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断桥》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婺剧,俗称“金华戏”,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越剧是浙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但它远远没有婺剧悠久,迄今才七十多年的历史。

婺剧源于明朝中叶,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婺剧是浙江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历史悠久,剧目丰富,特色浓郁,影响深广。

华夏文化中,白蛇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断桥》表现的是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传奇故事,这里的断桥就是杭州西湖里的断桥,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名气最大。

这里流传着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传说:
白娘子原本是山野中修炼的一条小白蛇,有一天,小白蛇被一个捕蛇老人抓住了,差一点遭遇杀身之祸,幸亏被一个小牧童所救。

经过一千七百年的修炼,白娘子终于化做人形,经观音大士指点,来到杭州西湖寻找前世救命恩人小牧童,清明佳节,烟雨蒙蒙,观音大士说“有缘千里来相会,须往西湖高处寻”。

在杭州西湖的断桥上,白娘子终于找到了前世的救命恩人许仙,以身相许,结为夫妻。

在经历水漫金山之后,又是在断桥邂逅重逢,再续前缘。

这一节尤其凄绝动人,因为它的情真意切,得到了全国太多剧种的青睐。

而能够在舞台上呈现那种人神合一的至高境界,有一个地方剧种做到了。

上世纪60年代,浙江婺剧团首次晋京汇报演出,周恩来总理看后说,他看过很多剧种的《断桥》,婺剧的《断桥》表演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可谓“天下第一桥”。

从此婺剧《断桥》声名鹊起。

不少越剧团前来学“蛇步”、“蛇眼”、“三窜头”等传统表演技艺,以使越剧《断桥》更加焕发光彩。

《断桥》是全本《白蛇传》中的一折,各剧种均有演出,其中婺剧《断桥》演来最具特色。

该剧说的是:
金山战败,白素贞与小青逃至西湖断桥边,许仙被小沙弥放生也逃到断桥。

小青执剑欲杀她推开了小青的利剑。

婺剧声腔是婺剧音乐最主要的部分。

共有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等六种腔调。

滩簧起始于清乾隆年间。

从浙江婺剧团演出的《断桥》来看,是用兰溪、浦江、衢州等滩簧来唱的。

婺剧的滩簧剧目分为两类:
前滩剧目和后滩剧目。

前滩剧目以昆剧剧目为蓝本,经过艺人和文人加工而成;后滩剧目纯粹是民间的东西。

脸谱是演员在面部进行图案化化妆的一种谱式,不同的图案和色彩,表现不同人物性格和身份。

婺剧脸谱常见的勾脸有四种:
分别为整脸、歪脸、象形脸、会意脸。

而脸谱中的色彩,表现各种人物的性格,能使人们“识忠奸,别善恶”。

尽管婺剧的脸谱光怪陆离,千变万化,但它的图案和线条,都有一定的寓意。

比如,在《断桥》中的小青,最早的化妆是一张半青半白的阴阳面,青的这面有条小蛇,说明是蛇精的化身,白的这面涂有粉红色,表示的入凡的少女。

而小青的阴阳面就是其中的会意脸。

婺剧脸谱,是历史悠久、极其珍贵的中国戏曲文物。

婺剧在表演艺术方面,由于长期在广场演出,形成夸张、粗犷、强烈、明快的特点。

它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即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

如《断桥》是一出文戏,但白素贞和小青的“蛇步”和一连串的舞蹈身段,许仙的“吊毛”、“飞跪”、“抢背”、“飞扑虎”等跌扑功夫,其吃重程度均不下于武戏,具有惊人的特技和非凡的武功。

《断桥》的声名鹊起自然成了浙江婺剧团的看家戏,但婺剧人没有固步自封。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浙江婺剧团在原来《断桥》的表演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创造。

首先在服装上作了较大的改进,吸收了敦煌飞天的服饰式样,解放演员的肢体,突出人体线条美,并在表演上汲取了现代芭蕾造型。

为使几位青年演员能更好地动起来,剧团还专门送他们到浙江省歌舞团进行培训。

另外,在音乐编配上,运用了小提琴、大贝司、爵士鼓等西洋乐器,并充分发挥灯光效果,吸引观众眼球,增加美感。

一折《断桥》从1985年至今演出近两千场,上至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下至城乡百姓,无不对《断桥》拍手叫好。

