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景宁畲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景宁畲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景宁畲族自治县政府
•【公布日期】2012.02.01
•【字号】景政发[2012]5号
•【施行日期】2012.02.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村镇建设
正文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景宁畲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景政发〔2012〕5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区,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景宁畲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二年二月一日景宁畲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阶段,科学制定“十二五”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对我县如期实现“三大目标”,加快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努力使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的历史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县在省委、省政府的特殊帮扶下,开创了争取外部支持程度最高、经济综合实力上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干事创业氛围最浓厚的发展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8.98亿元,名义年均增长
7.5%,其中2010年实现6.91亿元。

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产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主导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惠明茶、食用菌、毛竹、高山蔬菜、草本中药材、油茶等六大高效产业加快发展,产业效益明显提升。

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全面启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现代农业主体加快成长,累计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80家。

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惠明茶再次获得“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获得上海世博会名茶评比金奖,再圆惠明茶百年金奖梦,荣获“中华茶文化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顺利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高山茭白、香菇、黑木耳、笋竹等农产品品牌效益发挥显现。

全县累计34个产品获得有机食(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3个产品获得省级名牌农产品认证。

(二)农民增收有了新跨越。

坚持以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为主线,县委、县政府连续出台加快农村发展的专项文件,实施了“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工程”,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2元,比2005年增加了2910元,年均增长14.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
3.29:1缩小到2.89:1,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12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排名第9位。

圆满完成“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 工程,深入推进“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工程,启动“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截止2010年底,全县10923户30735位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9600人增收后年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

同时,农民收入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增
收渠道更加多元化,农家乐、来料加工等农村经济新型产业蓬勃发展。

全县现有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3个、市级特色村(点)3个,星级农家乐经营户78户,2010年接待游客 28.5万人次,实现直接营业收入997.5万元,比2005年的375万元增长增长166%。

来料加工已成为农村妇女就业增收新亮点,累计从业人员达11223人,2010年加工费收入达5480万元,是2005年531万元的10倍多。

(三)农村环境实现新改善。

村庄整治、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工程全速推进。

制订出台了中心镇培育和美丽乡村?魅力畲寨建设实施意见。

共完成村庄整治169个村,编制村庄规划 168个。

农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2008年以来,全面启动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旧村改造工程,共实施旧村改造41个村,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8756户,累计完成投资额4.5亿元。

农村人口加快集聚,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85亿元,共迁移农户2724户10714人,建成或在建移民安置小区(点)19个。

生态林业建设全面加快,完成绿化造林7.7万亩,新增重点公益林54.1万亩,总面积达129.2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53.3%。

土地开发整理快步推进,新增耕地2.5万亩。

整治山塘9座、河道124.7公里,河道保洁、河道采砂、渔业渔政等工作积极推进。

扎实开展“两沿四区”坟墓专项整治活动,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民生水平实现新提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深入实施。

农村教育、公共卫生、文化事业加快发展。

低标准、广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农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取60元的基础养老金,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达到185元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每人每月达到192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完成率稳步提升。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7%;解决和改善农村12.9万人的安全饮用水问题,完成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受益村246个,覆盖率达到9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5%;全面完成广电“村村响”、“村村通”。

基本完
成村级换届选举,村级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实施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三资”管理。

(五)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

建立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望东垟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

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国家粮食直补等各项农业补贴制度逐步建立。

完成19个乡镇两个国有林场山林延包工作,稳定了林权。

率先在全省完成了国有林场改革,较彻底地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

林权抵押贷款等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林木资产进一步盘活,2010年贷款余额达到1.65亿元。

新型农村金融主体加快发展,“丰收小额贷款卡”、“金穗惠农卡”、“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加快推广,稳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成农户信用信息采户,授信金额6.86亿元。

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房保险、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林木火灾保险等工作全面实施。

(六)共建共享实现新整合。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服务、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新农村建设格局逐步形成,五年来各级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投入达到25.53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68%。

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实施,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健全,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

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工作有序推进,林政资源管理、山林纠纷调处、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继续加强。

残疾人事业、气象预报预警、慈善救助、医疗救助、拥军优抚、老龄、慈善等工作成效显著。

第二节“十二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县新农村建设面临许多制约因素的挑战和困扰,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缩小城乡差距的难度还很大。

