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治理的对策与造林技术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2月
n m i t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4期石漠化治理的对策与造林技术措施
黄小英
(崇左市扶绥县岜盆乡林业工作站,广西扶绥532102)
摘要:指出了近年来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较快,但在岩溶区域,石漠化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控制,问题曰 益加重,对区域全面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随着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理念逐步深入,对石漠化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治理石漠化的重要对策,强调石漠化治理与造林技术综合应用。
从区域岩溶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对原有的植树造林技术进行了创新,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对策;造林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9)4-00%-02
1引言
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之后,石山岩溶区域石漠 化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加上我国山区覆盖面 积较广,山区岩石成分基本构成较为复杂。
对其不合理 开发利用将会增大石漠化发生几率,对区域经济发展具 有较大限制作用。
因此要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全面调 控区域生态发展条件。
2石漠化概念概述
石漠化即是石质荒漠化土地,是亚热带湿润区域喀 斯特发育的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活动影响下,使得植 被以及土壤受到不同程度侵蚀与破坏,导致基岩存在不 同程度裸露问题,地表中开始出现荒漠退化。
石漠化不 是自然现象,是在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要素下形成 的,是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
目前区域 石漠化发生主要原因较多,其中恶劣的自然环境是重要 影响因素[1]。
3石漠化形成主要原因
3.1自然原因
石漠化问题发生的基础要素就是自然条件,在正常 情况下,岩溶区域硅酸盐岩含量较为充足,但是难以成 土,容易淋溶,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物质基础。
加上当 前诸多岩溶区域地势较高,如果当地自然降水量较多,将会导致土壤与植被受到不同程度侵蚀与溶蚀,最终导 致石漠化问题发生[2]。
3.2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也是导致石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岩溶区 域大多经济发展程度落后,偏远地区能源供应类型较 少,大多数当地群众都是通过樵采措施进行控制。
对于 植被不足、煤炭资源含量较少等区域,植被会受到毁灭 性破坏,主要是由于不科学樵采所导致,岩溶区域一直 采取的耕作方式原始化程度较高。
自然降水量较为充足,对种植土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蚀作用,将会发生 石漠化问题。
有较多农民应用毁林毁草方式对农业耕 种区域进行开垦,使得耕地面积能持续扩大。
如果开垦 不合理,将会导致土壤以及植被流失较为严重。
树木植 被不合理开采将会导致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加剧石 漠化危害[3]。
4石漠化治理对策
4.1政府部门提高重视度,多方渠道筹集资金
当前政府部门以及各级党委要逐步提升石漠化治 理重视度,认识到石漠化治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将石漠 化治理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工作进行控制,在石漠化治 理过程中,要全面发动当地群众力量,统筹协调各方操 作,将思想意识与行动进行统一,共同致力于荒漠化治 理工作中。
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加强自然生态建设,保障充足资金。
石漠化发生区域大多都是经济落后区 域,当前要从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获取各方力量支持。
当地群众要全面投人到石漠化治理工作中,采取综合治 理措施,提升石山岩溶区域生态建设价值[4]。
4.2全面提升石漠化治理生态服务功能
岩溶区域土体浅薄,岩石风化侵蚀问题较为严重,水土流失问题难以控制。
如果管理部门单方面采取限 制性开发模式,会使得石漠化治理成果受到破坏。
所以 当前要想全面提升石漠化治理效率,需要重点突出其生 态发展功能。
现阶段要全面优化物种单一化修复方法,提升其生态价值。
从生态实践活动中能看出,应用封禁 治理措施建立的疏林地相比水保林能对水土有效涵养。
在不同植被建设中,要对石漠化基本现状进行分析,引人对应的植被品种。
可以选取木质藤本种类,其根部较 为发达。
能对地下水源有效吸取,光照吸收能力较强,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控制。
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可以 广泛种植金银花。
还要对苔藓类植物进行开发,此类植 物可以在岩溶区域生存,能密集生长。
苔藓生长过程中 会分泌酸性物质,能使得岩面全面溶解,有助于植物生 长。
相关部门要对石漠化处理工作进行全面规划,提升
收稿日期:2019-01-22
