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建筑与区域场地的协调共生关系r——以阿尔瓦罗·西扎的作品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建筑与区域场地的协调共生关系r——以阿尔瓦罗西扎的
作品为例
汤超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西班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的建筑作品与现实背景,基于具体典型的案例,运用建筑批评学的评价手法(文化批评模式、形式批评模式、类型学批评模式),探究其建筑与区域场地的协调共生关系,并试对其建筑场地思想的形成与操作手法做归纳与阐述.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8(000)003
【总页数】2页(P90-91)
【关键词】阿尔瓦罗西扎;区域场地;历史;地域;共生
【作者】汤超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前言:
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葡萄牙著名建筑师,其作品表现出丰富的地域人文特征。
西扎的设计重视场地阅读,遵循着一个“实际场地感知——草图推敲,深化感知——场地再加工”的构思过程。
建筑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在与周边环境协调共生的同时,也具有丰富建筑形态。
他强调满足实际功能的同时,
也重视设计“直觉”的重要性。
场地与感知是西扎建筑两个关键点,他的建筑从场地开始,最终又归于场地。
如何与区域场地协调共生是其众多作品中长久不变的课题。
1 设计思想形成的影响要素
1.1 场所体验与历史文脉
西扎建筑与区域场地协调共生,得益于其长期对于场所与历史的重视,他强调有意义的生活空间塑造,而不是抽离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几何空间构型。
这和建筑现象学有着极大的契合,强调场所而并非是场地来思考建筑。
一方面,他重视场所体验,其大量设计草图中我们能看到这种体验过程,(图1)画面外的手、跳跃的人、视线游离不定、构造节点寥寥几笔、生活要素穿插出现。
这种动态而整体的过程结合着理智的物质分析和内在暧昧的“直觉”感知,通过不断取舍,由模糊到清晰,最终完成形态的生成。
另一方面,他重视历史文脉的延续,这或许和其执业初期葡萄牙建筑界的地域建筑思潮不无关系。
其建筑在场所的营造上涉及到更广泛的地域文化解读,重视一种地域人文主义的“场所氛围”,这种文脉延续的思想在具有“共时”的结构特性的同时,也具有“历时”的线性脉络,通过汇集特定情境中的各种意义,完成对于历史的连续性的展现,从他的作品中能大量看到这种历史与现在的并置与再现(如莱萨·达·帕尔梅拉海洋游泳池对于“遗址”的阐述和加利西亚现代
艺术中心对于修道院“围墙”的重现)。
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而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
他的建筑重视这种整体把握,对于场所精神的整合再现,使其坚实的“锚固”于所在的环境。
1.2 现代主义的影响
西扎作为20世纪现代主义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建筑师,其建筑有着一脉相承的对于空间、形式的严肃探讨。
与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师不同,西扎建筑的“现代性”,并非有着所谓革命性理论的支持,更多的是通过一种“兼容并包”的姿态得以呈现。
现代主义大师们对于场地复杂关系的处理手法,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
柯布“建筑漫步”的场所体验理论被其发散到波尔图大学建筑系馆设计之中,教学楼边缘中长长的“之”字型坡道,与萨伏依别墅殊途同归。
博阿·诺瓦餐厅直接沿用了流水别墅建筑形体和岩石交接方式;平托·索托银行扭转的几何形体以适应不同面向的视觉需求。
西扎也坦言受到阿尔瓦·阿尔托有机几何的启示,阿威罗大学图书馆底层大厅屋顶的天窗,与柯布拉土雷特修道院相同,都是为了满足复杂场地的建筑采光需求。
在其作品的设计过程中,现代主义的众多建筑手法是其处理与区域场地关系的重要参照。
图1 西扎草图
西扎设计思想有实用主义的倾向,他自己也承认其对于众多风格与流派的借鉴与描摹。
适当运用多种设计手法使作品契合场地需求,是阿尔瓦罗·西扎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大师所显现的杰出技巧。
2 从具体作品中看西扎建筑与区域场地的协调
2.1 博阿·诺瓦餐厅(1958-1963图2)和莱萨·达·帕尔梅拉海洋游泳池(1961-1966图3)
博阿·诺瓦餐厅位于葡萄牙波尔图市附近的一处礁石海滩。
场地原是一处崎岖错落的海岬。
餐厅以温和的态度介入周边环境,强调消融而并非对抗。
低矮的单坡屋顶降低了建筑对于场地的侵入感,细部构造形式也附和葡萄牙的建筑传统。
下倾的屋顶压缩了室内视线,强化了景观对于建筑空间的浸入。
陶土墙面随地形高低起伏,向场地外蔓延,和透明的玻璃组合,在形态色调上与礁石密布的环境极为和谐。
此外,挡土墙、室外踏步随地形的错落布置,柔和地连接了室内外空间,也形成了多层次的景观视线体验。
而离之不远的莱萨·达·帕尔梅拉海洋游泳池在场地处理方面有着异曲同工的策略。
基地位于一处狭长海边沙滩,一面紧临公路,空间纵深感较弱。
