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自一导”模式 推进素质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三自一导”模式推进素质教育
探索“三自一导”模式推进素质教育
摘要:转化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中心环节。
本文简要介绍本人根据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的学习现状为依据,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三自一导"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三自一导" 主体地位素质教育会学学会
随着中国社会信息时代的出现,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也必须相当程度地摆脱原来那种计划体制的束缚,以在新的社会转型期培养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学生。
这是构建素质教育模式首先要考虑的,而这又必然牵涉教育目标。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培养出在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方面素质得到良好发展的一代新人、或者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提高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为此在市级的教研课题中我们选择了”三自一导”这个内容,经过了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有了一些教学体会,供同行参考、指正,以期能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三自一导”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即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质疑、自己求索,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实施“三自一导”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习主体——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三自一导”教学的“自己读书”是基础,“自己质疑”是深入,“自己求索”是升华。
2004-2005学年度以来我们的做法是:
一、要培养学生自己读书能力和习惯
结合课程的具体情况,我们一般是先设置一些与教材有关的问题,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从整体上把握新课的大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知识点。
设置问题,由问题导入,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去
探索新知。
在学生围绕问题阅读课本的过程中,要恰当地运用提示的方法。
例如对于难度大的内容,学生读书前,教师应提示本课的主要内容或读书的基本要求,给学生以思维的支撑点,以聚焦集思,不致使学生大海捞针,以免分散精力,偏离教学目标。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读议”。
即,按照教师的要求,或初步拟出本课的学习提纲,或把与问题有关的内容重点用笔勾画出来,或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达到基本把握本课主要内容或基本知识点的目的。
读,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一般先要求学生大致地浏览一遍,以了解大体的内容,建立初步印象。
然后结合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反复琢磨。
在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要方式的同时。
结合内容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如领读、一起读、分角色读等。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一种自己学习、阅读的习惯,同时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读,才能产生为质疑、进而为求索奠定基础。
这也就是第二步:
二、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要善于思考
围绕问题进行阅读的前提下,学生对知识的要点、对问题的答案有
了底,这时我们应引导学生善于问个为什么。
即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引导学生能否从其他的角度、不同的立场进行分析。
这样做有利于能使学生更为全面地思考问题,找疑点,找问题所体现的有效信息,拓宽视野。
应该说学生能对课本的有关内容知道提问,会体问、敢于提问,表明学生学习深度和思维广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也是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做了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地提高了,思考能力也增强了。
引导学生自己质疑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①在预习中质疑,即要求学生预习时在不理解、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②在讨论中质疑,即同学们在讨论某个问题时相互质疑,分析各自的理由看法,谋求同学之间的共同看法和存在分歧以便进一步探讨;③在听课中质疑,即听了老师讲解,对哪些不理解,自己认为有异议的、或者认为不够全面的地方,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④在练中质疑、思考,即学生在练习中遇到难题,告戒学生千万不要敷衍了事,要问题带回到课本进行
思考,要求对解题思路甚至答案,敢于提出质疑,勇于自己否定自己。
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要善于思考可以起到:①抛砖引玉的效果.由老师提出某个具有迷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与质疑。
比如讲到”物质”的概念时,即时问教室中的一些物体是不是物质.围绕”是与不是”的不同结论,进而过渡到“为什么”,引发学生质疑;在此基础上讨论得出结论怎么样判断是不是物质本身。
②起到旁敲侧击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更大范围角度的引申、质疑。
如学习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个原理之后”后,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是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是联系的。
学生容易想当然地回答“是的”,由此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如我打一个喷嚏会不会影响到美国布什总统、会不会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人等等。
总之,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老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抓住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容易错的知识点,启迪他们的思考、拓宽思维角度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