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技术路线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制造技术路线图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大重点领域进入《技术路线图》,意味着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将是发展的制高点,智能制造将是中国制造未来的主攻方向。
日前,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在京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重
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
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大重点领域进入《技术路线图》。
引领发展方向
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五年超过美国成为制造大国,一些优势领域
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加快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为了推进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国务院组织编制并于今年5月19日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做了整体部署,提出了我国
制造业由大变强“三步走”战略目标,明确了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任务和重点,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制造业覆盖面很广,为了确保我国十年后能够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必须坚持整
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发展原则。
受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托,中国工程院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
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发展重点和目标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十大
重点领域创新的方向和路径,并将其汇编成册,称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
路线图可以引导广大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审慎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利用自己掌握的金融手段,支持从事研发、生产和使用路线图中所列产品和技术的企业,引导市场资源向国家的战略重点有效聚集。
同时,路线图可为各级政府部门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资源支持重点领域的发展提供咨询和参考,是政府部门设计公共政策的有力工具。
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
“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点将”的10大领域不仅已成为股市关注的热点,也令中国制造业跨越式升级的方向更为清晰。
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不管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不管是夯实工业基础还是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其最终目的都是“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领域发展,让中国10年内迈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
智能制造
造什么怎么造?
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美国、德国等制造强国纷纷提出了制造业升级的思路和规划。
而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
”苗圩说。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熊群力认为,智能制造包括生产装备、生产线和生产组织的智能,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于制造活动各个环节。
“首先要
计算机化,然后要可联网,两者缺一不可。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总结说。
目前,中国智能制造已具备一定基础。
经过“两化”融合试点示范等探索,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已快速提高,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已达54%。
机器人应用也从汽车行业为主,走向电子信息业、纺织业等多个工业行业。
“机器人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终端和载体,但机器人也要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结合,能感知能反馈,才是真正的智能制造。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元器件高级专家施进浩表示。
苗圩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有些数控系统和工业机器人,只是按人设定的程序作业,并没有人工智能。
所以出现过有人在修理机器人的时候,因为忘记关闭电源而被伤害。
中国在高端传感器、重大操作系统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智能化水平。
工信部日前通知,今年将启动超过3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到2017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王镓垠表示,智能制造对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要求非常高,而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需要通过试点慢慢推广智能制造。
“互联网+”
加什么怎么加?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改造提升中国制造业。
“这不是把互联网与制造业简单相加。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强调,而是要发挥“乘”法的效果,让互联网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来优化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投资方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等。
周宏仁则强调,“互联网+”要想加的行业必须要数字化,要有基础信息系统,才能被“加进来”。
目前,我国物联网部分关键技术全球领先,移动互联网应用站在世界前列,以
4G为代表的移动通信技术正重塑世界行业格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发优势为
智能制造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两者的融合却远远不够。
对此,曙光公司总裁历军举例说,德国一家企业接受哈雷摩托车的定制化订单,在完成线上支付后,24小时内一辆价值10万美元的哈雷摩托就能配送到用户家门口。
而中国的摩托车企业却几乎不能实现在线定制。
“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信息化与制造业融合不够。
一旦结合起来,很快就能实现附加值增加,大大提升竞争力。
”历军说,曙光公司日前宣布要构建覆盖全国的信息化、大数据管理服务网络,完成了向“云计算+大数据”的第三次转型,也正是看准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契机。
“中国互联网发展有着人口红利的优势。
”龚晓峰认为,与德国相比,中国制造业基础虽弱,但互联网应用和创新却更有优势,要利用中国市场多层次、规模大的特点,加快互联网技术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振兴中国制造业。
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表示,下一步的关键是要把“互联网+”到工业领域,构建工业互联网。
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还有很大空间。
创新驱动
创什么怎么创?
业界公认,目前美国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英法韩处于第三方阵。
“中国要用10年的时间进入第二方阵,并用30年争取迈入第一方阵。
”苗圩说。
内部水平参差不齐的中国制造业,要追赶上同在升级的“德国工业”,可谓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虽然中国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其中来自三资企业占比较高,真正自主创新的较少。
”龚晓峰表示,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年来更为关注终端产品,而忽视了制造业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领域的创新力和保障力,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受制于人。
对此,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要健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重大科技专项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升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企业创新能力。
把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变成先进制造基础工艺技术。
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更加突出创新驱动的原因。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表示,
规划始终把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要通过创新缩短在高端领域与国际的差距。
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认为,要让国际名牌更好地“走进来”,推动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让中国制造企业对标国际名牌,从而在质量、技术和服务上全面提升。
加速积累是中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唯一路径,最终仍是要落在提升质量、打造品牌上。
中国制造路线图为“互联网+传统工业”铺路
《技术路线图》的发布表明产业转型的步伐正在加速推进。
路线图的每个重点发展方向统一按照需求、目标、发展重点、应用示范重点、战略支撑与保障五个纬度进行分析和描绘,形成了详细的技术路线图。
有关方面将启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等一批重大工程。
同时,在淘汰落后产能大思路不变的背景下,将健全淘汰落后标准,对过剩产能化解有更精准的设计,从中长期看,相关领域均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这预示着这些领域在成为市场热点的同时,还将吸引资本竞逐。
要驱动“中国制造”向纵深发展,就必须强化“中国智造”的广泛运用。
长期以来,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更多是充当制造者的角色,而不是创造者和设计者,这就促使“中国制造”必须向“中国智造”转变。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大重点领域进入《技术路线图》,意味着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将是发展的制高点,智能制造将是中国制造未来的主攻方向。
路线图会指引一大批制造业公司积极探索转型升级,并逐渐形成新的热点领域投资热潮。
结合国企改革的规定动作,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必然产生新的凝聚力和生产力。
有关部门和企业须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深化“互联网+传统工业”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
同时,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还要贯彻好“中国创造”理念。
面对要素驱动的传统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正在不断下降,以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势在必行。
培育制造业以“双创”为代表的经济增长新动能更将是重中之重。
随着“中国制造2025”更多利好将陆续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成为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