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资料-循环系统b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于大A内,管壁被扩张/大A弹性,形成上升支。
动脉脉搏的波形
下降支: 射血后期,进入A的血量﹤流向外周的血量,
动脉血压↓,形成下降支前段; 心室舒张,主A瓣关闭,血液逆流(降中峡),
倒流的血液弹回,使动脉压稍有上升,形成降 中波;此后,血液不断流向外周,形成较平坦 的后段。
动脉脉搏的波形
上升支: 斜率和幅度受心排血量、射血速度、外周阻力、 大A的可扩张性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血管生理
血压形成
动静脉血压
微循环
组织液生成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founctional parts of blood vessels)
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l vessel)
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大分 支。管壁坚厚,含丰富弹性纤维, 故有弹性和可扩张性。(图)
分配血管(distribution vessel)
在封闭的系统中,各截面的流 量都相等,等于心输出量。
Q = △P/R = (P1 –P2) / R = PA / R
整体内 / 各器官
血流速度(velocity of blood flow) 各类血管的血流速度与总截面积成
反比。
各段血管的血压、血流速度、血管总截面积的关 系示意图
层流(laminar flow) 血管轴心处流速最快,血细胞数目最多。
欧姆定律: Q=△P/R Poiseuille law: Q=△P r4/8L
r对R的影响很大
η: 血液黏滞度
R= 8ηL/ πr4
r: 血管半径
L: 血管长度
半径r是决定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小动脉及微动脉是产生外周阻力的主要部位。
总外周阻力中: 大、中动脉 小、微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19 % 47 % 27 % 7%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三条血流通路:
1. 直捷通路(thoroughfare channel) (骨骼肌) 微A→后微A→通血Cap→微V
–特点:途径短、血流快、常呈开放状态。 –生理意义:利于血液快速回流入心。
2. A-V短路(arteriovenous shunt, A-V shunt)(皮 肤)
故迂回通路又称营养通路,是血液与组 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二)微循环的调节
微A( Cap前阻力血管)—— 微循环的总闸门 其舒缩活动控制着这一功能单位的血流量。
后微A和 Cap前括约肌 —— 微循环的分闸门 其舒缩活动控制着真Cap网的血流量。
微V、后微V、小V(Cap后阻力血管)—— 微循环 的后闸门
运动时,骨骼肌的舒缩和静脉瓣配合,一起发 挥推动静脉血流向心流动的“泵”的作用,称为 肌肉(静脉)泵。
收缩→加速静脉回流 舒张→促进静脉充盈 久立不动,下肢可因静脉回流减少而水肿。
但如骨骼肌持续收缩而非节律性收缩,V持续受 压,则V回流反而减少。
骨 骼 肌 的 挤 压 对 静 脉 回 流 的 影 响
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指静脉系统。平滑肌和弹
性纤维不丰富,口径大,管壁 薄,易扩张,容量大。“贮血 库”
短路血管(shunt vessel)
多为动-静脉吻合支,调节 体温。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
血流量(blood flow) :单位时间内流
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ml或 L/min)。
呼吸运动(respiratory activity/pump) 胸膜腔内负压 呼吸运动对静脉回流也起“泵”作用。
呼吸运动对静脉回流的影响
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一)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
组成: 微动脉(A)、后微A、毛细血管(Cap)前括约肌、 真Cap、通血Cap、动-静脉(A-V)吻合支、微V
V始: 10mmHg
心房(大V): ≈0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 1.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指标与正常值: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SP):100 ~ 120mmHg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DP):60 ~ 80mmHg 脉搏压(pulse pressure, PP):收缩压-舒张压 30~40mmHg
(1)搏出量 ↑→心缩期射入A血量↑→血压(BP)↑
↓ 血流速度↑
SP↑ (明显)

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 DP↑(不明显)
(2)心率 ↑→心舒期缩短→心舒期流向外周的血量↓
→心舒末期A血量↑→BP↑
DP↑ (明显)
(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度↓→心舒期A血量↑
↓ SP↑(不明显)
↓ BP↑
(1)血液对血管系统的充盈--前提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反映循环系统中血液充盈的程度(7mmHg), 其数值高低取决于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之间的相 对关系。
若: 循环血量 = 血管容量,则平均充盈压 = 大气压
循环血量>血管容量,则平均充盈压>大气压
↑或↓
(血管充盈)
循环血量<血管容量,则平均充盈压<大气压
卧位迅速转为立位→静脉回心血量↓ 例如:
①患肢抬高→有利于静脉回流,防止水肿。 ②心衰取半卧位→下肢静脉回心血量↓。
(∵平卧回心血量↑→前负荷↑→肺淤血↑→呼吸困难)
③久蹲突然站立→血滞留下肢→静脉回心血量↓ →心输量↓→血压↓→脑、视网膜供血不足 →暂 时的头晕、昏厥,视物不清。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skeletal muscle pump) (图)
影响因素: –心脏射血能力 ↑→CVP↓ –静脉回心速度 ↑→CVP↑
CVP过低,常提示血量不足或静脉回流障碍; CVP升高,常提示输液过多、过快或心脏射血
功能不全。
临床上可用作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指标。
2. 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静脉管壁较薄且柔软,血管内 外压差较小。 ∴重力对静脉血压影响大。 –与体位有关:
大动脉至小动脉之间。管壁由 平滑肌组成,故收缩性强。
大动脉弹性作用 对血压的影响
阻力血管(resistance vessel)
小动脉和微动脉。口径较细, 管壁较薄,弹性纤维少,平滑肌成 分较多,收缩性好。对控制血压和 各器官组织血液灌流量有重要作用。
