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意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
务业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滁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2.01.09
•【字号】滁政办[2012]1号
•【施行日期】2012.01.0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服务贸易
正文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
意见
(滁政办〔2012〕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不断提升工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现就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市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紧迫性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是产业互动和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市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大、高端服务不足、产业结合不紧、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仍较突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为紧迫,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基本原则
通过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与支柱产业相结合、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推动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通过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在信息带动、节能降耗、技术进步等关键环节上的服务效应,着力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助推功能;通过坚持走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途径,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目标任务
(一)商务服务业
1. 布局培育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城南新区商业综合体、高铁站前区域综合体、琅琊政务新区城市综合体等4个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2. 扶持提升中国(滁州)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

3. 到2015年培育100家重点商务服务机构。

(二)现代物流业
1. 全社会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年均增长10%以上。

2. 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

3. 到2015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创建2个省级物流示范园区,创建3家省级物流示范企业,发展10个城镇商品配送中心,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30家以上,力争把滁州市建成全国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长江北岸区域性物流中心,初步形成大流通大发展格局。

(三)科技与信息服务业
1. 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2. 到2015年培育5-10家知名的科技和信息服务企业,将滁州建设成安徽省东部的科技和信息服务基地。

3. 规划建设1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

(四)金融服务业
1. 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2. 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居民储蓄余额分别年均增长15%、18%和20%以上。

3. 全市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

4. 到2015年力争金融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以上,全市保费收入达40亿元;全市保险深度5%左右,保险密度达到800元/人;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0家。

2011-2015年,滁州市新设各类金融类机构或企业100家以上(含新设分支机构)。

四、工作重点
(一)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

大力发展金融、工程、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人力资源、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形成与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门类齐全、诚信规范、与国际接轨的中介服务体系。

大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及创业设计公司来滁设立分支机构。

推进现代中介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集中布局商务服务机构,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服务中心。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提高高端服务业比重。

鼓励现有中介机构通过购并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知名品牌的中介服务机构。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着力培育一批物流服务品牌。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快速中转、无缝衔接。

建设一批特色物流园区和集散、存储、加工配送中心,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社会化的物流体系。

一是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建设马滁扬、徐明高速公路及蚌淮高速公路凤阳延伸段,加快改造市内国、省干道,推进滁宁轻轨和滁淮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实施内河河道疏浚和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滁州、天长码头,适时扩建凤阳港、明光码头。

建设城南客运中心,推进快捷公共客运系统
建设。

二是推动产业型物流集聚。

建设汊河商贸物流园、担子综合物流园、沙河粮食产业物流园、城东工业品物流园、城北综合物流园区和各县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形成家电、纺织、机械、建材、化工产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

鼓励和支持物流业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物流。

积极扶持发展益民低碳物流园建设。

抓住烟草行业推进“商盟网”建设机遇,积极争取建设大型区域性以烟草为主的物流配送园区。

三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

实施一批带动性强、辐射面广、效益高、前景好的建设项目,拉动物流业快速发展,推进南京湾(香江)商贸物流总部基地、天长益民低碳物流园等20个重点物流业项目的实施。

(三)加快发展科技和信息服务业。

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加快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建设“数字滁州”。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和医疗、数字及网络电视、数字化娱乐、数据处理等新型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系统集成、电信服务、计算机网络服务、数据库服务、软件开发等信息服务业,规划建设滁州软件园。

借助滁州学院和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力量,努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引进培育物联网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研发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家电等嵌入式软件研发,助推“千亿家电”产业做强做优。

建立和完善科技信息及咨询、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代理和评估等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

积极发展面向“三农”的科技信息服务,推进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业,规划建设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

整合服务外包资源,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的服务外包骨干企业。

积极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和开拓国际市场,创建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
转化平台、科技公共基础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

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科技信息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四)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

加快金融开放步伐,不断完善银行类、保险类、证券类和非银行投融资类四大金融机构体系。

积极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来滁设立机构或拓展业务,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公司。

加快建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组织等各类涉农金融机构。

支持市内大中型企业发起设立或参股银行和保险公司,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集团在滁设立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科技贷款、汽车金融、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小企业联保贷款等融资。

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融资业务,完善小额贷款工作的长效机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积极探索银行信贷业务、中间业务与创业投资多种形式的结合,完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

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构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价值实现。

(五)加快发展涉农服务业。

围绕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超市+基地”、“超市+加工企业”、“超市+批发市场”等模式,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全面推进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生活消费品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壮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有效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扩大农民转移就业规模、改善农村市场环境。

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保险,增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

(六)加快发展职业培训。

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分类开发计划,依托安徽科
技学院、滁州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等院校,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拓宽培训方式,加大校企合作办学力度,鼓励职业院校联合办学,重点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搭建学校、企业、行业合作的平台,实现培训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加强对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拟订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研究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工作目标考核制度。

由主管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按照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建立分行业的产业协调推进机制,共同做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资金投入和项目引导。

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带动作用,吸引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投入。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库建设,争取更多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纳入国家项目整体规划和省“861”行动计划。

加强项目管理,做好重点项目实施监督工作,对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的投资项目,予以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三)落实税费优惠政策。

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支持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快推进对服务企业收费的清理。

全面执行鼓励类服务业用水(洗浴、洗车等特种行业除外)、用气、用电价格与工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并轨政策,降低服务业企业运营成本。

对重大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给予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

(四)加强用地保障。

将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用地计划和年度供地计划,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保持生产性服务业用地合理比例并逐步提高,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列入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计划的项目要优先安排供地。

认真落实物流业用地政策,积极支持利用工业企业旧厂
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提供物流服务。

(五)优化发展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坚持“非禁即入”。

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

各类投资者均可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

扩大开发合作,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来滁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

(六)建立运行监测机制。

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法则,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案,尽快建立起政府、部门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

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建立运行监测机制和通畅的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沟通机制,搞好发展预测、预报工作,及时研究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引导市场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二〇一二年一月九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