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第十一章检测 区域可持续发展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检测区域可持续进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章末检测卷第40页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绿洲城镇是中国西北地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核心。

在干旱地区,绿洲城镇化是人类与绿环境相互适应、相互转变的过程。

读绿洲城镇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图,完成第1~2题。

1.制约绿洲城镇化进展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
B.风沙
C.矿产
D.水源
2.下列措施中对推动绿洲城镇化作用最小的是()
A.荒漠化治理
B.水力设施的建设
C.人工植被的培育
D.光照资源的开发
答案:1.D 2.D
解析:第1题,从题图和材料中得出信息,绿洲城镇位于干旱地区,制约其进展的主要因素是水源,选D项。

第2题,推动绿洲城镇化的主导作用是人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环境问题的治理、水力设施的建设、人工植被的培育是主导作用,选D项。

在荒漠广布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常导致绿洲和荒漠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读民勤北部荒漠草场至县城(绿洲)地下水位变化图,完成第3~5题。

3.“生态裂谷”的位置最可能距县城()
A.0~20 km
B.20~40 km
C.40~60 km
D.60~80 km
4.“生态裂谷”四周的地带()
A.植被掩盖率较高
B.风力侵蚀作用较弱
C.固定沙丘转为流淌沙丘
D.地下水流向荒漠区
5.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进展,应当()
A.在荒漠区大力进展浇灌农业
B.在绿洲区全面植树造林
C.在交叉带禁止开采地下水
D.合理安排流域内水资源
答案:3.A 4.C 5.D
解析:第3题,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叉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图示中0~20 km的距离,地下水位最低,应当是“生态裂谷”的位置,选A项。

第4题,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叉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因此“生态裂谷”四周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植被掩盖率较低,A项错;由于气候干旱,植被较少,
生态环境恶化,导致风力加大,风力的侵蚀作用加强,B项错;由于地表植被削减,土质疏松,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淌沙丘,C项对;“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地下水水位下降,“生态裂谷”四周地下水流向地下水位较低的绿洲区,D 项错。

第5题,“生态裂谷”消灭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进展,应当在流域内合理安排水资源,D项对。

在交叉带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资源短缺,不适宜进展浇灌农业,A项错。

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项错。

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项错。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峻的地区,为了减轻水土流失,有人建议在黄土高原地区变外环式梯田为内环式梯田。

内环式梯田是把支离裂开的土地封闭成一个个凹地,降雨时雨水汇合到梯田底部形成一个个微型湖泊,泥沙也随雨水淤积于其底部,从而减小了泥沙的入河量,久而久之黄土高原也将趋于平缓。

据此完成第6~7题。

6.与外环式梯田相比,内环式梯田的好处是()
A.修建梯田的工程量较小
B.可转变当地的气候,增加水资源量
C.可使黄河下游地区土壤的肥力提高
D.可减轻黄河下游地区的泥沙淤积
7.为了缓解黄河下游地区的泥沙淤积状况,从2002年起,黄河水利委员会每年都利用小浪底水利枢纽进行调水调沙,有效地把握了黄河下游河床增高的趋势。

下图中能够正确示意调水调沙前(实线)后(虚线)黄河下游河床变化的是()
答案:6.D7.B
解析:第6题,内环式梯田没有削减梯田的工程量,A项错误;内环式梯田对气候的影响是有限的、微弱的,故不能增加水资源量, B项错误;内环式梯田减小了泥沙的入河量,从而可减轻黄河下游地区的泥沙淤积,故D项正确,C 项错误。

第7题,利用小浪底水利枢纽进行调水调沙,可以增加黄河下游的水量,加快河水的流速,从而使河水的侵蚀作用增加,沉积作用减弱。

因此,黄河的河床会渐渐下降;且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黄河南岸侵蚀作用强于北岸,南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坡度较陡,北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坡度较缓。

结合图中所示,B项正确。

利用耕地重心移动轨迹图能准时猎取耕地重心迁移信息,并直观反映耕地分布变化特征。

下图为1953—2005年陕西省耕地重心移动散点图,陕西省北部是陕北黄土高原,中部是关中渭河平原,南部是陕南秦巴山地。

据此完成第8~9题。

8.1953—1998年,耕地重心移动使北部地区()
A.降水强度降低
B.蒸发增加
C.地表径流增大
D.下渗量增多
9.2000—2001年,陕西省耕地重心转移的主要缘由是()
A.中部城市化速度加快
B.北部退耕还林还草
C.南部种植业结构调整
D.北部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答案:8.C9.B
解析:第8题,依据图中曲线,1953—1998年,耕地重心向北移动,使北部地区植被破坏严峻,涵养水源力量下降,地表径流增大,C项对。

第9题,2000—2001年,陕西省耕地重心向南转移,主要是生态爱护,北部退耕还林还草,B 项对。

牙买加,加勒比海的一个岛国,铝土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岛屿北部山地,是世界重要的铝土矿生产和出口国,主要出口贸易对象为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

