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方——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
解表剂
⾟温解表剂
⿇黄汤
【组成】⿇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草3克。

【功⽤】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汗⽽喘,脉浮紧者。

荆防败毒散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30克、⽢草15克。

⽢肃中医药⼤学附属医院脾胃科吴⽟泓
【功⽤】发散风寒,解表祛湿:⽤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汗、剧烈头痛、肌⾁关节酸痛,⾆苔⽩腻,脉浮或浮数者。

本⽅亦可⽤于痢疾、疮痈初起⽽有表寒证者。

葱豉汤
【组成】葱⽩(连须)5条、⾖豉30克。

【功⽤】发汗解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汗、头痛⿐塞、⾝痛,⾆苔薄⽩,脉浮。

⾟凉解表剂
桑菊饮
【组成】桑叶8克、菊花6克、薄荷3克、杏仁6克、桔梗6克、⽣⽢草3克、连翘6克、芦根6克。

【功⽤】疏风清热,宣肺⽌咳:⽤于伤风、感冒初起,咳嗽、头痛、微发热,苔薄,脉浮者。

本⽅可⽤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者。

银翘散
【组成】银花30克、连翘30克、⽜蒡⼦18克、薄荷18克、荆芥穗12克、⾖豉15克、桔梗18克、⽣⽢草15克、⽵叶12克,芦根15克。

【功⽤】⾟凉透表,清热解毒:⽤于外感风热初起,发热微恶寒、⽆汗或有汗不畅、头痛⼝渴、咳嗽咽痛,⾆尖红,苔薄⽩或薄黄,脉浮数者。

⽬前常⽤本⽅加减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管炎、肺炎、⿇疹、“⼄脑”、“流脑”以及腮腺炎等急性传染病初起⽽具有风热表证者。

⿇杏⽯⽢汤
【组成】⿇黄6克、杏仁9克、⽣⽯膏24克、⽢草6克。

【功⽤】⾟凉宣泄,清肺平喘:⽤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化热,热壅于肺,⽽见咳嗽、⽓急、⿐煽、⼝渴、⾼热不退,⾆红苔⽩或黄,脉滑数者。

常⽤本⽅配伍鱼腥草、黄芩、⽠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管炎、肺炎以及⿇疹合并肺炎。

清热剂
清⽓分热剂
⽩虎汤
【组成】⽣⽯膏30克、知母9克、⽢草3克、粳⽶9克。

【功⽤】清热泻⽕,⽣津⽌渴:⽤于外感热病之⽓分实热证,如⾼热、烦渴、⼤汗出、⾯⾚,⾆⼲苔黄,脉洪⼤或滑数及胃⽕引起的头痛、⾝痛、⿐衄等症。

⽤本⽅加减,可治疗“流
脑”、“⼄脑”、肺炎、糖尿病、⼝腔炎症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叶⽯膏汤
【组成】⽵叶9克、⽣⽯膏30克、麦冬18克、半夏9克、⼈参(或党参5克)、粳⽶8克、⽢草3克。

【功⽤】清热⽣津,益⽓和胃:⽤于热病后余热不清,⽓阴未复或热病⽓阴两伤,⽽见⼝⼲、虚烦、呕逆、纳呆,⾆红或绛,少苔,脉细数者;胃阴不⾜,胃⽕上逆,⽽见⼝⾆糜烂、消渴者。

也可⽤于暑病发热⽓阴两伤之证。

清热凉⾎剂
犀⾓地黄汤
【组成】犀⾓1~3克(可⽤⼴⾓或⽔⽜⾓30克代)、⽣地黄30克、⾚芍12克、丹⽪9克。

【功⽤】清⼼解毒,凉⾎散瘀:⽤于外感热病,热⼊⾎分,证见⾼热、神昏谵语、出⾎或发斑疹,⾆质红绛,脉数者。

⽬前临床上常⽤本⽅治疗因⾎分热炽,⾎热妄⾏所致的出⾎发斑、⾼热昏迷的病证,如⾎液病、败⾎症、急性黄⾊肝萎缩及斑疹伤寒,或尿毒症、肝昏迷等。

清营汤
【组成】犀⾓粉2克(另冲)、⽣地黄15克、元参9克、麦冬9克、银花9克、连翘6克、丹参6克、⽵叶⼼3克、黄连5克。

【功⽤】清营解毒,养阴清⼼:⽤于外感热病热⼊营⾎,扰及⼼神,⽽见⾼热烦渴或⼝不渴烦躁、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绛⽽⼲,脉细数。

清热解毒剂
黄连解毒汤
【组成】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9克。

【功⽤】泻⽕解毒:⽤于⽕毒炽盛,发热烦躁、吐衄发斑、甚则神昏谵狂,⾆红苔黄,脉数有⼒之证。

⽤本⽅加减,可⽤于急性感染的病证,如急性痢疾、急性泌尿系感染、肺炎、败⾎症以及痈肿疮疖等⽽见上述证候者。

普济消毒饮
【组成】黄芩15克、黄连15克、板蓝根3克、连翘3克、马勃3克、⽜蒡⼦3克、薄荷3克、僵蚕2克、元参6克、⽢草6克、陈⽪6克、升⿇2克、柴胡6克、桔梗6克。

