国大”后,重新设立五院,其中行驶最高司法权的是()B
A.行政院
B.司法院
C.立法院
D.最高人民法院
22.苏区省、县、区的最高政权机关是()B
A.省、县、区苏维埃
B.省、县、区苏维埃代表大会C省、县、区苏维埃的执行委员会D.省、县、区执行委员会主席团
2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和地方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均实行()C
A.行政三联制
B.首长负责制
C.合议制
D.独任制
24.抗日根据地推行政务的枢纽是()B
A.县政府
B.区公署
C.乡政府
D.村政府
25.解放战争时期,各大解放区人民政府的行政决策机关是()D
A.军管会
B.各界代表会
C.临时参议会
D.政府委员会
26.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大体由以下哪几种权力机关进行管理()ABD
A.军事首长
B.部落西长议事会
C.部落联盟
D.人民大会
E.四岳会议
27.宋朝路一级行政层级实行分权制管理方式,分别设置了互不统属、互相制约的各大监司,它们是()ABCE
A.经略安抚司
B.转运使司
C.提点刑狱司
D.承宣布政使司
E.提举常平司
28.清朝议政的会议形式有()ABD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九卿议
C.便殿议政
D.阁议
E.临时朝议
29.1884年和1885年,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晚晴政府在下列哪些地区设立了省()CD
A.西藏
B.蒙古
C.新疆
D.台湾
E.盛京
30.1948年,“行宪国大”后,南京政府中央五院中院的产生不需要总统
31.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时期,是一种与中央集权制相适应的地方行政体制。

县是由兼并来的土地和灭亡的小国改设而成的,是由君主直接控制的直属地方行政区域。

郡主要设置在新得到的边地,地位比县要低。

32.三公宰县制:汉成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种制度被称为三公宰相制。

33.内外服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幾所在地。

外服指诸侯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有王幾向四面八方延伸。

34.北面官制:是辽朝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他牧民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

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

35.百日维新: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双重威胁下,加之日本改革成功的影响,光绪皇帝决定采纳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改革建议,推行变法运动。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36.简述奴隶制时代行政管理的特色。

1.神权政治色彩浓重;
2.等级君主制的国家及结构;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的“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37.简述辽朝行政决策中存在氏族制度残余的表现。

1.各部落莤长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朝廷在决策时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意见。

2.母权制的遗留。

皇(太)后在辽朝具有异乎寻常的尊崇地位,她们常参加军国大事的决策执行。

38.简述军机处的工作内容。

1.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

2.撰拟皇帝谕旨。

3.参与人事决策。

39.简述清末行政官员任用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停止捐纳
2.裁汰书吏
3.职官分级
40.简述苏区主管部门的监督形式
1.由中央政府发布命令,规定统一的时间和要求,各自进行自上而下的工作检查。

2.上级领导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深入基层,实地检查和指导下级政府的工作。

3.下级行政机关按时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工作。

41.试述宋朝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

1.台谏趋于合一宋朝以前的御史、谏官职责分明,御史的任务是监察百官,掌握弹劾权;谏官的职责则是批评君主,掌握谏挣言事权。

宋朝开始出现台谏合一趋势,宋真宗时设言事御史,神宗改制后谏官可以行使御史的弹劾百官之权,哲宗时规定台谏官同时上殿,台谏官职责开始混杂,到南宋时台谏合为一体。

2.赋予台谏官以特权隋唐时期,台谏官员多由宰相推荐,致使监察官员对宰执监察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从庆历年间开始,不再用现任宰相推荐者为台谏官,后又取消了执政者亲属担任台谏官的资格,至北宋末年形成定制。

台谏官由此脱离了相权的控制,成为皇帝加强专制权
力的工具,其权力得到强化。

3.轻重相制,交叉监督宋朝不仅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而且还加强了对监察人员本身的监察,形成轻重相制,交叉监督的格局。

