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案
Ⅰ、课程性质、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一、性质: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而设置的教材,是在学生具有掌握一定土地管理知识和初步理论的基础,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保证在学生结业,并能达到本科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材是为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和考试,通过者能达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

Ⅱ、课程内容和设计目标:
第一部分土地利用规划总论
(14学时讲课12学时实验2学时)
一、一、学习目标:
掌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内容,体系和程序原则。

二、课程内容:
(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规划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是发现事物多种联系的最优手段,是生产力布局的最优方法,能减少全局中局部决策的个体局部性,提高政策的连续性和连贯性和决策的整体性和科学性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土地利用规划下了多种定义:一般而言,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1、主要任务:根据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具体来讲,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
(1)(1)土地总供需综合平衡;
(2)(2)利用结构的优化;
(3)(3)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微观规划。

2、主要内容:依据规划的对策、范围和任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包括: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利用分析;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用地需求预测;
(3)土地供需分析和结构优化;
(4)规划方案实施。

(三)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1、概念: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称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2、工作程序: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要把系统内外的各种联系和关系处理好,使其发挥整体效益,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划程序,土地利用规划的工作程序是: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等。

(四)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
1、地租与地价理论;
2、土地区位理论;
3、持续利用理论;
4、生态经济理论;
5、人地协调理论;
6、系统工程理论。

(五)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是规划过程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原则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等。

三、考核识点和要求: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包括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要领及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主要分类。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一般程序、任务、原则。

四、考核要求:
(一)认识:土地的研究内容和任务、目的。

(二)记忆:土地利用规划和规划体系的概念,主要内容。

(三)领会: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四)应用:土地利用规划的原理分析实际规划方案。

第二部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6学时讲课12学时实验4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编制方法,主要程序。

二、课程内容: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布局的宏观战略指施,其核心是确定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数量。

2、特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和科学性等特性。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对土地利用理论结构,需求结构和规划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规划所后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研究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宏观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土地质量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目的、内容),土地需求量预测(依据:人口、城市化水平、消费水平、作物产量,农业用地需求量、建设用地需求量、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综述),土地利用结构确定,供选规划方案的拟定,方案优化的重要方法,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土地利用类型模式),用地配置(农业用地、建设用地)。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宏观研究:包括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规定的战略目标,对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我国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我国建成发达的国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大致经过50—70年的时间,预计从现在起到2000年前后为实现初步发达阶段,要求在本世纪末中国将达到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上叶,将走上中等发达阶段;到21世纪中叶,可望进入发达阶段。

目前我国处于实现小康社会的阶段,应当明确小康的内涵和量化标准,弄清将其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预期目标和重要依据。

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家整体经济实力进入世界中等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在温饱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殷实但还不够富裕的一种状况。

也就是说,宏观上小康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分配制度的改善;微观上它指居民点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活效果的综合提高。

衡量小康的指标体系由三个方面12项指标构成;从宏观经济条件方面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吉尼系数和贫困人口比重4项指标;生活质量方面包括收水平,营养水平,居住水平,恩格尔系数和文化用品及文化教育,生活服务支出比重等6项指标;生活效果方面包括平均期望寿命,中学入学率2项指标。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了保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现势性,必须继现状调查之后紧接着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和水平,并据以修正土地面积数据和相应图件。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的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必须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一般主要依据有: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保障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需要等。

其研究内容包括: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4、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是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表现(或可能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

土地质量评价则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

土地质量评价需要收集大量的有关土地的自然属性资料和社会经济属性资料。

评价资料包括:土壤地貌,水文,植被,气候,农作物生物学特性,自然资源。

自然属性资料和区位,资源,人口,劳动力,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水平和经济收益水平,社会经济属性资料。

资料可以从有关资料中查出,有的可进行实地调查。

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窨配置上合理和不合理,匹配和不匹配的关系,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与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分析,质量分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

是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即土地资源均以一定量存在于地表空间。

首先分析已利用土地如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占规划区域土地总体积的比重,其次是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的土地资源的数量;对于土地资源数量既要用绝对量表示,也要用相对量即人均用有量表示。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组合的空间格局。

