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漫谈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中的书信交流

古代文学中的书信交流

古代文学中的书信交流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书信交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的窗口,同时也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在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真实思想和情感,感受到他们对友谊、爱情、亲情等各种情感的表达。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探讨古代文学中书信交流的特点与意义。

第一个例子是《红楼梦》中的书信交流。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人物为主线,通过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展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纠葛。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书信交流。

贾宝玉对林黛玉情深意重,他们通过书信表达了彼此的思念和关心。

这些书信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中男女之间的礼仪规范和道德观念。

第二个例子是苏东坡与黄庭坚之间的书信往来。

苏东坡和黄庭坚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之间的书信交流被誉为“文坛盛事”。

他们的书信内容丰富多样,既有诗词赋作品的交流,也有对时事政治的评论,更有对生活琐事的闲谈。

这些书信不仅展示了两位文人的才华与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文化氛围。

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视。

第三个例子是日本古代文学中的书信交流。

日本古代文学中的书信被称为“和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和歌是一种短小精悍的诗歌形式,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在日本古代文学中,和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包括爱情、友情、亲情等。

例如,源氏物语中的主人公源氏与他的情人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展示了他们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对爱情的追求。

这些书信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中男女之间的交往方式和文化传统。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学中的书信交流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的方式。

这些书信中蕴含着作者的真实思想和情感,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

漫谈古代的书信

漫谈古代的书信

漫谈古代的书信作者:刘叶秋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2019年第01期今天大家把“书信”当作一个复合词来用,而古代的“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信”指使者,即传递信件之人。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刘兰芝请母亲谢绝县令派来的媒人:“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诗句中的“信”,指的就是来说媒的使者。

《三同志》记载:“(马)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公不许。

”这里的“信”,亦指使者。

“信”的这一意义,常见于汉魏六朝的文献,不能误解为后来兴起的“书信”。

但在《晋书》内,“书”和“信”已经结合成词,唐人诗亦多见“书信”,而且有了单以“信”指函札、信件的用法。

如王昌龄《寄穆侍御出幽州》中“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等句,便以“书信”连言。

如果认为此诗中之“信”仍指送“书”之人,那么下而这首诗里的“信”却确为“书”的同义语。

元稹《书乐天纸》:“金銮殿里书残纸,乞止荆州元判司。

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

”“京信”加“封”,显然指物,意思非常明确。

可见“信”的函札之义虽系后起,但时间并不很晚。

而以“书”指信件的古义,一直沿用至今。

写“惠书奉悉”,作为“收到来信“的文言写法,是很常见的。

《昭明文选》把“书”分为“上与“书”两类。

“上书”,如秦李斯的《上书秦始皇》(即《谏逐客书》)、汉邹阳的《上书吴王》等,为向帝王陈述意见的文字,属于奏议的一种,“书”,如汉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等,为私人往来的函札,即今天所说的“书信”。

古时与“书”相近的文体,还有“启”和“笺”,均为奏记一类,略同“上书”和“表”。

但不限于时引,亦行于上官、师长及朋友之间。

至于“札”“牍”“简”“帖”,最初是各冈{5写l-具而得名的。

写在木板上的称“札”“牍”,写在竹片上的称“简”,写在布帛上的称“帖”,所以书信又叫“朽札”“手札”“尺牍”“简牍”“手简”等。

古代书信的看法

古代书信的看法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书信的看法篇一:古代书信礼仪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古代书信漫谈

古代书信漫谈

古代书信漫谈作者:韩枫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4期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文卷轶中,书信体散文是一朵姹紫嫣红的奇葩。

我国书信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名家辈出,佳作不断。

历代书信作品,是今天可以尽情享用的文化宝藏。

徜徉其中作美的巡礼,必将是一次难得的精神盛宴。

自从有了文字,人们就开始了书信交流。

随着人们社交活动的频繁,书信这种社会必需的应用文体,以它独物的魅力,日益为人们所青睐。

书信有“书”、“简”、“札”、“启”、“笺”、“帖”、“表”、“疏”、“函”、“封事”、“尺牍”、“尺素”等不同的称谓,经历了从朝廷官府到寻常百姓生活,从公函国书到一般文人沟通交流的的演变过程。