交换血管(exchange vessel)
真毛细血管。口径极细,总截 面积大,管壁薄,通透性好,利于 物质交换。
↓ 一般相适应, 从而产生一定 的体循环平均 充盈压
(二)动脉脉搏(arterial blood pulse)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收缩和舒张,造成 动脉内压力的周期性波动,引起动脉血管壁产生搏 动,称为动脉脉搏。
——是能量传播的过程。
动脉脉搏的波形
上升支: 快速射血期,血液射入主A/外周阻力,血液暂
微A→A-V吻合支→微V
–特点:管壁厚、途径最短、血流快、 常呈关闭状态,血流量随环境温度而异。
–生理意义:调节体温。
3. 迂回通路(circuitous channel)
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真Cap网→微V –特点:通透性好、与组织细胞接触面积大
(途径长)、血流慢、轮流交替开放。 –生理意义:利于物质交换。
(三)血压(blood pressure,BP)
定义: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 侧压力。 数值:以高于大气压的数值来表示血压的高度。
单位:帕(Pa)=牛顿/米2 (常用kPa) 1mmHg = 0.133 kPa 1cmH2O = 0.098 kPa
血压形成的基本因素: (1)血液对血管系统的充盈--前提 (2)心脏射血释放能量--基本因素
降低
SP↑ DP↓ PP↑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影响因素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备注
每搏输出量 ↑ ↑↑
心率 ↑ ↑
外周阻力 ↑ ↑
大A弹性 ↓ ↑
循环血量与 失血 ↓↓
血管容量的 关系
↑ ↑↑ ↑↑ ↓ ↓
↑ 收缩压高低主 要反映SV大小
↓ HR↑,心舒期 缩短
↓ 舒张压主要反 映外周阻力
↑↑
管壁弹性可缓 冲血压波动
(一)静脉血压(venous pressure) 1. 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
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微静脉15~20mmHg)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 :
——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正常值:4~12 cmH2O
真Cap交替开放的机制: (20%)
局部代谢产物↑ 组织胺↑,Po2 ↓
后微A和Cap 前括约肌舒张
真Cap关闭 血流量及流速↓
真Cap开放 血流量及流速↑
后微A和Cap 前括约肌收缩
局部代谢产物↓ 组织胺↓,Po2 ↑
启闭周期约5-10次 /分
(三)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交换方式: 1. 扩散——最主要方式
indirect measurement technique of BP
2. 动脉血压的形成
血液充盈
——前提条件
心脏射血
——能量来源 动力
外周阻力 大A弹性
——使部分射血能量得以转化
为势能的必要条件,造成血液
对管壁的侧压力
阻力
——心室间歇射血,动脉 内血液持续流动 ——缓冲血压的波动
3.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DP ↑(明显)
(4)大动脉管壁弹性 ↓→ 缓冲SP↓ ; 维持DP↓

↓SP↑↑DP↓↓ Nhomakorabea↓
脉压↑↑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 ↓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 BP↓
如: 失血性休克: 循环血量↓ → BP↓(显著) 过敏性休克: 血管容量↑→回心血量↓→ BP↓
BP↑ PP↑
BP↑ PP↓
BP↑ PP↓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均值为100mmHg
习惯写法:收缩压/舒张压mmHg 生理性变动
昼夜、性别、年龄等 低血压、高血压
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导管 插入压力换能器 生物电放大器
间接测量法:Korotkoff 听诊法肱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间接测量法
↓或↑
(血管塌陷)
(2)心脏射血释放能量--基本因素
心缩期
动能:推动血液流动
势能: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并使血 管壁扩张,成为血液的势能。
心舒期:势能→动能,使血液在血管中持续流动。 血流阻力越大,势能消耗越多。
各段血管 的压力梯度:
主A: 100mmHg
小A: 85mmHg
Cap: 30mmHg
平卧:重力作用产生的对各部位 静脉管壁的压力大致相等。
直立:足部静脉压↑,其增值相 当于足到心脏高度的静水压; 心脏水平以上则为负值。
此外,使全身血量重新分配。
(二)静脉回心血量(venous return)及其影响因素
P外周V - P中心V
Q∝
R
(R: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影响因素: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反映血液充盈的程度:平均充盈压↑→回心 血量↑
心肌收缩力(cardiac contractile force) –心缩力↑→心室排空完全→心舒期对心房和大静
脉的抽吸力量↑→回心血量↑ –右心衰竭→体循环静脉淤血 –左心衰竭→肺循环静脉淤血
重力和体位(posture and gravity) –直立时,足部静脉充盈饱满,而颈静脉塌陷。 –卧位时,下肢静脉回心血量>直立。
湍流(turbulent flow) 血液黏滞度过低、血管内膜表面粗糙、血液
受到某种障碍或发生急剧转向等情况。
(二)血流阻力(resistance of blood flow)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以R表示)。 来源于两方面 血液与血管间的摩擦力,与管径和长度有关; 血液内部的摩擦力,与血液黏滞度有关。
其舒缩活动控制着血液经Cap网流入V的血流量。
小A、微A、微V、小V均受交感肾上腺素能缩血 管神经和体液支配。
后微A、Cap前括约肌主要受体液因素的调节, 如: • 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
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升压素 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 • 代谢产物CO2、腺苷、乳酸及H+ 可使后微A、Cap前括约肌舒张。
下降支: 降中峡——代表主A瓣关闭的瞬间。 下降支的形状大致反映外周阻力的高低。
不同情况下锁骨下动脉与桡动脉的脉搏图
动脉脉搏波的传播速度 其传播速度比血流速度快;与动脉管壁的
可扩张性成反比。 主动脉3~5m/s,小动脉15~35m/s。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不仅是血液回流的通路,还是贮血库, 其舒缩可有效地调节回心血量和心排血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