即在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地域组合或空间上的组分结构。

对土地资源结构可分两个层次,一是土地资源系统内的组分结构分析;二是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一般所谓评价是指按照明确目标测定对象的属性,并把它变成主观效用的行为即明确价值的过程,通过评价对象的功能、特种效益等属性进行科学的测定,并根据给定的评价标准和主观判断把测定结果变成价值工决策时参考。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果三方面30项指标组成。

6、土地需求量预测:所谓预测是指预先或事先的推测或估计。

预测是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知和判断事物未来或未知状况;土地需求量预测是指对于一定规划期限内规划地区(或单位)各业用地规模所进行预先测算和估计,以其作为协调土地供需和编制用地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具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产用地需求量预测;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具体包括各类建设用地,如城乡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和特殊用地需求量预测。

土地需求量与人口规模、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作物产量等项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具体进行土地需求量预测之前先应对上述相关因素进行观测。

(1)预测的程序:土地预测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

确定预测目的。

制定预测计划。

收集基础资料。

检验现有资料。

实施预测过程。

分析预测误差。

(2)预测的方法: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至今所采用的预测方法达150多种,其中常用方法只15—20种。

大致可分为三类:1、定性预测。

2、定量预测。

3、综合预测。

(3)预测的内容:人口、城市化水平、消费水平、作物产量、农田地需求量、建设用地需求量。

7、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包括拟定供选方案和方案的选优。

(1)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原则、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

公众参与的原则。

(2)拟定供选方案的依据:有关政策法律方面的依据、有关计划规划方面的依据、有关土地利用需求方面的依据。

(3)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选优方法分常规方法和数学方法:
常规方法是在单项用地计算的基础上采取逐项逼近,借以达到土地面积综合平衡,即达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

各类土地面积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在数量上和空间上具有平衡关系。

由于土地总面积是固定的,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土地面积的总体性表现为其内部构成的各类用地之间的此长彼消。

土地内部构成的平衡关系可以下式表示:
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各类用地面积变动情况可以下式表示:
期初某类用地面积+期内某类用地面积增加量=期末某类用地面积+期内某类用地面积减少量。

期末某类用地面积=期初某类用地面积+期内某类用地用地面积—期内某类用地面积减少量。

或以公式示之:B(t)=B(o)+C—D,式中B(t)—期末面积;
B(o)—期初面积;C—期内增加量;D—期内减少量。

上述公式适用于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的平衡计算。

只是各类用地期内增加量和减少量内涵不尽相同。

数学方法:是依据调查提供的基础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反映土地利用活动与其它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计算机技术求解,获得多个可供选择的解式,揭示土地利用活动对各项政策措施的反应,从而得到数个供选方案。

在土地利用系统中许多因素的发展既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又受决策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确定科学的土地利用结构,就是具体确定土地利用结构系统中最优的主观控制变量,使总体目标优化。

包数学方法主要包括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模糊线性规划,灰色线性规划模型等。

8、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结构一经确定之后,应当进一步在土地上加以布局,以达到全面实施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

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用地配置模式。

土地利用分区依据:相似性和差异性。

分区模式:土域分区和因地分区。

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划区
是实行分类指导,为宏观控制和微观指导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一定范围内又有着相似与接近,存在着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正是土地利用分区的重要依据。

地域分区是一项内容复杂、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指出地域内的土地利用方向,结构与布局,确定用地控制区域以及保护与发造的途径。

地域分区应遵循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土地质量差异原则,土地适宜利用原则和保持行政区划界线完整性原则。

在综合自然区划、综合农业区划、土地适宜性和土地自然生产力分区以及土地经济等级分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突出主导因素的相似性,把条近似的区域单元划入同一地域内。

地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可借助于一系列指标加以反映。

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又称土地利用控制分区。

用地分区是在土地适宜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划分的用地区域。

用地分区时应遵循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适宜用途一致性原则,土地利用主导用途原则,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性和相似性原则,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界完整性原则等,按土地主要用途在图纸上划分土地利用用地分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城乡居民点、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具体可分为农业用地区,园业用地区,村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建设用地区(再分为城镇规划区,村镇规划区,独立工矿用地区,开发区,工业小区等),把建成区和规划区加以区别。

