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学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第一学段,学生刚开始学习阅读,要特别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在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要着眼于打好基础。
低年级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学生理解了词和句,也就大体理解了课文内容。
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以理解词、句为重点。
要引导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同时,从一年级起就要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把朗读作为理解词句的重要手段,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指导学生朗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读得有感情。
从二年级起开始指导学生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鼓励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丰富语言积累。
第二学段要继续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大量阅读。
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继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继续重视朗读和默读的指导。
教学的重点要逐步由词句向篇章过渡,要使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要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要指导学生开始学习略读。
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乐于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
到了第三学段,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读书兴趣。
在继续重视词句教学的同时,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整篇课文上。
词句教学的要求有所提高,应使学生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学习课文时,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朗读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表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默读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阅读速度。
同时,还要学习浏览,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
要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阅读面。
这样,从低年级到中年级再到高年级,学生经历了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过程,综合阅读能力得到了逐步培养,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这样一个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分阶段实施的。
一、第一学段阅读教学
第一学段的阅读,课程标准提出10条要求。
10条要求从三维目标的角度解释如下: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要求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喜爱图书、爱护图画”。
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要求阅读中要注重展开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和时间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的过程,要能学习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阅读。
从“知识和能力”的维度,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朗读,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这里重点分析阅读方法和句子教学。
(一)阅读方法
小学生的阅读方法是一个系统。
低年级的阅读方法是基本的、初步的。
主要有:
1.课文预习法
低年级学生尽管识字量有限,但从第二册课本开始就可以逐步让学生学习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让学生明白预习,可以借助拼音学习生字词,解决阅读的障碍,有时也可以用“漏字阅读”“偏旁阅读”来初步理解生字词的大意,初步阅读课文。
给生字做上记号,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不懂的词语和问题,为课堂阅读做好预习准备。
2.拼音阅读法
低年级在认识了所有的拼音,能准确拼读音节后,就可以采用拼音阅读法,让拼音成为他们阅读文本的桥梁和益友。
除了课文的拼音阅读外,学校和班级可以专门设立拼音读物专柜,鼓励学生借阅和互换拼音读物,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课外阅读。
3.图文对照法
《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阅读“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低年级课文插图注重创设文本所展示的情境,是文本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
插图将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用形、色相结合的方法,使事物更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赋予文本更鲜明的感染力和美感。
对于擅长于形象思维的低年级学生而言,课文中富有儿童情趣的精美插图,常常是激发他们阅读兴趣、顺利获取阅读意义的钥匙。
它便于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去学习,去接受知识,去感受语言学习的快乐。
低年级课文中的大部分插图本身就包含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
我们既可以以图解读,也可以以画促读。
如《三个儿子》的阅读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加快学生的阅读理解。
又如《春雨的色彩》,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也画画自己看到的春雨带来的春色。
学生依据课文阅读理解后充满想象力地绘画,也会进一步促进课文的阅读理解。
4.以演促读法
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乐于表现自我。
低年级课文大多声情并茂,不少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化抽象为形
象,化难为易,达到课堂情感生活与语言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在学生初读、准备、表演、评价的过程中,把课文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演,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而且是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寓言二则》时,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交流讨论课文的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表演。