作为重点欠发达地区,山区农村布局分散,基础设施落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成本较高,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还很大。

由于我县耕地资源有
限,人地矛盾突出,低收入农户量大面广,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低4899元,比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少11699元,差距还很大。

农村新兴产业不多,农村生产要素外流严重,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渠道不宽。

三是农村基础还比较薄弱。

由于地处山区,村居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而贡献率低,地方财力的制约又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滞后,公共服务仍然相对滞后。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不多,村级债务仍然很重。

四是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

土地要素、支农投融资机制等方面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三农”服务工作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和扶持,各类有偿服务、企业服务、科技承包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能有效地建立和运作起来,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

五是新农村建设面临很大得资金压力。

虽然近年财政投入增长较快,但相对于农村巨大的需求,县乡财政目前还难以为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

农业基础设施产权不够清晰、承贷主体不明确,致使农村基础建设信贷投入不足,金融信贷支持不够。

县域经济欠发达,近半数行政村是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力投入。

农民群众虽然有建设的愿望,但由于收入低,投资能力弱,自筹投入有限。

在充分认识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抢抓机遇、继续“补课”、“赶趟”、推进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重要五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三大目标”并努力走在前列的攻坚五年。

因此,在正视困难的同时,更要看到做好我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良好机遇:
一是有良好的宏观环境。

中央连续8年以中央1号文件的形式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大幅增加“三农”投入,今年中央1号文件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的关键举措。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牢固树立“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深化农村各领域的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就浙江省发展的现实分析,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已连续26年居全国第一,经济
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均领先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新阶段,这意味着我省统筹协调发展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也会更加有力。

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已出台,我县被列入全省6个重点欠发达县扶持范围,在2011至2013年间每年获得2亿的特别扶持资金。

同时,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培育中心镇、中心村作为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中心镇和中心村培育将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今后一个时期将形成人口加快集聚和新型城市化加快推进的态势,“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将是城乡统筹的主旋律。

这些都将为我们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提供难得的机遇。

二是有合力加快推进“三农”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县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山地资源、较好的产业基础,这为我们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空间。

全县干部群众在新农村建设有效实践中坚定了信心、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增强了本领、积累了经验,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意识日渐浓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愿望日渐高涨,已基本构建了党政各部门共同参与、民营资本积极介入、农民创业就业热情高涨的“三农”工作格局,这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章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把握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深入实施“三县并举”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五个发展”不动摇,突出产业培育、着力民生改善、实现“三大目标”,努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充分利用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这一品牌,立足地方特色,突出畲乡风情,发挥生态优势,全面实施“转移、转变、转型”三大战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畲乡新农村”。

“转移”战略。

以大力实行农民异地转移为主要手段,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型城市化进程;以促进农民就业、推进农民职业转移为主要手段,变农民为城市各行各业服务者和产业工人、技术农民,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以减少农民来致富农民。

“转变”战略。

以发展规模农业和集约农业、生态农业为主要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主要手段,转变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

“转型”战略。

以建设中心村、中心镇为主要手段,推进人口、产业和资源要素的有序集聚,逐步实现农村社会由自然村落向新型农村社区的转型。

第三章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推进。

没有广大农村的小康,就没有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

必须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推进城乡统筹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坚持转型发展。

立足景宁生态优势,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把转型发展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加快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着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农民创业就业方式、农村居住形态的根本转变,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坚持农民主体。

尊重农民群众的自身意愿和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群众在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实践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组织引导,重视示范带动,强化资源整合,引导农民群众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家园。

――坚持民生优先。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实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建设城乡一体
的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农民。

――坚持改革驱动。

把改革创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立足建立城乡一体的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涉及农村的财政、金融、产权、户籍等领域改革,积极推动农村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第四章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把农业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能致富农民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把村庄建设成为让农民能享受现代文明的农村新社区;把农民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形成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使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的前列。

(二)具体目标:
1.农村经济达到新高度。

力争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除低保户、五保户外,全县90%的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

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耕地面积30%以上。

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探索发展“山区经济”等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成为增收的主渠道,农家乐休闲旅游、农村来料加工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提高。

2.集聚水平登上新台阶。

实施中心镇、中心村培育工程和农民异地转移工程,推动城乡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山区人口梯度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村落布局更加合理,农村人口集聚水平明显提升,中心镇、中心村带动力明显增强。

