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
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价值。
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的9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采取计算机表法分组分为观察组49例、对照组49例。
观察组通过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颞叶皮质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前两组哥斯拉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无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在GCS评分方面和对照组比较,P<0.05。
观察组在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方面和对照组比较,P<0.05。
结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中,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可降低对患者脑组织影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效果
高血压也可以叫作血压升高,为血液于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构成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的现象。
该病的发生和遗传、年龄、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存在联系。
主要表现:头晕、头痛、心律失常、心悸耳鸣等[1]。
基底节区脑出血,主要常见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偏盲等体征,大量出血会致使患者发生意识障碍情况,穿破脑组织进到脑室。
发病机制: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动脉瘤等。
临床症状:意识障碍、头痛、感觉障碍等。
本次研究将我院近1年左右收治的9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主,重点评价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颞叶皮质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
1.临床基线资料、方法
1.1临床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9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以计算机表法分组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9例。
观察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范围56~69岁,平均(62.5±3.4)岁。
对照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
范围58~68,平均(63.4±3.5)岁。
两组病例基线资料数据比较,没有发现统计结果差异性,P>0.05。
纳入标准:①通过高血压诊断标准;②接受CT检查确定出血位置为基底节
区[2];③患者和其家属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脑疝;②精神障碍;③伴其他重要脏器疾病。
1.2方法
1.2.1对照组经颞叶皮质入路手术治疗,通过颧弓上缘终点斜向后上方作一
直切口、长度在8cm左右,可适当调整切口,分别将头皮、头皮以下组织切开,
然后于两侧牵开颞肌、骨膜完全显露颅骨。
待钻孔后钳咬骨瓣、骨窗直径为6cm
左右,切开硬膜——骨窗边缘,确保切口为放射状的状态,这时可对血肿腔定位,将颞上回皮质切口后做瘘口,将其当作进到血肿腔的通道[3]。
1.2.2观察组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将翼点为中心作一长度8cm左右
弧形切口,将头皮、颞肌打开完全显露翼点位置颅骨,铣下直径4.5cm骨瓣、切
开硬脑膜,保持放射状的状态,并促使外侧裂中后部显露出来。
于显微镜引导下
经外侧裂至近额侧位置,实行蛛网膜钝性分离处理,这个过程要求加强对患者静
脉的保护,可在外侧裂作一长度2cm左右入口[4]。
在此之后,结合术中情况注水、解剖入口,采取棉片对颞额叶加以保护、缓慢释放脑脊液,顺着外侧裂间隙——
岛叶表面分离,操作时避免对血管造成损害。
达到岛叶皮质后牵开额颞叶岛盖脑
组织,在岛叶上没有血管区域做瘘口,进到血肿腔通道,此时借助吸引器、双极
电凝的作用及时吸出血肿。
对于活动性出血情况来讲,建议通过电凝方式止血;
较硬血肿凝块,在原位夹碎后马上吸出,避免牵拉造成不良的影响;血肿块残留
吸出难度较大者,可轻吸表面、血肿块减小后作以彻底吸出处理。
完全清除血肿后、确定没有出血进行引流,手术后对是否残留血肿块、有无渗血进行观察[5]。
1.3观察指标和评价的标准
1.3.1比较两组的①GCS评分;②ADL分级。
1.3.2使用哥斯拉昏迷量表GCS对两组昏迷程度评分,评分范围为13~14分,为轻度昏迷;评分为9~12分,为中度昏迷;评分为3~8分,为重度昏迷。
1.3.3通过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对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分级,I级、II 级、III级、IV级、V级的评判标准: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可独立生活但没
有完全恢复生活能力;需他人帮助、可拄拐行走;意识清楚、卧床;植物生存状态。
1.4统计学的分析、研究
本文两组的相关数据均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计量资料两组GCS评分比较,以均数差X±S体现、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ADL分级比较,经率%显示、X²
检验。
对比数据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GC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GCS评分比较无差异,治疗后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
0.05,见表1。
表1组间对GCS评分比[n=49(x±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7.61±0.3213.59±1.15
对照组7.59±0.2910.23±1.02 t0.324115.3008
P值0.74650.0000
2.2组间ADL分级对比
观察组ADL分级中I~III级者多于对照组,IV~V级者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组间ADL分级对比[n=49(%)]
组
别
I级II级III级IV级V级
观察组
6
(12.24)
17
(34.69)
24
(48.98)
2
(4.09)
0(0)
对照组
1
(2.04)
8
(16.33)
14
(28.57)
16
(32.65)
10
(20.41)
X ²3.8462 4.3496 4.298213.982
6
11.136
4
P
值
0.04980.03700.03810.00010.0008 3.讨论
当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数量不断增长,出血位置中基底节出血的发生率
最高,临床上多通过手术方式治疗,可以及时清除血肿、降低颅压,及时解除/
防止发生脑疝情况,利于促使受压神经元尽快恢复,降低病残率、病死率。
因基
底节处于脑深部位置、为重要功能区,所以实行手术入路需立即清除血肿,以便
降低对四周脑组织构成的损害。
外侧裂处于额叶、颞叶间,作为脑中自然间隙,
实行阻滞分离时操作简便,切开少部分岛叶皮层即可,不会对血管造成较大损伤、对脑组织血流影响也不会很大[6]。
经外侧裂入路路径比较短,能在第一时间确定
出血点,对脑神经功能加以保护,尽管翼点开颅需花费一定的时间,然而侧裂暴
露完全,便于为显微手术的实施提供良好支持,不会过度牵拉脑组织,且手术过
程中不易出现新的出血点,能够减小对脑组织构成的影响。
总之,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可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在临床上应用及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龙波,寻孝慧.比较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和外侧裂入路小骨窗开颅
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J].医药界,2020,
000(007):1-1.
[2]向庆勇.经外侧裂入路与颞叶皮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比
较[J].家庭医药,2019,000(004):304-305.
[3]周康胜.显微镜下经外侧裂入路与经皮质造瘘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
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甘肃医药,2019,038(001):51-53.
[4]隋宇玲.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临床
外科杂志,2020,28(02):38-40.
[5]孙青,刘永春,尤万春,等.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
节区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24(01):21-23.
[6]李学迁,王坤鹏,时冲,等.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
区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9,46(1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