42.试述战后南京政府行政执行的困难
战后,由于时局的动荡,南京政府的行政执行遇到了一系列困难:1.领导班子不力,从1948年6月组成的“行宪”后的首届行政院,到1949年9月南京政府垮台,行政院的领导班子在16个月中更迭了4次。

如此频繁的更迭,难以保证行政决策有效执行。

2.系统逆乱,行政机关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是完成行政任务的组织保证。

但是,战后南京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互不相谋,权责不明,有利相争,遇事推诿,形成无政府状态。

3.指挥失灵。

南京政府后期,随着军事,政治经济危机的日益加深,中央政府的行政命令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权威,出现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43.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
A.人民大会
B.莤长议事会
C.军事首长
D.部落长老会
中国行政史二
1.世卿世禄: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世卿是指到王室充当卿世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父子之间官职世袭。

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体禄,并世代享用。

2.两府三司制:由皇权不断发展,相权则进一步遭到削弱。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称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司使,又称“计相”故一般将宋朝中央行政体制称为两府三司制。

3.猛安谋克制: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

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设猛安谋克作为相当于州、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单位,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

金太祖时,以三百史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4.弼德院:是清政府在成立“责任内阁”时,仿照英、日枢密院而设立的机构,它可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并用以制约内阁。

5.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省政府的派出机关,是适应国民党部署反共内战的需要而设立的。

它与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所提出的地方政府是背道而驰的。

单从行政管理角度看,专员制度在沟通省县之间联系、整顿吏治、绥靖地方及提高行政效率方面是起了作用的。

6.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a.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
b.神权政治色彩有所淡化
c.行政法制逐步建立
7.简述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的经验。

a.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充分发挥政权机关的积极性
b。

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吸收各阶层行政事务的管理
c.实行民主决策,重视征询和采纳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d.实行精兵简政和逐级负责制,提高工作效率。


e.建立相对完善的监督体系
f.严格干部标准,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和考核奖惩,干部的福利待遇以不高于熟练劳动者的所得收入和以俸养廉为原则。

7.简述苏区行政监督的主要形式
苏区各级政府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和监督,是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此外,各级行政机关还必须接受四个方面的监督
(1)人民群众的监督(2)工农检查机关的监督(3)主管部门的监督(4)审计监督
8.简述南京临时政府对前清的文书制度所作出的改革措施
(1)简化文书种类,统一公文程式(2)规范公文处理程序,加速公文处理。

(3)革除封建称谓,使用公元纪年。

9.简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决策体系的机构
(1)决策的权力中心—国防最高委员会(2)决策的技术系统—中央设计局(3)决策的参谋系统—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
10.试试中国封建行政体制发展中的稳定因素
(1)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

这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

中国封建社会官员管理制度与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需要相
适应,既控制官员本身,又为专制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以此来调节封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弱化社会内部的摩擦,使官僚队伍按封建统治的要求形成合力。

(2)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监察制度是一种具有双重职能的特殊制度,既是皇帝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体现的是皇帝个人的意志,此乃监察制度的主导方面;同时也应看到监察制度又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法制、进行自我调节的机关,反映着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

从这个意义上讲,监察机构是整个官僚系统的去污剂,弹劾不法官吏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加强职官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对选官、任官和官吏考核的监督则有利于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

(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即时人所讲的“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原则。

二是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

比如,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儒家治国思想倡导君主,“修身以道”,从汉朝起就有儒生给皇帝和太子讲授经典的制度。

又如,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大臣可以利用灾变向失道的君主提出意见。

再如,大臣可以利用皇帝生前上“尊号”,死后加“谥号”或“庙号”的尊襄贬抑来对皇帝造成心理压力,促使其革新政治。

此外,开国皇帝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往往有较大的防微渐作用,也可以被用来充当大臣制止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

12.试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
(1)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

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另一方面便于人民选出的政权机关及时、有效地开展管理活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建设地贯彻了这一原则。

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对人民实行最广泛的民主。

另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实行高度的集中。

(3)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

为了使苏维埃政权适合革命战争的要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时,十分重视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