【功⽤】疏风散邪,清热解毒:⽤于瘟毒上壅,恶寒发热、头⾯红肿、⽬不能睁、咽喉肿痛、⼝渴,脉浮数有⼒者。

⽤本⽅加减,可治疗颜⾯丹毒、流⾏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以及痈肿疮疖等⽽属于热毒上壅之证者。

清瘟败毒饮
【组成】⽣⽯膏30~60克,⽣地15~30克,犀⾓粉1~3克(另冲),黄连15克,栀⼦15克、黄芩15克、知母10克、连翘15克、丹⽪10克、⾚芍10克、元参15克、桔梗6克,⽢草3克、⽵叶6克。

【功⽤】清热解毒,凉⾎救阴:⽤于热性病,⽕热炽盛,⽓⾎两燔,证见⾼热神昏、狂躁谵语、头痛如裂、发斑吐衄、抽搐痉厥,⾆绛唇焦,脉数等。

仙⽅活命饮
【组成】银花30克、炙⼭甲、天花粉、⽩芷、当归尾、⾚芍、浙贝母、防风、乳⾹、没药、皂⾓刺、陈⽪、⽣⽢草各9克。

⽔煎或酒⽔各半煎服。

【功⽤】清热解毒,消肿⽌痛:⽤于疮疡肿毒初起,局部红肿热痛之证。

五味消毒饮
【组成】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野菊花15克、紫背天葵6克。

【功⽤】清热解毒,消疔肿:⽤于各种疮疡疔毒初起⽽属实热者。

清脏腑热剂
导⾚散
【组成】⽣地、⽊通、⽣草梢、⽵叶各等份。

【功⽤】清热利尿:⽤于⼼经热盛引起的⼝⾆⽣疮、⼝渴⾯⾚、⼼胸烦热、渴喜冷饮;或⼼移热于⼩肠所致的⼩便⾚涩、尿道灼痛等证。

⽤本⽅加减,可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腔糜烂、溃疡等属于⼼⽕上炎之证者。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6克、黄芩9克、栀⼦9克、泽泻12克、⽊通9克、车前⼦9克、当归3克、⽣地9克、柴胡6克、⽢草6克。

【功⽤】泻肝⽕,清利肝胆湿热:⽤于肝胆实⽕所致的头痛⽬⾚、胁痛⼝苦、⽿肿⽿痛及肝经湿热下注之⼩便混浊、会阴肿痒、带下黄稠,⾆边红苔黄,脉弦数有⼒等证。

⽤本⽅加减,可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胆囊炎、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殖系统炎证、急性中⽿炎、急性结膜炎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泻⽩散
【组成】桑⽩⽪30克、地⾻⽪30克、⽣⽢草3克、粳⽶6克。

【功⽤】泻肺⽕,清虚热:⽤于肺热咳喘、咯⾎、⼝⼲唇燥,⾆红苔黄,脉细数者。

可⽤本⽅配合⿇杏⽯⽢汤,治疗⼩⼉⿇疹初起,或疹后合并肺炎之咳嗽⽓急、痰粘、⾝热不退等症。

清胃散
【组成】黄连5克、⽣地12克、丹⽪6克、升⿇6克、当归6克。

【功⽤】清胃凉⾎:⽤于胃热⽛痛、⽛龈红肿溃烂出⾎,或⼝⽓热臭,或唇⾆颊部肿痛,⾆红苔少,脉滑数者。

⽬前常⽤本⽅治疗⼝腔溃疡及⽛周急性炎症。

⽟⼥煎
【组成】⽣⽯膏15~30克、熟地9~30克、麦冬6克、知母4.5克、⽜膝4.5克。

【功⽤】清胃滋阴:⽤于肾阴不⾜,胃⽕有余之证,如烦热⼲渴、⼝⾆⽣疮、⽛龈肿痛、⿐出⾎或消渴证等,⽽见⾆红苔⽩或黄,脉细数者。

⽤本⽅加减可治疗急性热性病之发热烦渴,糖尿病之⼝⾆⼲燥,以及⼝腔溃疡、⽛周炎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左⾦丸
【组成】黄连180克、吴茱萸30克,制成丸剂,每服2~3克,⽇服2~3次。

也可按⽐例煎服。

【功⽤】泻肝和胃:⽤于肝经⽕郁兼有肝胃不和之证,如恶⼼、呕吐酸⽔、⼝苦嘈杂、胁肋作痛,⾆红,脉弦数等。

⽩头翁汤
【组成】⽩头翁15克、秦⽪12克、黄柏12克、黄连6克。

【功⽤】清热解毒,凉⾎⽌痢:⽤于热毒下迫引起的急性肠炎或痢疾,证见便下脓⾎、⾥急后重、肛门灼热,⾆质红苔黄,脉弦数者。

苇茎汤
【组成】苇茎(芦根)30克、⽣苡仁30克、桃仁9克、冬⽠⼦24克。

【功⽤】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于肺痈,咳吐臭痰脓⾎、胸痛,⾆红苔黄,脉滑数者。

可⽤本⽅治疗肺脓疡、肺炎、慢性⽀⽓管炎继发感染等。

清虚热剂
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6克、鳖甲15克、⽣地12克、知母6克、丹⽪9克。