西扎在设计中巧妙
地运用“之”字形坡道扩大场地纵向深度,同时也消解了建筑与道路生硬过渡。
建筑形态在不同面向上分别处理,沿道路的一边较为明确,靠近沙滩的一边则较为松散,整个体量在场地中铺散蔓延,仿佛自然生长在其中一样。
使用的材料只有不加修饰粗混凝土、石材和防腐处理过的木材,粗朴简练。
场地上大多礁石前期都被测绘予以保留。
礁石与粗混凝土直接相接形成泳池的边界,设计高度考虑海水的涨落,使之恰好处在一个与海平面相切的位置上。
两座建筑在形态塑造上有着相似的手法,设计弱化了其作为一个人工构筑物独立感,而更像是一种过渡媒介,强调与自然同构,形成对于原有地形地貌的原真性延续。
设计反映了当代地形学的思想,严谨的几何构型与环境的视觉边界被刻意消解,建筑成为大地景观的一部分。
图2 博阿·诺瓦餐厅
图3 莱萨· 达·帕尔梅拉海洋游泳池
2.2 波尔图大学建筑系馆(1986-1995图4)
图4 波尔图大学建筑系馆总平面
波尔图大学建筑系馆集中表现了西扎兼用的设计理念及其对于建筑场地共生的理解。
基地处于杜罗河北面的一处观景台地,北临一条高速公路,大体呈一个三角形。
建筑群体依地形、地势展开,形状似一个“U”形,这种构型广泛出现在其建筑作品中(如塞图巴尔高等教育学院)。
其对于景观的收放有着独特的效果。
受制于平面的不规则与地势的高低错落,建筑师选择将建筑以一种更为有机的方式锲入场地,“U”形两翼被扭曲成适应场地走势的“V”型。
北面为公共活动部分,部分形态
向内院折叠、包裹。
南面为教室区,与北面道路噪杂相隔开,其形态原先是一整体,在后期设计中被分解为四栋独立的块,一定程度降低了对场地的压迫感。
从南边杜罗河望去,四栋建筑参差错动于河岸高地,也与场地周边原有的别墅意象所契合。
内院与东侧地坪有一定高差,通过平缓的坡道连接,既有联系又暗示着不同属性的
空间氛围。
建筑师在综合考虑流线规划、视觉空间与历史文脉等诸多因素后,实现建筑与区域场地的协调共生。
2.3 加利西亚现代艺术中心(1988-1994图5)
图5 加利西亚现代艺术中心
如果说前三个案例以建筑适应地形、地势的变化作为回应场地的重要手段,那么加利西亚现代艺术中心则展现了其对于场地历史文脉与街区肌理方面的理解。
基地位于西班牙德·孔博斯特拉市东北角的一块狭长的三角形场地,紧邻着波纳瓦修道院,特殊的历史人文环境对于建筑提出了很为复杂的问题。
设计师在前期规划中将基地从修道院的后花园挪移到面向街区的位置,强调其作为城市艺术中心的公共性。
在处理与历史的关系时,西扎在材质、构造与形态加以附和。
建筑代替修道院曾经的石质围墙,修补了历史与现代。
外表面选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花岗岩贴面,强化了与区域建筑的历史连接,视觉上协调而连续。
建筑体量由两个“L”形展开,锲在
狭长的三角形基地,并在一边用斜长的坡道引入组织人流。
在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环境中营造建筑,西扎重视场所精神与文脉的延续。
他的建筑总能适当地介入到原有环境,并很好地保持肌理的完整,使新旧达到和谐共生。
建筑评论家弗兰姆普顿将这种方式生动地形容为“都市填充”。
3 结论
西扎作为一个现代主义之后过渡时期的建筑大师,其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他的作品中表现的现代与传统、地域与大众审美的冲突之间的调和以及对于区域场地的深刻认知贯穿于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执业生涯。
西扎的建筑思想是朴素的,他不仅借鉴历史上多个流派丰富其个人的建筑经验,也通过自己不断的实践与内省来建构自己的建筑逻辑。
他强调场所精神,也重视建筑师对形式生成的直觉;强调功能主义,也重视感性要素。
他认为他的建筑多是处在一个“未完成”的状态,这一方面来源于他近乎苛刻的职业要求,另一方面,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所著《一所
居住的房子》看到其特有的景观建筑学,“建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时间在里面流逝,生活在里面发生,经历了岁月的冲刷,风雨的斑驳,建筑才能一如植物一样生长在那里。
”我们研究学习西扎,也许不仅仅学习他杰出的建筑技艺,更是学习他对于建筑本质的不断实践与探索。
图片来源:
图片均来源于Alvaro Siza: Complete Works 1952-2013阿尔瓦罗.西扎全集(出版社:Taschen 2013)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蔡凯臻,王建国.阿尔瓦罗·西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Alvaro Siza: Complete Works 1952-2013阿尔瓦罗·西扎全集[M]. Taschen,2013.
[3]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4]王方戟,肖潇. 阿尔瓦罗·西扎建筑设计的三个特征[J]. 建筑学报,2014(12):28-31.
[5]戴轲. 地形学视野下的建筑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6]蔡凯臻.基地·原型·空间——阿尔瓦罗·西扎的设计草图[J].建筑学报,2014(12):32-37.
[7]蔡凯臻.建筑的场所精神——西扎建筑的诠释[J].时代建筑,2002(04):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