作者简介:黄小英(1970—),女,壮族,工程师,主要从事推广林业科学技术,技术服务等工作。
90
黄小英:石漠化治理的对策与造林技术措施环境与安全
生态建设效果,强化木质藤本、落叶乔木、常绿灌木植物 组合,发挥出综合性植物群落水土涵养功能[5]。
4.3强化综合治理,提高治理成果
石漠化区域植被受破坏严重,土壤肥力开始逐步降 低,造林难度较大。
此时相关林业部门要进行封山育 林,对石漠化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石漠化程度不严重 的区域可以选取人工造林措施。
针对石漠化荒山,可以 应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性治理。
如果石漠 化发生区域土层浅薄,可以加设挡土墙,使得苗木基本 生存条件能有效修复。
可以选取耐旱性较强的植物,种 植养分要求不高,便于植物成活。
针对25°以上的坡地,要禁止开采,进行封禁。
要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水利设施 建设,对蓄水池以及排水沟进行修筑,全面调节水土流 失问题M。
4.4建立资源投入以及生态效益评价机制
当前国家开始逐步扩大资金投入,在多个县区都实 施了石漠化治理工作。
实际投人的资金充足,但是治理 成效有待提升。
为了全面优化当前石漠化治理工作,要 在治理环节保障资源使用效率全面发挥,全面控制治理 过程中存在负面要素的影响。
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不 能单方面重视植树造林,一味地扩大植物植被覆盖面 积。
还要合理应用生态化改造技术,提升水体保育功 能。
从目前评估体系发展来说,主要是以生态效益评价 为主,能有效恢复治理指标,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规范 荒漠化治理流程。
管理部门要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动 态化监控,促使石漠化区域生态功能有效提升[7]。
5石漠化治理阶段造林技术措施应用
5.1优化树种选取
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造林措施是见效 较快的途径,树种的合理选取对石漠化造林成效影响较 大。
当前在造林树种选取过程中,可以优选根部长势较 好的树种,这样能确保根部扎根在岩石缝隙中。
选取生 长周期较短,耐旱性较强的树种,郁闭成林时间较短,地 表覆盖率提升。
在造林绿化阶段,可以优先选取金银 花、香椿、肥牛棚、茶条木等。
如果坡度较小,立地环境 较好,可以优先选取竹子、藤类植物,还可以结合实际现 状选取种植经济性较好的果树等,扩大生态经济林发展 建设,在全面调节石漠化问题基础上,扩大石漠化治理 经济效益。
S.2强化壮苗培育
苗木质量对造林成活率影响较大,所以当前要对苗 木质量进行控制,对提升造林成效具有较大影响。
当前 可以优选良种进行育苗,确保种子颗粒饱满,无病虫害 发生。
然后对种子进行消除之后才能进行播种。
相关管理人员要对苗木生长进行管理,采取精细化管理措 施。
还要及时进行补植,对苗木生长密度进行控制,强 化肥水管理,保障苗木能健康生长。
在大范围造林活动 开展之前,要对部分苗木进行炼苗处理,使得苗木能在 不同环境中生长,苗木能尽快成活,可以应用营养带苗,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集中造林,提升造林成活率。
5.3合理整地造林
目前造林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基本原则,可以选 取非常规法进行整地造林。
在整地造林过程中不能进 行炼山,要对山地原有植被进行保留。
要对造林密度进 行控制,如果种植密度较高将导致原有植被遭到破坏,限制了林木后期生长,如果种植密度过于稀疏,也不能 提升造林成效。
正常情况下造林密度要控制在900〜1050株/hm2。
造林基本密度可以进行适度调控,通过 袋苗能提升种植成活率。
可以在每年2〜3月份进行造 林,造林选在阴雨天,等到种植坑被雨水浸润之后可以 进行造林。
苗木定植之后,在定植面上要覆盖不同石块 与枯草等,或是采取薄膜进行覆盖,避免种植土壤大量 水分蒸发,结合种植条件可以应用保水剂,提升造林成 活率。
6结语
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动员当地群众积 极参与其中,建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相关部门要对当地
经济发展现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
应用 多项技术,全面优化当地经济发展结构,推动第三产业 发展,提升当地产品经营发展技术。
全面开展整地造林 活动,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要对 石漠化区域地质情况、气候情况、降水量等进行分析,合 理选取树种,提升苗木种植成活率,以推动岩溶区域和 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向林林.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分析[J].商品与质量,
2017(21):53.
[2]田景恒.探究石漠化治理的对策与造林技术措施[J].现代园艺,
2016(16):173.
[3] 万首辉.谈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J].农技服务,
2016,33(16):100.
[4]张建红.浅谈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J].大科技,2015
(17):221〜222.
[5]杨鸣.浅谈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J].大科技,2016
(30):209〜210.
[6]袁海滨.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3
(2):38〜38,40.
[7] 石祖育.浅谈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J].大科技,2017
(15):222〜223.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