【功⽤】养阴清势:⽤于阴虚潮热或低热,如热病后期或慢性病低烧不退,⾆红苔少,脉细数等症。

⽬前常⽤本⽅治疗结核病潮热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低热。

清⾻散
【组成】银柴胡5克、胡黄连3克、秦艽3克、鳖甲3克、地⾻⽪3克、青蒿3克、知母3克、⽢草2克。

【功⽤】清虚热,退⾻蒸:⽤于阴虚潮热⾻蒸。

如某些慢性病低烧、⼿⾜⼼热、颧红⾝瘦、⾆红苔少、脉细数等。

祛湿剂
芳⾹化湿剂
藿⾹正⽓散
【组成】藿⾹9克、苏叶6克、⽩芷3克、⼤腹⽪9克、茯苓9克、⽩术或苍术6克、陈⽪6克、半夏9克、厚朴6克、桔梗6克、⽢草6克
【功⽤】解表和中,芳⾹化浊:⽤于外感风寒,内有湿滞或感受暑湿,外见寒热头痛等表证,内有胸腹满闷、纳呆呕恶、腹痛泄泻,⼝淡苔腻,脉濡缓等湿阻之证。

本⽅常⽤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或消化不良等具有上述证候者。

平胃散
【组成】苍术9克、厚朴6克、陈⽪6克、⽢草3克、⽣姜3⽚、⼤枣3枚。

【功⽤】燥湿健脾:⽤于湿困脾胃之不思饮⾷、脘腹胀满、恶⼼呕吐、⼝中⽆味、肢倦便溏,⾆苔⽩腻⽽厚者。

本⽅可⽤于慢性胃炎、胃下垂所引起的腹胀消化不良等症。

清热祛湿剂
三仁汤
【组成】杏仁15克、⽣苡仁18克、⽩蔻仁6 克、厚朴6克、半夏15克、⽵叶6克、滑⽯18克、通草6克。

【功⽤】宣化畅中,清热利湿:⽤于湿热互结,湿重热轻之头痛⾝重、胸闷欲呕、午后⾝热,苔⽩不渴,脉濡者。

也可⽤于伤寒病初期、夏⽇重症感冒或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具有前述证候者。

菌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30克、栀⼦15克、⼤黄10克。

【功⽤】清湿热,退黄疸:⽤于湿热郁蒸引起的黄疸,证见⾯⽬周⾝发黄如橘⾊(阳黄)、尿⾚、⼤便秘、⼝渴、腹胀、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者。

单⽤本⽅或以本⽅加减,可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但必须是湿热阳黄之证。

⼋正散
【组成】车前⼦12克、⽊通6克、瞿麦15克、扁蓄15克、滑⽯12克、⽢草3克、栀⼦6克、熟⼤黄6克、灯芯3克。

【功⽤】清热泻⽕,利尿通淋:⽤于湿热下注膀胱⽽见少腹急满、⼩便浑⾚、尿痛、尿流不畅者。

本⽅常⽤于急性肾炎及急性泌尿系感染⽽属湿热证者。

利⽔渗湿剂
五苓散
【组成】茯苓9克、猪苓9克、⽩术9克、泽泻15克、桂枝6克。

【功⽤】化⽓利⽔:⽤于外有表寒,内停⽔湿,证见头痛发热、烦渴饮⽔或⽔⼊则吐、⼩便不利,或吐泻频作,⾆苔⽩腻,脉浮者。

可⽤本⽅加减或与其他⽅剂配伍,治疗各种原因之⽔肿、⽔泻、黄疸等。

五⽪饮
【组成】陈⽪9克、茯苓⽪24克、⽣姜⽪6克、桑⽩⽪9克、⼤腹⽪9克。

【功⽤】⾏⽓化湿,利⽔消肿:⽤于全⾝⽔肿,胸腹胀满,⼩便不利以及妊娠⽔肿等。

本⽅也常⽤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肿,但以急性肾炎⽔肿、妊娠⽔肿、经期⽔肿以及腹⽔等较为多⽤。

温化⽔湿剂
实脾饮
【组成】⽩术12克、厚朴6克、⽊⽠6克、⽊⾹3克、草果3克、⼤腹⼦(即槟榔)6克、茯苓15克、⼲姜6克、制附⼦6克、炙⽢草3克、⽣姜3⽚、⼤枣3枚。

【功⽤】温阳健脾,⾏⽓利⽔:⽤于脾阳不⾜,⽔湿内停,⽽见尿少浮肿下半⾝尤著、腹泻便溏、胸腹胀满,或⾝重肢冷。

⾆苔⽩腻⽽润,脉沉迟者。

本⽅与五苓散合⽤也可治疗慢性肾炎⽔肿、⼼脏病⽔肿或肝硬变腹⽔之轻症⽽属于脾阳虚者。

苓桂术⽢汤
【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术6克、炙⽢草6克。

【功⽤】健脾祛湿,温阳化饮:⽤于脾虚湿盛所致的胸闷⽓促、咳嗽痰多、脘痞便溏、⼼悸⽬眩等症。

⽤本⽅加减,可治疗⼼脏病⽔肿、肾炎⽔肿或⼼⼒衰竭之⼼悸等⽽属脾虚湿盛之证者。

祛风除湿剂
独活寄⽣汤
【组成】独活9克、秦艽9克、防风9克、川芎6克,细⾟3克,桑寄⽣18克,⽜膝9克、杜仲9克、当归12克、⽩芍9克、熟地15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桂1.5克、⽢草6克。