学生表演《拔苗助长》《守株待兔》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寓言的意义也自然而然进入学生的心中。
5.熟读积累法
低年级学生长于记忆,要求背诵的课文与古诗文要熟读,能背诵会默写。
不少其他课文也朗朗上口,文辞优美。
可以利用早读或每天语文课上的几分钟,让学生多读多记。
天天诵读,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培养语感,扩大阅读视野,将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6.读写结合法
写不仅依赖读,同时写也能促进读。
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但是这并不妨碍学生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促进和提高阅读的质量。
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基于课文的想象写下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因学生把课文的消极语言转化为儿童个性的积极语言而学习了写话的方法。
例如,阅读《称赞》一文后,可以先让学生说:“称赞能……”再让学生把自己亲身经历写下来。
一个学生写:“一次,我看见妈妈在打字。
妈妈打字的速度特别快,我称赞妈妈的手特别灵巧。
妈妈说,我的称赞消除了她打字的疲劳。
称赞真的有这样神奇的功能。
”
7.查找资料法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一个主要的障碍是生字词。
要引导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慢慢学会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难以认识、理解的字、词、句,运用音序和部首查阅字典,大致了解意思后再进入阅读。
而后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真正理解。
此外,要引导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阅读,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搜寻,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
例如,《快乐的节日》就可以听听歌唱,《鸟岛》《中国台湾的蝴蝶谷》等都可以在家长的支持下搜寻资料,丰富和加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8.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阅读
《课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要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其实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阅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阅读方法,一直伴随着人一生的阅读。
低年级仅仅是这种方法的启蒙。
首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探讨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
再针对这些词句一边读,一边联系课文的前后和自己熟悉的生活思考理解。
比如《蚕姑娘》:“睡了四回的蚕姑娘,吃了几天的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丝儿来,要盖新的房。
”结合上文,学生会读懂这“睡了四回”就是蚕宝宝蜕了四次皮长大了,联系下文,就明白这“盖新的房”就是蚕宝宝吐丝结茧。
学生联系自己和同伴养蚕的生活实际,就会知道课文写的就是自己亲眼看到过的蚕宝宝生长的过程。
(二)句子教学
低年级阅读的重要内容是读懂句子的意思。
“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第一学段的写话主要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规范,提供与儿童语言发展相适应的文本句式,发展儿童的童心童语。
但对词汇还不丰富、刚接触书面语言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读句子常常停顿不好,常常读破句子或一字一顿;会读句子,又常常不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理解句意,却又不会仿写。
首先,正确朗读句子。
先落实识字教学,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朗读,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地把句子读正确。
重点是训练长句子的朗读,注意句子的停顿。
老师可以教学生在长句子中画停顿线。
例如:“它们/披着黑衣服,挺着/白胸脯,圆滚滚的身子,张着/一对翅膀,傻乎乎地/站在那里,真有趣!”在不断的朗读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确定句子的停顿,提高读句子的能力。
其次,理解句子的意思。
要重视词义教学,抓住关键词语的理解,初步理解句意。
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讲准确,把使用范围交代明白。
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与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
再次,建立句子概念。
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学习用规范的句子表达意思。
懂得完整的句子,在话的末尾要用上句号、问号、感叹号;懂得写物的句子常常用“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写人的句子常常用“谁是什么”
“谁怎么样”的句式。
有了完整句子的概念,在一年级阅读时就要让学生经常数数自然段的句子数。
用课文的词语句式学写句子是低年级常见的重要教学方式。
一是用词语造句。
造句并非文字游戏,好的造句培养童心童趣。
可以把要用的词、先练习词语搭配,如“互相”——互相追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比赛、互相谈论……再用词组造句。
二是用课文提供的句式学习表达。
例如:“点播机一边开沟、施肥,一边播种、盖土。
”让学生寻找关联词“一边……一边……”,明白分句的并列关系,再模仿填空:(1)音乐老师一边__________,一边唱歌;(2)大雁一边__________,一边__________;(3)__________一边__________,一边___________。
然后让学生独立运用句式写句子。
最后,要重视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积累句子。
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模仿力都处在黄金时期。
背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要趁这个时候让他们多背诵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背诵不只是当作业来做,应该边朗读边背诵,边理解边背诵。
有的可以进行听写,按标点符号停顿来念,让学生听写并写出标点符号。
这不但对学生理解积累句子有好处,还能巩固学生完整句子的概念。
二、第二学段阅读教学
进入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内容明显增加,无论是阅读教学需要达到的能力训练的广度,还是阅读教学训练的深度,明显区别于小学生进校学习语文的起始学段。
《课标》对第二学段阅读要求是: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⑥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⑦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⑨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
悟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⑩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一)默读习惯