最后按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分别统计汇总各式各类用地面积,对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指标进行区域分解,把宏观控制与微观规划具体结合,使总体规划方案落到实处。

三、考核知识点: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特性,小康水平的指标体系,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土地质量评价概念。

(二)小康指数体系包括的主要指数。

(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思路和内容。

(四)农用地需求量预测思路和主要方法。

(五)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思路和主要方法。

(六)土地利用分区的依据和主要模式。

四、考核要求:
(一)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二)记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质量评价,小康水平的概念
(三)领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特性,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作用和程序
(四)应用: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分区
第三部分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8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4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详细规划的要概念和特点,规划的主要原则和主要类型,了解多类详细规划的概念,特点及规划思路。

二、课程内容:
(一)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概念和特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详细规定各类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某一地段、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特性是单一性、具体性、可操作性、针对性。

(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原则: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须遵循如下原则: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和符合美学原理、系统内动态平衡,系统外与环境协调、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等原则。

(三)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分类和主要类型:从规划的作用看:可分为控制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开发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前者,是地方政府为规范和控制土地使用者的微观土地利用行为而编制的规划。

它详细地规定了各类土地的使用范围,使用界线,使用强度,利用要求,限制条件等;后者,是为指导某一具体地段,地块或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如何开发利用而进行的具体规划设计。

从详细规划的对象来看,可分为:
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用地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耕地规划,园地规划,林地规划,牧草地用地规划和水产用地规划等。

(四)具体讲解各详细规划
三、考核知识点: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概念,特点,分类标准及主要类型;各类详细规划概念及规划的主要思路;
四、考核要求:
(一)认识:详细规划的地位、作用、特性。

(二)记忆:主要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三)领会:详细规划的原则和目的
(四)应用:能应用基本原理从事各类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四部分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6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2学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要概念和特点,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主要原则和主要类型,了解各类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概念、特点及规划思路。

二、课程内容:
(一)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概念和特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下,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具有以下特性:针对性、局部性、具体性、选择性。

(二)土地利用专项详细规划的任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成各类专门问题的规划,如土地开发规划,复垦,整治,整理,保护规划等,是对总体规划的完善和补充。

(三)土地利用专项详细规划的原则:服从总体规划原则。

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原则。

可行性原则。

讲求实效,重点突出。

(四)土地利用专项详细规划的分类及类型:从专项规划的作用和地位来看,可分两类:一是为改善和保护土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保证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为主的专项规划,二是属于产业部门用地的专项规划;从专项规划研究的对象来看,或分为土地开发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土地保护规划(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和自然保护区规划)水库淹没区用地规划等。

(5)讲解各类专项规划
三、考核知识点:
掌握: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概念,特性,专项规划分类的依据和主要类型,各项专项规划的概念,规划的主要内容,了解各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

四、考核要求:
(一)认识:专项规划的地位和作用;特性;规划思路
(二)记忆:专项规划的概念,各类专项规划的概念
(三)领会:专项规划的原则和主要任务
(四)应用:编制各类专项规划
第五部分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和规划管理
(8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4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各种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在规划中的应用,掌握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
(一)(一)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二)(二)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方法(面积量算、技术设计、现场铺图)(三)(三)土地利用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费效分析
1、土地利用规划可行性研究(原理、内容、财务评价指标、国民经济评价参数)
2、土地利用规划费效分析(基本原理、效益评价、费用评价、费用效益分析)
3、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
(1)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
(1)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综合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目的在于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加以全面审查和论证,判别方案的综合效果优劣,并在多方案中选择综合效果最佳的方案,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土地利用规划内容涉及面广,土地利用规划方案一经实施必然会对政治、社会、经济、技术、环境和资源等方面发生影响,因此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评价必需综合评价。

一般来讲,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综合评价应包括政治、国防、社会、技术、经济、环境和资源等七个方面的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实际上是一个多目标的决策问题,即F(x)=[f1(x).f2(x).f3(x)---fn(x)]T,多目最优化是在方案的选择和论证取决上述诸方面的若干指标时的决策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