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判性地域主义观点评估台中大里菩萨寺

合集下载

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浅述

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浅述

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浅述摘要:本文是对肯尼·弗兰普顿《批判的地域主义:现代建筑与文化认同》一文的阅读延伸,在今天,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类进步面前,许多前所未有的矛盾出现了。

由于现代建筑的国际化神话并不扎根于所有土壤中,在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一场对国际式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开始了,肯尼·弗兰普顿在文章中所论述的并不是狭窄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有活力的地域形式,建筑语言并不是封闭的,而是通过在文化和文明两个层次上吸收外来的影响,与其它的文化一同构成“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普世性现象批判的地域主义对立交融边缘性的实践Abstract:This paper is to LanPuDu Kenny put the critical regionalism: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read article outspread, today,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a global language, in such an unprecedented before human progress, many unprecedented contradiction appeared. Because the modern building international myth is not rooted in all the soil,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ive, in the s, a modernist architecture for international type of reflection began, Kenny frye, LanPuDu in the article expounds and not the narrow nationalism, but a vibrant regional form, architectural language is not closed, but rather through in th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two levels of absorbing foreign influence, and other cultural together form part of the “world culture”.Key words:Universality phenomenon critical regionalism blend the practice of opposites marginal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当神灵不在而耶稣还未降生之前,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时刻,在西塞罗和马可·奥里利乌斯之间的年代里,人类孤独的存在着,我再也无法找到如此庄严而伟大的时刻。

现代中国对佛教的批判与反批判

现代中国对佛教的批判与反批判

现代中国对佛教的批判与反批判●现代中国对佛教的批判与反批判20世纪的中国佛教,可以说是在不断的反省中渡过的。

高僧大德、佛教学者,始于对宋元以降佛学传统的检讨反省,继而对中国佛教屡屡发出严厉的批评,借印度佛教的正统来贬抑中国佛教的传统。

譬如,支那内学院的欧阳竟无说:“自天台、贤首等宗兴盛而后,佛法之光愈晦。

”[1]日本学者甚至提出“批判佛教”一词,加强了对中国佛教传统的批评力度。

站在新世纪的入口处,我们也要对这股批判之风作出某种反省:一、从印度佛教变为中国佛教,有没有改变佛教的根本大义?二、从印度佛教变为中国佛教,有没有特定的历史语境?通过对“大乘佛教三系说”和“中国佛教史三期说”的诠释分析,本文提出“哲学的非整体性尺度”和“史学的整体性尺度”,试图重新估价中国的传统佛教。

一、“批判佛教”的焦点从南北朝末年开始,约在6—8世纪二百年间,中国的佛教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宗派。

一般认为,中国佛教有八个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和密宗。

这些宗派的出现,使佛教从一种外来宗教变为民族宗教,从印度佛教变为中国佛教,乃至于现代的许多中国人不知道佛教原来属于外国文化。

从宗教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无疑是成功的。

但在20世纪的批判佛教看来,中国佛教的成功,正好暗示了印度佛学在中国的失落。

这种局面,被台湾佛教学者蓝吉富称为“现代中国佛教的反传统倾向”。

[2]欧阳竟无(1871-1943年)和太虚(1889-1947年),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堪称“双峰并峙、二水分流”,分别领导了支那内学院和武昌佛学院,培育了大批佛学研究的专门人材。

有感于中国佛教当时的种种积弊,他们致力于佛法的改革与振兴,寻求一种能够适应时代、契合众生机缘的新佛教。

欧阳竟无认为,佛法的复兴,必须要通过唐宋以后逐渐失传的法相唯识学,回归印度佛学的正统;太虚认为,佛法衰微的原因,是长期以来重消灾超度的鬼神化倾向,因此他要建立不重鬼神而重人乘的“人生佛教”。

全球化世界中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及其特点

全球化世界中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及其特点

浅谈全球化世界中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及其特点摘要:“全球化”表现在建筑和景观上的同化作用迫使当代建筑师利用包括“批判性地域主义”在内的理论,作出新的选择来关注地方文化,贴近地域的地理特色并延续它们的存在。

在对建筑的地域主义价值进行严密的分析与重估时,将讨论置于宽阔的历史背景之下,用丰富的图例巧妙分析并严密论证了当代建筑最显著的一种趋势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与活力。

关键字:全球化、地域主义、批判性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古典著作中对地域主义建筑最直观的描述,见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地域主义是只建筑上吸收本地区民族的、民俗的风格,在建筑中体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的设计思潮。

从广义来说,地域建筑的含义是宽泛的,建筑的空间性和地点性决定了任何建筑都有地域性。

而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是基于特定的地域自然特征、建构地域的文化精神和采用适宜技术经济条件建造的建筑。

“批判性地域主义”其实质就在于它既精辟地关注地域建筑的文化内涵,又能高瞻远瞩的发扬时代批判与创造精神。

批判地域主义承认现实生活和技术发展,但强调对技术强制性应用;也尊重文脉、环境、历史和文化,但反对折中主义的建筑式样;对于现代主义运动采取批判的态度,但绝非某些历史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所有的全盘否定的态度。

在全球化满眼的今天,“地域主义”的气质仍然鲜明,甚至更加光彩夺目。

一方面是全球化干涉无孔不入的渗透,另一方面则是地方性的挣扎和艰难地延续。

芒福德认为地域主义并非是简单的采用“地方材料”或“结构”,这两点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与“全球化”相抗衡。

他认为“地域主义建筑”必须力图克服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的鸿沟...... [1]芒福德重新定义的地域主义,还担负着协调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的作用,使人们能够“感到安适自在”。

一直以来接触现代主义,明白建筑的空间的重要性,太过理性的去看建筑,就会慢慢失去对于建筑感性的思考,建筑的地域化和多样化阐释,使建筑摆脱了过分现代的阴影,真正的建筑大家,如斯卡帕做好每一个建筑的局部到做好建筑的整体,基本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肯尼斯弗兰普顿与他的批判的地域主义-文档