【功⽤】补肝肾益⽓⾎,祛风湿⽌痹痛:⽤于肝肾两亏,风寒湿痹,证见关节肌⾁疼痛、屈伸不利或挛痛⿇⽊、腰膝冷痛等。

⽬前多⽤本⽅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坐⾻神经痛、神经炎、腰肌劳损等属于肝肾、⽓⾎亏虚者。

蠲痹汤
【组成】羌活9克、防风9克、⽚姜黄6克、当归9克、⾚芍9克、黄芪9克,炙⽢草3克,⽣姜3⽚,⼤枣3枚。

【功⽤】祛风除湿,益⽓和营:⽤于肢体疼痛、项背拘急、肩臂掣痛、⼿⾜⿇⽊者。

尤以上肢风湿痹证最为适宜。

治燥剂
清燥救肺汤
【组成】桑叶9克、⽣⽯膏15克、⼈参2克、⽢草3克、⿇仁3克、阿胶3克(烊化)、麦冬4克、杏仁2克、枇杷叶6克。

【功⽤】清燥润肺:⽤于燥热伤肺之⼲咳⽆痰或少痰、⽓促胸痛、⼝燥咽⼲,⾆⼲红少苔者。

养阴清肺汤
【组成】⽣地9克、麦冬9克、元参9克、丹⽪3克、川贝母6克、⽣⽢草2 克、薄荷2克、⽩芍3克。

【功⽤】养阴清肺:⽤于阴虚肺热⽽见⼲咳少痰、⼝燥咽⼲,⾆红少苔或⽆苔,脉数者。

沙参麦冬汤
【组成】北沙参10克、⽟⽵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10克、桑叶6克、⽣⽢草3克。

【功⽤】⽢寒⽣津,清养肺胃:⽤于燥伤肺胃,津液亏损⽽见⼝渴咽⼲、或⼲咳少痰,⾆红少苔,脉细数者。

麦门冬汤
【组成】麦冬35克、半夏5克、⼈参5克、粳⽶5克、⽢草3克、⼤枣4枚。

【功⽤】养胃润肺,降逆化痰:⽤于肺胃阴虚,虚⽕上炎之证。

如肺阴伤之⼲咳或痰粘咯吐不爽;胃阴伤之咽⼲⼝渴、恶⼼、⼲呕、呃逆。

⾆红苔净,脉虚数等。

泻下剂
寒下剂
⼤承⽓汤
【组成】⼤黄12克、芒硝或⽞明粉9 克、厚朴15克、枳实15克。

【功⽤】泻热去实,消痞除满:⽤于阳明腑实证:潮热谵语、腹满硬⽽拒按、便秘、⼿⾜微有汗出,⾆苔焦黄起刺,或焦⿊燥裂,脉沉滑有⼒者。

热结旁流:阳明腑实证,⼀般均见⼤便燥结,但有时因肠中热实积结较甚,肠胃尽⼒排除热实⽽出现下利的现象称为“热结旁流”。

证见⾼热烦躁、脐腹硬痛、下利清⽔臭秽、⼝⾆⼲燥、脉滑数者。

阳明腑实证⽽见⾼热昏厥抽搐者。

⼤黄特丹⽪汤
【组成】⼤黄18克、丹⽪9克、桃仁12克、冬⽠⼦30克、芒硝9克。

【功⽤】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于肠痈。

⽬前常⽤本⽅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

凉膈散
【组成】⼤黄600克、芒硝600克、⽢草600克、栀⼦300克、黄芩300克⼗两、薄荷300克、
连翘1200克,制成散剂,每服6~12克。

也可按⽐例煎服。

【功⽤】泻⽕通便:⽤于上、中焦热邪炽盛之证,如外感热病,肺胃热炽⽽见⾼热⽽⾚、头痛咽痛、⼝⾆糜烂、齿痛⿐衄、胸膈烦热、便秘尿⾚,苔黄,脉滑数者。

⽤本⽅加减,可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症⽽见上述证候者。

也有⼈⽤本⽅加⼤青叶、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之品治
疗“⼄脑”或“流脑”⽽见烦躁、便秘者。

温下剂
温脾汤
【组成】⼤黄9克、附⼦9克、⼲姜6克、党参6克、炙⽢草3克。

【功⽤】温脾阳,逐冷积:⽤于脾胃阳虚之冷积便秘,或久痢不⽌、腹痛、肢冷、苔⽩滑、脉沉弦者。

润下剂
⿇⼦仁丸
【组成】⿇仁500克、杏仁250克、⼤黄500克、枳实250克、厚朴250克、⽩芍250克,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1~2丸,⽇服1~2次。

【功⽤】润肠通便:⽤于肠胃燥结之便秘或痔疮便秘。

逐⽔饮
⼗枣汤
【组成】⼤戟、芫花、⽢遂各等分研粉,⼤枣10枚煮汤,清晨空腹调服药粉1.5~3克。

泻下
后,宜服稀粥以和胃⽓。

【功⽤】攻逐⽔饮:⽤于胸⽔、腹⽔或肾炎⽔肿⽽体质尚好者。

和解剂
⼩柴胡汤
【组成】柴胡12克、黄芩9克、制半夏9克、党参9克、炙⽢草6克、⽣姜9克、⼤枣4枚。

【功⽤】和解表⾥,扶正祛邪:⽤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烦呕恶、⼝苦咽⼲、⽿聋⽬眩,⾆苔薄⽩,脉弦⽽数者。