经过婺剧几代艺术家的不断实践,根据蛇的行动特点创造了许多绝技,如蛇步蛇行,这是剧中白素贞和小青的表演。

白素贞和小青不是人间妇女,而是亦人亦蛇,因此她们在表演中就要兼有两者的风格。

婺剧《断桥》的表演,几已尽善尽美。

白蛇和青蛇的台步轻捷细碎,S形地前行,犹如蛇行水面,飘飘欲仙,加上优美的舞姿,使人感到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许仙出场,台上锣鼓“急急风”敲响时,许仙是快步从舞台侧面走出来,做向前探视状,接着唱到,“下金山越过重重峻岭”这段节奏比较快,双手不时有甩袖的表演,但动作不像京剧那班大,表现了许仙的寻妻心切的心理状态,演员面部表情愁苦,表现了他的思念之情,之后摔了一跤,呼应了前面的路难行,之后节奏变慢,侧重表现许仙的内
心世界,之后演员表情更加阴郁,演员把许仙内心纠结的情绪表现的活灵活现。

那种急匆匆、慌慌张张的形体表演,就活脱脱地将许仙的心里状态勾勒了出来,寻找白娘子的心切,却又担心碰到小青。

紧接着,白素贞和小青上场。

一个是爱恨交加和身怀分娩前的阵痛,一个是对负心贼的切齿之痛,两人随着高亢的快板唱腔跑起了碎步圆场,加上许仙,三人各循其道。

而后是小青对许仙的追打。

这一段戏,是婺剧《断桥》的精彩点。

小青在追赶许仙时,杀气腾腾,一旦停住,就来个“三窜头”,即把头突然窜抖三下,好似水蛇觅食时凶悍而敏捷的形态,演员的表演惟妙惟肖,使人看了大呼过瘾。

只见落魄小生慌不择路,青白丽人如冰似水。

据说原先许仙逃跑这段有个婺剧绝活——踢鞋穿鞋,当许仙被白娘娘和小青追赶时,落荒而逃,在慌不择路的情况下,坐地一跌,将鞋踢到头顶上,四处寻找,一无所获。

到处抓摸,原来落在头上。

然后将头一耸,鞋子准确无误套入脚尖。

这一“踢鞋穿鞋”的特技,把许仙胆怯惊慌的心情表演得出神入化。

只可惜现已失传。

不过现在演员手拿一只鞋,惊恐得原地乱转,不知是穿上还是拿着是好,这也很好得表现了许仙彼时落魄,惊慌的神情。

在小青对许仙的追打过程中,与京剧的“文绉绉”相比,婺剧的就是相当“火爆”。

许仙的翻、扑、吊毛等等动作,小青的愤怒的双剑的追刺,白娘子的苦苦阻拦(唱),再加上灯光的闪烁,文武场的渲染,烟雾的烘托,真的把个《断桥》里的悲、怒、悔等情感用婺剧的表演程式,完全展现在了舞台上,叫观众看了是那样的情不自禁叫好——为小青的愤怒,为白娘子的善良,为许仙的悔恨。

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看完以后,想到了京剧的《断桥》。

似乎京剧《断桥》的看点是白娘子而非是这折戏里的全部,而婺剧的《断桥》是在看三个上场的演员的表演。

其实,细细的回味一下,这新不就是从“旧”而来的么?创新,就是把“旧”的揉碎了,婺剧断桥,吃透了,再重新进行的编排。

但是在你的脑海里如果没有大量的“旧”的玩意,你靠什么来创新?你用什么来为新编作生命支付?
如今的婺剧,在保留原来精华的同时,还能在声腔、音乐伴奏、舞台编排上汲取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博采众长,不断发展创新,唱腔富于韵律,简洁明快,着重于感情和气氛的渲染,表演夸张、粗犷、强烈、明快,编排上更加紧凑简明合理,不断推陈出新,这是十分可贵的。

当舞台上白素贞,许仙,小
青三人又唱又打又舞时,我们看到的是精彩的三人舞组合,银幕上的武打片断,加上那些优美而并不过分缠绵的音乐伴奏,锣鼓家什的“摇滚”,从内心已经被吸引和欣然贴近了。

古老的婺剧是中国戏曲的一大宝库。

相信经过所有婺剧从业者和所有喜爱婺剧的人们的大力推广,婺剧必能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