肯尼斯弗兰普顿与他的批判的地域主义-文档

肯尼斯弗兰普顿与他的批判的地域主义1. 弗兰普顿的生平及著作1.1 弗兰普顿的生平1.2 重要作品《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1980)、《现代建筑和批判现实》(1993)、《美国著名建筑》(1995)、《建构文化研究》(1995)、《拉丁美洲的建筑:六种声音》(2000)。

2. 批判地域主义溯源2.1 批判的地域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批判地域主义是Alexander Tzonis在20世纪70年代末创造出来的词汇,强调“特例性”“地域性”。

Tzonis将建筑设计的眼光放在“时刻”与“人文地理”上。

弗兰姆普敦在《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抵抗建筑学”的六要点》中将之提升到了一种建筑伦理层面:批判地域主义是现代主义垄断大潮下文化反抗力量的希望,承载着调和“普遍性文明”与“世界文化”的责任。

2.2 批判的地域主义的理论谱系弗兰普顿把现当代的建筑作品根据技术、形式、人类学和文脉归为:新产品主义、新理性主义、结构主义、通俗主义和批判的地域主义。

批判性地域主义承认现实生活和技术发展,但强调对技术的限制性应用;也尊重文脉、环境、历史和文化,但反对折衷主义煽情的建筑式样;对现代主义运动采取批判态度。

3. 弗兰普顿的批判性的地域主义六要素3.1 边缘性实践,对现代建筑持批判态度,但又以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为基础。

“批判的地域主义”并没有将“本地”与“世界”对立起来看待,而是“地域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建立了一种平衡。

(图3.2批判的地域主义强调对于场所对于建筑的决定作用。

一)3.3批判的地域主义强调对建筑建构的要素的实现和使用。

(图二)3.4 批判的地域主义强调场址的要素,包括从地形地貌到光线在建构中所起到的作用。

3.5 批判地域主义不仅强调视觉,而且强调触觉,反对真实经验被信息所取代的趋势。

3.6 批判的地域主义虽然反对地方和乡土建筑的煽情模仿,但并不反对偶尔对地方和乡土要素进行解释,并将其作为一种选择和分离性的手法或片段注入建筑整体。

批判的地域主义.

批判的地域主义.

批判的地域主义沈克宁【内容摘要】批判的地域主义持一种辩证和批判的态度。

它对以全球化和大同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主义建筑持强烈的批评态度,它也对地方和地域主义,尤其是那种矫情的、浪漫风的和风景化的地域主义持批评态度。

它强调场址、地点和地形、地貌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它也保持了现代建筑的进步和解放的思想。

这是一种严肃的、具有生命力的、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的建筑思想。

【关键词】批评的地域主义乡土建筑场所和地点Abstract: Critical regionalism maintains a critical point of view. It is critical not only of globalism, it is also critical of regionalism. It is a regionalism evolved from an internal, self-directed criticism. Critical regionalism is a process of balancing and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elements.Key Words: Critical Regionalism;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place; site地域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有活力和与时代相融合的一种便是“批判的地域主义”。

批判的地域主义是一种原创性的运动,它是回应全球化发展所造成的问题而出现的,它对全球化发展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批判的地域主义在文化空隙中澎湃发展,它以不同的方式逃避了世界大同文化的侵袭。

在今日全球现代化持续加温并对地区和民族文化构成极大的威胁的时代,批判的地域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存在就十分重要。

从批判理论角度出发,人们应该将区域文化作为有意识培养的而非自生自长的文化运动。

论现代建筑批判的地域主义

论现代建筑批判的地域主义

论现代建筑批判的地域主义摘要:本文从《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的相关章节为出发点,对于“批判的地域主义”这一建筑理论进行分析和阐述。

探讨了建筑师应如何打破旧有形式的局限,结合动态发展的地域文化,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建筑。

关键词:现代建筑地域主义批判性Abstract: From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 in the relevant chapter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the” critical regionalism” this build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osition. Discussion on how to break the old architect limitations of the form, combined with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to create a distinctive time featur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Keywords: modern architectural, regionalism, critical.肯尼斯•弗兰姆普敦是当今建筑界知名的建筑史家和评论家。

他著有大量关于现当代建筑的论著,并曾担任由密斯•凡•德•罗基金会赞助的位于巴塞罗那的EEC欧洲建筑奖评委会主席。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的著作《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于1980首版发行后即被誉为现代建筑史的经典之作,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望。

作为一本对于现代建筑史的评论,全书的内容大致是按照时间发展的主线而不断得到扩展,作者把评论一直延伸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第3版中特别增加了三章,分别对产品主义,布景主义,批判的地域主义等集中潮流进行了评述,重点集中在20世纪后期芬兰,法国,西班牙和日本四个国家在建筑创作上的成就。

关于芒福德批判性地域主义产生的历史渊源-强烈争论及繁荣发展

关于芒福德批判性地域主义产生的历史渊源-强烈争论及繁荣发展

关于芒福德批判性地域主义产生的历史渊源\强烈争论及繁荣发展摘要: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是基于特定的地域自然特征、建构地域的文化精神和采用适宜技术经济条件建造的建筑。

它不同于之前理论家所提出的如画地域主义或是浪漫地域主义,最开始由芒福德提出,它对现代建筑和地域主义持批判态度,提倡基于地域的同时保持现代建筑的进步和时代性。

对于全球化、现代化持有非抵触的态度,平衡了“地域”与“全球”这两者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建筑界也有很多建筑师努力为实现基于中国文化继承传统与现代主义、全球化很好的结合,形成中国地域建筑现代化而努力。

关键词:批判性地域主义、芒福德、中国地域建筑现代化地域主义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如其他学派那般,经过某个时期的改革或是基于哲学或语言学的基础慢慢顺利成章的发展而来,地域主义的崛起经过了不断的探讨、被遏制,最后崭露头角,被世界所认可。

地域主义的起源在古代希腊文明中,古希腊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在建筑方面,希腊建筑包含诸多形象模型,例如经典的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柱式,象征着人的本质。