本⽅应⽤范围较⼴泛,单⽤本⽅或作适当加减,可治疗外感热性病、传染性肝炎、胆囊炎、产后发热、经期感冒以及疟疾等见有往来寒热、胸胁满闷等症者。

半夏泻⼼汤
【组成】制半夏12克、黄芩9克、⼲姜9克、黄连3克、党参9克、炙⽢草6克、⼤枣4枚。

【功⽤】和胃降逆,开结散痞:⽤于脾胃不和,肠胃功能失调,寒热互结所致的⼼下痞满、但满不痛、呕恶、不思饮⾷、肠鸣腹泻,⾆苔腻⽽微黄者。

逍遥散
【组成】柴胡、当归、⽩芍、⽩术、茯苓各30克、炙⽢草15克、煨⽣姜、薄荷适量,共为散。

也可按⽐例煎服。

【功⽤】疏肝健脾:⽤于肝郁⾎虚,脾失健运所致的两胁疼痛、头痛⽬眩、⼝燥咽⼲、神疲⾷少或⽉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细等症。

本⽅常⽤于⽉经不调、痛经,以及慢性肝胆疾患⽽见上述证候者。

痛泻要⽅
【组成】⽩术(⼟炒)90克、⽩芍(炒)60克、陈⽪45克、防风60克,共为散。

也可按⽐例煎服。

【功⽤】疏肝健脾,缓痛⽌泻:⽤于肝⽊剩脾引起的肠鸣腹痛、⼤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不减,且常与情绪变化有关,⼀般⽆实热或虚寒的见证,⾆苔薄⽩,脉弦⽽缓者。

本⽅可⽤于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以及慢性消化不良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四逆散
【组成】柴胡6克、⽩芍9克、枳实6克、⽢草3克。

【功⽤】疏肝理⽓,解郁泄热:⽤于肝⽓郁结,胸胁脘腹胀痛或兼有腹泻,或⽉经不调。

或热郁于⾥,⽽见四肢发凉、⼝⼲,⾆红苔黄,脉弦细数者。

可⽤本⽅加减,治疗肝胆疾患引起的胁肋痛(如慢性肝炎、胆道蛔⾍症、胆囊炎、胸膜炎等),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溃疡病所致胃脘痛等。

温⾥剂
温中散寒
理中汤
【组成】党参、⼲姜、⽩术、炙⽢草各9克。

【功⽤】温中散寒,补⽓健脾:⽤于脾胃虚寒纳化失常所引起的⾷欲不振、脘腹疼痛、腹泻、浮肿,⾆胖苔⽩滑,脉沉迟等症。

常⽤本⽅加减,治疗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溃疡病以及胃肠痉挛性疼痛等⽽具有脾胃虚寒之证者。

⼩建中汤
【组成】⽩芍12克、桂枝6克、炙⽢草3克、⽣姜9 克、⼤枣4枚、饴糖18克(溶化冲服)。

【功⽤】温中补虚,缓痉⽌痛:⽤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疼痛、喜按喜暖,或⼼悸、虚烦不宁、⾯⾊⽆华等症。

本⽅可⽤于胃、⼗⼆指肠溃疡及胃肠痉挛等属于中焦虚寒者。

⼤建中汤
【组成】川椒3克、⼲姜5克、党参9克、饴糖18克(溶化冲服)。

【功⽤】温中补虚,降逆⽌痛:⽤于中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脘腹绞痛,如时⽽腹部攻冲起包,⼿不可近,呕不能⾷。

或因脾胃虚寒较甚,⽽蛔⾍扰动不安者。

吴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9克、党参9克、⽣姜18克、⼤枣4枚。

【功⽤】温中补虚,降逆⽌呕:⽤于脾胃虚寒或肝经寒⽓上逆,⽽见吞酸嘈杂,或头顶痛、⼲呕吐涎沫,⾆淡苔⽩滑,脉沉迟者。

回阳救逆剂四逆汤
【组成】制附⼦9克、⼲姜9克、炙⽢草12克。

【功⽤】回阳救逆:⽤于阳⽓衰微,阴寒内盛,⽽见四肢厥冷、恶寒?卧、下利清⾕、⾎压下降、出冷汗,或呕吐腹痛,苔⽩滑,脉沉细或微细欲绝者。

本⽅可⽤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之剧烈吐泻,或⼤汗过多所引起的末梢循环衰竭,以及其他疾病发展到休克阶段⽽属于阳虚寒盛者。

参附汤
【组成】⼈参12克、制附⼦9克。

【功⽤】回阳益⽓救脱:⽤于阳⽓暴脱,⽽见⾯⾊苍⽩、头晕、冷阗2出、⼿⾜厥冷,脉微欲绝者。

现多⽤于⼤⼿术或⼤出⾎后以及脑⾎管意外等出现上述证候者。

真武汤
【组成】茯苓9克、⽩术6克、⽩芍9克、⽣姜9克、制附⼦9克。

【功⽤】温阳利⽔:⽤于脾肾阳虚,⽔⽓内停,⽽见⼩便不利、肢体沉重疼痛或浮肿、恶寒腹痛、⼤便溏泄,⾆淡苔⽩腻,脉沉细者。

⽤本⽅加减还可⽤于脾肾阳虚之慢性肾炎⽔肿、⼼⼒衰竭⽔肿,以及慢性肠炎痢疾之久泻等。

温经散寒剂
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9克、桂枝9克、⽩芍9克、细⾟6克、炙⽢草6克、⽊通6克、⼤枣5枚。

