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上传文《大学》

合集下载

《大学》PPT

《大学》PPT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主要内容
《大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三纲八目”。三个纲领,八个条目。
《大学》的“三纲领”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经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传文 第十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 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 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 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 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 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传文 第十章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 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 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 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 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 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也。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传文 第六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大学》节选》课件(共15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大学》节选》课件(共15张PPT)
为不善 厌然 无所不至 著
虚词
句式

状语后置

诚于中,形于外

宾语前置
毋自欺
• 使意念真诚,不自欺不欺人,正确坦诚的对 •“诚意” 待自己的内心。
• 注:朱熹认为“诚意”是“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一丝不苟


小人
君子
原文
•“闲居为不善,无 所不至。掩其不善,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 《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
其不差矣
• 做学 问
•求学的人
•差不多 宋代·朱熹
实词 第一段
虚词
句式
实词
虚词
道 明明德 亲民

第一段 诚 厚 薄 至善

定 得 致 格物

壹是 至于

句式
状语后置 止于至善 明明德于天下
宾语前置 未之有
•修身的方法:
《大学》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模块 第四单元(人教版)
•四书:

•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断句:
•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 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 《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 矣
宋代·朱熹
断句:
• 留下的书 •顺序、次序
《大学》孔氏之遗书 / 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
•1.“吾日三省吾身”——不断的反省自己的行为; •2.“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行” • 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培养一种对人生严肃负责 的精神和态度; •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身边的点滴小 事做起。
实词 第二段

新人教版选修《大学》节选教案2篇

新人教版选修《大学》节选教案2篇

《大学》节选教课设计学科语文讲课班级高三17、18班任课教师白文波第1周礼拜六2009年8月8日教课目的:一、《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此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认识,并指引他们商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二、《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让学生了然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累积文言词句,掌握文意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 年 9 月 27 日至 29 日在孔子的故乡曲阜举办。

来自 22 个国家和地域的 86 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 160 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何会有这样大的影响?今日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会此中的奥义。

二、知识累积1. 认识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以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以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朝从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其实不是很突出,因为它阐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来源理、原则、目标、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此后,渐渐遇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朝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相同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获取程颢、程颐全力尊敬,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经过说明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此后《四书集注》确立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此后获取了官方的正式认同与尊敬,对古代教育,甚至整此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表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先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付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仪。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自《十三经注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自《十三经注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大学》节选》PPT完美课件1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大学》节选》PPT完美课件1

第三段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 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 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正:使……端正。使自己的内心端正。 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忿懥(zhì):愤怒。 心不在焉:内心如果不在正位。焉:于之,
可能的。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
却加以重视。厚:形容词用作动词。 (14)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
道理(事情、做法等)。
第二段 所谓诚其意者①,毋自欺也②。如恶恶臭③,
如好好色④,此之谓自谦⑤。故君子必慎其独也⑥。小 人闲居为不善⑦,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⑧,掩其 不善⑨而著其善⑩。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⑾,则何 益矣?此谓诚于中⑿,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亲民:“亲”应为“新”,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4)知止)得:收获。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一、关于“修齐治平”
“修齐治平”来自于“四书五经”中 的《大学》一文:“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修”,指修身; “齐”,指齐家; “治”,指治国; “平”,平天下。 他们以“修身”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 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 及人,把“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基础,形成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整 个体系。这样,儒家的道德论便更加系统化、理 论化,更能适应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统治的需要。

人教版《大学》节选教案

人教版《大学》节选教案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体会古代儒家思想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方面的价值。

2. 通过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概念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儒家修养方法。

3.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2. 儒家修养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具体内容。

教学难点:1.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逻辑关系。

2. 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提问:你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有什么理解?二、新课讲授1. 阅读文本,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

- 强调“修身”是基础,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做到“修身”。

- 分析“齐家”与“治国”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和谐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 阐述“治国”与“平天下”的内在联系,强调治国者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2. 分析儒家修养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认识世界,为“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 解释“诚意正心”的含义,强调在修养过程中要诚实、不自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