希腊城邦的辉煌历史并没有随着其灭亡而消散,光辉灿烂的文化影响着古罗马人。

古罗马的建筑继承了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并且包含着地中海地区的建筑特色。

马克·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这位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工程师所着的《建筑十书》全面而丰富的叙述了罗马这个时期的建筑学的基本情况内涵和基本原理。

他用罗马文详尽的描述了各式各样的“地域”建筑。

地域主义的发展地域主义之后又经历了如画地域主义、浪漫地域主义的发展。

所谓如画地域主义正如中国的山水画,展现的是一种哲学思想和心理上映射的对风景的美的审视。

在这个发展阶段,“英国式”的建筑风格,其忠于那些不被雕饰的自然,他的人民不畏异族势力左右,不附和专制主义。

这种如画地域主义运动仅仅是地域主义的开端,此后,德国继续深化了这个进程并进一步演变成一种运动,一种主义,也就是浪漫主义。

对批判的地域主义和地域性的认识

对批判的地域主义和地域性的认识
维普资讯
第3 4卷 第 8期 2008年 3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 CTURE TE
Vo . 4 NO 8 13 .
Ma. 2 0 r 08
・ 53 ・
文 章 编 号 :096 2 (0 8 0 —0 30 10 —8 5 2 0 )80 5 —2
对 批 判 的 地 域 主 义 和 地 域 性 的 认 识
王 宾
摘 要: 通过对 国内外关 于批 判地域主义及 乡土建筑理论 的 阅读研 究, 总结 了批 判的地域 主义及 乡土建 筑各 自的特点 , ・ 文献标 识码 : A
并对 如 何 批 判 地 面 对 世 界 文 化 和 地 域 文 化提 出 了相 应 的 观 点 。
的、 统的 、 传 以农 业为基础 的原 地生成 的文化 的时刻提 出的理 念。 些 近 期 的地 域 性 学 派 , 们 的 主要 目的 是 反 映 和 服 务 于那 些 他 们 他 希腊建筑理论家 仲内斯 ( T o i 及 其夫 人历史 学 家丽莲 ・ A zn ) s 勒菲 所置身其 中的有 限机 体 ……” 可 以看 出弗 兰普 顿主要 从理 念上 ,
是 , 们 遇 到 了 正面 临着 从 欠 发 达 状 态 升 起 的 民族 的 一 个 关 键 问 论 , 人 他对 于建筑 的地域性表 现深具启发性 , 但在具体 的创 造 中, 过
题 : 了走 向现代化 , 否必须 抛弃 使 这个 民族 得 以生存 的古 老 分强调 “ 为 是 陌生化” 就减 弱 了“ 熟悉 化 ” 的价 值。实 际上 当谈 到 R — e 文化传 统……这就产生 了 一个悖 论 : 一方 面 , 它必 须扎根 在 自己 g nld ni i a iety时 , 常 只 看 到 地 域 特 性 而 忽 视 了 地 域 共 性 , 如 o t 常 正 历史的土壤 中 , 锻造 一种 民族 的精神 , 并且 在殖 民主义性 格 面前 瑞 尔夫 所 说 的 场 所 “ 向性 ” “ 在 性 ” 首 先 应 该 要 看 到 一 种 内 内 和 外 , 显示出这种精神 和文 明的复兴 ; 然而 , 为了参与现代 文明 , 同时 在 的地域共性 ( 又 熟悉 化 )它 是形 成整 体文 化氛 围的基 础 ; , 其次是 必须接 受科 学的 、 技术 的和 政治 的理性 , 而它们 又往 往要 求简单 外在 的地域 特性 ( 陌生化 ) 它是 不同区域问互相识别的标准 。 ,

批判地域主义潮流——“地区建筑师”的东西方对比

批判地域主义潮流——“地区建筑师”的东西方对比
“地域”—建筑师的探索
“新陈代谢派” 活跃期: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 意 义 :一次重要的建筑思潮,一次能够向 西方传达来自东方国家文化和思想的前卫建 筑运动。 核 心 :源自日本建筑师以柯布西耶为代表 的现代主义的建筑内容的批判性吸收,这体 现在新陈代谢建筑师作品的现代主义形式上
; 而新陈代谢具有无中心和多元价值取向;并 且其建筑思想基于本国传统建筑文化。 人 物 :丹下健三和川添登对日本文化精髓 做了一次真正的挖掘。他们的研究和之后的 实践不仅超越了现代主义的呆板和机械,也 胜过后现代主义者在建筑形式上所做的幼稚 模仿。
2.2 西方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发展
•1924年,芒福德对地区概念的认识: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经营。1947年,对国际式 运 动突出批194年进一步提出了带有地区色彩的“批判主义”的思想。 • 1954年,西格弗里德 吉提翁刊文《新地区主义》指出:作为一个共同的特性,当代 艺术所有创造性的活动,都在空间方面提出新的概念。。。。。但是,它们都与其发生 的地区有着某种联系。 • 1959年,瑞典建筑师拉尔夫 厄斯金从地理和人文阐述对地区主义的看法:地区主义 的方向不再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所左右,而是融入进现代建筑的整体发展中。 • 20世纪80年代,诺伯格 舒尔茨在《现建筑之根源》中重提“新地区主义”概念。核 心是:“任何一种建筑语言都应该与当地的情况相适应。只有表现出真实的、具有根源 感的内质,建筑才得以存在。任何情景都必须放在复杂的整理联系中去理解” • 1981年,亚历山大 仲尼斯和丽安 勒法维在《网格与路径》中首先提出该概念。 • 1983年,肯尼斯 弗兰姆普顿发表《批判的地域主义之前景》和《现代建筑:一部批 判的历史》,认为:“批判的地域主义”不是一种风格,而是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批判 性态度。