亲朋故旧间的私人书信往来,强烈的个性风格、自主意识、真情实感达到了新的思想境界与审美高度,为书信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两汉在我国书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书信冲破以往王公贵胄垄断的局面,真正成为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

魏晋南北朝是书信蓬勃发展时期。

不仅以书信论时事、谈文学、荐人才、叙友情、寄山水,还可以逞才气、草华章。

骈文的兴起,使书信在表达上更注重艺术性,语言优美,对仗工整。

唐宋是书信的成熟时期。

逐渐摆脱六朝骈俪浮艳文风,把叙事、议理和抒情融为一体,使书信的写作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受韩柳古文运动的影响,书信实用性增强了。

书信中频多论文艺、论学术、论政治的内容,特别是许多进步文人把自己的悲欢和当时的政治联系起来,直陈时弊,使书信成了揭露黑暗、邪恶的犀利武器。

明清至近代,政治专制,大兴文字狱,文学上复古,书信的发展进入低潮。

但在明末清初近百年间抒发性灵的小品文兴盛,对书信产生影响,出现了不少传世之作。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一时期对前人书信的整理、刊行,为后世书信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贡献巨大。

西汉人马援,又称“伏波将军”。

很有口才,说话有哲理,他的一些精彩言论“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都给后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古人书信之美!

古人书信之美!

古人书信之美!书信:不见面的礼仪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谦而敬人'为原则,因而要借助于各种礼仪来体现之。

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托诸邮驿时,礼仪依然不可或缺,字里行间,揖让进退之态不仅依然可见,而且显得更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从而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书信文化,俗话说,见字如面,见信如唔,总有些文字让我们怦然心动。

那时通讯很慢,鸿雁传书,含墨情深,等待中也有别样甜美……古时候书信怎么写?问候、思慕之情都如何表达?品读传统书信典雅之美,你有多久没写信了?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

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

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

《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

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

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

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大体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书信格式,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

由于收信人年龄、身份的不同,写信时所使用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等也都有相应的区别,弄错了就会贻笑大方,就是失礼。

古代书信文化常识。

旧时书信常用语,是那么美!

旧时书信常用语,是那么美!

旧时书信常用语,是那么美!启始< 一 >•惠书敬悉,甚以为慰。

•顷接大示,如见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近屡奉笺,至感厚谊深情。

•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

•数奉手书,热情诚挚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牍,意其已抵左右。

•捧读知已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

•昨得书笺,反复读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思念< 二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睽违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别来无恙。

•故园念切,梦寐神驰。

•握别以来,深感寂寞,近况如何,甚念。

•鸿雁传来,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相距甚远,不能聚首,转寄文墨,时通消息。

•别亦良久,甚以为怀,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读惠书,宛如天外飞来,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长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鸿雁之传,伫望白云之信。

钦佩< 三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久钦鸿才,时怀渴谒。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久慕英才,拜谒如渴。

•顷读诲语,如闻金玉良言,茅塞顿开。

•谨蒙诲教,疑或冰释,胜似春风甘霖灌顶。

•恩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泰山北斗,谁不思慕。

•蒙惠书并赐佳作,浩如河汉,理至还必须真,拜服之至。

嗣后如有所见,或有新作,望莫遗愚友之驽,尚请随时见示为盼。

•先生德高望重,文韬武略,贯古今之论,晓中外之文,下风引领,敢下拜嘉。

问病< 四 >•闻君欠安,甚为悬念。

•顷闻您卧榻数日,心甚系念。

•闻君甚念,无奈事务缠身,未能前来请安,恳请慎疾自爱。

•知尊恙复发,恳祈暂停公务,苓参进,调养莫误,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贵体新全,望珍摄自重,衣餐增适,动定咸宜。