3. 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如:在家庭中如何体现“齐家”,在社会中如何体现“治国”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何将儒家修养方法应用于现代社会?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方面的价值。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大全:《大学》节选教学参考.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大全:《大学》节选教学参考.doc

《大学》节选教学参考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额、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程额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他认为,这是一本教人怎样修习道德的入门的著作。

如今人们可以看到古人做学问的先后次序,全凭这篇《大学》的存在,其次才是《论语》和《孟子》。

为学的人的学习必须经由《大学》的途径,才能“不差”。

他的论述凸显出《大学》在诸多儒家经典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高中语文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大学》节选儒家宗圣——曾子曾子(前505-前436),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南)人,名参,字子舆。

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父亲曾点(曾晳),母亲上官氏。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高中语文《大学》《中庸》简介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大学》《中庸》简介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大学》《中庸》简介方向东《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礼记》最早就附属于“六经”中《礼经》即《仪礼》,是《仪礼》的辅助资料。

到了唐代,《礼记》列在“九经”之中,宋代列在“十三经”之中流传至今,可见《大学》《中庸》一直是儒家的重要经典。

《大学》《中庸》在西汉时与《论语》《孟子》并称“小经”,相对于所谓“五经”(《诗》《书》《易》《礼》《春秋》)、“六经”(“五经”加《论语》)、“七经”(“六经”加《孝经》)而言,并单行于世。

《汉书·艺文志》有《中庸传》二篇,颜师古注曰:“今《礼记》有《中庸》一篇,亦非本礼经。

”《四库全书提要》认为:“盖子思之作。

是书本以阐天人之奥,汉儒以无所附丽,编之《礼记》,实于五礼无所属,故刘向谓之通论。

”宋代孝宗淳熙年间,朱熹为《大学》《中庸》做了章句,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从此《大学》《中庸》又加入了“四书”的传承系列。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到元代列为科举考试用书,一直沿袭到明、清,因而《大学》《中庸》的影响越来越大,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宝贵财富。

《大学》的作者,郑玄注《礼记》此篇时没有明言,宋代有学者认为是曾子所作,如黎立武在《大学发微》中说:“《大学》其曾子之书乎?”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书,朱熹认为经文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文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比较各家的说法,朱熹的说法最为得当。

《大学》的内容,说得简单点,就是古代的教育方针,牵涉到“知”和“行”两个方面。

具体说来,有三大纲领:一是“明明德”,就是挖掘发现人的道德和良知良能,属于求知和修身的范畴;二是“亲民”,程颐认为当作“新民”,就是使民众日益提高自身的素质,是求知和修身的具体运用;三是“止于至善”,就是前二者所达到的境界。

实现这三个纲领就是八目:“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三纲八目有七个步骤:“知”“止”“定”“静”“安”“虑”“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大学》节选(共39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大学》节选(共39张)

研读第二段(2)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 独也。 闲居:独处。
厌然:掩盖的样子。 掩:遮掩,掩盖。 著:显露。 中:内心。 外:外表。
第二段内容分析 :
《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通过“慎 独”而谈“诚意”,选文中的本章,意在强调“慎独”, 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 其独”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 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 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 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 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
这是从正面来说。
研读第三段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 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 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身:内心 忿懥(zhì):愤怒 忧患:忧虑 焉:于此,在正位。
第三段:诚意之后是正心(修身的关 键在于正心)。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 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 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 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 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研读第四段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 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 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高中语文 人教版选修《大学》课件(共29张ppt)