【功⽤】活⾎养⾎,温经通脉:⽤于⾎虚寒凝⽽见⼿⾜寒冷、青紫、⿇⽊、疼痛,脉细者。

⽬前常⽤本⽅治疗冻疮,四肢⾎管痉挛症(如雷诺⽒病),以及痛经⽽属⾎虚有寒者。

阳和汤
【组成】熟地30克、⽩芥⼦6克、⿅⾓胶9克、⾁桂3克、⿇黄2克、炮姜炭2克、⽣⽢草3克。

【功⽤】温阳散寒,除痰通络:⽤于⼀切痈疽属于阴证者,如流注、痰核、瘰疬、鹤膝风等。

使⽤本⽅应注意病变局部⾊⽩或暗、不肿或肿势散温,酸痛,并见⾯⾊⽆华、苔⽩不渴,脉沉细或迟细等全⾝虚寒之象。

可⽤本⽅治疗淋巴结结核、⾻结核,还可⽤于慢性⽀⽓管炎属于阳虚者。

补虚剂
补⽓剂
四君⼦汤
【组成】党参(或⼈参)12克、茯苓9克、⽩术9克、炙⽢草3克。

【功⽤】补⽓健脾:⽤于脾胃虚弱所致的纳少便溏、⾝疲乏⼒,苔⽩,脉缓弱之证。

参苓⽩术散
【组成】党参9克、茯苓9克、⽩术9克、炙⽢草3克、炒扁⾖12克、⼭药12克、薏苡仁12克、莲⾁9克、陈⽪6克、砂仁3克、桔梗3克、⼤枣5枚。

【功⽤】补⽓健脾,和胃渗湿:⽤于脾肺⽓虚,湿痰不化之⾷少乏⼒、便溏或泻,或咳嗽痰多等症。

⽤本⽅加减可治疗慢性肠炎久泻,结核病之⾝疲乏⼒、痰多⾷少以及慢性肾炎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补中益⽓汤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0克、⽩术10克、炙⽢草5克、当归10克、陈⽪6克、升⿇3克、柴胡3克。

【功⽤】益⽓升阳:⽤于脾虚⽓弱重症,如⾝倦⾃汗,及中⽓下陷之内脏下垂(如脱肛、⼦宫脱垂)、久泻、⼩便频急(如慢性泌尿系感染);⽓虚不能摄⾎之便⾎、崩漏等证。

也⽤于低⾎压头痛眩晕、或⽓虚嗜睡、⽓虚发热等证。

⽣脉散
【组成】⼈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6克。

【功⽤】益⽓养阴,敛汗⽣脉:⽤于⽓阴衰微之汗多欲脱,脉微细欲绝,以及⼝渴、⾆红⽆津、久咳肺虚、⽓短⾃汗等。

本⽅可⽤于各种热性病之神倦、⼝⼲,肺结核,慢性⽀⽓管炎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见有⽓阴两虚之证者。

近已制成针剂,⽤于休克之急救。

补⾎剂
四物汤
【组成】熟地15克、⽩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

【功⽤】补⾎活⾎调经:⽤于⾎虚或⾎虚兼瘀的病证及妇⼥⽉经不调。

当归补⾎汤
【组成】黄芪30克、当归6克。

【功⽤】补⽓⽣⾎:⽤于失⾎后,⽓虚⾎少之证,如⾯⾊萎黄、神疲乏⼒,脉虚⽆⼒。

归脾汤
【组成】党参12克、⽩术9克、茯苓10克、黄芪12克、炙⽢草5克、当归10克、酸枣仁10克、龙眼⾁10克、远志10克、⽊⾹5克,⽣姜3⽚、⼤枣3枚。

【功⽤】健脾养⼼,益⽓补⾎:⽤于治疗⼼脾两虚、⽓⾎不⾜之⼼悸、健忘、失眠多梦、⾝疲⾷少,以及由于脾不统⾎所致的便⾎及⽉经过多等症。

炙⽢草汤
【组成】炙⽢草12克、党参6克、⼤枣10枚、⽣姜10克、桂枝10克、⽣地30克、阿胶6克、麦冬10克、⿇仁20克。

【功⽤】益⽓滋阴,补⾎复脉:⽤于⽓虚⾎少之⼼悸⽓短、脉律不整(脉结代),⾆光少苔。

临床上,可⽤本⽅加减,治疗冠⼼病或风湿性⼼脏病之⼼律不齐,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肺结核、神经衰弱之⼼悸⽽属于⽓阴两虚者。

补阴剂
六味地黄丸(汤)
【组成】熟地24克、⼭萸⾁12克、⼭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9克。

【功⽤】滋补肝肾:⽤于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肝肾阴虚,虚⽕上炎之证,如腰膝酸软、眩晕、⽿鸣、咽⼲、喉痛、潮热、遗精等。

以本⽅加减,可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压病、神经衰弱、慢性泌尿系感染以及⽉经过多等见有肝肾阴虚证候者。

【附⽅】
知柏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

本⽅滋阴泻⽕之⼒较强,⽤于阴虚⽕旺,⾻蒸潮
热,盗汁咽痛者。

本⽅配清热解毒药,可⽤于慢性泌尿系感染;配凉⾎⽌⾎药可⽤于隐匿性⾎尿等。

杞菊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菊花。

本⽅重在滋补肝肾以明⽬,⽤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眩、视物昏花、两⽬⼲涩等,或⾼⾎压病属于阴虚阳亢者。