论批判性地域建筑的特征——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解析

论批判性地域建筑的特征——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解析
结构构件 ( 斗拱) 夏商鼎器 文化
图2 . 1 上 海世博 会 中国馆体现 的对现代 建筑理 念 的吸收 2 - 3功能 :从传统屋 顶 的承 重和 围护作用 到 以休 闲和人 流集 散为 主要功 能 。 2 . 4 技术: 屋 顶花 园是 由环保 节能 的无土 草坪 、 轻 型绿化 无机介 质 技术和 防倒伏 、 雨水 回用系 统等先进 技术配 合 园林造景 形成 的。 3 . 喜庆 “ 中 国红” 代表 中国特 色 的“ 中 国红 ’ 微 运用 在 国家 馆 中, 形 成具有 中 国特 色 文化经 典 的效 果 。 在 中国大地 上 , 多种 红色在 不 同的时空被 多处使用 , 呈现 出多种效 果 。 国家 馆 的“ 中 国红 ’ 黾 从“ 故宫红 ” 中得到灵 感 。 “ 故宫 红 ” 在 周 围环 境 ( 金黄色 屋檐 、 白色汉 白玉桥和 灰色 大地等) 的 衬 托下 显得沉 稳 , 由红土 、 红 门、 红柱 和横梁 彩绘上 的朱红 形成 的关于 “ 中 国红 ” 的整体 概念 , 给 人美 的感觉 。 中国馆没 有直接 采用“ 故 宫红 ” , 而 是结 合美学 、 材 料等 多种 因素 , 确定采 用 四种 红色 的渐变 。 “ 斗拱 ’ ’ 造型下的同一种红色会在 阴影 的作用下显得 头重脚 轻 , 为避 免这一感觉 , 国家 馆外表 由上 到下的颜色 是 由深到 浅的 , 既有变化 又形

文 献标识 号 : A
文章 编号 : 2 3 0 6 — 1 4 9 9( 2 0 1 3 ) 1 8 — 0 0 0 7 — 2
台开 阔的 中心 广场象 征 内湖 水面 ,以九 处园林景观 象征 九个 岛屿, 以 碧水环 绕 的九个 岛屿“ 浩瀚 中华之 广裹疆 土 ” , 寓 意“ 九州大 地 , 河 清海 晏, 天 下升平 , 江 山永 固 ” 。 2 . 2屋顶形 式 : 中国古代 建筑 以坡 屋顶 为主要特 色 , 中国馆却 采用 现代 建筑 理念 中的屋 顶 花 园设 计( 图2 . 1 ) , 是 结合 具体 情 况对 现代 建 筑 理念 的运用 : 但 同时 , 它 的格局采用 中 国古代城 市的“ 九 宫格 ” 结构 , 是对 中国传统 文化 的灵活应 用 。

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传统村落的建筑设计研究——以山西省平定县下董寨村村民活动中心设计为例

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传统村落的建筑设计研究——以山西省平定县下董寨村村民活动中心设计为例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3期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传统村落的建筑设计研究——以山西省平定县下董寨村村民活动中心设计为例刘 静,胡文荟,汪紫涵,高雪南(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摘要:批判性地域主义旨在探求现代建筑与地域主义之间的一个平衡机制,以寻求两者之间的良性结合。

它不仅对“国际式”的方盒子建筑设计持批判态度,而且反对符号化的纯地域主义。

文章以山西省平定县下董寨村村民活动中心设计为例,基于下董寨村特有的地形地貌及文化特质,探索批判性地域主义在传统村落的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批判性;地域主义;传统村落;下董寨村;活动中心[中图分类号]TU2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26.19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Based on Critical Regionalism —— A Case of a Villager Activity Center in Xiadongzhai Village, Pingding County, ShanxiLiu Jing, Hu Wenhui, Wang Zihan, Gao Xuenan(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4, China)Abstract: Critical regionalism aims to explore a balance mechanism between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regionalism in order to seek a benign combination between them. It is not only critic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quare box architectural design, but also opposed to the symbolic pure regionalism. Taking the design of a villager activity center in Xiadongzhai village, Pingding county, Shanx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critical regionalism in traditional rural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ed on the unique topography, landform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Xiadongzhai village.Key words: criticalness; regionalism; traditional village; Xiadongzhai village; activity center2018年,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主题为“自由空间”,中国馆策展人李翔宁以“我们的乡村”来应题,旨在向世界展示当下中国乡村建筑设计的现状及对未来的探索。

批判性地域建筑特征

批判性地域建筑特征

论批判性地域建筑的特征【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批判性地域建筑的内涵、特征以及影响要素,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批判性地域建筑的研究和实践,着重以菊儿胡同的改造实例来体现批判性地域建筑的特征和设计手法。

【关键词】批判性地域主义、传统文脉、有机更新、菊儿胡同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批判性地域建筑概述1.1批判性地域建筑的含义和特征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它体现着建筑与其所在地环境的关系。

吴良镛先生认为,地域建筑是中国各地区城市体系中城市文化、乡土、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综合组成部分。

它们多属于“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却是“有生命的建筑”。

批判的地域主义是在抵抗“全球化无孔不入的渗透”的同时对地域建筑文化的再创造。

它抵抗现代建筑文化的全球化,但又吸收它带来的合理的思想和技术,同时保持自身的建筑传统。

1.2批判性地域建筑的影响因素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人文等多种因素综合的基础上,地域性在建筑上的表现也就千差万别。

1)自然地理因素包括气候条件的差异(如云南炎热潮湿气候下的傣族竹楼、高温多雨气候下的沿海骑楼等)、自然资源差异(如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盛产石材的城市色彩风格比较单一,而同时期的两河流域发明了琉璃砖贴面材料,城市风格辉煌华丽)、地形地貌差异(如“有机建筑”代表人物赖特的流水别墅、草原式住宅都是依地形而“生长”出来的)等。

2)社会文化因素包括政治因素(如中世纪的欧洲建筑均以教堂为中心,而同时期的中国封建时代,建筑的形式和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文化心理模式因素(如中国与印度的传统建筑几乎是对外封闭的,而美国的建筑街道边经常会留有一定规模的半公共空间,英国则介于两者之间)、民俗因素(如同在闽南地区的燕尾楼和土楼,因民俗不同则建筑风格迥异)、宗教因素(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教堂,佛教的塔、寺、石窟,道教的道观、靖室、仙馆)等。

