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带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金山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初三语文试卷
1.默写
(1)万籁此俱寂,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破山寺后禅院》)
(2)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望岳》)
(3)满目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阳楼记》)
(4)_____________________,艨艟巨舰一毛轻。

(《观书有感》)
(5)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但余钟磬音 (2). 会当凌绝顶 (3). 感极而悲者矣 (4). 昨夜江边春水生 (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详解】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磬”“凌”等字的书写。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 诗题中“酬”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3.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 颔联写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人事全非,心里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C. 颈联用“沉舟、病树”为反衬,表现了诗人感慨年华已逝的悲伤。

D. 尾联中点明了本诗题意,表现出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 诗文赠答, 酬答
3. C
【2题详解】首先要理解好标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重要词语的意思。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

“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见赠:送给(我)。

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用诗歌赠答。

要根据句意来理解词义。

【3题详解】
C项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表达出两重情绪:一是感到惆怅,因为经历长时间的贬谪生活,已是世事沧桑、人事皆非。

二是不失达观,意指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诗人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口技(节选)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 上文作者是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人名)。

5.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6. 上文口技艺人表演的是___________的情形,最后一句描写听众的神情和动作,其作用是________
4. (1). 清 (2). 林嗣环
5. 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6. (1). 突然而至的大火灾 (2). 突出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4题详解】
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此题考查的是与林嗣环有关的文学常识。

作者是清代人林嗣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
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中间”:中间夹杂。

“力拉”:噼里啪啦。

【6题详解】
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上文口技艺人表演的情形可概括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为侧面描写,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的逼真精彩,突出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点睛】译文: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着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

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

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许许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要争先恐后地逃跑。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其歌词①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公瞿然②,握手③扣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⑤,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注释]①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

②瞿然:惊喜的样子③握手:拉手,拱手。

④扣:同“叩”,求教。

⑤溥(pǔ):大。

7.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自为.记()
(2)必将名.世()
8. 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我根据意思(帮你)变换一个字,使它更完美。

B. 我想很容易(帮你)换一个字,这样就更完美。

C. 我可以轻易地(帮你)换一字,这样就更完美。

D. 我大胆地想(帮你)更换一个字,使它更完美。

9. 上文李泰伯改字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从范仲淹对李泰伯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7. (1). (1)写 (2). (2)出名 8. D
9. (1). “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而‘德’字承之,似局促” (2). 谦逊大度
【7题详解】
文言词语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名”:出名。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8题详解】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某”:我。

“妄意”:大胆。

“易”:改换、更换。

所以选D项。

【9题详解】
一问,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李泰伯改字的具体原因可提取“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而‘德’字承之,似局促”作为答案。

二问,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从范仲淹对李泰伯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的品质可从谦逊大度的角度作答。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翻译: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地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惊讶,拱手请教他。

(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它来修饰“德”字,好像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疫苗
①十八世纪末,免疫学之父、英国医学博士爱德华·琴纳证实,接种牛痘疫苗能够让人获得对天花的永久免疫能力。

这为免疫学的开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②疫苗是指用微生物或者毒素、酶、人或动物血清、细胞等制备的生物制品,通过人体接种用于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疫苗(vaccine)一词就来源于当时最大规模的用牛制备的疫菌一牛痘苗(vaccine vacca是指牛的意思, vaccine成了人类为研究及推广牛痘疫苗的贡献而创立的术语。

③疫苗的出现被誉为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

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已经出现了为预防天花而形成的人工种痘法。

这也被认为是疫菌最早的起源。

我国《左传》(公元前556年)就有“国人逐瘛狗”的记载,至秦汉时已知应用病犬的脑部敷于被犬咬伤部位以预防狂犬病的方法。

此外我国采用接种痘苗预防天花也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人工疫苗的成功fànlì.但真正进行应用的是英国乡村医生琴纳,他发现接触过牛痘病毒的挤牛奶女工不会患“天花”,于是改进了接种方法,并进行人体试验,取得了成功。

由此开始,疫苗学与免疫学诞生。

在此后200年间,疫苗家族不断扩大发展。

到目前为止,可以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

④疫苗是将微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备而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疫苗保留了病原微生物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其工作原理是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没有伤害力的病源微生物(或代谢产物)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微生物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伤害。