明⽬地黄丸即杞菊地黄丸加当归、⽩芍、⽩蒺藜、⽯决明,更能加强养肝明⽬的作⽤。

麦味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

⽤于肺肾两虚之咳嗽咯⾎者。

七味都⽓丸即六味地黄丸加五味⼦。

⽤于肾不纳⽓之虚喘。

⼀贯煎
【组成】⽣地30克、枸杞⼦12克,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川楝⼦5克。

【功⽤】滋养肝肾,疏肝理⽓:⽤于阴虚⽓滞之胸胁胀痛、胃脘疼痛,吞酸吐苦,咽⼲⼝燥,⾆红少津,脉细弱。

补阳剂
⾦匮肾⽓丸(即肾⽓丸)
【组成】熟地240克、⼭药120克、⼭萸⾁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90克,附⼦30克、⾁桂30克。

以上为丸剂⽤量。

也可按⽐例煎服。

【功⽤】温补肾阳:⽤于肾阳不⾜所致的腰膝冷痛或下半⾝发凉,⼩腹拘急、⼩便不利或失禁,或夜间尿频,以及痰饮咳喘,消渴,⽔肿,久泻等。

⼆仙汤
【组成】仙茅9克、仙灵脾9克、巴戟天9克、当归9克、黄柏6克、知母6克。

【功⽤】温肾阳,补肾精,泻肾⽕,调冲任:⽤于更年期综合征,⾼⾎压病、闭经以及其他慢性病见有肾阴阳两虚、虚⽕上扰者。

消导剂
保和丸
【组成】⼭楂180克,神曲60克,莱菔⼦30克,茯苓90克、陈⽪30克、半夏90克,连翘30克,研末为丸。

每服6~9克,每⽇2次。

也可按⽐例煎服。

【功⽤】消⾷和胃:⽤于停⾷所致的胸脘痞满胀痛、厌⾷、嗳腐吞酸或⼤便不调,苔黄腻,脉滑等。

枳术丸
【组成】⽩术60克、枳实30克。

⽔丸,每服6~9克,每⽇2次。

【功⽤】健脾消⾷除满:⽤于脾胃虚弱,运化不佳所致的饮⾷停滞、脘腹痞满、⾷欲不振或胃中有振⽔声、⼤便不调者。

可⽤本⽅法疗胃下垂,胃肌⽆⼒或慢性胃病见有上述证候者
枳实导滞丸
【组成】⼤黄30克,炒枳实15克、炒神曲15克,茯苓9克、黄芩9克、黄连9克、⽩术9克,泽泻2克、研末为⽔丸。

每服6克,每⽇2次。

也可按⽐例煎服。

【功⽤】消导积滞,清利湿热:⽤于饮⾷内停,⽣湿蕴热所引起的痞闷胀满、腹痛纳呆、腹泻或下痢后重,⾆苔黄腻,脉沉有⼒等证。

本⽅可⽤于停⾷、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或痢疾初起⽽见上述证候者。

驱⾍剂
乌梅丸
【组成】乌梅480克、黄连500克、黄柏180克、⼈参180克、当归120克、附⼦180克、桂枝180克、川椒120克、⼲姜300克、细⾟180克。

前者为丸剂⽤量,也可按⽐例煎服。

【功⽤】安蛔⽌痛:⽤于蛔厥,证见上腹阵发性剧痛、恶⼼哎吐或吐蛔,发作时则冷汗出、四肢凉,脉弦紧或伏者。

可⽤本⽅或成药丸剂治疗胆道蛔⾍症,也可治疗慢性肠炎、久痢⽽具有寒热昏杂之证者。

化⾍丸
【组成】鹤虱、槟榔、苦楝根⽪、雷丸、使群⼦、芜荑、⿊丑、⼤黄各12克,元明粉24克,⽔丸。

每服3~6克,睡前服。

或适量加减作汤剂服。

【功⽤】驱⾍:⽤于肠道寄⽣⾍症。

理⽓剂
⾏⽓剂
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9克、厚朴9克、茯苓12克、苏叶6克、⽣姜15克。

【功⽤】理⽓开郁,降逆化痰:⽤于咽中似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梅核⽓),或湿痰凝聚,胸膈满闷、撑胀⽽兼有呕吐者。