3)经济技术因素在经济技术以及交通均不够发达的时代,就地取材使得建筑地域性更为明显。

日本批判佛教的最新进展及其理论意义

日本批判佛教的最新进展及其理论意义

日本“批判佛教”的最新进展及其理论意义孙晶张文良2012-8-7 14:05:34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03期内容摘要:日本的批判佛教认为作为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础的如来藏思想,是一种实体论,或“基体说”。

其实质是肯定现象世界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而这是与原始佛教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空”的思想相矛盾相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

批判佛教对如来藏的批判,也扩展到了对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佛性与本觉思想的批判。

因为其立论的挑战性和研究方法的争议性而在日本佛教界、中国佛教界(包括台湾)乃至欧美佛教学术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

本文以末木文美士教授、花野充道教授、桂绍隆教授、织田显祐教授等的研究为中心,就最近日本学术界对批判佛教的回应做一概观,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日本佛教批判佛教如来藏佛性作者简介:孙晶(1954—),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文良(1966—),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一、批判佛教运动的回顾批判佛教的发展轨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是“批判佛教”的酝酿和成立时期;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是“批判佛教”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以及日本国内外对此做出回应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佛教界对“批判佛教”运动的反思和总结时期。

“批判佛教”最初引起日本佛教学界的瞩目,可以追溯到1985年松本史郎在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上发表“如来藏不是佛教”[1]的论文。

翌年此文在该会的会刊《印度学佛教学研究》上发表,在学界引起一定关注。

1989年,松本出版《缘起与空》一书,对他的思想做了较为系统的阐释。

在松本看来佛教的根本原理是无我说和缘起说,而如来藏等思想都是想定某种实体存在的基体说,因为他们背离了佛教的原理,所以必须加以彻底的批判。

而如来藏和佛性思想构成整个东亚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所以松本的批判矛头指向了整个东亚地区的佛教。

浅谈全球化语境下批判地域主义的设计原则

浅谈全球化语境下批判地域主义的设计原则

浅谈全球化语境下批判地域主义的设计原则当全球化的浪潮席卷整个世界且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地域主义似乎逐渐成为与全球化对抗的另一个时髦字眼。

在形形色色的西方建筑思潮中,地域主义作为一支独立的呼声,从上世纪人们对现代主义反思之际便开始了其艰难的探索。

世界范围内不仅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地域主义作品,而且在理论上,地域主义走向了"批判"的精神。

"批判"的内涵"批判的地域主义"是由著名建筑理论家亚力山大·仲尼斯(Alexander Tzonis)和丽安·勒洁维(Liane Lafaivre)于1981年首先提出的。

他们指出:通过使用"批判的"的,地域主义应看成一种机会,而不是一种反面的限定①。

这样看来,"批判的"一词表明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挑战了陈旧的地域主义观。

为了更深入的研究"批判"的内涵,笔者试图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批判"入手。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社会人本主义思潮的一大派别之一,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化学等众多领域,而且在不同阶段,不同的思想家的观点也不尽一致。

但总的说来,他们对工具理性、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等等的批判都是受批判理性所主导的,这种批判的理性观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马克斯·韦伯以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继承并发展而来的。

"批判的地域主义"虽然未形成专门的理论和体系,但其批判观却受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观的影响。

"批判"首先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态度。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指出,哲学上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对事物进行单纯的驳斥和否定,是一种理智的、最终注重实效的努力,而并不满足于接受流行的观点行为,不满足于不假思索的、只凭习惯的接受社会状况的努力;批判指的是区分对象和本质的努力,是考察事物基础的努力②。

全球化背景下批判性地域主义解读

全球化背景下批判性地域主义解读

全球化背景下批判性地域主义解读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提出入手,总结了全球化的内涵与本质,在此基础上,解读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及实践。

标签: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建筑创作目前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的趋向也日益突出。

地域主义作为建筑创作中的一种设计理念,强调尊重传统、反映现代技术、突出地域独特性,在应对全球化冲击的背景下又重新得到了重视和提倡。

地域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尤以批判性地域主义在文化空隙中的澎湃发展最为突出。

因此在当今全球化持续升温的时代,研究批判性地域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提出1981年当代希腊建筑学者A·楚尼斯和L·勒费夫尔夫妇首先在《网格与路径》一书中提出了批判性地域主义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批判性地域主义来源于地域主义建筑研究的先驱刘易斯·芒福德对地域主义的认识,继承了芒福德地域主义思想中对普遍性和地域性的认识。

批判性地域主义作为一种带有批判思维的创作观念,楚尼斯夫妇认为批判性地域主义的重要特征是“批判性”和“陌生化”,既反对抹煞地域性,又反对完全照搬地域建筑传统。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进一步发展了批判性地域主义这一概念,他在1991年版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一书中,专门有一章阐述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的观点,并介绍了一批他认为具有批判性地域主义特征的创作,包括葡萄牙的西扎、墨西哥的巴拉甘、丹麦的伍重、瑞士的博塔、日本的安藤忠雄、希腊的皮吉奥尼斯、西班牙的柯德赫等的一些作品。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从理论上归纳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七个特点:(1)是一种边缘性的实践,尽管作为对现代化的一种批判,它不会拒绝现代建筑遗产中解放和进步的方面;(2)是边界清晰的建筑,“场所—形式”的产物;(3)赞成把建筑的实现看作建构现象,胜于把它看作是把建成环境还原为一系列胡乱混杂的表面布景的片段;(4)对场地、光线和气候等地域要素做出反应;(5)对触觉、听觉和嗅觉的强调与视觉相当;(6)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在形式参照上,努力培育一种当代的面向场所的文化而不是把自己隔绝起来;(7)倾向于在那些以某种方式逃避了普世文明优化冲击的文化间隙中获得繁荣。

《诺桑觉寺》:对性别、社会和宗教对立的批判

《诺桑觉寺》:对性别、社会和宗教对立的批判

诺桑觉寺:对性别、社会和宗教对立的批判
简介
《诺桑觉寺》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小说以19世纪英国庄园社会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凯瑟琳·莫兰特的成长经历和她与家族及周围人的关系,探讨了性别、社会和宗教等方面的对立与冲突,并提出了相应的批判观点。