⑤疫苗使人类健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帮助人类抓住了和疾病斗争的主动权。

除了获取洁净、安全的饮用水之外,在预防传染病和降低传染病死亡率方面,没有任何其他手段能够同疫苗接种相媲美。

疫苗成就了人类医学历史的传奇。

通过预防接种,全球已经成功消灭了天花;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阻断了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野病毒传播:全球因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麻疹导致的发病、致残与死亡也显著下降。

⑥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从而大大抑制了各种传染病的发展。

通过接种疫苗,我国消灭了天花,并且自1995年以来没有了本土脊灰病例,麻疹、甲肝等传染病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疫苗的研发也被大力推进。

疫苗,毫无疑问将是未来人类抗击疾病的重要武器,在未来人类健康事业中必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选自《上海中学生报》,有删改)【注释】天花(small pox),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

10. 根据拼音写汉字。

fàn lì()
11. 第③段画线句中“这”指代______________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人工疫苗的国家。

B. 疫苗学与免疫学的诞生是在十八世纪末。

C. 接种疫苗就可以消灭一切传染病的病源。

D. 疫苗能预防传染病和降低传染病死亡率。

13. 下列这段文字如果要放在上文中,你认为放在哪段中比较合适?请说说理由。

近年来,我国推广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小于五岁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67%降至2014年的0.32%,因接种疫苗减少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3000多万人。

14. 本文围绕“疫苗”这一对象,依次向我们介绍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疫苗的意义和作用。

10. 范例 11. 中国古代已经出现了为预防天花而形成的人工种痘法。

12. C
13. 第⑥段中。

这段文字主要列举了我国近年接种新生儿乙肝疫苗后所取得的成就,与第⑥段所说明的“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从而大大抑制了各种传染病的发展。

”相一致。

14. (1). (1)疫苗的概念和名字由来 (2). (2)疫苗的起源与发展 (3). (3)疫苗的制备和原理
【10题详解】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范例”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11题详解】
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

如第③段画线句中“这”指代的内容正好在问题的上文,即“早在中国古代已经出现了为预防天花而形成的人工种痘法”。

【12题详解】
C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

“接种疫苗就可以消灭一切传染病的病源”说法绝对。

原文只是说“疫苗使人类健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帮助人类抓住了和疾病斗争的主动权”。

【13题详解】
首先要读懂题干所给句子的意思,然后通读原文,看看与原文那一段落的内容相合,可将题干所给句子代入语段中,分析与上下文的内容是否连贯。

中心内容是否相符。

第⑥段中有“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从而大大抑制了各种传染病的发展”一句,而题干列举的是我国近年接种新生儿乙肝疫苗后所取得的成就,这两句所写的内容正好一致,所以应把题干句应放在第⑥段中。

【14题详解】
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

如第2段写疫苗的概念和名字由来。

第3段写疫苗的起源与发展。

第4段写疫苗的制备和原理。

第5段写疫苗的意义和作用。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永恒的母亲
三毛
①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

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②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淡然。

③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有次放学回家,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念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

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

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

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④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

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⑤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⑥还是九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

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

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

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

那时,在场的人全都湿着眼睛,作为女儿的我,在那一刻,更是泪湿满襟。

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

⑦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吃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

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

就是那条围裙,系上又放下的,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

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的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⑧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

今生唯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

⑨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也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

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

⑩母亲啊母亲,在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⑪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15. 下列对①段在文中的作用说法有误的是()
A. 交代了母亲和父亲相识、结婚的年龄。

B. 明确了母亲不曾上大学的原因。

C. 体现了母亲当初结婚时的无奈。

D. 引出下文“母亲为家庭付出”的内容。

16. 第③段画直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描写,联系该段内容说说其表达作用。

17. 概括文中“我”在不同年龄阶段对母亲的情感态度:
上了大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上文第③和第⑦段画浪线句中都有“呆望”一词,其传递的情感是否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19. 联系全文,请说说对第⑨段画线句的理解。