诸唯珍重,皮之不存,毛岂附焉,来日方长,亟望珍重。

•尊恙愈否,念念。

•欣闻贵体康复,至为慰藉。

•重病新愈,望调养有序,节劳为盼。

•闻君抱恙,不胜悬念,特函问候,祝早日康复。

时令问候< 五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莺歌,想必神采奕奕。

古时书信,字字皆韵

古时书信,字字皆韵
状元成才路
奉上菲仪,用佐卺筵。 【意】送上一点薄礼,请用在婚礼喜宴上。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结束
驰函寓意,伫望示复 【意】书信带走我的情意,时时盼望你的回信。
临书仓促,不尽欲言 【意】书信写的很仓促,想说的话还没有说完。
状元成才路
草率书此,祈恕不恭敬 【意】粗糙简略的把信写到这了,希望您宽恕我不恭敬的行为。
状元成才路
费神之处,泥首以谢 【意】让您费心之处,我诚意叩首以示感谢。
状元成才路
备荷关照,铭戢五内 【意】承蒙您的关照,一定铭记在心。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问候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意】初春寒冷,请多多保重。
兹际炎暑,希自珍卫 【意】正值炎暑酷热之际,希望你对自己的身体予以真心爱护。
状元成才路
入秋顿凉,幸自摄卫 【意】马上就入秋了,到时凉意渐显,还请您多多保重身体。
状元成才路
朔风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意】北风突起,寒潮快要逼近,想必你在寓中一切都好?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致歉
远隔邮途,未遑趋贺 【意】相距太远,没有时间前往祝贺。
路远事牵,不克赴会 【意】路途遥远被很多事情牵扯着,不能去见你了。
状元成才路
不当之处,尚乞谅宥 【意】有做的不合适的地方,还请见谅。
状元成才路
企慕高风,未亲芝宇 【意】敬仰钦慕您高尚的人品,但是还没有拜见过您。
状元成才路
久慕芳范,未亲眉宇 【意】久仰您美丽的容貌,但至今还未亲眼见过您。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感谢
琐渎清神,容当晤谢 【意】让您费心劳神了,请允许我当面致谢。
感荷高情,匪言可喻 【意】对您深厚情谊的感激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
状元成才路

古代书信范文欣赏

古代书信范文欣赏

古代书信范文欣赏在如今这个信息飞速传递的时代,手机、网络让沟通变得轻而易举,但有时候,我却会怀念起古代那种以书信传情达意的方式。

想象一下,在那悠悠的岁月长河中,人们用笔墨在纸上书写下内心的种种,那份真挚与深情,实在令人着迷。

古代书信,那可真是一门艺术!不像咱们现在,发个微信,短短几句话,甚至还有错别字和表情包。

古代人写信,那是字斟句酌,一笔一划都饱含着深情厚意。

就拿王献之的《奉对帖》来说吧,这短短几行字,把他对前妻的思念和愧疚展现得淋漓尽致。

“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

常苦不尽触额之畅。

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瞧瞧,这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我还记得有一次,在图书馆里偶然翻到了一封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

那封信里,曾国藩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就是唠家常似的,叮嘱弟弟要注意身体,处理好家中事务。

他写道:“沅弟左右,近日天气炎热,弟体气素弱,尤宜加意调养。

吾在外多年,深知办事之难,然不可因难而退缩,当以坚韧之精神应之。

”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能看到曾国藩坐在书桌前,眉头微皱,一边认真书写,一边思考着如何把自己的经验和关心传递给弟弟。

古代书信里的那份细腻,真的让人惊叹。

比如朱淑真写给情人的信,那一句句“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

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

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

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

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

整圆儿是团圆,半圈儿是别离。

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我意。

还有数不尽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儿圈到底。

”哎呀呀,这简直把女子的那种娇羞、思念和期待写得活灵活现。

而且古代人写信,对于格式也特别讲究。

抬头、落款、敬语,一个都不能少。

这可不是繁文缛节,而是一种对对方的尊重和重视。

不像咱们现在,有时候发个信息,连个称呼都没有。

我曾经在博物馆里看到过一封李清照的书信手稿。

纸张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依然能感受到她的才情和情感。

漫谈古代书信

漫谈古代书信

漫谈古代书信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21年第33期书信重在实用,以陈述为主,而论事、抒情,写景等,无所不宜。

书信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有悠久的传统。

《文心雕龙·书记》中说:“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

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

”可见,写信贵在敞开心扉,尽所欲言。

古代许多流传广泛的名篇,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直抒己见,发泄愤懑之情,全都酣畅淋漓,毫无掩饰,不愧为显示心声之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格式。