性别对立与批判
在《诺桑觉寺》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凯瑟琳的塑造,反映了当时对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低下、缺乏权力和自由的现象。

凯瑟琳坚强而聪明,但却受制于当时时代对女性所设定的角色和束缚。

作者以此批判了贵族社会中有关性别不平等的观念。

社会对立与批判
小说中揭示了英国庄园社会阶级差异带来的封闭、偏见和歧视现象。

青年爵士亨利·蒂尔尼与凯瑟琳的恋爱遭到了家族和社会的压力,认为亨利并不符合她们的身份和地位。

这呈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贵族等级观念的片面与错误,并批判了这种不公平对待。

宗教对立与批判
《诺桑觉寺》中也体现了宗教信仰带来的隔阂和冲突。

主人公凯瑟琳成长于一个重视正统宗教信仰的家庭中,但她个人始终怀疑传统教义,并表达了自己对
追求真实宗教精神而非形式化儀式的需求。

通过这一情节,作者揭示了当时宗
教信仰所导致的假善、虚伪和冷漠,并进行了相应的批判。

总结
《诺桑觉寺》通过对性别、社会和宗教对立及其所导致问题的描绘和批判,呈
现出一幅丰满而真实的画面。

小说以其深入剖析社会弊端以及提出反思与警示,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推崇。

这使得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和
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批判地域主义的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

批判地域主义的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

批判地域主义的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
苏依;王传东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本文简单地介绍了批判的地域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同时在时间维度上梳理了批判性地域主义从萌芽到探索再到正名的过程,并对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核心思想和与其他地域主义的共性与区别进行了探究。

【总页数】1页(P306-306)
【作者】苏依;王传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武汉 430072;武汉大学,武汉 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批判的地域主义观念下的建筑设计实践——加拿大曼尼托巴水电集团办公楼设计[J], 褚冬竹;戴志中
2.批判地域主义潮流之中国建筑师的实践——以刘家琨的实践为例 [J], 李超
3.批判性地域主义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实践应用探讨 [J], 蔡荣庆
4.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传统村落的建筑设计研究
——以山西省平定县下董寨村村民活动中心设计为例 [J], 刘静;胡文荟;汪紫涵;高雪南
5.批判的地域主义下的城市设计理念与实践 [J], 刘启波;李慧玲;李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批判的地域主义

批判的地域主义
• 1995年获普利茨凯(pritzker Prize)建筑奖及法国 艺术和文学院(cheralier de I‘order)奖。 • 1996年获第8界帝国会议FRATE SOLE 一等奖,1997年 获英国皇家建筑学会金奖以及法国艺术和文学院 (officier de I‘order)奖。
Tadao Ando
• 建筑与环境:强调建筑不要简单迎合环境,要有以摩擦及 冲突为特征的刺激性对话,没有批判而试图协调融合的作 品无法对环境产生任何压力
五官的建筑
Tadao Ando
• • • • •
简介 设计理念及作品 建筑分析 发展走向 结语
建筑分析——住吉的长屋(1975~1976)
占地面积: 57平方米 建筑面积: 65平方米
参考文献
• 《安藤忠雄》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王建国 张彤编著 • 《建筑师》 1995.8 〈丹下健三的四十岁和四十岁的 安藤忠雄〉崔伟 • 《建筑师》 1996.12 〈当代日本杰出建筑大师——安 藤忠雄〉 王建国 • 《论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安藤忠雄著 • 《世界建筑》 2003.6
The end
——肯尼迪· 弗兰普敦
建筑体量的组成具有极强的几 何关系,他的筑常常由立方体 或圆柱体组成,构成中没有游 离于几何体之外的东西,表现 出很理性的设计逻辑
柯布的混凝土空间向密斯纯净简洁靠拢
采用严谨的几何形(Josef·Albers的纯几何学高度抽 象)从中追求Piranesi的幻想性迷路空间,构筑了具象 的建筑。
很少直接应用传统的建筑要素,相反,他更重视空间本身的 创造来引起人们在文化上的共鸣
通过比例、开放与封闭、构成、材料塑造的表现力及 光的数量与方向等意识感受,来表达传统、地方和历史。 缩小建筑语汇,于简要中创造无限的可能。

景观批判性地域主义介绍

景观批判性地域主义介绍

总结
批判地域主义的核心是在考虑地域性的各个特点(例如:民 俗,宗教,气候等)的前提下,不断对自己的设计提出批判性的 意见,最终达到营造出了怡人的空间的目的。 这是一个最具人性化的设计过程,亦即体现了“反应和服务那 些置身其中的有机体”的特点。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8-19世纪英国的风景画造园运动追求“地方精神”,算是西方早期 的地域主义,但是这是一种充满怀旧的浪漫地域主义,“它是19世纪摆 脱衰退的绝对主义贵族统治的政治运动在文化上反映”但它“所发展的 事实上是种怀旧和记忆的建筑,观者在这种建筑面前所体验到的是一种 近乎幻觉的对过去的参与。” 二战前,或是具有笛卡尔理性的抽象倾向的“现代建筑”运动、获 胜全球的工业化生产和无情的经济剥削带来了大量枯燥、无个性的建筑, 破坏了城市肌理,导致了城市结构的贫乏化。 1924年,芒福德就十分有远见地将地域(地区)主义从商业和沙文 主义的弊端中拯救出来,并将其重新与浪费、乱用资源和材料所导致的 经济和环境的代价联系在一起。1951年,芒福德对国际风格的代言人希 区柯克和现代主义的理论家吉迪翁进行了强烈批评;第一次识别和列出 了一群当代美国地区主义建筑师,主要是旧金山的“湾区学派”,包括 梅白克和伍思特;并认为其所带来的是一种当地本土和人道的现代主义 建筑形式,比当时盛行的国际风格要高明得多。这篇文章和当时引起震 动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提出可以一地域主义取代国际风格。格鲁乌皮
3、人与自然共生
佐佐木先生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风格以外,体现人与自然共生为 主题的作品十分突出。这里需要说明的“人与自然共生”这样一种 概念并不是只局限于视觉上的满足,同时也包括用身体去感受自然 界的一切。这就是现代景观设计中经常出现的理念“与自然对话”。 佐佐木先生的作品几乎都能体现出这一风格。具体的手法包括:视 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就像文中写到的那样:为利用者提供了 体验大自然魅力的场所和机会。可以认为这是佐佐木先生作品成功 的法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從批判性地域主義觀點評估台中大里菩薩寺The Evaluation of P’u-sa Temple in Ta-li , Tai-chung from the Standpoint of Critical Regionalism趙重生(陳彥宏(一、前言近年來全球化之浪潮,對地域文化傳統造成極大的威脅。