推进农
民移动转移,每年转移2000人到中心镇、中心村,5年累计转移1.3万人。

全县着力培育2个中心镇,29个中心村,力争中心村居住人口占农村人口30%以上。

3.基础设施取得新进展。

大力开展“三沿”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改善我县农村地区的环境面貌,建成“美丽乡村?魅力畲寨”52个,努力把“三沿”地区打造成为“山青水秀的生态走廊、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村容整洁的美丽乡村”。

以县域为主体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全部建立,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饮用水质达标。

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

农村联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民出行更加便捷,农村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均达到98%。

4.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

以城市的理念谋划农村,全面推进村庄的社区化。

探索建立跨村组的农村社区组织,以社区的理念建设村庄和管理村庄,逐步把传统村落改造成现代文明的农村新社区。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社区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健全。

农村学前教育明显加强,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7%以上,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达标的等级乡镇中心幼儿园,每个中心村建有幼儿园。

农村公共文化进一步繁荣,村级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95%以上。

5.基层管理再上新水平。

农村社会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民主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具备条件的农村社区、产业协会全部组建党组织,达到有制度、有场所、有经费、有载体、有活动的“五有”目标。

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年收入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基本消除。

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和谐安定。

第五章主要任务
(一)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全面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

加快中小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中小流域治理,基本完
成重要河段、重点中小流域的治理,提高重要河段和重点区域的防洪抗旱能力。

健全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全县集镇防洪达到国家规定的设防标准,着力提高中心镇防洪能力,中心村基本达到1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

基本完成现有病险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消除安全隐患,提高灾害防御能力。

切实加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综合治理,建立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加快提升资源保障能力。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全县主要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城镇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

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县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城乡供水保证率提高到90%以上。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控制在100立方米以内。

稳妥有序发展绿色水电产业,全县可开发水能资源开发率达到80%。

三是逐步加强水生态保护。

中小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保持全省同步,建立健全防洪防枯调度制度,全县主要江河基本断面实现水质监测全覆盖。

基本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饮用水源地保护取得实效。

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明显改善。

(二)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

一要全力抓好农业“两区”建设,狠抓“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建设,确保县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

全面加快农业“两区”平台建设,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向“两区”集中、农业龙头企业向“两区”集聚。

努力建设鹤澄、大东景现代农业综合区,积极筹集千峡湖、沙川现代农业综合区,逐步完善区内配套设施,提高园区辐射能力。

此外,还要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养殖、农业观光园、农家乐、来料加工以及传统种植等产业。

二要大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培育壮大现有农业企业,要围绕市场需求和特色优势产业,探索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聚集资源要素,扩大基地规模,加快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集群。

三要充分发挥农村各类组织的作用,不断提高农
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营销工作,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

(三)以推动全民创业就业为重点,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一要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加强对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证书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

鼓励用工企业与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合作,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受训农民转移就业率。

大力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等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力争使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普遍接受一次以上技能培训,初高中毕业而未继续升学的低收入农户子女普遍接受6个月至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低收入农户达到3万人,接受转移技能培训的达到1.5万人。

二要全力推进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

用两年的时间实现省里规定的四个目标要求,即到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要达到8000元以上,家庭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农户基本消除,80%以上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三要继续推进“农民异地转移工程”。

深入实施《景宁畲族自治县农民异地转移规划》,加快农民异地转移步伐,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安置小区建设步伐,大力推行公寓式安置。

“十二五”期间,全县完成农民异地转移1.3万人。

四要着力转变农民增收方式。

着力营造自主创业氛围,鼓励引导群众跳出景宁就业创业,推进形成以“三小经济”为引领的“景宁人经济”加快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政策优势,建立在外景宁人回乡创业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回乡创业优惠政策,吸引广大畲乡能人建设家乡。

五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加快发展来料加工业,在110KV工业区块新建标准厂房22000平方米,入驻来料加工企业8家以上,吸纳从业人员1600人以上,实现加工费1200万元以上。

在双后降、王金洋、沙湾七里、东坑等地建设乡镇来料加工点,促进难以外出就业的农村妇女、中老年农民就地就业增收。

大力开发农(畲)家乐休闲旅游,创建3个各具特色的农家乐特色村,提升3个农家乐特色点、完成30户经营户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