15. C 16. 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平静淡然、关爱孩子、任劳任怨、宽容大度的特点。

17. (1). 上大学时瞧不起、失望; (2). 九年前被感动、开始理解; (3). 现在愧疚与真正理解(感激,爱)
18. 不相同。

第(3)段中的“呆望”是指“我”上大学时对母亲不知道那么多有影响力的人物而自己却不以为然的讶异和失望;第(7)段中的“呆望”是指现在的“我”每次看到母亲虽操持劳碌了一辈子却毫无怨言的内心的震动
19. (1)强调母亲一生不求回报、无怨和无悔地爱着自己的家人(2)强调母亲身上所感受到的处世态度的平静淡然等
【15题详解】
C项对①段在文中的作用说法有误。

①段主要写了母亲和父亲相识、结婚的年龄。

进而明确了母亲不曾上大学的原因。

在结构上有引出下文“母亲为家庭付出”的内容。

没有“体现了母亲当初结婚时的无奈”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选C项。

【16题详解】
“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明显使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

上文写“我”瞧不起母亲,但母亲却招呼我吃饭。

表现了母亲关爱孩子、任劳任怨、宽容大度的特点。

【17题详解】
分析文中“我”在不同年龄阶段对母亲的情感态度。

上大学时可分析“我有些发怒”“那你去读呀!”等句,说明对母亲有瞧不起、失望的情绪。

九年前可分析“作为女儿的我,在那一刻,更是泪湿满襟。

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等句,说明我被母亲感动,开始理解母亲。

现在可分析“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

今生唯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等句,说明我有了愧疚的心情并真正理解了母亲。

【18题详解】分析两处“呆望”所传递的情感。

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

“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中的“呆望”是指上大学时的“我”对母亲知识面很窄的讶异和失望。

这是不理解母亲的神态。

“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中的“呆望”是指现在的“我”看到母亲任劳任怨后内心中的震动。

这是理解母亲后的神态。

【19题详解】
欣赏文句。

注意“母亲所赋予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这句话处在文末的位置。

要理解好“所赋予生命的广度和深度”,这里指母亲一生无怨无悔不求回报以及处世态度的平静淡然等品格的深刻与博大。

这句话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综合学习
为弘扬民间传统艺术,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围绕“走进金山农民画”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了以下几则材料。

请你阅读后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金山农民画艺术是上海金山的民间传统艺术,以江南水乡风土人情为主要题材,融合刺绣、剪纸、蓝印花布、灶头壁画雕塑、漆绘等民间艺术表现手法,大胆运用艺术夸张和强烈的色彩反差,以拙胜巧。

材料二:2018年10月12日下午,在日本京都西阵织会馆,“艺江南·放眼”金山农民画京都展隆重开幕。

作为“魅力上海”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四十周年重要活动之一,此次展览向日本观众展示了生活气息浓厚韵味十足的江南文化。

(下图为具有代表性的金山农民画作品)
20. “材料一”介绍了金山农民画的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1. 根据以上材料,以下诗句中描绘的场景最适合用金山农民画表现的是()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C.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槍。

D.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2. 假设你是会馆志愿者、你会如何向外国友人介绍金山农民画?请从以上所给画中选择一幅加以介绍。

(不少于两个角度)
20. (1). (主要)题材、 (2). 表现手法 (3). 及艺术特色 21. C
22. 题材:通常是日常农家生产生活场景;表现手法;蓝印花布;艺术特色;画风拙朴,造型夸张(用色简单,色彩对比强烈)等。

【20题详解】
“以江南水乡风土人情为主要题材”是说题材;“融合刺绣、剪纸、蓝印花布、灶头壁画雕塑、漆绘等民间艺术表现手法”是说表现手法;“大胆运用艺术夸张和强烈的色彩反差,以拙胜巧”这是说艺术特色。

【21题详解】
C项,“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阳光照耀江水,腾起了薄薄的烟雾,两岸人家彩绘的屋檐相连,画梁相接。

这种生活气息浓厚韵味十足的江南文化最适合用金山农民画表现。

A写塞外风景。

B写战场景象。

D写山的高峻,此句是议论。

【22题详解】
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首先要读懂原文,运用原材料所讲的相关知识,选择一幅金山农民画加以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