若掉以輕心的話,殊異的地域性文化將逐漸被庸俗的全球文明所取代,地域居民亦將產生對地域環境的認同危機與對場所的失落感。

在此情況下,本研究擬從Kenneth Frampton所提出之批判性地域主義觀點來評估由江文淵建築師所設計之台中大里菩薩寺,希望對江文淵之建築思想及菩薩寺案例有較深入的瞭解。

經由此成果,期對國內大學及研究所的建築教學有所啟發,且對國內執業建築師在有機性地整合介乎景觀與建築,傳統與現代的矛盾一事上,提供一台灣成功的例子,進而激勵年輕一代的新建築師創造具中國風且符合批判性地域主義的現代建築作品,進而對注重生態環保的廿一世紀之全球建築文化有實質的貢獻。

二、假設和研究方法法氏在其現代建築—一具批判性之歷史書中,整理批判性地域主義之主張為下列七主旨:1.批判性地域主義為一有旁註的實踐(a marginal practice)。

它雖對現代化有所批判,但仍不放棄現代建築遺產所具之解放性及進步性。

它較偏好小的而不是大的計劃。

2.它展現建物‘場所-精神’性,十分尊重當地地形。

3.它偏好呈現構成術的(tectonic)而非佈景術的(scenographic)建築。

4.它認為建築需與自然元素—基地、氣候、光線—緊密結合。

5.它強調建築的觸覺性(the tactile)不亞於視覺性(the visual)。

6.它雖反對感情用事式對當地傳統建築元素(vernacular elements)之直接模仿,但贊成經重新詮釋過的傳統元素以不連續主要情節(disjunct episodes)的方式植入建築。

7.它以在文化間隙(cultural interstices)中茁壯之建築免受來自環球文明發揮最大作用的攻擊(the optimizing thrust)。

(Frampton, 1997, p.327 Cf. Foster, 1983, pp.16-30; 傅朝卿, 1988, pp.64-70)本研究之假設乃台中大里菩薩寺諳合批判性地域主義七主旨。

研究方法乃採文獻調查法、歸納法及實地勘查法。

本文之研究步驟乃先對批判性地域主義作一綜合之探討,再深入分析有關江文淵之第一手資料及第二手資料,最後以菩薩寺案例來檢驗批判性地域主義與菩薩寺案例間之關係。

第一手資料包含:江文淵之語錄、演說、建築案例之概念草圖、平面、立面、剖面、趙重生,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陳彥宏,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生等角透視圖等。

第二手資料包括:期刊上所刊載由他人所寫有關江文淵建築思想及案例之文章、介紹江文淵之專書。

三、假設驗証以下對本文假設之驗証,乃逐一檢視江文淵之建築思想與菩薩寺案例是否符合前述批判性地域主義所提出之七主旨,可分為下列五方面。

3-1 江文淵建築思想與菩薩寺案例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間取得一適當的平衡此為法氏第一、第六與第七主旨之綜合。

江文淵的建築思想與案例較完善地回應了Paul Ricoeur於1961年在“環球文明和國家文化”文中所提之問題:“如何成為現代的而又能返回本源?如何使沉睡中的古老文化復甦而又能參與環球文明?”(Frampton, 1997, p.314)江文淵於1997年底草創璞真設計工作室於台中,‘璞真’兩字已隱含道家反璞歸真之哲思。

2002年中江文淵為擴大營業項目,再成立易埕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易Group),‘易’一字已隱約暗示他所欲設計的建築將基礎於易經的陰陽思想。

江文淵建築執業最重要的轉捩點- 半畝塘會館亦於2002年7月於新竹寶山落成啟用。

令江文淵從乏人問津到業主自動上門的半畝塘會館名字中之‘半畝塘’三字,乃引自朱熹“觀書有感”一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劉智惠, 2008, p.32)可見中國文化及東方哲學在江文淵建築設計上之重要性,例如他以“物我兩忘,自在天成”的道家字眼,來描述介乎人、天之間且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節氣建築。

”(江文淵, 2007b)另外,易Group的理念之一為“結合科技的設計。

”(劉麗惠, 2002, p.71)由上述可知,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間取得一適當的平衡是江文淵建築思想的主軸。

菩薩寺之室、內外動線意仿中國傳統園林設計之觀景線,以創造曲折迂迴、小中見大之整體空間氛圍。

例如江文淵將中觀佛教信徒在菩薩寺自地到天的求道過程,以巧妙的動線曲折迂迴地安排在自一樓至屋頂之平面佈局當中,提供信徒多方接觸自然的機會,以達尋回自我佛性之目的。

(圖1)菩薩寺一樓大寮(廚房) 與男女廁北面稍點竹石之隙地(圖2) 設計,乃模仿中國傳統園林中常見之隙地空間。

菩薩寺的主體結構採質樸粗曠的清水混凝土,可視為現代科技之代表(圖3)。

(江文淵建築師事務所, 2007, pp.62-69)3-2 江文淵建築思想與菩薩寺案例十分注重‘場所–精神’此為法氏第二主旨。

1954年海德格在“築、居、思”(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文中指出,就語源學而論德語動名詞“築”(building)和古老形式之“存在”(being)、“培養”(cultivating)及“居住”(dwelling)緊密連結。