⽤本⽅加减可治疗慢性咽喉炎及神经官能症见有上述症状者。

⾦铃⼦散
【组成】⾦铃⼦(川楝⼦)、元胡各30克。

【功⽤】疏肝泄热,⾏⽓⽌痛:⽤于胸胁胃腹疼痛、疝痛、经期腹痛,⾆红苔黄,脉弦数者。

本⽅⼴泛应⽤于⽓滞诸痛,如肝炎、胆囊炎、胆⽯症、胃肠炎、溃疡病、⽉经不调等所出现的肝区或上下腹疼痛。

⽠蒌薤⽩⽩酒汤
【组成】全⽠蒌12克、薤⽩9克、⽩酒30~60毫升,同煎。

【功⽤】通阳散结,豁痰下⽓:⽤于胸痹,证见胸背疼痛、痰多喘闷、⽓短不得卧,苔⽩腻⽽滑,脉沉弦者。

⽬前常⽤本⽅加活⾎化瘀药治疗冠⼼病之⼼绞痛。

也⽤于胸膜炎、慢性⽀⽓管炎、胁间神经痛等属于上述证候者。

暖肝煎
【组成】当归9克、枸杞⼦9克、⼩茴⾹6克、⾁桂6克、乌药6克、沉⾹3克、茯苓9克、⽣姜3⽚,⽔煎服。

【功⽤】温补肝肾,⾏⽓散寒:⽤于肝肾不⾜,阴寒偏盛之⼩腹冷痛、疝⽓等。

降⽓剂
旋复代赭汤
【组成】旋复花(包)9克、代赭⽯15克、⽣姜9克、制半夏9克、炙⽢草6克、⼤枣4枚、党参9克。

【功⽤】和胃降逆,下⽓消痰:⽤于胃⽓虚弱,痰浊内阻,胃失和降,证见胃脘胀满、嗳⽓、呃逆或恶⼼哎吐,苔⽩滑,脉弦滑⽆⼒者。

本⽅可⽤于急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源性眩晕及幽门不全梗阻⽽见胃⽓上逆之证者。

苏⼦降⽓汤
【组成】苏⼦9克、制半夏9克、炙⽢草4克、前胡6克、厚朴6克、橘红6克、当归6克、⾁桂2克、⽣姜3⽚。

【功⽤】降⽓平喘,温化痰饮:⽤于痰涎壅盛所致的胸闷痰多、咳喘⽓促、形寒肢肿,⾆苔⽩滑等上实下虚之证。

⽬前多⽤本⽅治疗慢性⽀⽓管炎、⽀⽓管哮喘、肺⽓肿、⼼脏病性喘息等⽽有寒痰壅盛之证者。

橘⽪⽵茹汤
【组成】橘⽪(陈⽪)9克、⽵茹9克、⽣姜9克、⼤枣5枚、⽢草6克、党参9克。

【功⽤】补虚清热,理⽓降逆:⽤于久病胃虚兼热,胃⽓上逆⽽恶⼼,呃逆者。

本⽅可⽤于病后胃虚之恶⼼、呃逆,也⽤于幽门不全梗阻之呕吐,或妊娠呕吐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丁⾹柿蒂汤
【组成】丁⾹6克、柿蒂6克、党参9克、⽣姜6克。

【功⽤】温胃降逆:⽤于胃⽓虚寒之呃逆。

理⾎剂
活⾎祛瘀剂
⾎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9克、⾚芍6克、⽣地9克、川芎5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柴胡3克、枳壳6克、桔梗5克、⽢草3克、⽜膝9克。

【功⽤】活⾎祛瘀,理⽓⽌痛:⽤于瘀⾎停滞胸中,⽽见胸痛、头痛、内热烦急、⼼悸、失眠、呃逆⼲呕,以及夜间潮热等症⽽兼有瘀⾎表现者(如⾆边紫暗或有瘀斑、唇⾊青紫、两⽬暗⿊等)。

本⽅可⽤于⼼绞痛、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以及闭经、痛经等见有瘀⾎证候者。

复元活⾎汤
【组成】柴胡15克、天花粉9克、当归9克、红花6克、⽢草6克、炮⼭甲6克、酒⼤黄30克、桃仁9克。

【组成】疏肝通络,活⾎祛瘀:⽤于跌打损伤,瘀⾎留于胸胁,痛不可忍者。

本⽅可⽤于各种外伤,扭伤⽽有瘀⾎证候者。

也⽤于肋软⾻炎。

活络效灵丹
【组成】丹参15克、当归15克、⽣乳⾹15克、⽣没药15克。

【功⽤】祛瘀消症⽌痛:⽤于瘀⾎阻滞,⽽见症积、腹痛等症。

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60克、当归尾6克、⾚芍6克、川芎3克、桃仁3克、红花3克、地龙3克。

【功⽤】补⽓活⾎,祛瘀通络:⽤于半⾝不遂,⼝眼歪斜、⾔语不利或截瘫、下肢痿废、便⼲尿频及尿失禁者。

本⽅可⽤于中风后遗症、脑⾎栓形成及⼩⼉⿇痹后遗症等。

⽣化汤
【组成】当归24克、川芎9克、桃仁6克、炮姜2克、炙⽢草2克。

【功⽤】活⾎化瘀,温经⽌痛:⽤于产后恶露不⾏,少腹疼痛者。

温经汤
【组成】吴茱萸9克、桂枝6克、当归9克、川芎6克、⽩芍9克、丹⽪9克、阿胶9克(烊化)、麦冬9克、党参9克、⽢草6克、半夏9克、⽣姜3⽚。

【功⽤】温经祛瘀,养⾎调经:⽤于冲任虚寒,瘀⾎内阻所致的⽉经不调。

如⼩腹冷痛,⽉经量多、淋漓不⽌,或⽉经延期⽇暮发热、⼿⾜⼼热、唇⾆⼲燥等。

⽌⾎剂
⼗灰散
【组成】⼤⼩蓟炭、陈棕炭、侧柏炭、⼤黄炭、丹⽪炭、栀⼦炭、茜草炭、荷叶炭、茅根炭,各等分,研极细⾯,每9克。

【功⽤】凉⾎,固涩,⽌⾎:⽤于各种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