其一,精简行政机构。

其二,严格编制定员。

其三,减少副职,不舍虚位。

中国行政史三
1.中外朝制:是指汉武帝时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

汉武帝有意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的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

从此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议决、再交外朝官执行。

这样,由宫廷侍从官组成的中朝就掌握国家政务的决策权,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退居执行政务的地位,国家的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宫廷转移,中朝官对外朝官处于压倒性优势的地位。

2.流外补职:是宋代各级政府机构中的官员获取官职的一种途径,但规定较严。

一般能补职的是中央机构的资深官员,且须经过严格考试数额也十分有限。

3.世选:是指在具有世选特权的家族中按照某些标准挑选一个合格人选来继承某一官职的爵位。

它是契丹及其他游牧族出身的官吏的主要入仕的门径。

4.军政分府:是南京临时政府在省的某些重要地点,如前清的原道站或特别府站所在地设置的机构,是低于省一级的军政机关,下辖数目不等的州县,特点是军政、民政、财政合一。

5.中央设计局:是抗战期间国防最高委员会为了有效地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它由国防最高委员会长兼任总裁,并由总裁逐聘党政高级官员及著名专家组成审议会、预算委员会、设计委员会、政治计划委员会、经济计划委员会和调查统计处等机构。

6.简述夏商周在行政决策、沟通、文书和执行等方面具有的特色
(1)在行政决策上的集中程度较低,凡涉及下级邦国的事务,中央均通过盟会的形式加以协调,凡涉及邦国之间的关系,常经谈判以结盟的方式作出决策。

(2)在行政沟通上不是如同后世行政机关间的沟通,而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联系,如朝会、聘问等形式。

(3)在行政文书上,常以协商性文书体裁为重。

7.简述秦汉时期皇权的主要内容
(1)最高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

(2)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上享有最高审判权。

(3)最高军事权。

(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
(5)最高人事权
8.简述宋朝为了适应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台谏趋于合一(2)赋予台谏官以特权(3)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9.简述战国时期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行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
(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
(3)变法运动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

(4)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

10.简述北宋时期坚持宰相权力制衡的具体措施
(1)集体宰相制体制不变(2)法定的宰相职权不变(3)宰相办公机构为中央政府机构不变
11.试述秦汉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灵活方式
自秦统一后,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境内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针对各少数民族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的风俗民情的现实,秦汉中央政府采取了非常灵活的管理方式:(1)在杂居区,彩雀郡下设道的方法。

这种道在郡下的一种与县有所不同的特殊行政区域,采取的是既直接统治,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内部特殊性的管理方法。

(2)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赐候、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这是一种高度自治的方式(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廷直接派出官吏加以监督。

(4)持节领护官。

这是汉朝对北部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的进行羁的一类武官,如匈奴中郎将、西域都护、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等,这些武官对各少数民族政权只采取武装监护而不干预其内部事务。

12.试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所采取的改进措施
(1)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会。

国防最高委员会作出决议后,即交执行委员负责执行。

这保证了决策执行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推行行政三联制。

按照行政运行的顺序,将一切工作过程分为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

国防最高委员会增设中央设计局和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形成机关人员分成若干层级,明确规定各层级的职责权限,使各级人员都明确责任,做到职责专一,功过分明,便于查核。

这一制度虽经多次提倡,但应者寥寥,收效甚微。

(3)推行幕僚长制。

国民政府将机关工作分为政务工作和事务工作,负责事务工作的长官就是幕僚长。

由于幕僚长负责制与行政长官个人集权制是矛盾的,这就决定了幕僚长制时行时止的命运。

中国行政史四:
1.察举制:察即考察,举即荐举,察举就是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荐举。

察举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其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科目,丞相、列候、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和荐举人才,然后由皇帝亲自对被举荐者进行策问,根据对策等第高下授予相应官职。

