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导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
导则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二日
前言
本导则明确了创建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的总体原则、创建过程和核心内容。

本导则用于指导《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指南》、《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安全健康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的编制与实施。

本导则全部规范性技术要素均为强制性。

本导则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导则起草单位: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安全与环境保护监察部。

安瑞祺(北京)国际风险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张涌田红献赵先启高显文
BENNY 朱晓岚王兴华
目录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与定义 (2)
4.总体要求 (4)
5.创建步骤 (6)
6.核心要素及要求 (8)
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
导则
1.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的创建原则、创建过程、核心内容及其他要求,目的是为了使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能够控制安全健康环境风险,实现安全健康环境目标,并持续改进安全健康环境绩效。

本导则适用于集团公司下属各分公司、全资、控股公司及其有以下愿望的相关方:
1)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2)符合集团公司安全健康环境管理要求;
3)使自己确信能够符合所声明的安全健康环境方针;
4)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
5)寻求外部相关方对其符合性的确认;
6)进行自我评价。

协助集团公司各单位建立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的咨询单位应以本导则作为主要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令第18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主席令第22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家主席令第18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国家主席令第52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家主席令第54号)
6)《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国家主席令第18号)
7)《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家主席令第6号)
8)《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家主席令第77号)
9)《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家主席令第23号)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国家主席令第18号)
1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
1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
1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14)《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
15)《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OHSAS 18001:2007)
1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O 14001:2004)
17)《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 9001:2008)
3.术语与定义
3.1 危害 hazard
可能导致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其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2 危害辨识 haza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3.3风险 risk
某一特定的危害造成损失或损害的潜在性变成现实的机会,
3.4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评估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风险范围的全过程。

3.5事件 incident
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3.6事故 accident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污染、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3.7 任务观察 mission observes
对执行某一任务的员工进行的正式观察,有完全和部分两种类型。

3.8 关键任务 key mission
属特定的工作任务,如果其未正确执行,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

3.9 安健环代表employees’representative
在企业员工中产生,由员工自主选举并经主要负责人任命的代表员工安全健康环境利益的人员。

3.10 审核员 auditor
经证实具有实施评估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人员。

3.11供应商 supplier
为企业提供材料、设备或设施及其服务的外部个人或团体。

3.12 承包商 contractor
在企业的作业现场按照双方协定的要求、期限及条件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个人或团体。

3.13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ies
关注企业安全健康环境绩效或受其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3.14 绩效测量performance measurement
本企业自己或以本企业名义所进行的客观地获取评估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定企业其设定的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的充分性、适宜性、有效性。

3.15 持续改进 continual improvement
为改进安全健康环境总体绩效,根据方针,企业不断强化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

4.总体要求
4.1概述
4.1.1 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依据本导则的要求,建立与保持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

4.1.2针对集团公司所属发电、核电、化工、矿山、冶金、公共等行业,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设通用与专业部分:
——安全健康环境理念与方针
——组织保障管理
——能力要求与培训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
——工作场所管理(分专业)
——生产用具管理(分专业)
——生产管理(分专业)
——职业健康系统
——环境保护
——行为管理
——事故事件管理
——应急管理与响应
——监测与纠正预防
因此,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指南分设6册,分别为: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指南(发电)》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指南(核电)》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指南(化工)》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指南(矿山)》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指南(冶金)》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指南(公共)》。

前5册分别针对具体行业,第6册公共为除前面5大行业之外的行业单位使用。

4.2 体系建设原则
4.2.1 系统性原则
体系建设不仅应体现系统内容设置的充分性与相关性,还应体现纵向的有机整合与配套。

系统性原则为体系建设与运行提供充足的支持。

4.2.2 先进科学原则
体系建设应从宏观上体现企业安全健康环境理念、员工安全态度及安全健康环境的价值观,从微观上体现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操作方法的先进性。

4.2.3 全员参与原则
体系建设应充分发挥和尊重企业全体员工的主体地位、个人价值观和心理需求,激励全体员工主动参与到企业的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中,激发员工的内驱力,鼓励员工积极主动查找在作业场所中可能发生的一切危害因素。

4.2.4 持续改进原则
体系建设应借助测量手段,不断评估体系的充分性、适应性和有效性,通过持续改善,提升安全健康环境管理工作的执行效率。

4.3 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评估
4.3.1 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评定指标包括:
——管理体系得分
——工伤事故率
——可报告的环境事故率
4.3.2 根据评定指标,将企业评定按等级进行划分。

4.3.3 企业应定期开展体系的绩效测量。

5.创建步骤
5.1 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创建过程:
——准备
——策划
——实施与运行
——监督与评估
——改进与提高
5.2 准备阶段
应开展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基准测量,对企业安全健康环境管理现状进行初始评估,确定企业安全健康环境风险管理的目标,并匹配适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

主要内容包括:
——识别过去、当前、将来或计划中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和危害,并评价风险
——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制定适宜的安全健康环境目标、指标和实施计划
——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到位标准和权限,提供资源及文件,以实施方针,实现目标和指标
5.3策划阶段
应根据基准测量结果、本导则及相关体系指南的要求,确定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文件、日常运行及监督机制、开展人员培训等内容。

5.4 实施与运行阶段
应根据策划结果,落实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的各项要求,提供有效运行的必要资源。