像上下款的称呼,因人而异;开头结尾的致敬祝颂之辞,有许多习用语;抬头、空格等,也有通行的行款。

书信大致可以分为给长辈的、给平辈的、给晚辈的三种。

上款写受信人,下款写作书人,中间叙正文,三种书信均同,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

但汉魏六朝的书札,却都先写自己的姓名,后列受信人。

如《报任安书》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就是这样。

太史公,汉代对太史令的尊称;牛马走,为司马迁自谦之辞;再拜,表示行礼;足下,对任少卿的敬辞。

这种先署己名的格式,直到近代仍有人沿用,不过不像先写受信人上款的那样普遍。

给长辈写信,上款当然不具名,旧时在称呼之下要加“大人”,后面还得有敬辞和领起正文的习用语,如对父亲,一般上款都写“父親大人膝下,敬禀者”,末尾写“敬请福安”和“男某某叩禀”的下款。

从前向长辈言事,要措辞恭敬,书信行文,相应的有许多讲究。

以给老师写信为例,上款“大人”下的敬辞,多用“座下”“道席”等。

正文之前,可以“敬惟”领头,表示问候。

下面接写正文,叙述事情,就是一种常见的格式。

老师为传道授业之人,故称“道履”(“履”指起居行止,实际是说身体);弟子要侍奉老师,所以没见老师的面说“违侍”或“失恃”;“高山仰止”,亦多表示想念老师。

汉魏六朝友情类书信散文探析

汉魏六朝友情类书信散文探析

汉魏六朝友情类书信散文探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魏六朝时期的友情类书信散文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为研究中国古代友情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汉魏六朝友情类书信散文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友谊,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本文旨在探讨汉魏六朝友情类书信散文的形式特点、主题内容和文化意义。

汉魏六朝时期,友情类书信散文以各种层次上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些形式主要有贺书、对话磕头、对联、分礼书、表决、书信等。

贺书主要是庆祝某人被提升为官位,表达祝贺之意。

对话磕头是友人之间表达友情的一种习俗,而对联则可用来纪念特殊的日子。

分礼书是封建时期大官以表达敬意的一种形式,而表决则是以书面的形式表示友好的愿望。

书信则是友人之间表达情感的有效方式,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的私人信函。

汉魏六朝友情类书信散文通常围绕促进友谊进行论述,重点探讨友情的重要性,以及友谊如何增进人们的情感与性格。

其中普遍肯定的观点是,友谊能够消除人们的烦恼,改善他们的性格和精神状态。

另一方面,书信作者还探讨了一些关于友谊的抽象概念,比如忠诚、坚守、诚实等,从而彰显出古人们丰厚的道德信仰。

汉魏六朝友情类书信散文不仅反映出古代中国的审美情趣,而且体现了古代中国追求人文完善的信念。

友谊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式,也是社会精神之间的桥梁,书信散文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精神。

对书信散文来说,友谊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情怀。

在汉魏六朝时期,友情类书信散文一直是维护友谊的重要载体,反映出古代中国人们追求至诚友善的道德理念。

友情类书信散文的内容以及其形式的多样性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古代中国文化的有益资料,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们追求友情的真诚与深远的思想。

通过梳理总结,可以总结出汉魏六朝友情类书信散文的基本特征:其一,以各种形式表达友谊;其二,着重强调友谊的重要性;其三,体现着古代中国人们追求完美和友情的信念;其四,书信散文也是维护友谊的重要载体。

古代人的书信

古代人的书信

古代人的书信嘿,老铁,今儿个咱得聊聊古代人写书信那点事儿。

你想啊,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更别提视频通话了,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全靠一封封沉甸甸的书信。

那书信里头,字里行间,可都是真感情,不像现在咱们打字,嗖嗖嗖,几秒钟的事儿,没味儿!古人写书信,讲究着呢!首先,得挑个好纸好笔好墨,那可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对收信人的尊重。

不像咱们现在,随便扯张A4纸,鼠标一点,打印出来就算数了。

那时候,文人墨客,写字跟画画似的,一笔一划,都得见功夫。

书信的格式,那也是有板有眼的。

开头得来个称呼,像“敬爱的兄长”、“亲爱的娘子”,听着就亲切,不像咱们现在,连个“嗨”都懒得打。

接下来,正文部分,那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既要说事儿,又得抒情,还得显得文雅,不能太粗鲁,也不能太啰嗦。