高中语文 人教版选修《大学》课件(共29张ppt)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 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2
11
三、《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2
12
整体感知
1.开篇开宗明义,提出三纲八目。 2.解释如何“诚其意”。 3.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4.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5.解释“齐家”和“治国”。 6.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所谓三纲,是指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三纲领是由低级到高级,个体到群体、社会的层层递
2
进的体系。
14
知止(4)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6)。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 先后,则近道(7)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5)定:目标 (6)得:收获。 (7)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实现三纲八目的六个步骤:
2
13
课文解读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
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使人弃旧图
新、去恶从善。
(4)止于至善:达到完善的最高境界。
章,这便是《大学》和《中庸》。
朱熹将《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构成 《四书》。
2020/6/4
5
在宋元明三代,《四 书》的权威已超越 《五经》。
《五经》称名始于西汉时的汉武帝时代, 《四书》的称名 却始于南宋的朱熹,其间相隔一千三百年左右。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教诲。

以下为您节选部分内容,并附上对应的翻译。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段《大学》的节选,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修身的重要性。

七年级传统文化之《大学》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之《大学》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之《大学》教案第一章:导入《大学》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学》的地位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介绍《大学》的背景、作者、以及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大学》。

学生通过听讲和提问,了解《大学》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大学》的篇章结构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学》的篇章结构,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大学》的篇章结构,包括各章和主要内容。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向学生介绍《大学》的篇章结构。

学生通过听讲和思考,理解《大学》的组织形式。

第三章:《大学》的核心思想(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学》的核心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教学内容:分析《大学》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核心思想。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核心思想。

学生通过听讲和讨论,理解并实践这些思想。

第四章:《大学》的核心思想(二)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入理解《大学》的核心思想,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内容:进一步分析《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核心思想。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向学生深入介绍《大学》的核心思想。

学生通过听讲和讨论,深入理解并实践这些思想。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引导学生运用《大学》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大学》中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探讨其现代意义。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大学》的现代意义。

学生通过听讲和讨论,了解《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第六章:《大学》中的修身之道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大学》中修身的重要性,学会在生活中修身养性。

教学内容:分析《大学》中提出的修身方法,如慎独、诚意、正心等。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大学》中的修身之道。

学生通过听讲和讨论,学会在生活中修身养性。

第七章:《大学》与人生哲学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学》对人生的看法,思考如何运用《大学》的思想规划人生。

4《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4《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4 《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掌握《大学》理论基础的概念和精神实质;2.掌握《大学》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和评价标准,在日常的生活中贯彻《大学》的思想;3.能够运用《大学》的思想,进行思考、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它是儒家学派的理论基础。

其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的关键在于教育。

《大学》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成长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来达到人类的完善。

2. 《大学》的理论基础•格物致知:格物是指要通过实践来了解世界,而知则是通过认识获得理性的知识。

通过格物致知,人们可以认识到道的真理和秩序。

•致良知:致良知是指使人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心灵品质,进而实现道的成仁之道。

•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指要在行动中始终秉持真诚和正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指要努力修身养性,齐家是指要努力保持家庭的和谐,治国则是努力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

3. 《大学》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和评价标准《大学》非常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上善若水、德行天下、才德兼备、立身行道等都是人的价值和评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首先讲解《大学》的基本概念、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然后注重实例分析。

2.讨论法:在课堂上通过对《大学》中核心理念的探讨,学生们可以思考和掌握《大学》的实际意义。

3.研究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研究和实践掌握《大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讲述和讨论,对学生知识的把握和对《大学》的理解情况进行评估。

2.试卷测试评估:通过对学生进行笔试、问答、论述题等方式进行考核。

3.综合评估: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参加课堂讨论、读书笔记,小组讨论和实验等。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理解和掌握了《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七年级传统文化之《大学》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之《大学》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之《大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背景、作者及文本特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大学》中的名句,使学生领会到儒家思想的精髓,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3.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4.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大学》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 《大学》的名句解析3. 儒家思想在《大学》中的体现4. 经典诵读:学习《大学》选段5. 课程总结与拓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大学》的背景及作者。

(2)解析《大学》中的名句,领会儒家思想的精髓。

(3)通过诵读,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2. 教学难点:(1)对《大学》中名句的深入理解。