矿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采空区的回填复垦。

据此完成第10~12题。

10.牙买加()
A.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南高北低
B.气候酷热,北坡降水多于南坡
C.植被茂密,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D.河流流速较慢,含沙量大
11.牙买加铝土矿大量出口的主要区位优势有()
①储量大,埋藏浅,开采成本低②矿山接近海港,海运便利③距主要贸易对象国距离近④铝土矿开采冶炼技术先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下列植物可以作为牙买加铝土矿采空区回填复垦的是()
A.竹子
B.苹果
C.棉花
D.甜菜
答案:10.B11.A12.A
解析:第10题,据图可知,牙买加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地势中间高南北低,A项错。

该国山地的北坡因地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而降水较多,南坡地处背风坡而降水较少,B项对。

该国植被茂密,以热带雨林为主;因地形起伏大,河流速度较快,但因植被茂密而含沙量较小,C、D两项错。

第11题,牙买加铝土矿大量出口,主要区位优势有储量大,埋藏浅,开采成本低,①对。

牙买加是岛国,矿山接近海港,海运便利,②对。

依据材料,主要贸易对象为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距离近,③对。

该国是进展中国家,冶炼技术水平低,铝土工业不发达,④错。

A项对。

第12题,依据图中纬度可知,牙买加位于热带,采空区位于北部山地,海拔较高,可生长亚热带植物竹子,A项对。

苹果为暖温带水果,B项错。

棉花应分布在平原地区,C项错。

甜菜为中温带作物,D项错。

二、综合题(共52分)
13.(3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伊塞克湖水面海拔1 600余米,湖水清亮,味咸,终年不冻。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候鸟迁徙、过冬、繁殖之地。

1948年建立了伊塞克湖野生动物爱护区。

分布在伊塞克湖湖盆区内东西两侧的平原低地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重要产粮区和畜牧区。

(1)说明伊塞克湖冬季表层水温较高的缘由。

(2)分析伊塞克湖成为候鸟越冬地的缘由。

(3)简要说明每年秋季伊塞克湖流域内候鸟的两种不同迁徙方式。

(4)结合所学学问,提出伊塞克湖候鸟爱护与农业协调进展的措施。

答案:(1)四周山地环绕,阻挡冷空气进入;湖泊面积大,河流多,汇水较多,水量大,冬季降温慢。

所以,湖泊冬季水温较高。

(2)湖泊终年不冻,周边气温适宜;河湖中鱼类等资源丰富,利于候鸟觅食;建立爱护区,为候鸟供应平安的越
冬场所;湖盆东西两侧产粮区和畜牧区,为候鸟供应充分的食物。

(3)在此繁殖的候鸟,开头间续向南迁徙,离开此地;从北方南下的候鸟,部分预备在此越冬;部分南下的候鸟,在此做短暂的休息,然后连续南下至目的地越冬。

(任答2点即可)
(4)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使用低毒无害农药,实现农业生态化进展;利用候鸟作天敌,
抑制害虫;爱护湿地,为候鸟供应栖息地;在食物缺乏季节,适当人工投食,帮助喂养;农业作物收割时,适当遗留,补充候鸟越冬食物。

(从农业生产和候鸟爱护两方面回答3点即可)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从地形、湖泊面积及水量等角度分析伊塞克湖冬季表层水温较高的缘由。

第(2)题,从气温、食物、平安越冬等方面分析伊塞克湖成为候鸟越冬地的缘由。

第(3)题,依据文字信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候鸟迁徙、过冬、繁殖之地”推断说明每年秋季伊塞克湖流域内候鸟不同的迁徙方式。

第(4)题,从农业进展与候鸟爱护两方面提出协调进展的措施,农业进展要从提高产量、生态化、收割时适当遗留、利用候鸟抑制害虫等角度分析,候鸟爱护可从爱护湿地、人工投食等方面阐释。

14.(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南部。

乾隆年间,湖南长沙移民见此地气候温润,森林茂密,与江南相像,于是游说当地农户共同开垦,并渐渐完善梯田浇灌系统。

凤堰梯田主要位于山前冲积扇,在修筑初期,常发生前一天灌满水,其次天就消灭干枯的情形,其后先民接受措施加以解决。

该梯田现为我国北方省份面积最大的古水稻梯田,已成为旅游胜地。

上图示意凤堰梯田位置及景观。

(1)说明凤堰梯田水源条件较好的缘由。

(2)推想梯田修筑初期易干枯的主要缘由及先民实行的主要措施。

该地谷地开口朝东南,夏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降水多;四周森林茂密,涵养水源力量强;河流多,地表水丰富;水渠众多,浇灌系统完善。

(2)缘由:土质疏松,孔隙大,地表水易渗漏;坡度较大,地下水流速快;坡地地下水埋藏较深。

措施:夯实底土。

(3)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平整土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其他耕作方式相比,水土流失较轻,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爱护;梯田成为农业文化景观,利于进展旅游业。

(1)题,依据图文材料,从降水、植被、水系、浇灌系统等角度分析凤堰梯田水源条件较好的缘由。

第(2)题,依据区域特征从土质、地形坡度、地下水埋藏等方面推想梯田修筑初期易干枯的主要缘由,针对易干枯的缘由因地制宜找出先民实行的主要措施。

第(3)题,从农业生产产量、效率和水土保持、旅游景观等方面分析凤堰梯田对当地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