我记得有个成语叫“鸿雁传书”,说的就是书信传递的事儿。

那时候,人们靠大雁来传递书信,多浪漫啊!你想啊,一只大雁,千里迢迢,带着你的思念和牵挂,飞到亲人朋友身边,那得多让人感动啊!哪像现在,信息满天飞,一条短信,一个电话,啥事儿都解决了,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书信里头,还得有点客套话,什么“敬请海涵”、“万望珍重”,听起来文绉绉的,但心里头那份真诚,可是实打实的。

不像咱们现在,聊天都是表情包,哈哈一笑,就过去了,没那份厚重感。

书信的结尾,也得有个收尾,像“此致”、“敬礼”,或者“盼早日回信”,那都是对收信人的尊重和期待。

那时候,人们等一封书信,跟等花儿开似的,天天盼,夜夜想,那心情,别提多激动了!古人写书信,还爱用典故,什么“高山流水遇知音”,什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都是借古人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咱们现在,虽然也有网络用语,什么“吃瓜群众”、“杠精”,但总觉得少了点文化底蕴,少了点那份雅致。

所以啊,咱们虽然生活在高科技的时代,但有时候,也得学学古人,写写信,感受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情感。

毕竟,有些东西,是科技永远无法替代的。

就像那封书信,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人与人之间那份最真挚、最纯粹的情感。

了解古人的书信文化

了解古人的书信文化

了解古人的书信文化古代书信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古人的书信文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本文将从书信的形式、内容以及书信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书信的形式古代书信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私函、公函、书札等。

私函一般是私人之间的信件,内容较为亲密;公函则是官方之间的书信,内容较为正式;书札则是一种简短的书信形式,常用于传递重要信息。

无论形式如何,书信都是古人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

二、书信的内容古代书信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家常话语,也有政治观点,还有文学创作等。

书信中的家常话语常常表达双方之间的亲情、友情和师生之间的师徒情谊,使我们了解到古人的家庭关系和人际交往。

而政治观点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状况和人们对政治的思考。

古代文人士大夫常常在书信中交流文学创作的心得和见解,这些书信成为了后人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三、书信的重要性书信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书信是古代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通过书信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其次,书信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交流文学创作的重要方式,通过书信的交流,他们互相启发、批评和鼓励,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书信还是古代社会中官方之间交流的重要形式,通过书信可以传递政治命令、商议国家大事,对古代政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古人书信的魅力古人的书信文化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魅力。

首先,古人的书信反映了他们的真实情感和真实生活,通过阅读古人的书信,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

其次,古人的书信展示了他们的思想和见解,通过阅读古人的书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

最后,古人的书信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古人的书信,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通过了解古人的书信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古人的思想情感。

古代书信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古代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古人思想的重要途径。

曾经的书信年代,慢悠悠情意深

曾经的书信年代,慢悠悠情意深

信 。还 有 书 圣王 羲 之的 墨迹 ,有不少 是 信 笺 ,l:L ̄n“寒切
贴 ”、“快 雪 时晴 贴 ”等 。诸 葛 亮的 《诫 子书 》,短 短86个
字 ,堪称 书 信 教 子 的经 典 ,至 今对 后 人有 着 重 大 的 影 响
和 教 育 意 义。从 这 些 书 信 中 ,我 们 也 看 到 了古人 当时 的
《汉书 ·丙 吉传 》:“尝出 ,适 见 驿 骑特 赤 白囊 ,边郡
的文 学价 值 。现存最 早的 纸质 书信是 陆机 的 《平 复帖 》,
发奔 命驰 来 至。”就是 记载 了驿 递送 公 函的事 。在 古代 ,
《平 复 帖 》书 写于 西晋 ,是 传 世 年 代 最 早 的名 家 法 帖 。
记 得 去年 初 家人 收到 远 方朋 友寄 来的 一件 礼物 ,礼 物 中 夹带 一 封 手写 书信 。信 中,朋 友 回顾 了大 学时 的 一 次 交心 卧谈 ,并 分享 了自己的 工作情 况、心 得及 困 惑。一 字一 句读 完,亲切 感油 然而生 。
话 说 回来 ,时代 在 变 化 ,当下 书信 已日渐 淡 出人们 的 视 野,能够 再 用 书信 联 系 的人 们也 越 来 越 少。现 代人 的 通 信 工 具 比 起 当 年 的 书 信 来 ,效 率 的 确 要 高 出 许 多
说到 书信 ,在 中国可 以说 是源 远 流 长 。汉代 时 ,就有
得 信 不 易,相 见 又 难 ,自然 “烽 火 连 三月 ,家 书抵 万 金 ”了。当然 ,这 都是 古代 社 会 的通 信 情况 ,那 是 当 时的
了较 为完 整 的信 使 制 度 。朝 廷 专 门设 置 了驿 使 ,备了驿
风雅颂 /Elegant