故“居住”之情況和終極意義上之“存在”,僅能在一清楚界定的領域中發生。

(Docherty, 1993, p.275)法蘭普頓認為一‘場所- 精神’1之提供,對批判性之實踐是最基本的,一抵抗性之建築必須倚賴一清楚界定之領域。

此種都市形式最一般的例子有:迴廊式庭院、羅馬建築之前室、前庭和迷宮。

(Ibid., p.276)江文淵十分重視保存老樹及保留基地的場所記憶。

前者如他在桃園五苓山居案例中刻意地保存基地上五棵苦苓樹,並以之作為整個住宅的設計主軸(江文淵, 2008b, pp.5-7);後者如1Place-form此一複合名詞之後半form,一般學者常從其字面意義翻譯成‘形式,’但從西方自柏拉圖以來兩千多年的哲學傳統來看,此字被翻譯為‘精神’、‘原型’等形上的觀念更為恰當。

他在新竹半畝塘會館案例保留基地上的土地公廟,並讓出租土地給他的地主繼續在基地上的空地種稻,以延續該塊土地的在地風情(黃柏遠, 2003, p.155;汪金珠, 2003, p.138)。

江文淵以大片玻璃窗放置在菩薩寺二樓大殿佛祖塑像之後,透過玻璃信衆在大殿內可看到佛祖後室外扶疏的綠色枝葉(圖4),不禁令人想起“佛陀在菩提樹下講經說法,時空頓時凝住”的那一刻,約可視為菩薩寺對場所-精神之一生動詮釋。

(江文淵建築師事務所, 2007, p.69)3-3 江文淵建築思想與菩薩寺案例偏好構成術之建築此為法氏第三主旨。

構成術之本質首先由德國美學家Karl Botticher在1852年所出版之希臘構成術一書中所定義,建築史家Stanford Anderson將之最佳地概述如下:‘構成術’(Tektonik)不光是指作物質上構造(construction)之活動……反而是將構造提昇至一藝術形式的活動……機能上適宜的形式必須被適應以便表明其機能。

希臘圓柱柱身上的收分曲線(entasis)所傳達之承重感,變成此構成術觀念的試金石。

(Docherty, 1993, p.278)法氏認為“在今天構成術仍繼續作為一介乎建材、工藝及重力三者間有潛力之精煉方法,事實上即是整棟結構體之濃縮。

在此我們似可提及一結構上之詩意表現,而不僅是一(平凡)立面之代表。

”(Ibid.)江文淵認為台灣缺乏整體的建築概念,故他於2006年3月成立半畝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整合建築、景觀、室內設計、裝潢及營造於一爐。

江文淵積十年的體驗,提出建築應致力於“人天共好”觀念之實踐。

‘人’即指建物內外所涵容之生活,‘天’即指建物所存在的自然環境。

江文淵對建築的定義如下:建築彷若一個皮層,裡面如果是生活,外面就是自然了。

當建築願意是那個謙虛的植入,自然有了背襯、生活有了庇蔭;當建築願意是那個窗口而不是藩籬,自然涵容了生活、生活收藏了自然。

人和土地有了聯繫,物我兩忘,自在天成。

(江文淵, 2007a, p.28)故他對建築構成術的定義不局限於建物本身,且進一步延伸至景觀及自然環境等較大的層面。

菩薩寺主要以清水混凝土單一材質建構(圖3),再輔以鐵件、鋁格柵、鋁窗、玻璃、實木門,室內裝潢採用實木、矽酸鈣板和南非黑大理石,景觀部份則融入老梅、桃樹、楓香、櫸木、唐竹、蓮花、爬牆虎,真柏和景石於室內、外空間設計中,以貫徹‘人天共好’觀念於菩薩寺案例中。

(江文淵建築師事務所, 2007, p.67, p.69)3-4 江文淵建築思想與菩薩寺案例積極整合自然元素—基地、氣候、光線此為法氏第四主旨。

法氏認為批判性地域主義必須涉及一更直接地與自然辯証的關係,遠超過抽象且正式的前衛主義建築所能允許的程度。

它反對持技術主義者以推土機將崎嶇基地推平的做法,認為如此將使基地絕對不具場所性。

法氏再將自然細分為地形、氣候和光線等三方面來討論。

將一崎嶇的基地整成階梯形狀以接受呈階梯狀的建物,是一“培育”(cultivating)基地行為之保証。

將建物“鑲崁”(in-laying)到基地上之“銘刻”(inscription)此件事,具多層次之重大意義,因它能夠將史前場所、其考古學的過去和其後所經歷的培育及變遷具體地呈現在一建物中。

基地經由此種凝集(layering),其場所之特性便能展現其特性,而不至墬入多愁善感之中。

在地形一事上明顯的考量,亦適用於當地氣候變化的可能性及因時間因素導致的當地光線變幻品質上。

一般的窗戶明顯的是當地的氣候和光線此兩種自然力作用在建物外膜上最微妙之點。

開窗具賦與建築以一區域特色之內在能力,因此能代表建物所在之場所。

(Docherty, 1993, pp.276-277)江文淵和何傳新兩位建築師於設計時,必先“想到基地吹的風,日照的軌跡是怎麼跑,基地有沒有大樹、有沒有大石頭、有沒有土地公廟,這些都要丈量回來,這些都被視為必要條件,讓他們設計的建築能謙虛的找到應該要融入的點。

”(鄒福生,2006,p.8)故將建物‘鑲崁’到基地上之‘銘刻’此件事,對半畝塘環境整合團隊具多層次之重大意義。

針對台灣的亞熱帶氣候,以江文淵為首的半畝塘團隊提出節氣建築(江文淵,2007b)之主張,並實現在其建築案例中。

江文淵說:“如果可以,敞開雙臂收容自然的天光雲影,將其引進屋子裡,我們的家屋自然地也會開始呼吸!”(半畝塘環境整合,2007,p.29)可見江文淵的建築案例十分重視建築與基地所在之氣候、光線之互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