5.5监督与评估阶段
应对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提出整改措施。

5.6 改进与提高阶段
应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绩效。

6.核心要素及要求
6.1 安全健康环境理念与方针
6.1.1 理念。

体现企业员工在生产、生活等活动中所秉持与追求的安全健康环境理想与信念,反映员工对安全健康环境的态度、思想与基本价值观,它为员工提供正确的行为规范与行为指引。

6.1.2 方针。

根据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为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控制风险,满足顾客、员工、社会与其他相关方需求提供焦点与方向。

应清楚传达企业决策层对安全健康环境管理的承诺。

6.2 组织保障管理
6.2.1 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

应建立识别、获取安全健康环境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管理机制,确保企业对所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依从。

6.2.2 机构设置与人员任命。

应为安全健康环境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包括各类、各级机构设置与人力资源的配置。

6.2.3责任制。

应建立健全各级人员安全健康环境责任制,并确保各级人员的安全健康环境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

6.2.4目标与指标。

明确企业安全健康环境管理期望的成果和阶段终点,应逐级进行分解。

6.2.5文件与数据控制。

应确保有关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和数据得到有效控制。

6.2.6流程/变化管理。

实现安全健康环境风险管理流程优化,识别并控制变化带来的风险。

6.2.7信息沟通与传播。

应建立安全健康环境信息沟通渠道,保证内外部沟通顺畅,确保信息交换、传递快捷有效。

6.2.8 安全健康环境会议。

明确各类安全健康环境会议的要求及形式,协调解决安全健康环境工作中存在的安全健康环境问题。

6.2.9供应商与承包商管理。

规范供应商与承包商全过程管理,控制与供应商和承包商相关的风险。

6.2.10安全健康环境投入。

建立相关制度确保安全健康环境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保障安全健康环境各项活动的充分落地。

6.2.11 工余安健环。

关注工作之余风险,减少对企业安全健康环境影响。

6.3 能力要求与培训
6.3.1员工选聘。

确保所有选择的员工与工作岗位的特定要求相适应,并有效执行。

6.3.2能力培训。

提供必要的培训资源,保证员工拥有良好的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知识、技能与经验。

6.4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
6.4.1风险评估总体原则。

建立正式的、动态的、系统的程序去识别及评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环境风险,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

6.4.2设备风险评估。

识别设备潜在的风险,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事故及其损失。

6.4.3作业风险评估。

识别作业过程潜在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避免和减少事故及其损失。

6.4.4 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识别及评估生产活动中影响人员健康的危害因素。

6.4.5 环境风险评估。

识别及评估生产活动中影响环境的危害因素。

6.5 工作场所管理
提高工作现场物理环境的安全度,通过对作业环境、标识、划线、内务、安保及消防管理等环节,规范工作场所秩序,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作业与休息环境。

6.6 生产用具管理
确保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生产用具的安全度,其主要包括个人防护用品、工器具、仪器仪表、用电设备、梯子/平台/脚手架、机动车辆等,通过规范管理,确保生产用具的安全性,实现生产用具的本质安全。

6.7 生产管理
控制生产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通过流程分解,将风险管理的思想、方法融入生产流程、工艺风险、设备风险、作业中人员风险、环境风险,确保企业的生产过程可控、受控。

6.8 职业健康系统
6.8.1职业健康管理。

关注职业健康危害管理,确保员工具有执行工作所必需的身体条件与精神能力。

6.8.2 职业危害监测与医疗。

企业应为职业健康风险的控制提供必要的资源。

6.8.3 人机工效。

优化人、机器及工作环境之间的界面。

6.9 环境保护
6.9.1环境管理。

通过对环境保护措施的管理,控制对大气、土壤、水、生态等环境的破坏,实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承诺。

6.9.2 废料管理。

控制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物带来的安全健康环境风险。

6.9.3 节能减排。

建立管理标准,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并优化利用。

6.10行为管理
6.10.1风险行为调查。

评估目前企业组织文化的安全性、充分性、有效性,以确保其对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的促进与完善。

6.10.2风险行为干预。

通过自我激励模式的建立,使企业形成一种安全的、可持续性、有成效性的组织文化。

6.11 事故事件管理
6.11.1 事故事件报告。

确保安全健康环境事故/事件得到及时、准确、完整的报告。

6.11.2 事故/事件调查。

确保有效地调查安全健康环境事故/事件,防止其重复发生。

6.11.3事故/事件统计与分析。

测量和分析事故/事件发生的规律与有关趋势,降低安全健康环境事故/事件的严重程度和频率。

6.11.4 事故/事件信息沟通与回顾。

提高员工安全健康环境意识,以正面地影响行为及行动。

6.12 应急管理与响应
6.12.1应急准备管理。

确认潜在风险可能带来的紧急事件,以预防或减少与之有关的损失和影响。

6.12.2应急预案。

建立应急体系,编制综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保证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出现时能够及时做出反应。

6.12.3应急响应。

为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配备足够的人员并赋予相应处理能力。

6.12.4应急装备与相互支援。

确保企业有适当的准备,能对可能的紧急情况做出响应,并及时获取来自外部机构和邻近组织的帮助。

6.13 监测与纠正预防
6.13.1 检查。

识别可能导致损失的行为或条件。

6.13.2绩效测量。

测量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运作的绩效,以确保其适宜性、充分性及有效性与持续改进。

6.13.3纠正与预防系统。

建立统一、正式的纠正预防系统,确保纠正和预防行动的有效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