古代书信的看法

古代书信的看法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书信的看法篇一:古代书信礼仪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书信漫谈-古代文化名人与书信

书信漫谈-古代文化名人与书信

书信漫谈-古代文化名人与书信第一篇:书信漫谈-古代文化名人与书信教学资源——趣味语文课堂书信漫谈·古代文化名人与书信原创设计 / 姜石恩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书信这一通讯方式的悠久历史与不可替代的特征,以及它作为一种优秀文化传统正遭受现代文明冲击的现状。

2.文史不分家,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名人(东方朔、王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与相关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苏武牧羊、琴挑文君、文君当垆与相如涤器)。

3.通过了解书信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精彩历史故事,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纸质文档的形成。

3.师生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书信这一通讯方式的悠久历史与不可替代的特征,以及它作为一种优秀文化传统正遭受现代文明冲击的现状。

2.文史不分家,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名人(东方朔、王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与相关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苏武牧羊、琴挑文君、文君当垆与相如涤器)。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书信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精彩历史故事,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目的。

课前准备:1教师:教学设计,熟悉教学内容。

2.学生:课前调研“我周围的同学曾经写过信吗”。

3.教具:小黑板(用于展示古代文化名人的书信原文)。

【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写过信吗?你收到过信吗?(请同学举手,教师分别做两项统计)同学们在学校想爸妈和老同学的时候,通过什么方法与之交流呢?导入语: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信息时代,电话、短信、“伊妹儿”(电子邮件)、QQ、博客,微博(在过去的2010年和2011年,“微博”是最热门的词语之一,这也催生了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之间——尤其是情侣们最时尚的举动:赠送围脖。

千万别以为那是宠物狗身上的饰物,不,那是最潮流的礼物,因为它与“微博”谐音。

)……各种通讯方式应运而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书信的历史故事

书信的历史故事

书信的历史故事篇一:诚信的历史故事一诺千金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

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

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

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

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夏侯婴说情。

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

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

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

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

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移木建信战国时,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惟恐老百姓不信,于是命人在都城的一个城门前,放了一根高三丈长的木柱,并到处张贴告示:”谁能把城门前那根木头搬走,官府就赏他五十金。

”老百姓看到告示后议论纷纷。

大家怀疑这是骗人的举动,但一个年轻力壮、膀大腰圆的小伙子说:”让我试试看吧!我去把城门那木头搬走,要是官府赏钱,就说明他们还讲信用,往后咱们就听他们的;如果不赏给,就说明他们是愚弄百姓。

他们往后说得再好,我们也不信他们那一套了。

”说罢来到城门前把那根木头搬走了。

商鞅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命令赏给那人五十金。

古代名人的书信与日记

古代名人的书信与日记
传承文化:书信与日记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如诗词、书法、绘画等,对于传承 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提供历史证据:书信与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帮助我们验证历史事件的 真实性。
文学价值
古代名人书信与日记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们反映了古代名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古代名人的书信与日 记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 录



与与古 风日代
格记名
的人
内书
容信
目录

的古 起代
源名
与人
演书
变信

与与古 影日代
响记名
的人
价书
值信

的古 兴代
起名
与人
发日
展记

与与古 创日代
新记名
的人
传书
承信
第一章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古代名人书信的起源 与演变
起源与背景
书信起源:古代通信方式之一,用于传递信息、表达情感 书信演变:从最初的竹简、帛书到纸张,再到现代的电子邮件、社交媒体 书信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等多重价值 古代名人书信: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文情怀和历史事件
《桃花源记》:陶 渊明创作的一篇散 文,描绘了一个理 想的世外桃源,表 达了他对现实社会 的不满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第五章
古代名人书信与日记 的价值与影响
历史价值
反映古代社会风貌:通过书信与日记,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情况。
研究历史事件:书信与日记中往往记载了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 了解历史事件。