2.磨勘制度:磨勘制度是宋朝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包括勘验官员薄历文状的一系列程序,薄历文状中包括解状、举状、家状、考状等。

3.票拟与批红:正统初年,因皇帝年幼,太黄太后委全权于内阁,由专职隔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

内阁票拟以后由皇帝作出最高裁决,即用红笔在奏章上批答,称为批红。

4.军机处:雍正七年为了西北用兵之需所设立的非正式国家机关,由于它适应了皇帝专权的需要,审权逐渐扩大,最后发展成为总览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

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5.门荫:隋唐时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

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

6.简述宋朝行政执行的特点
(1)中枢机关有一套处理各类事务的严格程序,对行政执行起着规范化的作用。

(2)为保证作为行政决策结果的诏书能准确表达皇帝的真实意图,负责草诏的知制话可在有疑问时直接要求皇帝接见,以核实宰相代宣君命时是否准确表达了皇帝的本意。

(3)由于宋朝地方实行分权制衡措施,迫使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再加上皇帝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能较快地掌握地方政务执行情况,故宋朝各级地方政府执行政令异常的严格。

7.简述“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实施的改革措施
(1)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2)设立商部(3)设立巡警部(4)设立学部(5)设立财政处、练兵处和税务处(6)撤裁有名无实的衙门
8.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显著特点
(1)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2)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当时形势的要求。

9.简述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行政监督的发展趋势
(1)平时监督(2)通过群众团体进行监督(3)选举过程的监督
10.简述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励方面的主要特点
(1)把对敌斗争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条件(2)重视司法干部的考核和奖励(3)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
1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的程序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体制既从总的趋势上呈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集中倾向,又不时伴随出现背离中央集权的分散倾向。

这种体制上的两重性反映到行政决策上,使这一时期的行政决策也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程序。

(1)权臣擅政的偏离中央集权原则的决策方式。

这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其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权臣迭出。

他们逐步剥夺皇帝的行政决策权,使皇帝完全成为他们的傀儡。

其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膨胀,成为行政决策上对皇权的一种制约。

这一时期的行政决策多出现皇帝和士族共同决策的局面。

(2)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

依决策内容的不同,决策方式有所差异,大致上有以下两种形式:首先,对于重大的事务,依据秦汉以来的传统决策形式采用集议的方式,由皇帝召集群臣集议,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在这一决策形式中,皇帝虽注重听取各方面不同意见,但最终决策由皇帝独立作出。

其次,对于一般性政务,则多通过日益成熟的三省制度来加以解决。

皇帝通过三省之间的层层控制,达到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目的,将日常行政决策权集中于自己手中。

12.试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
工农民主政权是由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

与历史上的其他政权相比,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1)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

在中央政府,虽有人民委员会作为最高行政机关,但它是从属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在地方政府,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团既是议事机关,又是执行机关,完全是按议行合一原则组建起来的。

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另一方面又便利人民选出的政权机关及时、有效地开展管理活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建设也贯彻了这一原则。

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对人民实行最广泛的民主。

人民有选举代表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力,并对不称职者有权撤回。

各级苏维埃政府要对选举它的工农兵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乡(市)苏维埃直接向选民报告工作。

为了广泛吸收工农群众直接参加管理,乡苏维埃之下设有各种专门委员会,分工管理基层各项行政事务;另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实行高度的集中。

建立在劳动群众直接选举基础上的苏维埃政权拥有高度的权力,能够集中处理国事,做到“一切权力归工农兵代表大会”。

工农民主政府的政策法令一经制定颁布,就必须遵守和执行。

各级政府之间,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力戒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现象发生。

(3)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为了使苏维埃政权适合革命战争的要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时,十分重视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其一,精简行政机构。

其二,严格编制定员。

其三,减少副职,不设虚位。

行政史五
1.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门阀政治服务的选官制度。

末建立之初,魏文帝接收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从汉朝察举制演变而来的,只不过将荐举之权从中央和地方各级长官转移到专职举士的中正官。

其具体方法是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