(2)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学》的背景、作者及文本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大学》中的名句,展示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诵读法:让学生反复诵读《大学》选段,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名句解析:分析《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引导学生领会儒家思想的精髓。

3. 诵读环节:让学生齐读、分组读、个人读《大学》选段,感受文学韵味。

4. 案例分享: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5.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6. 课程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儒家思想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价值。

7.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儒家经典著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名句默写评价:检查学生对《大学》中名句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自《十三经注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4《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4《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4 《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1. 概述《大学》是《礼记》之一,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如何通过学习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篇教案是基于《大学》的经典节选,由人教版选修的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而来,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领会《大学》的思想和精髓,进而提高自我修养和学术成就。

2. 教案正文2.1. 教学目标•理解《大学》的含义和精神•学习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掌握《大学》的重要思想和原则2.2. 教学内容这篇教案主要包括三个模块为主要内容:模块一:启示同学们道德义务推崇仁爱、勤俭等德行,同时诵读《大学》的经典片段,让同学们在文化经典的熏陶下,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模块二:教学人写作技巧在教学《大学》的经典内容时,指导同学们掌握写作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大学》的思想和精神,加深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认识。

模块三:聚合同学讨论会通过分组,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需要讨论的话题,由主持人引导并组织讨论,同学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路和认识。

2.3. 教学方法•投影演示:在课上通过投影演示的方式再现《大学》的经典内容,以视觉和语言的交叉方式,使同学们印象深刻。

•互动式学习:从教师、学生、写稿等角度,让学生通过互动式学习体验,深入了解《大学》的文化经典,从而加深对文化经典的领会和认识。

•课外阅读:课后慢慢阅读《大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大学》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

2.4.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完成作业任务,出勤率等•期中考试:对《大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进行考核•期末考试:是对全年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包括课本知识、补充阅读资料、活动知识等。

3. 总结通过对《大学》的深度研究和学习,同学们不仅能够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和经典思想,而且能够自学习习学习,以此提高自身的学术成就和生活素养。

大学)教案 人教版 教案

大学)教案 人教版 教案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三语文《大学》教案人教版一、内容及解析1.内容《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二、目标1、《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2、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对于儒家思想的了解深度不够可能会学习本文产生障碍。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以往所学习的文言知识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流程㈡教学情景课文导入: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问题1. 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 是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会有偏爱;对 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 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 认为怠慢失礼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 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 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 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 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 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 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 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 身体安康。倒是那疯跛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 比装修房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 ,修养身 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回 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 真诚做人,立身之本。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尽心下》),把生命 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 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 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 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 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 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 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 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 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 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读解】 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 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 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 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 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 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 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 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选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 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 “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 “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 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 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5)得:收获。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第四段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 辟焉①,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 焉,之其所哀矜②而辟焉,之其所敖惰③而辟 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 硕④。”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 ①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 ②哀矜:同情,怜悯。 ③敖,骄傲。惰:怠慢。 ④硕:大,茂盛。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 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 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 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 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 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 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 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 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 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 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 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 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 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 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 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 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读解】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 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 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 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 “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 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 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 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 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 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 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 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 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起, 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 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 对立、互不相容的。朱熹说:喜怒哀乐惧等 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 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 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 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 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 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 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 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 神秘感了罢。
第一单元 经典诵读 《大学》选读
《大学》介绍: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 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 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 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 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 为“四书”。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 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 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 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 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第三段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 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 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2)忿懥(zhì ):愤怒。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 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 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 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 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 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 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 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 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 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 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 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 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 情、做法等)。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 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 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 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 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 就这里的阶梯 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 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 “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 “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 “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 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 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 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 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 没有这样的事情。
内容分析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 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 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 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 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 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 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第二段
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 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 【注释】 (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2)毋:不要。 (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 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 (4)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 (5)谦(qiè):通“慊”,满足。 (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 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 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 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 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 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 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 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