古人对书信的描述

古人对书信的描述

古人对书信的描述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用书信来交流,这是一种早已实行的传统形式。

书信以文字和形式来传达想法,并在不同人之间互动。

古代书信可以用来传讯,传礼,表示问候,表示赞赏或敬意,保持联系,聊天等。

古代书信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是古代的一种文化形式。

古人把书信写得深情而细致,写来的总是那么动人,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深厚的情感。

正是这种深情的书信,才让古人流连忘返,可以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了千年而不可磨灭。

此外,古人对于书信的写作也有一定的规范,比如让收信人能很容易认出信的作者,传达的信息不变,书信的句子简洁、流畅,可以让收信人更容易理解等等。

古人也有一些例,比如在中国古代,书信作为礼仪,比如写信的人不管有没有收到回信,都要写信感谢对方的关怀,甚至还会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在信尾还要祝对方一切顺利等等。

书信在古代世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让收信人感到特别,而且还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表达想法的方式,使古人更加清晰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把自己的心意传达给他人,增加古人之间的信任。

书信的意义深远,而古人对书信的描述也是非常清晰的。

古人视书信为文化的一种,对它讲求真挚,借助于书信,古人可以表达他们的思想,促进古人之间的沟通,增进友谊。

古人也有一定的书信礼仪,使得书信更加有文化气息,令人佩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教 育
在 我 国 浩 如 烟 海 的 古 文 卷 轶
是沉沦下僚 ,常 常是 在贫病 交迫
中 ,书 信 体 散 文 是 一 朵 姹 紫 嫣 红 的 奇 葩 。 我 国 书 信 的 历 史 可 谓 源
远 流长 。名 家 辈出 ,佳作 不 断 。 历 代 书 信 作 品 ,是 今 天 可 以 尽 情
要 当 死 于 边 野 , 以 马 革 裹 尸 还
葬 ”都 给 后 人 留 下 了鲜 明 的 印
情感交流 ,趣 味深 淳。 书信 中或 倡 导 爱 国主 义 ,或 暴 露社 会黑 暗 ,
或 讨 论 品 德 修 养 , 或 商 榷 治 学 方 法 ,或 抒 发 个 人 情 感 ,或 描 绘 祖 国 山 水 ,或 叙 写 生 活 琐 事 , 以丰 富 的 思 想 内容 体 现 着 社 会 历 史 科 学 的文 献 价值 。 很 多 的研 究领 域 , 都 无 法 回避 使 用 书信 文献 。
军 ” 很 有 口 才 ,说 话 有 哲 理 , 。
为 人 们 所 青 睐 。 书 信 有 “ ” 书 、 “ ” 简 、 “ ” 札 、 “ ” “ ” 启 、 笺 、 “ ” “ ” “ ” “ ” 帖 、 表 、 疏 、 函 、 “ 事 ” “ 牍 ” “ 素 ” 等 封 、 尺 、 尺 不 同 的 称 谓 ,经 历 了 从 朝 廷 官 府 到寻 常 百 姓 生 活 ,从 公 函 国 书 到 般 文 人 沟 通 交 流 的 的 演 变 过 程 。 亲 朋 故 旧 问 的 私 人 书 信 往
象 。他 言 行 一 致 ,六 十 二 岁 高 龄 仍 披 挂 上 马 给 皇 帝 看 ,而 被 光 武
帝 盛 赞 为 “ 铄 哉 是 翁 也 矍 他 为教 导 两 个 喜 欢 评 论 是 非 、 讥 刺
时 政 、 结 交 游 侠 的 侄 子 , 远 征 交 在 趾 的时 候 , 还 万 里 致 书 ,告 诫 他
家 书 ,不 言 家 事 、 琐 事 ,却 以 写 景 如 绘 、 色彩 瑰 丽 而 千 古 流 芳 。
自从 有 了 文 字 ,人 们 就 开 始 了书 信 交流 。 随 着 人 们 社 交 活 动 的 频 繁 ,书 信 这 种 社 会 必 需 的 应
用 文 体 , 以 它独 物 的 魅 力 , 日益
书 中描绘 了登大雷岸所 见 的 江 上 胜 景 ,从 不 同 角 度 铺 叙 了 不
同 的 景 色 , 笔 墨 淋 漓 , 仪 态 万 方。 尤其 是 对 九 江 、 庐 山一 带 山 容 水 貌 和 云 蒸 霞蔚 、 青 霜 紫 霄 的 奇 幻 景 色 的描 写 ,极 为 壮 丽 。 这 时 的 鲍 照 只 有 二 十 五 六 岁 ,初 涉 仕 途 ,信 心十 足 ,故 信 中 没 有 后 世 之作 。 特 别 值 得 提 出 的是 这 一 时 期对 前人 书 信的 整理 、刊 行 , 为后 世 书信 研 究 提供 了珍 贵 的 资 料 ,贡 献 巨 大 。 西 汉 人 马 援 ,又 称 “ 波 将 伏