默读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新内容。
默读就是“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
其实,小学生阅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就是提高默读能力与培养习惯。
小学默读能力训练包括四个方面:①集中注意力,不指读,不动唇,不摇头晃脑;②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的速度逐步加快;③能边读边想边记,增强理解读物内容的能力;④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速度,既能精读又能略读。
默读训练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时全神贯注,实现视读。
第二学段学生阅读刚处于起始阶段,无论他们的阅读能力还是身心发展的实际,他们在开始默读的时候是很不适应的,学生会停留在轻声指读阶段,常常会有不少学生一边指认文本,一边发生唇动、舌动、声带动的“心读”。
他们虽然没发出声音,但是总是在心里默默地把字一个一个念给自己听。
这样的“默读”“心诵”速度就很慢,质量也不高。
怎样完成“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要求呢?默读方法引领,默读习惯养成的实践训练变得十分重要。
①养成心定气稳,集中注意力专心默读的习惯。
在学生进行默读练习时,教师尽可能避免对学生的干扰。
一般不要播放配乐音响,不要出示画面视频,不要在学生身边任意走动,学生不举手寻求帮助,教师不主动俯身询问,也不要站在学生身后观看,努力营造安静专注的默读教学场。
②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根据目标,进行限时的默读练习的习惯。
课内默读要提高质量,需要教师在学生默读开始前就让学生明确本次默读的任务是什么?在几分钟内默读完成?这种有目标导向和时间限定的默读,在客观上会引导学生专注地默读,提高默读的效果,逐步养成有意搜寻的默读习惯。
③初步养成按句号默读的习惯。
这是第二学段学生学会默读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要求学生用眼睛把握住词组和整句子,而不是按字节一个个单独看。
这不仅能提高默读速度,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默读过程中的语感,培养整体阅读的观念。
④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习惯。
有基础的班级与学生群体可以引导在默读时进行及时的批注。
默读最大的好处是没有他人声音干扰,只需自己专心,有助于专心致
志地思考。
在不限时的自由默读中,要引导学生一边看句子,一边想话意。
特别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词语句子,要及时画下来备查、备钻研,体会文本的情感,抓住文本的主要意思。
第二学段进行的默读训练,不要超越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可能,不要提倡一目十行的速读,一般也不要和跳读、浏览混杂在一起进行。
(二)概括段意
第一学段的学生认识了自然段,进入三年级后,学生需要逐步进行段意概括的训练。
明确、简练、完整、连贯的段意概括练习,既是重要的思维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第二学段学生学习段意概括,需要经历由易到难的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学会概括自然段的段意,主要应当安排在三年级进行。
因为三年级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比较弱,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就要他们将三四个,甚至近十个自然段的意思概括起来,显然超越了绝大部分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实际。
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概括训练设计,不可能带来理想的学习效果,反而会给学生参与以后的概括训练带来不必要的负面效应。
中年级课文篇幅相对简单,让三年级学生的段意概括从阅读理解自然段开始,把一个自然段的几句话归并为一句话,概括的难度下降,学生的心理负担得以减轻,目标就易于达成。
第二个阶段是学习概括意义段的段意。
这个概括意义段的段意训练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要持续到小学毕业。
概括意义段的训练需要基础。
一是全体学生要有比较充分的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
只有每一个学生真正理解了段落的内容,才有全体学生实现概括训练的可能。
学生课文都没有读通,就急急忙忙要他们去概括段意,这只能是个别学生的精彩展示,不会是全体学生落实段意概括的能力训练。
二是要让学生知道概括段意的要求和基本方法。
概括段意最核心的要求是正确、完整、简洁。
中年级的段意概括应当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摘句法、联合法、替换法、归纳法。
三是学会段意概括是一个过程,由于课文难易、长短的不同,学生在段意概括的练习过程中是一定会起起伏伏,呈现一个螺旋的成长过程。
中年级学生意义段的段意概括,一种方法的学习,需要教师在相对集中的教学阶段进行3~5次的练习。
中年级的课文思路常常有几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按观察点的顺序分段,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分段,按照叙述方式分段,按事物性质分段。
中年级课文常常采用总分或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有的段落中心句在段首,如《秋天的雨》第二段段首:“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这就是它的段意。
有的中心句在段中,而有的中心句则是在段尾。
采用中心句做段意是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
中年级课文还有不少并列的结构,弄清文章思路,抓住段落的要点,先概括一个词语,再把词语变成完整意思的段意,或先用几句话归纳段落的内容,再保留主干不断地删除、合并多余的成分,段意概括也会成功。
这种方法,不论段落是由几个有主次的自然段构成,还是由不分主次的并列自然段构成,只要抓住主要意思,进行综合就能概括段意。
中年级特别是三年级概括自然段段意的练习,可以在学生独立尝试的基础上,多采用同桌、小组互助的方式完善段意的概括。
初步学会一种,再慢慢根据课文本身的表达结构的方式进行其他方法的引导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段意概括能力。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感的有效手段。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基本的方法。
中年级学生朗读要正确流利有感情。
所谓“流利”朗读,是指通过反复朗读,不但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能奇妙地感悟文字背后的很多“韵质”。
这种无法言传的“韵质”只能用朗读去意会。
所以“流利”朗读不仅要解决低年级一字一顿式的朗读弊病,朗读速度合适,词句连贯;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的朗读进入一种更高更成熟的层次,把文章读得连贯流畅,语速适中,达到字字顺心,句句上口。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达到正确、流利呢?
第一步,扫除语音障碍。
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朗读速度和水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将课文正确读出来。
第二步,创设朗读情境。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应努力创设和课文背景一致的情景,让学生移位进入文本规定的语境中去自由地进行多次朗读练习。
第三步,引导学生感悟。
在师生对话中,引导学生自我朗读的体验感悟,把握课文的内容与情感主线,主动寻找感受文本生动的形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