来 诗歌中慷慨 任气 之情 ,虽羁旅 劳顿 ,形 单 影 只 ,却 充 满 了饱 览
大好 山 河 的 勃 勃 兴 致 。 通 篇 写 景
来 , 强 烈 的 个 性 风 格 、 自 主 意
气势 放纵 ,抒 情悲凉慷 慨 ,境界 超 迈 ,为 后 人 所 称 赞 。
历 代 的 书 信 作 家 , 以严 谨 的
识 、真 情 实 感 达 到 了新 的 思 想 境 界 与 审 美 高 度 ,为 书 信 发 展 开 辟 了广 阔 天地 。
两 汉 在 我 国 书 信 发 展 史 上 具
他 的一 些精 彩言 论 “ 夫 为志 , 丈
穷 当 益 坚 ,老 当益 壮 ” “ 儿 , 男
态 度 写作 ,思 想精 警 : 以 真 挚 的
有 里 程 碑 的意 义 。 书 信 冲 破 以往 王 公 贵 胄垄 断 的局 面 ,真 正成 为 抒 发 个 人 情 感 的工 具 。 魏 晋 南 北 朝 是 书信 蓬 勃 发 展 时 期 。 不仅 以 书信 论 时事 、谈 文学 、荐 人 才 、 叙 友 情 、 寄 山 水 , 还 可 以 逞 才 气 、草 华 章 。 骈 文 的 兴 起 ,使 书 信 在 表 达 上 更 注 重 艺 术 性 ,语 言 优 美 ,对 仗 工 整 。 唐 宋 是 书 信 的 成 熟 时 期 。 逐 渐 摆 脱 六 朝 骈 俪 浮 艳 文 风 ,把 叙 事 、 议 理 和 抒 情 融 为一 体 ,使 书 信 的 写 作 艺 术 达 到 了炉 火纯青的境 界。受韩 柳古文
古 信 谈 代书 漫
固 韩 枫
中艰 难度 日 ; “ 才秀人 微 ” ,故 他 的 诗 文 多 愤 世 嫉 俗 之 作 ,表 达
享 用 的 文 化 宝 藏 。 徜 徉 其 中作 美 的巡 礼 ,必 将 是 一 次 难 得 的精 神
盛宴。
对 门 阀 制度 压 抑 人 才 的 强烈 愤 慨 。他 写给 妹 妹 鲍 令 晖 的书 信 《 大 雷 岸 与 妹 书),是 一 封 骈 文 登
历代的书信作 家,披肝 沥胆 ,
直 抒 胸 臆 , 以 自觉 的 文 学 意 识 , 驰 骋 才 华 ,追 求 美 的 境 界 。 以 强 烈 的审 美 意 识 在 书 信 的 构 思 、 立 意 、修辞 、 用典 、章 法 、结构 、 炼 字 等 方面 体 现 出 审 美 风 范 。 历 代 书 信 以其 丰 富 的 文 化 内 涵 、令 人 瞩 目 的审 美 价值 成 为文 质 彬 彬 、 尽 善 野 ,启 迪 智 慧 , 陶 冶 情 操 , 提 高 文 学 修 养 ,更 为 了 弘扬 祖 国 优 秀 的 书 信 文 化 ,继 承 祖 国优 秀 的 文 化 遗 产 ,我 们 不 妨 多读 读 古 人 的 书 信 ,相 信 一 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